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的代價:易造成骨質疏鬆
2014.11.12
乳癌治療的代價:易造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進步,大多數剛被新診斷出罹患乳癌的女性病患都能在接受治療後免於癌症的再次侵襲,但治療會產生的副作用影響也必須小心注意,尤其是會造成骨質流失,嚴重將可能變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會引起停經前與後的婦女發生骨質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會使病患體內的雌激素濃度降低。   以停經前婦女接受乳癌早期階段的輔助性化療為例,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是會造成卵巢功能受損或早發性停經,一旦發生,骨密度在接受治療的半年至一年之內將會快速流失,其強度和把整個卵巢移除對骨質所造成的傷害相當。對已停經婦女罹患最常見的受體陽性乳腺癌,使用芳香酶抑制劑進行治療,也會使其體內的雌激素降低。   不過很幸運地,骨質疏鬆是可透過骨密度檢測;戒菸與降低酒精攝取等健康生活型態;多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或依照醫師服用指引建議劑量的藥物,來控制骨細胞的流失量。乳癌患者要維持骨骼健康,最重要的是應提升治療會造成骨質流失的意識,並諮詢負責的專科醫師自己是否可能有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的危險。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女性須小心!膽固醇過高恐提高乳癌風險
2014.07.24
女性須小心!膽固醇過高恐提高乳癌風險
  過去研究已證實肥胖與乳癌風險升高之間的關連性,而肥胖又會造成高膽固醇問題,因此也有研究推測,膽固醇在肥胖與乳癌中間連結關係的建立,扮演重要角色。   這樣的推測在近日一項於心血管前沿生物學會議所發表的英國研究中得到初步的證實,該研究發現當女性的膽固醇過高,罹患乳癌的風險是一般女性的1.64倍!   這個研究分析英國阿斯頓大學醫學院2000-2013年ACALM研究中,約664,159名女性的資料。在這些女性中,22,938位有高血脂症、9,312位罹患乳癌,研究分析發現,在其中530位得到乳癌的女性,她們體內的膽固醇都過高。   然,由於研究屬回溯性觀察性質,因此有其限制性,未來應朝此方向繼續深入研究,若未來確實建立高膽固醇與乳癌發生之間的相關性,將可進一步將問題轉向瞭解降血脂藥物Statins是否也能降低乳癌風險進行研究。       資料來源:心血管前沿生物學會議(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Biology Meeting)      
+ read more
拒絕有害化學物質 乳癌遠離妳
2014.05.29
拒絕有害化學物質 乳癌遠離妳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大的健康隱憂之一,特別是在美國和歐洲國家,乳癌發生率偏高,排名位居世界前茅;以美國女性來說,有12.4%在其一生的某個時間點會發生乳癌。在台灣,國內乳癌每10萬人發生率則已由90年40.6人,99 年增至63.2人,10年間增幅高達56%,相當驚人。   乳癌的風險因子除了遺傳基因及其他生理、疾病因素之外,過去也已經發現日常會接觸到的化學物質是可能的致癌兇手,例如:酒精、菸害、荷爾蒙替代療法等,而最近美國麻州寂靜春天研究中心的新研究找出17種最容易導致發生乳癌的化學物質。   研究從可能導致囓齒動物發生乳癌的化學物質中找出102種女性也最可能接觸到的,再將囓齒動物暴露於這些化學物質的研究結果與人類乳癌研究進行比較。最後結果發現17種最可能導致女性發生乳癌的物質,其中包括有汽油、燃燒產生的化學物質—苯、丁二烯(車用燃料、菸害、燒焦的食物)、含有二氯甲烷的各種溶劑(工業脫脂劑、專業清潔與去汙劑)、阻燃劑、抗汙紡織品、荷爾蒙替代療法及飲用水副消毒的副產品等。   這項研究結果使得有毒化學物質與乳癌之間的關係開始獲得較多的重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將運用此結果在未來尋找乳癌病因相關的研究之中。研究也提醒女性可透過減少接觸前面所提到的物質與物品,以降低得到乳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環境健康觀點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加拿大研究:每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
2014.02.21
加拿大研究:每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
