2015.11.10
為母則強:生育與低死亡風險相關
生育造成的生理與內分泌改變對女性的身心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目前對於生育因素(reproductive
factors,如生育年齡、初經年齡等)與女性長期健康的關聯仍所知有限。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生育因素與降低女性全因死亡風險(all-cause
death)、癌症及心臟/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有關。
研究團隊利用歐洲癌症與營養的前瞻性調查(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找到並分析來自10個國家共322,972名女性的資料,其中包括飲食習慣、生活模式、個性與醫療紀錄;在歷時12.9年的追蹤後,有5,938名女性死於癌症、2,404名死於循環系統相關疾病。
研究發現,整體來說,生育年齡在26-30歲之間的女性,其死亡風險較生育年齡小於20及大於31歲的女性低;曾經母乳哺育的女性的風險較未曾母乳哺育者低;初經年齡在15歲以上的風險較12歲以下者低;未曾吸菸或曾經吸菸的女性中,服用避孕藥者的風險較低。針對癌症死亡風險,曾經生育過或生過2-3胎者的風險較未生育者、僅生1胎者低;未曾吸菸或曾經吸菸的女性中,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的風險也較低。最後,針對心臟/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曾經生育過、母乳哺育或初經年齡在15歲以上者的風險較低,並且研究還發現生育再加上母乳哺育的經驗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的死亡風險。
來自倫敦皇家學院的研究主持人Melissa
Merritt說明,在控制其他會影響死亡風險的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吸菸及運動程度後,生育因素仍舊顯著降低了死亡風險,顯示生育因素可能會影響女性的長期健康。但是研究團隊提到,由於生育因素與荷爾蒙的變化有關,因此風險降低可能與荷爾蒙的機制有關;基於此次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因此研究發現的相關性並不代表兩者有直接因果關係,後續應有研究確認這些相關性並且進一步釐清背後的運作機制,如此將有助於發展出能改善女性健康的新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11.05
錯誤認知犧牲女性心臟健康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數據指出心臟病不僅會危害男性,也是女性重大的死亡原因,但是心臟病被認為主要是男性疾病的現象依然存在。最近有數個研究指出這種錯誤認知對女性健康相當不利,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在心臟病發作前較少被醫事人員告知有心臟病風險;另一項研究發現女性患者較少被施以能救命的手術,導致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容易在醫院中去世。
第一項研究的資料來自美國與西班牙100家醫院2008-2012年間的患者,研究者從中找到了3,501名心臟病患者,他們的年齡在18-55歲之間,且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搭配訪談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患者至少符合一項心臟病風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肥胖與吸菸等,但是患者在心臟病發作前被醫事人員告知有心臟病風險的經驗,女性比男性少了11%;並且曾經與醫師討論降低風險的方法的女性也比男性少了16%。研究的主要作者及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Erica
Leifheit-Limson說明,他們不確定為何會有這些現象,可能是心臟病主要是男性疾病的認知導致了男性較容易獲得預防性的措施,或是向女性患者告知預防方法時並未將資訊有效傳遞。
另一項研究分析了630,000名屬ST波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的患者,年齡介於18-59歲且於2004-2011年患病。ST波段上升的心肌梗塞是心臟裡的血液輸送百分之百被阻斷所致,而最能恢復患者心臟健康的方法是在動脈裡置入小型的氣球使動脈擴張,並放入支架避免動脈再次窄化。研究發現,女性接受這種手術的比例較男性少,且女性也較不會表達症狀。研究認為,這可能導致了女性死於醫院的百分比(4.5%)比男性(3%)高,以及女性住院的天數(4.35天)比男性(4天)稍長。但是研究副編輯Deepak
Bhatt說明,他們不確定男女在施作手術比例上的差異,是否與心臟病的性別差異、男女表達症狀的方式或醫事人員解讀訊息的方式有關。
過去由於缺乏健康具性別差異的認知,女性的健康幾乎是以男性為標準,並且常常被侷限在生育相關的議題上。然而,近來已發現女性心臟病的病徵、用藥、診斷與治療方法不同於男性,醫事人員及女性若能了解這些知識就能盡可能避免因延誤就醫或誤診而讓女性陷入健康風險當中。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5.10.29
男性不會得乳癌?
