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子的大小決定你的體重!
2016.01.27
盤子的大小決定你的體重!
又快過年了,看著滿桌豐盛的食物總是讓人食指大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讓自己吃下過量的美食。控制體重以維持身體健康的方法很多,控制進食量是其中之一;國際上有許多研究在調查如何幫助我們減少以及控制我們進食的份量,其中一項簡單而且令人感到驚訝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更小的盤子。 當前已有超過50篇研究在調查盤子的大小是否真的能夠影響人們的食物攝取量。此次,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了過去相關的56篇研究,以更清楚了解較小的盤子對人們食物攝取量的影響;以及,在各種情況下是否有助減少食量,像是食物的種類(零食、爆米花、冰淇淋、早餐麥片、蔬菜水果等)、容器的種類(碗和盤子)、份量(固定的食物份量、符合盤子大小的份量或是自助餐)還有用餐的情境(消費者被邀請到實驗室或是未告知被觀察下的用餐環境)。 總和研究的結果發現,在特定情況下,較小的盤子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減少食物的攝取量。盤子的尺寸縮小-更精準地說,將盤子的直徑縮小30%,將使人平均減少30%的食物攝取量。 研究者也補充說明本次分析所發現的另外兩個重點,首先,在使用自助餐或可以自行拿取食物的情況下,較小的盤子會使人自發性的減少食物攝取量。其次,這種換小盤子的方式要能發揮較好的結果,最好是在人們不知情自己被監控的情況下,簡單來說,如果人們知情自己是在實驗中的受試者,盤子的大小似乎對減少食物攝取量沒有實際的影響,這也解釋了許多研究成果顯示盤子大小不影響攝取量的原因。 不論如何,這項研究最終還是顯示出了:不管是在家裡或是自助餐廳裡夾取食物的時候,換成較小的盤子確實可以幫助人們減少食物的攝取量。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 read more
窮小孩比富小孩胖?!為什麼?
2015.12.25
窮小孩比富小孩胖?!為什麼?
我們知道肥胖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因此為了避免罹患慢性疾病,醫學領域不斷在研究導致肥胖的原因。其中,孩童的肥胖問題是一重要的議題。近日有研究證實孩童的肥胖受到社會因素如貧窮所影響。   研究團隊認為,目前仍未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過重或肥胖的小孩與經濟弱勢的關聯性。為了找出答案,研究團隊運用英國千禧世代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追蹤的近兩萬戶家庭的資料,當中的孩童分別在他們5歲及11歲時接受過調查。同時,研究者也深入了解孩童的成長環境及健康行為,如:運動習慣、看電視的時間長短、飲食習慣以及母親是否在懷孕時抽菸、哺育時間長短等;並且也調查了母親是否有過重或肥胖。   研究發現,貧窮與孩童的肥胖、過重問題確實存在強烈的相關性。成長於貧窮環境的5歲小孩,變成肥胖的機率是成長於較富裕環境的5歲小孩的2倍。到了11歲,風險差距更是擴大到3倍。此外,研究者更進一步指出,當運動與飲食對肥胖、過重風險的影響力被納入分析時,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降低且不再顯著,顯示運動不足與飲食習慣不良可能是讓貧窮孩童面臨較高肥胖、過重風險的原因。同時研究也發現,在考量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後,風險差距降低了20%,表示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也會影響小孩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研究作者Yvonne Kelly說明,當我們試圖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來解決遺傳的肥胖或過重時,我們不應忽略社會經濟層面的結構性因素,例如社經地位低的家庭可能缺乏資源與資訊促進家庭成員的健康等。若在小孩出生前即向父母宣導相關衛教知識,很有機會能降低貧窮與肥胖、過重的相關性。過去亦有研究發現,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可能與家長獲得衛教的機會與途徑有關。最後,研究提到雖然發現了家庭經濟因素與孩童肥胖問題之千的關聯性,但尚無法充分解釋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肥胖與過重的風險差距,亦無法證明其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未來仍需要積極研究其他可能的風險因素。     資料來源:_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_      
+ read more
從3個研究看預防孕婦、小孩高血壓的新觀點
2015.11.27
從3個研究看預防孕婦、小孩高血壓的新觀點
