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1.04
為什麼過度飲酒會傷「心」?
研究警告,過度飲酒可能損害心臟健康。
過去研究指出,大量飲酒會增加心臟衰竭、高血壓、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但很少有人研究背後的原因。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757名(含278名因酒精中毒住院者)35-69歲的俄羅斯成人血液中的三個指標以評估心臟損傷情形。這些指標分別是心臟受損、心臟壁延展(cardiac
wall
stretch)和發炎。分析對象之飲酒情形來自參與者自述。
相較於的一般人口中的適度飲酒者,酒精中毒者的心臟受損程度高出10%以上、心臟壁延展程度高約47%、發炎情形大約高出69%。而一般人口中的重度飲酒者的心臟壁延展程度比適度飲酒者高31.5%。
研究作者表示,一個人可能在症狀出現之前心臟就已受損,稱之為亞臨床心臟病。通過測量血液中某些分子的數值能夠發現,酗酒者比那些飲酒較少的人更容易罹患亞臨床心臟病。
研究結果指出,酗酒使身體比一般人的身體更容易發炎,這與心臟病等各種健康問題有關。這項研究讓人們更加了解大量飲酒對健康造成的後果。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研究心臟跳動時的超音波圖像,以確定與大量飲酒和有害飲酒習慣有關的心臟損傷類型。
編譯來源:
* Health Day(2019.12.24)
* Evidence for a Direct Harmful Effect of Alcohol on Myocardial
Health: A Large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Biomarkers From Northwest Russia, 2015 to
20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03
雞蛋業者資助之研究扭曲研究結論!?
飲食中的膽固醇是否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一職是個爭議的話題。許多研究對此問題進行了解,不過最近一份研究探究的問題是:
業者贊助的研究是否讓研究結果往有利於業者的方向解釋?
由於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很高,因此科學家擔心,如果人們過量食用雞蛋,可能會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升高。為了對此進行調查,過去50多年科學家們進行了許多研究。然而,迄今都還沒有定論。
雞蛋業者的奧援增加
一些專家擔心,業者資助的研究混淆了與雞蛋相關的知識及扭曲研究結果。
近年來,雞蛋業者資助了雞蛋對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影響的研究,這可能讓業者透過資助研究來影響政策變成了重要的問題。
這份回顧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業者資助研究的比例是否正在增長,並且檢視研究的發現是否真的支持研究的結論。
研究總共檢視了211篇論文,結果顯示,接受業者資助的研究大大增加。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沒有業者資助的研究,但是從2010年到2019年,有60%的研究獲得業者的資助。
扭曲研究結果
整體而言,超過85%的研究顯示雞蛋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但是,這些研究的作者卻比較有可能對這樣的發現輕描淡寫。業者資助的研究中有49%的結論與他們的研究發現不符,沒有業者資助的研究則為13%。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大學生每週5天的早餐吃兩個雞蛋,持續14週。在研究結束時,參與者的平均壞膽固醇增加了15
mg/dl。
健康成年人的壞膽固醇應低於100 mg/dl。因此,從100
mg/dl增加到115
mg/dl是壞膽固醇增加15%。儘管這似乎是實際的增長,但在這項研究中它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換句話說,壞膽固醇增加有5%以上的機會是偶然發生的。結果,該研究的作者得出結論,每天吃下一個蛋(400毫克)的膽固醇不會對血脂產生負面影響。
此研究作者表示,那項研究應該報告,雞蛋中的膽固醇升高可能是偶然的。但是他們卻寫雞蛋中膽固醇根本沒有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增加。「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和「沒有差異」的意義其實是不一樣的。然而,類似的結論出現在超過一半業者資助的研究中。
影響政策
這份回顧的發現令人擔憂,因為這一系列的研究對政策具有影響力。例如:2015年,美國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指出現有證據顯示,飲食中的膽固醇與血液膽固醇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但是他們在正式指引中建議盡可能少吃含膽固醇
研究作者表示,在早期的幾十年中,雞蛋業者在膽固醇研究中幾乎沒有影響力,研究結論清楚地顯示雞蛋可能增加膽固醇。近年來,雞蛋業者藉由資助更多的研究並扭曲結論來消除雞蛋的不健康形象,這些誤導性的研究讓媒體、民眾及政策制定者在無形中為業者的利益服務。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12.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2
在家吃飯最安心!
最近新研究指出,自己做飯可以保護自己免受有毒的永久性化學物質「全氟烷基物質」(PFAS)的侵害。
PFAS經常出現在我們環境中,如不沾鍋、防水纖維塗料及消防泡抹等,它還因為存在於特定的食品包裝中而進入我們的食物,例如:速食的紙包裝或微波爆米花時所用的紙袋等。
接觸這種環境或人體無法分解的化學物質,可能降低生育能力、增加膽固醇或干擾免疫系統和荷爾蒙及增加癌症風險。
不過,最近科學家發現了哪種用餐習慣最能及最無法避免這種物質。他們分析了超過10,000名美國人的用餐習慣和血液中的PFAS數據,指出在家做飯可以減少接觸PFAS的可能性,而在餐廳用餐的人血液中的PFAS經常較高。
儘管他們沒有分析包裝本身,但是科學家猜測,我們的食物接觸越多包裝,吃下肚的PFAS就越多。他們的分析結果也顯示,爆米花愛好者的情形是最糟糕的。
研究作者表示,這是第一個觀察到不同用餐習慣與暴露於PFAS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我們的結果指出,食品包裝可能是我們接觸PFAS的重要來源。
目前世界各國仍在評估這種化合物對人體的健康風險,而澳洲已於今年9月初宣布紙類食品包裝禁用PFAS,預計於2020
年 7 月正式生效。
台灣食藥署於2011年對國內食品、器具容器包裝及人體血液進行全氟碳化合物污染檢測。結果顯示,國內產品之檢測及食品檢體之檢測與國外文獻比較並無顯著異常情形,人體血液濃度檢驗結果亦無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9.10.10)
*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2011)。食品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之全氟碳化合物污染風險評估及國人血中濃度背景調查。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6
素食者中風風險較高?
