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6.27
是時候我們要改變對「好膽固醇」的看法了嗎?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被告知膽固醇有分「好」跟「壞」的。
早期研究顯示,高好膽固醇可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而極低好膽固醇則導致健康情況不佳。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好膽固醇在高過特定的值之後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這樣的結果,促使指引開始改變建議,反映非常高的好膽固醇並不能保護心臟。
然而,即使有越來越多研究得出這些結論,但是民眾並不能快速地在網路上搜尋到這樣的資訊。民眾仍會在信譽良好的醫學網站上,看到非常多致力於提升人們的「好膽固醇」的文章。
例如:在備受尊敬的WebMD網站上顯示「好膽固醇保護您免受心臟病困擾,所以好膽固醇越高越好」;攝取大量「健康油脂」,如:橄欖油、魚油和堅果等來提高自己的好膽固醇數值等。但是,儘管這種飲食與心臟病發作風險較低有關,但可能不僅僅是好膽固醇之故。當談到心臟健康時,整體的圖像複雜得多。
心臟病專家L.
Corr博士說:「的確,低好膽固醇並不是一件好事,隨著好膽固醇升高,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也會降低。但是我們現在知道,某些人異常高的好膽固醇不能起到保護作用,並且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當研究開始證明這一點時,這真是令人驚訝。」。
打破傳統論述的研究:很高的好膽固醇不見得好
所有好膽固醇都是好的來自1990年代的研究。這些結果指出,好膽固醇較高的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低。這促使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大型試驗,試圖找到以人為方式提高好膽固醇以降低心臟病風險的藥物治療。但是他們沒有成功。
在2018年,一項大型分析針對好膽固醇與心臟病發作、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4年來,研究人員追蹤了近6,000名患者,其中大多數患有心臟病,平均年齡為63歲。
研究顯示,好膽固醇極低(小於1mmol/L)的人群中發生了更多心臟病,這不足為奇。但是,在好膽固醇很高(超過1.4mmol/L)的人群中,人數也差不多。只有那些HDL介於1.1的人的人才會有較低的心臟病發作風險。
無論患者是否吸菸、有無糖尿病或好膽固醇數值如何,該結果仍保持不變。
研究人員M.
Allard-Ratick博士說:「傳統上,醫生告訴患者,『好膽固醇』越高效果越好。但是,這項研究和其他研究的結果指出情況可能不再如此。」。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原因,但女性更有可能有異常高的好膽固醇。同樣在2018年發表的分析專門研究了停經後女性的好膽固醇與心臟病發作之間的聯繫,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很高的好膽固醇會增加風險。
什麼才算是很高的好膽固醇數值呢?
目前的指引並未對好膽固醇設置上限。但是,根據新證據,一旦其升至1.4
mmol/L以上,它將不再具有保護性。雖然沒有專門降低好膽固醇的療法(目前的降膽固醇藥史達汀類藥物是降低壞膽固醇數值),但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有助於減少其他風險因子。
Corr博士補充,好膽固醇超過1.4
mmol/L的情況並不常見,如果好膽固醇超過此數值,請不要驚慌,因為這不是唯一的決定因子,重要的是要看整體,例如是否需要改善飲食、減重或少喝酒等。
不是越高好的理由是什麼?
那麼,既然過去研究顯示好膽固醇越高越好,為什麼如今卻看到好膽固醇非常高的人心臟病風險增加?