大部分的人認為男性不會得乳癌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不認為男性有胸部,但其實男性和女性都有乳房組織,只是男性的乳房組織比女性小。乳房組織包括乳房小葉(lobules,乳房中分泌乳汁的腺體)、腺管(ducts,將乳汁從小葉輸送至乳頭的管道)和基質(stroma,乳房中的結締組織),在青春期之前男性和女性擁有相同大小的乳房組織,但是女性到達青春期時,因為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促使乳房小葉、腺管和基質發展成完整的乳房組織,而男性因為只有少量的雌激素,因此,男性的乳房很難完整的發展;但是男性仍然擁有完整的乳房組織,因此,也是存在致癌風險的。
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存在男性特有的乳癌風險因子,但是許多女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也同樣適用在男性身上。男性診斷出乳癌的平均年齡約68歲,因此,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會相對提高;此外,家族病史也是男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之一。而女性乳癌中最為人所知的風險因子還有BRCA基因突變,這項因子也同樣適用於男性。過去也有研究指出患有柯林菲特氏症(Klinefelter
syndrome)的男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其他如抽煙、肥胖、暴露於輻射中、酒精攝取過度等屬於女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也都適用於男性乳癌。
由於大部分的乳癌資訊和研究都是針對女性的,因此,若男性罹患乳癌,他們可能會覺得尷尬;有一份研究便指出有43%的男性表示罹患乳癌會影響他們的男性氣概。光是「罹患乳癌」這個可能性就會讓男性卻步、而延誤就醫,更遑論後續的篩檢和治療過程對男性來說更是一大困難;其實男性的乳癌篩檢和女性幾乎一樣,但很多人聽到男性也可以做乳房攝影檢查(mammograms)就感到很驚訝。
而對於像有遺傳到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高風險男性來說,例行性檢查是有幫助的;美國國家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便建議35歲以上高風險的男性每6-12個月進行一次門診檢查,40歲以上就可考慮進行乳房攝影檢查,但目前對於一般男性則仍未有篩檢建議。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表示,由於乳癌發生在男性身上的比率實在太低,因此,對男性進行全面性的篩檢很難有效益,短期內應該不會有這樣的醫療建議。
女性被鼓勵要時常注意乳房的異常,例如是否有硬塊、乳頭分泌物是否異常、乳房外觀或觸感是否有改變,但男性卻不知道他們也應該這麼做。男性乳癌最普遍的症狀是胸部有硬塊、胸部或林巴結腫脹、皮膚粗糙或起皺折、乳頭內陷、乳頭分泌異物、乳頭或附近的皮膚紅腫。雖然有這些症狀不一定表示罹患乳癌,但是若出現這些症狀,還是應該立即就醫檢查,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一樣適用於男性乳癌。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The American Society of
Breast Surgeons、American Cancer Society、The Huffington Post、MNT
+ read more
2015.10.29
男性:被遺忘的乳癌受害者
十月份是「乳癌覺醒月」,全球與乳癌相關的慈善團體和組織都會舉辦活動倡導乳癌防治,在10月23日全美還發起穿粉紅衣的活動提醒大家注意這個超過23萬女性罹患的疾病,而在這一片「粉紅潮」中,很容易讓人遺忘的是:男性也會得乳癌。
美國今年預估會有231,840位女性被診斷出侵襲性乳癌,4萬名女性會死於乳癌;男性則會有2,360位被新診斷出乳癌,大約430位會死於乳癌。依此數據,乳癌的資訊和資源大多使用在女性身上似乎一點也不為過,但卻可能因此讓大多數人完全忽略了男性也可能罹患乳癌。不可否認的,男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是千分之一,確實比女性高達八分之一的罹患率低了許多,但2012年一份研究分析了美國癌症資料庫(US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裡超過1萬3千筆男性乳癌的數據後發現,男性若罹患乳癌其死亡率比女性還高。
這份研究發現男性在被診斷出乳癌時的腫塊比女性大出許多,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比較高;研究的負責人Jon
Greif博士指出這有可能是因為女性對乳癌比較有防治的觀念,定期篩檢和乳房攝影可以提早發現疾病;但男性診斷出乳癌時通常都比較晚期,也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死亡率提高。
Jon
Greif博士的推斷不是沒有根據,在2010年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就曾經進行一份研究,發現80%的男性根本不知道他們也可能會得乳癌,而且大部分的男性除了胸部的腫塊之外,根本不知道乳癌還有什麼其他的症狀。
另一方面,男性診斷出乳癌後的醫療選擇和女性一樣,大部分會進行乳房切除術,也可能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標把治療等;但是有不少醫療專業人員對於在男性身上使用這些療法的成效感到質疑,因為至今深入探討男性乳癌的研究少之又少,也就是說醫護人員使用在男性身上的療法,只被證明過在女性身上有效。
由於男性乳癌實在太不普遍,對於研究人員要籌募研究經費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男性乳癌的研究非常少;所幸在2007年英國一個研究中心(the
Breakthrough Toby Robins Cancer Research