最近研究顯示,素食者比非素食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低,但是中風風險較高。飲食專家表示,無論人們的飲食選擇如何,攝取多種食物對健康最有益。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長期大型研究計畫EPIC-Oxford的數據,該研究計畫主要關注飲食和健康。研究對象共有48,188人,有一半是非素食者,34%為素食者,17%為魚素者(肉類只吃海鮮的人)。
研究追蹤了18年,期間有2,820例冠狀動脈心臟病和1,072例中風,中風包括519例缺血性中風、300例出血性中風。
研究發現,相較於非素食者,魚素者冠心病風險低了13%,素食者低了22%。不過,素食者的中風風險比非素食者高了20%,並且主要為出血性中風,而即使研究考量了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結果仍然不變。研究表示,素食者中風風險較高可能與體內維生素B12較低有關。
難道素食是個不健康的選擇?
由於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確定素食與中風的關係。或許中風風險較高可能跟一個人的飲食型態無關,而是跟不吃肉的人其他生活習慣有關。
不過,研究指出了一個重要訊息,擬定飲食計畫是有意義的,並且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對健康有益。
素食定義隨著時間改變
英國營養學會一位營養師提醒,在理解研究結果時要注意,雖然研究在1993-2001年及2010年分別調查了參與者的飲食內容,但現今典型的素食可能跟過去的素食不同。如今,素的便利食品種類大幅增加,相較於過去素食變得較為普遍。
素食者在飲食方面該注意什麼?
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系統及血管健康重要元素,而素食者雖然可以從強化早餐穀片等食品中攝取,但比非素食者仍較為缺乏。
此外,鐵也不容易從素食中攝取,因此素食者要確保飲食中包括全麥麵包或麵粉、乾果和豆類等食物。素食者也要確保攝取足夠的膽鹼,以免影響大腦健康。
編譯來源:BBC(2019.09.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09
吃蘑菇可能會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日本中老年人中,蘑菇食用與攝護腺癌的發生呈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說經常吃蘑菇可能有助於預防攝護腺癌。
研究者對36,499名於1990年參加Miyagi世代研究和1994年Ohsaki世代研究的男性做了13.2年的追蹤。他們的年齡在40至79歲之間。在追蹤期間,有3.3%的參與者患有攝護腺癌。相較於每週食用蘑菇不到一次的人,食用一次或兩次的人攝護腺癌風險少8%,每週食用三次或更多次與風險少17%。
主要作者Shu
Zhang博士表示,由於沒有收集關於蘑菇種類的資訊,很難知道是哪種特定的蘑菇對我們的研究結果有所貢獻。此外,蘑菇有助於預防攝護腺癌的機制也尚不確定。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9.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21
我們該少吃鹽嗎?答案在研究方法!
人體需要多少鹽才能正常運作?幾十年下來健康專家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許多結論相左的研究讓人們對減少食鹽量的重要性產生了懷疑。
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這些混淆視聽的研究存在缺陷,並且指出食鹽量應該比目前的建議更減少。但是今天多數人的食鹽量過多,使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們每天食鹽量少於5克,但全球平均每天吃10克鹽。食鹽過量會增加血壓,從而增加心臟病、心力衰竭和中風的風險。
許多研究顯示,食鹽量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線性關係:隨著食鹽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風險也會增加。但其他研究指出,食鹽量與疾病之間的關係不是線性的,他們認為每天吃7.5克以下和12.5克以上的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風險。但是這些研究使用的方法存在缺陷。
黃金標準檢測 VS 單次尿液檢測
我們吃下肚的鹽有90%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而且我們每天的食鹽量變化很大,因此測量食鹽量的黃金標準檢測是至少收集不連續三天的尿液(three
non-consecutive 24-hour
periods)。雖然這是測量食鹽量最準確的方法,但它也是最昂貴的,對參與者和研究人員來說也代表更多的工作。
一些研究使用單次尿液測量(spot urine
measurements),而不是收集24小時尿液來估計食鹽量,因為這種方法比較容易、便宜,並且對參與者來說麻煩較少。參與者只需提供一個少量的尿液樣本,研究人員將使用它來計算每日食鹽量。
那些指出食鹽量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非線性的研究,研究人員是使用單次尿液測量法。然而,這種測量方法並不準確,因為樣本只代表了非常短時間內的食鹽量,並且測出來的食鹽量還會受到參與者的飲水量和樣本收集時間的影響。因此,透過單次尿液測量來估計每日習慣的食鹽量是不可靠的。
此研究發現單次尿液測量法確實會改變食鹽量和死亡率之間的線性關係。但是,分析了「高血壓預防臨床試驗」的資料─使用的是黃金標準的檢測法,評估近3,000名患有高血壓前期的成年人的食鹽量,他們發現,食鹽量和死亡風險之間存在直接的線性關係,既使是每天。
這意味著研究會得出非線性關係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受到研究方法影響。
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少吃鹽可以挽救生命。使用不精確方法來評估食鹽量的研究結果,不應該被用來破壞重要的公共衛生政策或轉移焦點。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那樣,逐漸減少整個人口的食鹽量仍然是全世界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重要的策略。即使只是少吃一點鹽也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巨大的益處。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08.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