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1.16
誰罪無可赦?身體出軌或心靈出軌?
美國查普曼大學日前發表了一篇關於「出軌」的大型研究成果,證實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者面對不同出軌型態時所感受到的忌妒情緒是不一樣的。
這份研究總共有63,894位18-65歲(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的受試者參加,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的父母與外人發生性關係(但沒有愛上對方)以及愛上別人(但沒有發生性關係)兩種情境,並且自我判斷並陳述哪一種狀況對他們而言較難以接受。
研究發現,異性戀男性較異性戀女性更容易因為伴侶生理上的不忠貞而感到煩惱、憂慮(54%男性與35%女性);而異性戀女性則較容易因為對方情感上的不忠而情緒不佳(46%男性與65%女性)。而在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群體中,男女性對於伴侶出軌的情緒反應則皆未有顯著差異。
研究主持人Frederick博士認為,從演化論的觀點來看,由於後代「血緣的不確性」是每一個男性註定會面對的問題,因此,會對於伴侶生理上的不忠展現強烈的反應。反之,女性就不會有「孩子究竟是不是我的?」這樣的疑慮。
而從社會文化面來看,一直以來男性多被教育要具備「陽剛特質」,其中包含性能力的展現。因此伴侶的身體出軌往往被視為是對其性能力的質疑與挑戰。反觀女性多半自小即被教導重視人際關係與情感,成為他人情感上的支持者與心靈力量的提供者,因此,當伴侶將情感寄託於他人時,往往會讓女性感到被否定。
過去相關研究的參與人數較少或對象鎖定在大學族群,因此皆未發現此種性別上的差異。Frederick博士也說明,每個人面對各種形式出軌時的反應受到環境與其他個人因素的影響,不過,此份研究所發現的性別差異是超越年齡、經濟階層、過去被背叛/背叛的經驗、關係類型與長度,以及,有無小孩等因素的。不過,年紀較輕的參與者確實有較易因伴侶身體出軌而憂鬱的傾向。
最後,研究者強調,任何形式的不忠都會對男性與女性造成傷害,包括心碎、關係結束得突然且痛苦(包含被拋棄)、暴力行為,以及,注意力與情感支持轉移至第三者等。Frederick博士表示,伴侶不忠激起的強烈妒意會使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挽回,或做出對自己及伴侶具有傷害性的暴力行為,因此了解激起伴侶妒意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重要的。
資料來源: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 read more

2014.12.11
主管壓力,男女大不同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社會科學院最新的研究指出:擁有人事職權的女性主管比起職場上的其他女性更容易表現出憂鬱症的病癥;男性的表現卻完全相反,擁有人事職權的男性主管比起職場上的其他男性更少出現憂鬱症的病癥。
自威斯康辛州高中畢業的1,300位中年男性與1,500位中年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在職場上未有人事職權的情況下,女性出現憂鬱症病癥的情況些微高出男性;但在擁有人事職權的情況下,女性表現出憂鬱症病癥的情形卻大幅超出男性。
來自美國德州大學社會學院的學者Pudrovska博士指出:相較職場上其他女性,這些擁有人事職權的女主管其實都具備較易發展出正向心理特質的條件,例如較高學歷、較高收入、從事社會聲望高的工作(或職位)、較高的工作滿足感,以及擁有較多的自治權,但是,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卻比職級低的女性來得差。
歷年來社會科學的研究結果都顯示當女性在具有職權的位置上時,往往會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偏見、刻板印象而須面對緊張的人際關係,受到來自部屬、同事與上級的孤立、抵抗。具備職權的位置常被視為需要高度的魄力與自信,而當女性主管表現出這樣的特質時,往往會被批評為沒有女人味。
反觀男性,由於男性掌權是符合社會期待的表現,男性擔任領導人被視為是基本且合乎情理的安排,因此,男性主管並不需要面對女性主管的困境。這更強化了男性主管在職場上的影響力,並且減少人際上的衝突。Pudrovska博士認為上述狀況正足以說明此次研究發現。
Pudrovska博士強調要改善職業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職場上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與敵視就必須被消滅。台灣女人連線在此也特別提醒,不同性別承受壓力後的表現方式不一定相同,現存對於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多半是針對女性才會出現的症狀,並不適合套用到男性身上,而事實上性別刻板印象對兩性都會造成傷害,不論如何都應避免。
資料來源:_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_
+ read more