  關於乳房攝影檢查是否對降低乳癌死亡率有幫助的爭議未曾停歇,而對它的利弊討論所關注的面向也不同,日前又出現一項加拿大大型長期研究指出,40-59歲的婦女每年進行一次乳攝並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再度引起各界討論聲音。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自1980年開始在加國15個篩檢中心近9萬名40-59歲婦女。研究將這些婦女採隨機分配分為進行乳攝與沒有乳攝兩組。進行乳攝者每年檢查一次,檢查五年。   研究表示,研究中的乳攝偵測到許多是較具侵入性的乳癌細胞,而雖然有進行乳攝的患者存活時間比沒有乳攝的病患長,但最後有無接受乳攝的兩個群體在研究追蹤25年之後的死亡數字卻是差不多一樣的(3250位乳癌患者500位死亡:3133位乳癌患者505位死亡)。此外,22%乳攝偵測出疑似為癌細胞(偽陽性結果)被過度診斷,因而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研究表示,40年前乳癌治療還沒有那麼進步,所以乳攝對乳癌防治工作上有非常大的助益,但現今由於乳癌治療已經發展到相當進步的程度,因此乳攝角色的重要性已不再像以往。不少評論也都認為近年來乳癌死亡率的下降應該歸功於治療的進步,使得不論用什麼方式被確診罹患乳癌的病患都可以活下來。認同此研究論點的其他評論也關心過度診斷可能造成病患不必要的焦慮問題。   不贊同此研究論點的聲音則認為乳攝並非完全只跟存活率延長有關,提早透過乳攝發現早期的癌細胞,病患就能不必接受太多的化療與手術,將可提高生活品質且乳房外形也不會因手術受損,再者,乳攝的放射劑量很低,並沒有導致癌症的疑慮。   美國放射醫學會(ACR)則批評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是二手的乳攝儀器,品質在今天根本無法通過檢驗,且儀器操作的檢驗師也沒受過乳攝的專業訓練,偵測到的乳癌細胞都是已經太大。但對此質疑,這項研究也反駁表示儀器都達到現今要求的標準,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是某些有利益衝突的團體所不願見到的,但希望政府決策者能重新慎重考慮未來的乳癌篩檢政策。       資料來源:BMJ OPEN      
+ read more
年輕女性乳房密度高 將增加乳癌風險
2013.12.19
年輕女性乳房密度高 將增加乳癌風險
  乳房密度一般需要透過乳房超音波檢查進行判讀,是乳癌的重要因子之一,美國癌症學會也已指出女性如果乳房密度極高,那麼乳癌的罹患風險就會相對比較高。   最近在12月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篇英國研究針對乳房密度高會提高乳癌罹患風險的問題發現年齡世代的差異,在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身上兩者的關連性才比較明顯。   研究比較282位乳癌患者與317位健康女性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測乳房密度的結果,與以往不同的是此研究所使用的數位超音波已加入較客觀的演算法進行計算,結果以量化數字呈現,而非採肉眼判斷。最後的結果呈現,在50歲以下的女性中,乳癌患者比一般健康者測得的乳房密度來得高,過了50歲之後,乳癌患者的乳房密度與乳癌就沒有直接的關連。而在健康女性的群體裡,測得的乳房密度一直都是隨這年齡增長而遞減。   研究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乳房與有癌細胞的乳房兩者密度發展的生物機制並不相同,尤其在年輕女性族群特別明顯,值得注意,未來可以考慮加強乳房密度極高的年輕女性的乳癌篩檢工作。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annual meeting)      
+ read more
BRCA基因突變者血液中女性荷爾蒙濃度影響乳癌與卵巢癌風險
2013.11.01
BRCA基因突變者血液中女性荷爾蒙濃度影響乳癌與卵巢癌...
  罹患乳癌的風險因子中,具有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為乳癌與卵巢癌的高風險族群,日前一項英國大學學院(UCL)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這些帶有基因突變者的血液中女性荷爾蒙濃度異常問題,可能可以解釋為何她們較易罹患乳癌與卵巢癌,而非其他癌症。   這項研究測量1966位女性的子宮內膜厚度,並比較有與沒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女性的血液中女性荷爾蒙濃度,其中共包括1573位無BRCA1、BRCA2基因突變女性、與203位BRCA1基因突變、190位BRCA2基因突變女性。結果發現,帶有基因突變者的女性荷爾蒙濃度確實比較高。   研究認為其中造成女性荷爾蒙濃度出現異常的原因,有可能是這些女性卵巢中出現某種與突變之BRCA1、BRCA2基因相關的機制有關,或者是突變的BRCA1、BRCA2基因改變細胞對荷爾蒙的敏感度,這都是未來研究須進一步瞭解的方向。   這項研究是第一個發現乳癌、卵巢癌風險不只是與BRCA1、BRCA2基因本身的缺陷有關,更開啟另一個更深入的研究問題。研究表示,許多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問題的女性會因為自己是高風險族群而選擇直接切除乳房或卵巢,但這項研究希望未來能發展出較不具侵略性、較不極端的乳癌防治方法。       資料來源:刺針腫瘤醫學期刊(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