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0.29
男性:被遺忘的乳癌受害者
十月份是「乳癌覺醒月」,全球與乳癌相關的慈善團體和組織都會舉辦活動倡導乳癌防治,在10月23日全美還發起穿粉紅衣的活動提醒大家注意這個超過23萬女性罹患的疾病,而在這一片「粉紅潮」中,很容易讓人遺忘的是:男性也會得乳癌。
美國今年預估會有231,840位女性被診斷出侵襲性乳癌,4萬名女性會死於乳癌;男性則會有2,360位被新診斷出乳癌,大約430位會死於乳癌。依此數據,乳癌的資訊和資源大多使用在女性身上似乎一點也不為過,但卻可能因此讓大多數人完全忽略了男性也可能罹患乳癌。不可否認的,男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是千分之一,確實比女性高達八分之一的罹患率低了許多,但2012年一份研究分析了美國癌症資料庫(US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裡超過1萬3千筆男性乳癌的數據後發現,男性若罹患乳癌其死亡率比女性還高。
這份研究發現男性在被診斷出乳癌時的腫塊比女性大出許多,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比較高;研究的負責人Jon
Greif博士指出這有可能是因為女性對乳癌比較有防治的觀念,定期篩檢和乳房攝影可以提早發現疾病;但男性診斷出乳癌時通常都比較晚期,也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死亡率提高。
Jon
Greif博士的推斷不是沒有根據,在2010年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就曾經進行一份研究,發現80%的男性根本不知道他們也可能會得乳癌,而且大部分的男性除了胸部的腫塊之外,根本不知道乳癌還有什麼其他的症狀。
另一方面,男性診斷出乳癌後的醫療選擇和女性一樣,大部分會進行乳房切除術,也可能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標把治療等;但是有不少醫療專業人員對於在男性身上使用這些療法的成效感到質疑,因為至今深入探討男性乳癌的研究少之又少,也就是說醫護人員使用在男性身上的療法,只被證明過在女性身上有效。
由於男性乳癌實在太不普遍,對於研究人員要籌募研究經費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男性乳癌的研究非常少;所幸在2007年英國一個研究中心(the
Breakthrough Toby Robins Cancer Research
Centre)進行了男性乳癌研究計畫,目前已經包含超過1,500位參與者,而且初步發現一個名為RAD51B的基因可能和男性乳癌有關。
同時,從2009年開始有幾個男性乳癌的倡議團體開始呼籲大家重視男性乳癌的議題,雖然這些組織和活動目前多僅限於美國賓洲、佛羅里達、紐澤西和麻州,但起碼「男性不會得乳癌」的迷思已經逐漸被打破,男性乳癌的意識也逐漸在增加中。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The American Society of
Breast Surgeons、American Cancer Society、The Huffington Post、MNT
+ read more

2015.10.29
男性不會得乳癌?
大部分的人認為男性不會得乳癌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不認為男性有胸部,但其實男性和女性都有乳房組織,只是男性的乳房組織比女性小。乳房組織包括乳房小葉(lobules,乳房中分泌乳汁的腺體)、腺管(ducts,將乳汁從小葉輸送至乳頭的管道)和基質(stroma,乳房中的結締組織),在青春期之前男性和女性擁有相同大小的乳房組織,但是女性到達青春期時,因為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促使乳房小葉、腺管和基質發展成完整的乳房組織,而男性因為只有少量的雌激素,因此,男性的乳房很難完整的發展;但是男性仍然擁有完整的乳房組織,因此,也是存在致癌風險的。
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存在男性特有的乳癌風險因子,但是許多女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也同樣適用在男性身上。男性診斷出乳癌的平均年齡約68歲,因此,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會相對提高;此外,家族病史也是男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之一。而女性乳癌中最為人所知的風險因子還有BRCA基因突變,這項因子也同樣適用於男性。過去也有研究指出患有柯林菲特氏症(Klinefelter
syndrome)的男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其他如抽煙、肥胖、暴露於輻射中、酒精攝取過度等屬於女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也都適用於男性乳癌。
由於大部分的乳癌資訊和研究都是針對女性的,因此,若男性罹患乳癌,他們可能會覺得尷尬;有一份研究便指出有43%的男性表示罹患乳癌會影響他們的男性氣概。光是「罹患乳癌」這個可能性就會讓男性卻步、而延誤就醫,更遑論後續的篩檢和治療過程對男性來說更是一大困難;其實男性的乳癌篩檢和女性幾乎一樣,但很多人聽到男性也可以做乳房攝影檢查(mammograms)就感到很驚訝。
而對於像有遺傳到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高風險男性來說,例行性檢查是有幫助的;美國國家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便建議35歲以上高風險的男性每6-12個月進行一次門診檢查,40歲以上就可考慮進行乳房攝影檢查,但目前對於一般男性則仍未有篩檢建議。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表示,由於乳癌發生在男性身上的比率實在太低,因此,對男性進行全面性的篩檢很難有效益,短期內應該不會有這樣的醫療建議。
女性被鼓勵要時常注意乳房的異常,例如是否有硬塊、乳頭分泌物是否異常、乳房外觀或觸感是否有改變,但男性卻不知道他們也應該這麼做。男性乳癌最普遍的症狀是胸部有硬塊、胸部或林巴結腫脹、皮膚粗糙或起皺折、乳頭內陷、乳頭分泌異物、乳頭或附近的皮膚紅腫。雖然有這些症狀不一定表示罹患乳癌,但是若出現這些症狀,還是應該立即就醫檢查,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一樣適用於男性乳癌。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The American Society of
Breast Surgeons、American Cancer Society、The Huffington Post、MNT
+ read more

