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越胖越長壽?!研究證實「肥胖矛盾」的存在
過去普遍認同肥胖會影響身體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而危及生命安全。然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在擁有心臟衰竭病史的病人當中,過重與肥胖者比體重正常的病人活得更久。
研究樣本涵蓋了1,487位擁有心衰史的病人,其中54%為男性、66%為白人,平均年齡為67歲。研究者記錄其bmi值六個月以上,發現當中有35%的人過重、47%的人肥胖。而在長達十年的追蹤調查期間有43%的參與者往生。
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擾研究結果,研究者也特別針對高血壓、心肌梗塞病史、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糖尿病、中風和人口特質(如年齡、性別等)等影響因子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體重正常者,過重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28%;而肥胖者的死亡風險又比體重正常的下降了30%。研究者將這種弔詭的情形稱為「肥胖矛盾」。
針對以上發現,研究者解釋可能是因為過重和肥胖者擁有的儲備能量較體重正常者多,導致當面對貧血、體重減輕、虛弱無力等心臟惡病質(Cardiac
Cachexia)時有較好的生存條件。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由於肥胖所導致的血管阻塞使心臟出血量降低,會刺激神經體液反射如腎素、交感神經及細胞激素等分泌,維持暫時性心臟功能正常而影響病人的存活機會。
由於這份研究因使用既有數據作為資料分析樣本而存在研究限制,合作編輯thomas
J.
Wang醫學博士呼籲後續的相關研究需有更詳細的心臟衰竭代謝過程紀錄,來解開「肥胖矛盾」的謎團。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4.12.27
小心過度肥胖會讓你少活幾年!
大家都知道維持適當的體態相當重要,過度纖瘦或過度肥胖都會有害健康,目前根據研究,肥胖已經被證實與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都有關,最近加拿大McGill大學進行一項研究後發現,與正常體重相比,過度肥胖者的平均餘命、及無慢性疾病纏身的時間都比較短。
研究團隊分析將近4千名病患的資料,創造一個評估發展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模式,結果發現,將年齡與性別都考量在內,平均餘命縮短的長短依序為:過重(BMI值在25-30之間)病患,0-3年;肥胖者(BMI值在30-35之間),1-6年;非常肥胖者(BMI值超過35),1-8年。
再者,肥胖除了會使壽命減少之外,也會使人不受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纏身的時間變短,縮短的程度以20-39歲年輕人身上表現最為明顯,若在此年齡階段非常肥胖的話,男性維持健康無病痛的時間平均縮短18.8年、女性縮短19.1年。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Edward
Gregg博士認為這項研究將肥胖對人們可以維持健康的時間長度會產生的影響具體量化,而且告訴我們肥胖對該時間長短的影響是比對平均餘命來得更大。這個研究結果相當重要,將有助於醫師及公衛專家們採取生命歷程的觀點、整合性的介入治療、並考慮到個別差異來做出一些治療判斷與決策,有效對抗肥胖與糖尿病。
資料來源: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期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 read more
2014.12.25
女人小心趁機「坐」大
由於現代人的工作時數拉長,因此工作習慣對於人們的健康影響重大。美國研究發現,坐著辦公的時間長短與人體肥胖有高度相關。
研究小組於2012-2013年間訪問了1,891位來自美國密蘇里州四個城市的居民,其年齡在21-65歲間,且每周在公司工作20小時以上。研究者請他們自述上班中的坐時,再觀察其與BMI值的關係,同時比較此關係是否有性別和種族差異。
研究發現,坐時與BMI值確實存在關係,但只有女性容易因為坐時變長而增加肥胖的可能性。在女性的樣本中,相較於每日上班中的坐時在30分鐘以下者,坐時在30-180分鐘間者,其肥胖機率是前者的1.53倍;而每日坐時超過360分鐘的女性,其肥胖機率更增加至1.70倍大。男性在此研究中則未顯現出其坐時與BMI值存在關係。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運動習慣存在性別差異有關。
另外,此項研究亦發現坐時與BMI值的關係存在種族差異。相較於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容易因為坐時變長而肥胖。至於男性樣本中是否也存在種族差異,由於黑人男性樣本數太少,因此無法定論。
雖然此篇研究的樣本來自來自特定地區、缺少亞洲人的數據,並且是以參與者自述的方式進行,可能造成研究上的限制,但研究者強調上班是主要坐時增長的原因,建議從減少上班中的坐時開始,更有助於減緩肥胖的發生。另外,近來亦有研究發現,會議中採站姿可能提升工作表現。因此,提醒女性上班族宜多注意平時之運動習慣,以避免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纏身。