答案尚不清楚,研究仍在進行中。
實際上,好膽固醇有不同的類型。它們的大小和結構各不相同。有些可能對健康有益,而另一些則否,甚至有害。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類型的好膽固醇可能發揮或多或少的效益,例如在更年期當所有荷爾蒙發生變化的時候。
此外,遺傳也起著作用。我們的個人敏感性和個人膽固醇臨界值意味著一個人很高的好膽固醇數值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完全正常。
Ray教授說:「有一件事很清楚。在好膽固醇方面,我們必須停止告訴患者『越多越好』,因為這是有上限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6.1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5.18
是時候重新定義男女特有的心臟疾病症狀了!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臨床上男女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很多是一樣的,但也存在重要的差異,這些差異早在過去十幾年就已被許多文獻指出。
雖然男女最常見心臟病發作症狀是胸痛、出汗和呼吸急促,並以胸痛最為常見—79%的男性、74%的女性有此症狀,但胸痛和出汗的在女性中較少發生。與男性相比,女性發生胸痛的機率少了30%,而出汗的機率少了26%。
此外,當心臟病發時,相較於男性,女性出現肩胛骨之間疼痛的可能性是2倍以上、噁心或嘔吐的可能性高64%,呼吸急促的可能性高34%。這些症狀被標籤為「非典型」,因為不同於男性患者通常會出現的症狀。
認識症狀對於提供心臟病發作的人快速、能挽救生命的治療至關重要。先前的一些研究報告了症狀的性別差異,而另一些研究則報告了共同的症狀。
這項研究彙整了過去20年來品質最高的研究,總共27篇、涵蓋了120多萬患者,詳細呈現了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的症狀。
研究的結論是,為了確保及時給予患者診斷及治療,醫療專業人員需要了解潛在或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男女患者會重疊的症狀,也要熟悉已確立很久的男女症狀的差異。
研究作者S.
Peters表示,延遲診斷,不論是患者或醫療人員之故,是延遲提供可能挽救性命的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透過更了解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臨床表現上的性別差異,這份研究可能促成更多及時且公平的治療及成果。
Peters補充,研究僅檢視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患者,未來需要對潛在的患者進行研究,因為這可能有助於醫師辨識患者、節省救援時間及避免心肌損傷。此外,未來也應聚焦於診斷工具的發展與效果,比較診斷工具在潛在或確診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男女身上的效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5.04)、Eureklaert(2020.05.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0523155827_weight-1.jpg)
2020.04.25
減少卡路里能延年益壽又健康!
2012年,紀錄片導演M.
Mosley拍了科學紀錄片《吃得少活得久》,探討了延年益壽方法背後的科學。當時他得出的結論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限制卡路里。
八年後的今天,我們有更有力的證據證明限制卡路里或間歇性禁食(每週有兩天要減少卡路里)的好處。
第一個證據來自1930年代。研究人員提供一組老鼠低熱量飲食,他們驚奇地發現,那些攝取比一般正常飲食的卡路里少30%的老鼠,壽命延長了40%。壽命較長的老鼠也不太容易患上與年齡相關的常見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臟病。
隨後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吃卡路里控制飲食的動物都是如此—牠們不僅壽命更長,而且更健康。
那人類呢?最近一項名為CALERIE的研究探討了長期控制卡路里對非肥胖人群的影響,研究人員隨機將218名體重正常的健康人分為兩組,一組每日卡路里攝取量減少15%並持續兩年,另一組維持正常飲食。
卡路里控制組的人體重減輕了平均9公斤,這並不意外,但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人許多風險因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膽固醇、血壓和C反應蛋白(一種發炎的指標)。他們還表示睡眠、情緒、性慾和生活品質有改善。
主要研究作者L.
Redman說:「我們發現,即使是已經健康且精實的人,也可以從卡路里控制法中受益。」。
卡路里控制法的好處
另一個最近的發現是卡路里控制可以抑制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的發炎反應,而發炎被普遍認為是引起失智症、心臟病和癌症的主要因素。
導演Mosley表示:「就我個人而言,長期限制卡路里的想法有點挑戰,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選擇5:2的飲食方式,就是一星期中選擇兩天嚴格控制卡路里攝取。這是目前流行的間歇性斷食形式,它大大地改善了我的健康」。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最近一篇論文檢視了所有現有的相關研究,其結論是:另一種最近流行的間歇性斷食的形式—每日限時斷食法(進食時間限制在6至8小時內)的好處很廣泛,不僅可以改善血糖和血壓,還可以增強抗壓力和抑制發炎。
這些都是為什麼減少卡路里的好理由。
編譯來源:Science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07
支架及繞道手術沒有比藥物治療更能避免心臟病發作!