2015.10.27
真的GG了?! GG版基因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臟病及中風兩種心血管疾病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前三名,2014年兩者死亡率分別上升至67.6人/每10萬人與40.6人/每10萬人。為了尋找有效的預防方法,了解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因素是重要依據;而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女性體內第16個染色體中有一種被稱為BCAR1的基因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英國心臟協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Steve
Humphries教授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合作展開此研究。他們為了更深入了解過去發現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檢視了4,000名來自歐洲各地的男女的資料,並比對他們基因、動脈厚度與動脈健康狀況。
研究發現,BCAR1基因有2種版本,其一為GG版,若與高濃度的雌激素結合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另一個AA版則屬低風險的版本。研究對象中約有33%的女性的BCAR1基因屬GG版,並且經過5年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女性罹患心臟病、中風及血管疾病的風險多出其他人6.1%,而基因屬AA版的人則只有2.5%的風險。此外,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則不受GG版的BCAR1基因影響。
資助此研究的英國心臟協會顧問Shannon
Amoil博士說明,即使整體來說男性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顯著高於女性,但是研究發現再次證實不論男女皆有可能罹患心臟病,因此了解不同性別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相當重要。最後,研究員Freya
Boardman-Pretty提到,若未來研究證實基因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且能了解該基因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就有機會研發出針對該基因的藥物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 read more

2015.10.21
心「室」誰人知?研究發現男女大不同
人類的左心室負責將含氧的血液從心臟打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因此左心室通常是預測心血管狀況的重要指標。而過去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左心室的重量有的增加有的減少,但是這些研究的方法無法排除個體差異如生活習慣或時代背景的影響力,因此最近一份研究再次探討此主題,並有了意外的發現。
此份研究的主要研究員John
Eng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放射科學的副教授,他為了更精確地了解左心室的變化,在2002年為3000名54-94歲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男女做第一次核磁共振顯影,於2012年再找回同一群人做第二次顯影,最後依據每個人的顯影結果所呈現的變化瞭解左心室的改變。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研究員得以用立體方式看到心臟內外部的狀況,並藉由心肌的大小與血液容量計算出心臟的重量。他們發現,隨著研究對象的年齡增長,輸入左心室的血液量減少,代表從心臟打出的血液量也因此變少。但是更讓研究員驚訝的是,左心室的改變具性別差異。男性左心室的重量比十年前平均每平方公尺多了8克,女性則少了1.6克,並且左心室在每次心跳間能容納的血液流量女性比男性多降了3毫升。
研究員說明,他們仍不清楚造成此差異的原因,但可以用來解釋某些男女心臟衰竭的差異,換言之,這說明了預防與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應針對男女差異而有所不同,如:為了減少心臟衰竭的風險,心臟科醫師往往會開降低心肌厚度的藥物給患者,但這種藥物可能對男性的好處多於女性。台灣女人連線也發現,最近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如:糖尿病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男性患者高等,顯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極需被政府與醫療單位重視,才能避免承受因誤診或延誤就醫造成的健康代價。
資料來源:Radiology
+ read more