資料來源:_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_
+ read more
2014.10.09
一日一蘋果 肥胖遠離你
根據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醫最新研究發現,一天一蘋果或許有助防止肥胖,尤其是青蘋果(Granny
Smith)效果最佳。
多項研究早已發現蘋果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助益,包括每天吃一顆蘋果,和每天服用降血脂藥物同樣有助防止心血管死亡風險;蘋果和梨子可以降低五成的中風機率。
好的腸道細菌可有助增強免疫力及維持體重,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則透過研究蘋果所含的非消化性化合物,包括多酚類和膳食纖維,希望了解是否有助促進好的腸道細菌生長。他們並用七種不同品種蘋果來餵食老鼠,以了解哪一種蘋果最能促進有益的腸道菌生長。結果發現青蘋果的效果遠優於五爪、富士、金冠、Gala等紅蘋果。
科學家解釋,青蘋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卻含有很高的膳食纖維與多酚類,他們經過胃部不會被胃酸分解,當這部份化合物達到結腸時,會被結腸中的細菌發酵,產生丁酸,從而刺激有益細菌在腸道中生長。
腸道菌叢的不平衡通常與飲食有關,長期可能導致慢性炎症,進而引發糖尿病,科學家認為,多食用青蘋果可以降低炎症,重建腸道菌叢的平衡,並增強飽足感。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諾拉托教授說:「我們知道,總的來說蘋果是非消化性化合物的良好來源,但因品種而有差異。這項研究的結果將幫助消費者選擇不同品種的蘋果來對抗肥胖。」
約3成5的美國成人都有過重問題,因此面臨與肥胖有關的各項疾病風險,包括心臟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甚至癌症。諾拉托教授表示,希望此研究的發現能更有助對肥胖問題的治療。
資料來源:食物化學期刊(Food Chemistry)
+ read more
2014.05.22
兒童愛吃的早餐穀片 含糖量過高!
各種玉米片或穀物麥片加牛奶,是西式早餐中常見的選擇之一,深受兒童的喜愛。但最近美國環保團體「環境工作小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針對美國超過1,500種穀物麥片產品(其中有181種特別針對兒童)進行分析發現,兒童如果平均每天吃一碗份量,一年將吃進高達4.5公斤的糖份!
環境工作小組指出,兒童穀物麥片中的熱量有34%是來自糖份,過去曾要求製造廠商降低含糖量,卻沒有任何一家產品進行過調整。此外,產品包裝標示會大力宣傳產品所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等,這樣的行銷策略引導消費者只去注意其中的營養素,卻忽略當中不健康的糖含量問題,而一般來說,只要吃下一碗穀物麥片的量就吃進了1.5茶匙的糖份。
同時,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分析也發現,美國民眾穀物麥片的食用量比包裝標示的標準份量高出30%,目前全美有10%的民眾吃下的份量已是標示建議量的2.5倍以上。因此即便是消費者有特別注意到營養標示,他們仍可能讓小孩吃下了比預期還要多的糖。
許多研究都指出,攝取過多的糖份會相對減少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包括鈣質、纖維素、鉀、維生素C與E等,同時吃太多的糖也會導致飲食過量的問題,除了容易蛀牙之外,出現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將提高。
環境工作小組建議家長應從各方面飲食都盡量降低小孩的糖份攝取量,多選擇無糖的食物,並注意食品的營養成分標示,購買穀物麥片時可選擇每一份量含糖量在4公克以下的產品。
資料來源:環境工作小組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 read more
2014.04.07
小心肥胖會增加卵巢癌風險!
家族病史、懷孕史、年齡及乳癌病史是一般為人所知比較常見的卵巢癌風險因子,但女性卻容易忽略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是提高罹患卵巢癌機率的原因之一。
日前在一項由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與美國癌症研究(AICR)所共同完成的研究中又再度證實這個論點,研究並建議女性可透過改變飲食及運動等生活習慣,降低卵巢癌風險。
這個研究的結果是統整分析25個包含400萬女性參與者的研究後所發現的,研究指出,每增加5%的BMI值,女性的卵巢癌風險會提高6%,同時,BMI值超過28.4(kg/m2)者,卵巢癌風險也明顯比較高。研究表示,其他像是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子宮癌,在過去的研究都已經證實過重與肥胖是這些癌症的風險因子之一,這次的研究更加確定應將卵巢癌並列其中。
世界癌症基金會提醒,女性平日應注意定期追蹤BMI值,並避免吃速食與喝含糖飲料,且每餐盡量控制選擇份量較小的餐點,同時,搭配運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將會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資料來源: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