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動脈變窄使流向心臟的血液變少的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患者的症狀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人根本沒有症狀,直到有胸痛、心臟病發作或突然心臟驟停才知道自己患有心臟病。其治療的方式有保守性的藥物治療及侵入性的支架植入或繞道手術。
保守性的藥物治療比較好?還是侵入性的裝支架或繞道手術比較好?這是10幾年來心臟醫學一直想瞭解問題。
根據兩項新的、具里程碑意義的跨國研究(ISCHEMIA),常用於治療動脈阻塞的繞道手術和支架植入等侵入性手術,並沒有比只透過藥物和改變生活方式更能降低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心臟病發作和死亡的風險。但是,侵入性手術可以為某些有胸痛的患者更好地緩解症狀及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跨國研究ISCHEMIA結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臨床試驗由NIH下的「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資助,從2012年8月到2018年1月,ISCHEMIA研究在37個國家或地區招募了5,179名平均64歲的患者,包含狀況穩定的患者及中度至重度的患者。研究比較了一開始使用保守治療策略或使用侵入性治療策略對心臟病發作、因不穩定心絞痛住院、心臟衰竭、經急救後心臟驟停和死於心血管疾病等影響,也包含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
研究作者Y.
Rosenberg說:「過去研究得出的結論與ISCHEMIA研究相似,但過去研究被批評沒有包含病情夠嚴重而能從治療中獲益的患者。ISCHEMIA只對壓力測試結果最嚴重的患者進行研究。我們應在重視患者生活習慣及遵循醫囑服藥的情況下應用這些發現,這些發現可能會改變臨床指引及實務。」。
到試驗結束時,兩組之間的死亡率被證明基本相同:在進行侵入性治療的參與者有145人死亡,而僅接受保守治療的參與者有144人死亡。只接受保守治療的參與者有352有心臟病發作等事件,而接受侵入性治療的患者中有318人。
跨國研究ISCHEMIA結果:生活品質
對於有心絞痛或胸痛的患者,侵入性治療比保守治療更能改善生活的品質,在沒有此症狀的人中則未顯示這樣的益處。
主要研究作者D.
Maron醫學博士說:「整體來說,根據患者的生活品質和臨床結果,沒有症狀的患者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對於患有心絞痛的人而言,一開始透過藥物和改變生活方式來治療是同樣安全的,如果症狀持續,再討論是否接受侵入性治療。」。
後記
這兩項研究於3月30日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旨在解決一個心臟病學領域數十年爭議。研究人員已於2019年11月在美國心臟學會年會上發布了初步研究結果,而這次發表的論文呈現了正式的結果。研究名為「ISCHEMIA(比較藥物和侵入性方法對健康之成效之國際研究)」,是相關研究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3.30)
* David J. Maron, M.D et al. Initial Invasive or Conservative
Strategy for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New Eng J Med. Published: Mar
30, 2020.DOI: 10.1056/NEJMoa1915922
* John A. Spertus, M.D. et al. Health-Status Outcomes with Invasive
or Conservative Care in Coronary Disease. New Eng J Med. Published:
Mar 30, 2020. DOI: 10.1056/NEJMoa1916370
* Sripal Bangalore, M.D. et al. Management of Corona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Kidney Disease. New Eng J Med. Published: Mar
30, 2020. DOI: 10.1056/NEJMoa1915925
* John A. Spertus, M.D. et al. Health Status after Invasive or
Conservative Care in Coronary and Advanced Kidney Disease. New Eng J
Med. Published: Mar 30, 2020. DOI: 10.1056/NEJMoa191637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3
是時候改變我們看待女性心臟病的方式了!
一直以來,心臟病研究未能確保研究對象性別比例平衡,這是對女性心臟病患者照護根本上的缺陷,犧牲了許多女性的生命。
數十年來,醫學常以適用於男性的標準來評估女性心血管健康。通常,心臟科醫師會遵循指引,辨識一系列典型的常見症狀來做診斷。男性和女性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徵兆是胸痛。
但是,2月一項新研究發現,通常55歲以下的女性,其症狀的變化多於男性。醫師有時無法將這些不太明顯的症狀與心臟病發作聯想在一起,因此無法診斷出疾病。
患有心臟病的婦女可能沒有任何這些症狀
主要作者J.
Brush博士表示,作為一名醫生,如果您正給一名女性看診,您需要更廣泛地思考。她可能沒有教科書中的胸痛、手臂痛、呼吸急促和出汗等典型症狀組合。
心臟病學教授J.