2015.10.20
媽媽身體裡有「外星人」?!
美國阿里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表在生物論壇期刊的報告指出:懷孕時,胎兒細胞時常經由胎盤,進駐到母體各個地方,其影響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有時是合作的關係,有時中立,有時則競爭資源。
胎兒細胞在母體組織內的現象稱為「胎兒微嵌合」(fetal
microchimerism),在所有胎盤哺乳類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很多人類都有嵌合體(chimeras)。胎兒細胞如同幹細胞一樣,會發展出上皮細胞
,特定的心臟細胞,和肝臟細胞,甚至擴展到腦部,分支出神經細胞。由胎兒發展出來的細胞,可以在嬰兒出生後,仍然停留在母體組織內長達數十年。
研究報告中顯示胎兒細胞對母體健康有下列的一些影響。
胎兒細胞在母體內幫助其免疫系統指認外來物,而起發炎和自體免疫的反應。這可能和婦女有較高比率的自體免疫相關。如婦女比男子有高達三倍的機率得風濕性關節炎。而胎兒細胞也可能對母體受傷的組織有益;如剖腹後的傷口復原時,母親體內的胎兒細胞十分活躍。
經過160百萬年的胎盤哺乳動物進化史中,胎兒細胞對乳房的發展和哺乳,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母乳的製造,需要大量的能源和仔細的調控。母乳不足,也許和乳房組織裏胎兒細胞數量低有關。另一方面,患乳癌的婦女和健康婦女比較,胎兒細胞數量較少,表示其可能扮演一種保護的角色;相反地,有些資料卻顯示,懷孕後的初期,胎兒細胞可能暫時的會增加母親罹患乳癌的風險。
胎兒細胞可能操縱甲狀腺機能,促使母體熱能傳達至胎兒,另一方面則消耗了母體的能源。得甲狀腺疾病的婦女,和健康婦女比較,胎兒細胞較常出現在血液和甲狀腺組織裏。研究專家認為,母體系統在嘗試取代胎兒細胞的操控時,可能促發自體免疫和發炎到危險的程度。
胎兒細胞可能操控著和情緒行為相關的神經管道。例如它可能操控了催產素(oxytocin)分泌的機制,這是一種相關於母體和嬰兒情感上連結的荷爾蒙;胎兒細胞也可能和孕婦晨吐,產後憂鬱症有關;甚至更年期提早,很有可能是胎兒細胞阻止母體懷孕的結果,以確保胎兒得到最多的資源。
這項研究嘗試著解開「胎兒微嵌合」對人類健康的各種影響。學者認為胎兒細胞可以成為一種新而有效的方法,來診斷已發生的狀況及預測母體長期性的健康。也可應用在治療母乳不足、傷口復原、減少腫瘤等,更進一步與懷孕相關的心理疾病。指認母體中腸胃,肝和腦部組織的胎兒細胞只是第一步而已。期待未來有更先進的方法能夠幫助觀察胎兒和母體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增加我們對母體健康和疾病的了解。
資料來源: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read more

2015.10.19
越晚懷孕越好!?
在生物界裡大部分的雌性物種終其一生都可以受孕,而人類獨特的地方就在於女性過了生育期後仍有大半輩子可活,甚至有研究指出女性越晚懷孕活的越久。
近年來的女性延遲生育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可能和女性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收入提昇或小家庭成長等現象有關,不過也有可能和女性對懷孕的心態有關。很多研究證據顯示媽媽的年齡較成熟時,小孩的認知和行為能力表現的比較好,這可能是因為比較成熟穩定的親子關係,也就是說母親的年紀較成熟對小孩心理上和認知上的成長都有正面的幫助。
而現在也有研究指出女性晚點生小孩可能對女性的健康也有點幫助,最近一項新的調查發現懷孕似乎可以減慢老化的速度,例如可以提升肝功能、促進中樞神經的修復功能、增加心臟保護力;此外,也有證據顯示晚點懷孕可以讓女性提早發現與老化有關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中風、心臟疾病等,如此便可提早開始預防性的介入;可能正因為如此,女性越晚懷孕反而活的越久。
資料來源:Greene Guid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