Centre)進行了男性乳癌研究計畫,目前已經包含超過1,500位參與者,而且初步發現一個名為RAD51B的基因可能和男性乳癌有關。
同時,從2009年開始有幾個男性乳癌的倡議團體開始呼籲大家重視男性乳癌的議題,雖然這些組織和活動目前多僅限於美國賓洲、佛羅里達、紐澤西和麻州,但起碼「男性不會得乳癌」的迷思已經逐漸被打破,男性乳癌的意識也逐漸在增加中。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The American Society of
Breast Surgeons、American Cancer Society、The Huffington Post、MNT
+ read more
2015.10.27
真的GG了?! GG版基因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臟病及中風兩種心血管疾病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前三名,2014年兩者死亡率分別上升至67.6人/每10萬人與40.6人/每10萬人。為了尋找有效的預防方法,了解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因素是重要依據;而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女性體內第16個染色體中有一種被稱為BCAR1的基因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英國心臟協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Steve
Humphries教授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合作展開此研究。他們為了更深入了解過去發現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檢視了4,000名來自歐洲各地的男女的資料,並比對他們基因、動脈厚度與動脈健康狀況。
研究發現,BCAR1基因有2種版本,其一為GG版,若與高濃度的雌激素結合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另一個AA版則屬低風險的版本。研究對象中約有33%的女性的BCAR1基因屬GG版,並且經過5年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女性罹患心臟病、中風及血管疾病的風險多出其他人6.1%,而基因屬AA版的人則只有2.5%的風險。此外,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則不受GG版的BCAR1基因影響。
資助此研究的英國心臟協會顧問Shannon
Amoil博士說明,即使整體來說男性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顯著高於女性,但是研究發現再次證實不論男女皆有可能罹患心臟病,因此了解不同性別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相當重要。最後,研究員Freya
Boardman-Pretty提到,若未來研究證實基因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且能了解該基因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就有機會研發出針對該基因的藥物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 read more
2015.10.21
心「室」誰人知?研究發現男女大不同
人類的左心室負責將含氧的血液從心臟打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因此左心室通常是預測心血管狀況的重要指標。而過去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左心室的重量有的增加有的減少,但是這些研究的方法無法排除個體差異如生活習慣或時代背景的影響力,因此最近一份研究再次探討此主題,並有了意外的發現。
此份研究的主要研究員John
Eng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放射科學的副教授,他為了更精確地了解左心室的變化,在2002年為3000名54-94歲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男女做第一次核磁共振顯影,於2012年再找回同一群人做第二次顯影,最後依據每個人的顯影結果所呈現的變化瞭解左心室的改變。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研究員得以用立體方式看到心臟內外部的狀況,並藉由心肌的大小與血液容量計算出心臟的重量。他們發現,隨著研究對象的年齡增長,輸入左心室的血液量減少,代表從心臟打出的血液量也因此變少。但是更讓研究員驚訝的是,左心室的改變具性別差異。男性左心室的重量比十年前平均每平方公尺多了8克,女性則少了1.6克,並且左心室在每次心跳間能容納的血液流量女性比男性多降了3毫升。
研究員說明,他們仍不清楚造成此差異的原因,但可以用來解釋某些男女心臟衰竭的差異,換言之,這說明了預防與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應針對男女差異而有所不同,如:為了減少心臟衰竭的風險,心臟科醫師往往會開降低心肌厚度的藥物給患者,但這種藥物可能對男性的好處多於女性。台灣女人連線也發現,最近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如:糖尿病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男性患者高等,顯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極需被政府與醫療單位重視,才能避免承受因誤診或延誤就醫造成的健康代價。
資料來源:Rad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