  過去預防高血壓一直著重在中高齡人士的健康,但是最近有一些研究針對孕婦及小孩的高血壓提出新觀點,呼籲大眾重視、了解此事的重要性。   第一項研究目的在了解過重及肥胖青少年被診斷有高血壓的程度。醫學博士Brian Sykes與其團隊檢視美國Nemours健康照顧系統(Nemours Health Care System) 的電子醫療紀錄,並找出6,604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在前15%且在2010-2014年間有3次以上血壓高於120/80毫米汞柱的記錄的12-17歲青少年。研究發現,當中只有255名(3.8%)在研究期間被診斷有高血壓,而未被診斷出來的(96.2%)較不屬非裔美國人、較沒有醫療補助或較不會找專科醫師看診。Sykes博士說明,未來應有更多的資源與努力投入在改善青少年高血壓的監測與診斷上,以降低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青少年的罹病率及死亡率。   第二項研究在了解到鉛金屬會導致腎臟中毒,進而影響血壓的控制後,想要了解懷孕期間或處於襁褓中的寶寶暴露於鉛金屬,是否能預測4歲小孩的高血壓。他們運用397名母子的資料,分析母親在妊娠二、三期及生產時及小孩在出生、一歲及兩歲時所採集的血液樣本。研究發現,小孩的高血壓與在懷孕期間暴露於鉛金屬中相關,但是與襁褓中暴露於鉛金屬中無關。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博士Alison Sanders說明,這些發現顯示妊娠期間可能是疾病發展的關鍵,進一步指出或許有機會利用妊娠期間來預防高血壓。   最後一項研究則欲了解由細胞演化出的微粒體(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對妊娠毒血症(preeclamsia)的影響,即一種孕婦罹患高血壓且尿液中有蛋白時會發生的疾病。由Berend Isermann帶領的研究團隊當中,Shrey Kohli發現促進凝血的微粒體(procoagulant microparticles)會導致老鼠胎兒死亡、妊娠毒血症、胚胎生長受限及胎盤異常,這種由微粒體產生的變化也與胎盤發炎及腎臟異常有關。Kohli說明,研究發現建立了微粒體在懷孕期間的角色及對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且他們也運用各種方式預防微粒體產生的傷害,進一步提供了相關藥物的治療目標與具潛力的治療策略。   過去在高血壓這個議題上主要被關注的對象是中高齡的男性,但是這些研究的結果提醒了我們也應該重視女性、青少年及嬰兒的高血壓風險,且三者皆因特殊的風險導致高血壓。透過了解這些風險,我們才能進一步有效預防疾病發生。     資料來源: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 read more
糖份對於肥胖究竟有多少影響?
2015.10.21
糖份對於肥胖究竟有多少影響?
  關於糖類攝取和體重增加的假說已經發展有段時間,大多數起於1970年代,James Hill 曾經在1995年回顧這些文章,得到結論如下: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精緻的糖類被認為會使人發胖,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反駁這一論點。   不過,日前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上的文章指出:游離糖以及含糖的飲料會導致體重增加;而糖類攝取和體重之間的關係並不如表面那麼直接關聯。Lisa Te Morenga和研究團隊回顧了相關研究,分析參與研究者在攝取特定種類的糖份和體重增加的關係,這些研究包括觀察性和隨機對照試驗,得到結論是食用游離糖和含糖飲料,和較重的體重有關係。   什麼是游離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食物暨農業組織對於游離糖的定義為:食物製造商、廚師和消費者加入於食物中的所有單糖和雙糖,其中又包括蜂蜜、糖漿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類,重要的是,它不代表我們所攝取的總糖份,而僅代表我們攝取總糖份的主要成分。   簡單來說,這份研究報告指出:添加的糖類和含糖飲類的攝取,在觀察性研究中發現和較高的體重有關,而在隨機分配試驗中,在卡路里攝取沒有控制的狀況下,這些糖類使體重增加,而當卡路里攝取維持固定時,這些糖類的攝取則對體重增加沒有影響。   不過,此份結果只能應用到特定的糖類攝取上,而非所有糖類攝取的狀況,但在文章中,並沒有特定清楚劃分這一差別,例如文章標題就沒有特別指出是人工添加的糖類和含糖飲料,這可能會使讀者對於文章有所誤解。   事實是,糖份和體重的關係遠比我們想的還要複雜。 不過,當我們回顧上述所有的研究,還是有一個合乎邏輯且一貫的概念:添加糖類和含糖飲料會使我們發胖,因為會使我們吃入更多的卡路里;但一個完整的水果並不會使我們變胖,甚至反而是更苗條;因此,當我們談到體重,其實和糖類本身沒有太大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獲得它。        