2014.11.14
親子對話有性別差異!
最近一項英國的研究發現,在親子對話的過程中,母親與女兒互動時,使用情緒性或描述情緒字眼的比例比與兒子互動時高出許多。
此項研究由來自英國薩里大學的Tenenbaum博士主持,總共有65組西班牙家庭參與,每組家庭成員都包括父母與小孩,小孩的年齡為4歲與6歲。研究人員觀察記錄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的過程,以及親子談論孩子出遊、看醫生、第一次上學等生命經驗的對話內容,並且檢視他們所使用的詞彙,以及與「情緒」相關的字彙使用數量。
結果發現母親在與女兒溝通互動時,更常使用情緒性或與之相關之字眼;而女孩在回答問題時使用情緒相關字彙的頻率也較男孩高。
Tenenbaum指出這代表親子間的對話是存在性別差異的,而家長往往不自知,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間的性別差異。而這必然會幫助女孩發展出較高的情緒敏感度,研究小組認為這能說明何以女性的情緒智商通常都比男性來得高。
最後,研究小組認為這種情緒理解與表達能力上的差異會是女性的優勢,特別是在進入職場後,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行銷、團隊合作與領導等項目上,將高的情緒智商視為重要的能力。
資料來源:_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_
+ read more

2014.10.28
奧地利研究:自殺新聞報導應避免複製性別刻板
近日一項奧地利MedUni
Vienna大學的研究表示,在奧地利,每日新聞報紙上的自殺報導普遍充斥著性別刻板形象,這將可能會不利於自殺防治工作。
根據研究指出,自殺議題一直存在一個與性別相關的弔詭現象,那就是有自殺意圖者女性遠高於男性,但真正進行自殺行為的卻是男性比女性要多,而研究認為新聞報導文化應該承擔造成此現象背後的部分責任。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1997-2005年間11家奧地利每日發行的報紙,共507篇包含「自殺」關鍵字的報導文章。研究團隊分析這些文章報導方式是否有特定性別模式。分析歸納後發現,報導多呈現保守的性別角色形象:女性自殺的文章多著重在社交問題、與他人關係、及圍繞在家庭環境的主題上,並且會以汙名方式強調自殺者的精神疾病,使用的描述文字較為複雜、呈現方式謹慎;男性自殺文章使用的文字則多與憤怒、遭受拒絕相關。
研究主要作者Brigitte
Eisenwort教授表示,這些報導所呈現的並非自殺問題的全貌,同時還存在將精神疾病汙名化、男性自殺報導篇幅過少缺乏代表性的問題,這將使讀者容易忽略男性自殺者以及精神疾病是可被治癒、自殺風險可預防的事實。他建議記者應注意要盡量呈現更加真實正確的報導內容,避免再度複製男女的性別刻板形象。
資料來源:性別角色期刊(Sex Roles)
+ read more

2014.10.23
心理壓力對心臟健康影響 男女有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心理壓力會不利心臟健康,包括增加心血疾病的發病機率與死亡,而最近有一項新研究則進一步表示,心理壓力對男女的心臟健康都一樣會造成負面影響,但是男女會出現的心血管疾病是不相同的!
這項研究由英國杜克大學杜倫醫學中心Zainab
Samad教授所領軍,分析來自REMIT研究中56位女性及254位男性參與者的資料。這些參與者都曾接受心臟病治療。
在研究中,所有參與者須先進行三項會產生心理壓力的任務,分別是心算測驗、鏡描測驗及生氣回憶測試,每項任務完成後參與者再做跑步機運動測試。在每項任務之間,參與者的血壓、心率、血液抽樣都會被記錄下來與採樣,同時超音波心電圖也密切監控任何心臟變化。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影響出現男女差異:當女性面臨心理壓力時,較容易發生心肌缺血(由於動脈阻塞造成流回心臟的血流量減少)及血小板凝集,且會引起較多的負面情緒;男性部分,壓力則會讓他們的血壓與心率變化來得比女性大。
研究團隊認為未來的研究應特別針對造成性別差異的影響機制進行瞭解,尤其是那些會造成長期性影響的部分,並且強調現今心血管風險因子預測工具未能全面檢測出所有風險因子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4.10.15
減重成功的滿足感反可能加重厭食症病情
厭食症是一種嚴重的飲食失調疾病,在美國,15至24歲的女性中,厭食症引起的死亡率是其它死亡原因的12倍之多;在台灣,受到「瘦便是美」的審美觀影響,也有許多女性為減重瘦身節食而導致飲食失調的案例。
飲食失調疾病與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狀態一直持續的收到關注,不過,過往的研究多將重點擺在負面情緒-諸如:悲傷、憤怒、失去控制感等-如何引發、影響厭食症。日前一篇發表於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狀態。
研究者Selby博士追蹤了118位18至58歲的女性厭食症患者,將這些女性連續兩週的心理狀態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研究團隊發現,當這些女性表明自己感到自豪等對自我的良好感受時,厭食症的病症-諸如,催吐、使用瀉藥、限制卡路里攝取、過度運動、不斷檢查體重與體脂肪等行為-也會更頻繁地出現。Selby博士解釋這是因為減重成功的滿足感鼓勵了厭食症患者的疾病行為,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由於厭食症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複雜,若無妥善處理情緒很容易對於厭食病症造成負面影響。Selby博士強調「自覺擁有控制權」對患有厭食症的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心理學家必須想辦法將厭食症患者將減重成功時所感受到的正向情緒與她們生活中其他同樣能帶來快樂與幸福感的事物做連結,轉移對於體重控制投注的過多注意力。
資料來源: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