Mieres表示,面對女性患者,醫師必須將心臟病症狀擴大到包括頸部疼痛,有時甚至只是頭暈、噁心和胃灼熱等。當女性前來問診時,下顎、背部和手臂疼痛可能是唯一的症狀表現,胸部不適可能在之後才出現。
Mieres說:「假設您在家中感到噁心、下顎痛和胃灼熱,即使您知道自己有心臟病風險,您也可能不認為這是心臟病發作。我們需要記住,女性可能經驗到的症狀更加廣泛。」。這裡所指的「我們」不僅是健康照護專家,女性也是。
專家們表示,許多女性報告的胸部不適可能遠不及男性心臟病發作時般的劇烈,而且似乎並不那麼緊急。但是,僅僅只是意識到女性心臟病症狀有多種組合且徵狀更微妙,可能是更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關鍵。
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的N.
Cook博士提醒,以新的方式看待心臟病應該是加強而不是取代當前的方式。他表示,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心臟病發作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表現胸痛或胸部不適以外的症狀,這提高了患者的意識,但也可能無意中讓人忽視胸痛仍是男女最常見的心臟病症狀。
編譯來源:
*
* Health Day(2020.03.06)
* John E. Brush Jr et al.Sex Differences in Symptom Phenotyp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2020;13:e00594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13
婦團籲政府建立制度讓乳癌患者不傷「心」
今天是台灣第5屆「為女著紅(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是國際社會為提高社會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注的行動。今年主題為「為女著紅,讓乳癌患者不『傷』心」,乃鑑於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而近年雖然乳癌治療日趨進步使患者存活率上升,但患者可能因治療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為提升社會對此的認知並呼籲政府制訂相關的政策,台灣女人連線及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召開記者會。
會中,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乳癌患者因經常同時接受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因此心血管暴露於雙重風險當中。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約有75%,於確診10年後死於非乳癌因素,其中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多。然而,多數乳癌患者不知道未來可能發生心血管疾病,因此亟需提升社會相關認知。而確保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政府責無旁貸,應編列預算,制訂「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制度」。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制度」在歐美行之多年,呼籲政府先以乳癌患者為對象建立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之試辦計畫,保護她們的健康與生命,並推廣至更多癌症治療。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張瑋婷主治醫師表示,許多研究指出,癌症化學治療如小紅莓、紫杉醇及賀癌平等具有心臟毒性,可能使患者發生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併發症;放射治療亦因照射部位接近心臟可能使心臟組織肥厚、鈣化或動脈發炎,增加心包膜疾病的風險。乳癌患者在確診時多只有3、40歲,以後碰到心血管疾病機率是高的。所以患者需要跨科別的治療,這叫做「抗癌護心」─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亦即在治療前、治療期間及治療後有心臟科及腫瘤科醫師共同照護患者,以確保癌症患者獲得適合的治療計畫,守護其心血管健康。這並不是干涉腫瘤治療,而是一起幫助患者在腫瘤治療中獲得比較好的心血管照護。如果病人可以早期發現早期做治療預後都很好的,以前被發現的病人都已經是到很晚期心臟衰竭開始出現的時候,那時候開始做治療其實都很枉然。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分享其身為乳癌患者經驗,她表示她罹癌20年,最早期使用小紅莓,但根本不曉得它對心臟有風險。治療後,她的心臟一直砰砰跳,睡覺時很怕自己無法再負荷那麼快的心跳。之後癌症復發,左側乳房放射線治療又照了40次治療。但是一直沒有任何人告訴我有關心血管疾病可能的風險。所以剛剛看到張醫師的簡報真的很感動,有一群醫師默默地呼籲抗癌護心的重要性。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與台灣女人連線共同努力,讓乳癌患者的姊妹接受治療時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患者需要全方位的照護,乳癌患者的護心會是我們的第一步。所以今年很明確的是我們跟奇美合作結束以後會啟動一個更具體的試辦計畫,包括盤點資源、教育訓練等,希望可以盡快地讓所有婦女朋友得到心臟保護。
註: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響應國際社會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邀請民眾於當天穿著紅色衣飾及參與活動,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
更多相關消息:「為女著紅,讓乳癌患者不傷『心』」活動專頁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