+ read more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2015.09.21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現代生活由於不正常的作息、飲食習慣與缺乏運動等,導致慢性疾病日益成為普遍容易面臨的健康風險。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Mohammad Hossein Forouzanfar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指出,導致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大原因為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   研究團隊分析1990-2013年全球疾病、傷害及風險因素負擔的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 study),從188個國家的數據中去分析79種可預防風險導致的死亡人數、生命損失年數(years of life lost)、失能時間長度(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以及所損失的健康年數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並分析不同性別及年齡的狀況。   整體來說,可預防風險在2013年總共導致3千多萬死亡案例,較1990年多了五百多萬。首先,高血壓是最主要的死亡風險因素,且高血壓所致的死亡人數在1990年至2013年間上升了近50%;其中男性因高血壓死亡的人數自1990年上升了59%,上升幅度多出女性19.1%。其次,23年來因吸菸死亡的人數上升了23%,是僅次於高血壓的死亡風險因素,並且同樣對男性的健康影響較大。第三名死亡風險因素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Body Mass Index,BMI),23年來因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死亡的人數上升了63.2%,但不同於高血壓及吸菸的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對女性健康的影響較大。除了以上發現外,研究還發現在2013年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所導致的健康年數損失、生命年數損失也是最高的,並且結果並無性別差異。   飲食習慣對健康影響的分析結果顯示,23年來總死亡人數的21%擁有14個具健康風險的飲食習慣,如低蔬果、高糖飲料或紅肉多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使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死去。   研究團隊認為,此份報告為各國政府的風險預防計畫提供了清楚的證據作為政策擬定的參考;而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的主任Christopher Murray也表示,吸菸及不良飲食是政府需要著力之處,透過改善這些面向能明顯地提升整體的健康。       資料來源:The Lancet        
+ read more
大肚子是爸爸的標準配備!?
2015.07.22
大肚子是爸爸的標準配備!?
  根據美國最新的調查研究發現,成為爸爸會讓男人變胖!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婚姻是影響男人變胖的一個因素;現在學者發現,成為爸爸也會有一樣的效果,而且這兩種效應是同時存在的。   這份歷時20年的研究總共調查了10,253位男性,研究人員在參與者青春期前期、後期、20餘歲與30歲初投這4個時間點測量其BMI值;並將受試者分為非父親、與子女同住的父親和未與子女同住的父親三組,以了解父親身分與BMI值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平均6呎(約183公分)高的男性在初為人父後都出現體重增加的狀況,其中,與孩子同住者平均會增加4.4磅(約2公斤),BMI值上升2.6%;未與孩子同住者平均增加了3.3磅(約1.5公斤),BMI值上升2%。而其他平均身高相似但非為人父的男性在同樣的時間內則平均減少了1.4磅(約0.6公斤)的體重。   研究者Craig Garfield博士認為,新手爸爸的體重增加很可能起因於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擁有孩子意味著新的責任,這可能讓人無法維持以前的方式照顧自己的身體。當家裡充滿餅乾、冰淇淋跟其他點心的時候,飲食習慣也將因此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孩子每一餐沒有吃完的食物通常都是由父親負責解決。   最後,Garfield博士也指出,有許多男性認為自己仍然很年輕且足夠健康,並不需要專屬的醫師或可以提供諮詢的專業人員。但是截至目前的研究結果都顯示結婚或為人父等生命階段的重大轉變其實對於男性的健康有重大的影響,應受到重視。   為人父母確實是生命中的重大轉變,對於爸爸、媽媽都會造成影響,不過,只要多加注意,這些影響的力度是可以改變的。台灣女人健康網建議大家可以從減少購買餅乾零食、教育孩子健康的飲食觀念做起,幫助培養孩子適當的飲食量與責任感(自己的餐點自己吃完)等,不但對全家人的健康有益,也幫自己免去許多不必要的負擔。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