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FDA發佈孕婦用藥標示新規定
2014.12.15
美FDA發佈孕婦用藥標示新規定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六百萬名婦女懷孕,而這些孕婦在懷孕期間可能平均會服用三到五種處方箋藥物,其中有些婦女是在懷孕前就有健康問題,例如氣喘、高血壓,在懷孕及哺乳期間仍需繼續服藥;有些婦女則是在懷孕或哺乳期間健康出狀況需要治療。   為提升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的用藥安全,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2月初針對藥品標示發布新標準與指導草案,要求未來所有相關藥物及生技製藥包裝上的使用說明,必須特別針對懷孕及哺乳期婦女服用該藥品的風險及益處提供相關訊息,以供參考。新規範將於2015年6月30日起生效實施。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是將藥物以A、B、C、D、X等五個英文字母,代表藥物對孕婦及胎兒可能造成的危險程度,並搭配相關的文字說明。然而字母分類制度過於簡化,且容易被錯誤解讀為藥物分級制度。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官員表示,用藥本應視每位孕婦或哺乳婦女的個人狀況而有所不同,並應將對胎兒及嬰幼兒可能造成的好壞處都考量進去。新的用藥說明規定要求廠商必須提供更完整的資訊,讓使用者可以依此判斷藥品對母親、胎兒及吃母乳的嬰兒可能帶來的療效或危險,將取代原有的字母分類制度。   新規定要求用藥說明上必須以「懷孕」、「哺乳期」、「有生育潛能的男女性」等三個標題,分別提供相關的詳細說明,包括藥物可能風險的摘要說明、相關研究數據及討論等,希望這些說明能作為醫護人員作為開立處方箋及患者諮商的參考依據。   「懷孕」類別的說明應該提供孕婦使用該藥物相關的資訊,例如用藥劑量、對胚胎發育的潛在危險;另外也要求必須說明是否有針對該藥物或生技製藥對孕婦的影響持續進行資料收集與研究;「哺乳期」類別應提供哺乳期間用藥應注意事項,母乳中添加藥物的劑量、對吃母乳嬰幼兒的可能影響等;針對「有生育潛能男女性」類別,提供的資訊應該包括該藥品與驗孕、避孕及不孕的關連。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 read more
衛福部「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開跑
2014.10.01
衛福部「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開跑
  當手術及麻醉過程中發生不良結果之事故時,常會引起醫療爭議,甚至衍生出訴訟。長久下來不僅容易導致醫病關係的緊張對立,冗長的訴訟過程也造成雙方在勞力、時間及費用上的大量耗損。因此,為加強醫療機構之風險管理與處理醫療糾紛能力,同時建立調解先行原則,減少醫病雙方司法纏訟的情況,使病人得到合理之手術、麻醉風險保障,並期能改善醫病關係,衛福部在今(103)年10月1日起,正式開辦「鼓勵醫療機構妥善處理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 依據試辦計畫規定,領有醫療機構開業執照之醫院、診所,均可申請參加此項計畫,惟醫院須經醫院評鑑合格,診所則應於參加試辦計畫一年內接受品質訪查。參與計畫之醫療機構須建立醫療糾紛關懷機制,於事故發生時能主動向病人家屬溝通、說明、關懷,並給予適當協助,亦須落實風險事件管控與通報,分析原因尋找降低風險之方法,以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凡參與計畫之醫療機構,若是在103年1月1日至104年12月31日之間執行全身麻醉的手術過程中,已經依專業基準施予必要之診斷、治療,仍因手術或麻醉本身無可避免之風險,導致病人於該手術後7日內發生非預期死亡事故,而衍生之醫療爭議事件,經地方衛生局調處後,雙方當場和解或後續和解,醫療機構可向衛福部申請80萬元以內之部分補助。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延伸閱讀 【政策】鼓勵醫療機構妥善處理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 重大手術與麻醉死亡,政府補助和解金80萬!        
+ read more
助生圓夢?!政府將推人工生殖三階段補助
2014.08.28
助生圓夢?!政府將推人工生殖三階段補助
  少子化一直是影響台灣人口結構的一大問題,近日,衛福部提出了補助人工生殖手術的助生政策,期望能藉此提升生育率,改善少子化的問題。   這項政策被規劃為三階段執行,依序補貼中低收入戶與低收入戶;家戶所得平均70%以下;家戶所得平均130%以下的不孕夫妻進行人工生殖手術,預計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始實施。   此政策的提出引發了各界議論,畢竟,除了生理上的不孕問題之外,以當前台灣的經濟環境而言,要生養孩子是一大挑戰,這也是很多人遲遲不敢生的原因。政府若真的有心改善台灣的人口問題,除了提出助生政策之外,其他相關的醫療、托育、教育各層面也都應有健全的配套措施,相關環境品質一併提升才能達到實質的功效與意義。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 read more
美國參議院提出庫柏法案  消弭健康研究性別不平等
2014.07.11
美國參議院提出庫柏法案 消弭健康研究性別不平等
  2014年6月美國參議員Cooper提出「研究對象應涵蓋所有人法案」(簡稱庫柏法案),並獲得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醫學院協會、美國婦女團體聯盟及婦女健康研究學會等團體支持。 此一法案之源起乃是來自於婦女健康研究學會(SWHR)拜訪參議院,希望國會能確保女性在醫學研究中有足夠的代表性,此乃因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證實,在疾病的表現、藥物機轉上有性別差異,然現今的醫學研究仍是以男性為主,如:心臟病是美國人頭號殺手,但只有3/1的研究是以女性為對象;30%有作性別分析。因此,此一法案要求:   1.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必須確保所有的藥物實驗能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對於男性與女性是安全及有效。   2. 美國健康研究院(NIH)需增加對於雌性動物、組織、細胞基礎研究的贊助與支持,且NIH須追蹤這些基礎研究如何被使用。   3. 要求國會研究中心(GAO)檢視與報告NIH及FDA在醫學研究中關於女性與少數族群的情形。 婦女健康研究學會(SWHR)表示,這個法案將有助於消弭健康研究的性別不平等,他們並積極尋求其他國會議員的連署與支持,希望這個法案可以盡速通過。 事實上,過去已經有很多研究提出,醫學研究缺乏性別觀點及女性受試者,在台灣,台灣女人連線及黃淑英立委在2007年亦要求政府應鼓勵性別差異之健康研究,包括基礎研究,以瞭解各項健康議題的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Congressman Jim Cooper、SWHR    
+ read more
子宮頸癌篩檢定期做比怎麼做要重要
2014.06.16
子宮頸癌篩檢定期做比怎麼做要重要
  子宮頸癌篩檢分為子宮頸抹片檢查、HPV檢測與兩者一起進行這三種方式,雖然針對哪一種篩檢比較容易偵測出細胞病變以及篩檢頻率的問題需要再細緻討論,但日前一項由美國麻州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所做的研究發現,多數子宮頸癌都發生在近期內沒有做篩檢的女性身上,因此認為要減少子宮頸癌應將重點放在強調增加篩檢的頻率,而非篩檢方法的選擇上。   根據研究顯示,兩種檢測方法一起使用可以偵測到最多的癌前病變,而雖然單獨子宮頸抹片檢查並非發現癌前病變的最好方法,但就目前美國篩檢指引建議每三年做一次的抹片檢查、以及每五年一次的雙測,抹片檢查是目前唯一已累積長期性資料,而且也證實能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的篩檢方法。單獨HPV檢測雖比抹片檢查偵測到癌前病變的比例來得較高,但在年輕女性身上出現偽陽性的比率卻也比較高。   因此研究認為提高女性參加子宮頸癌篩檢的人數,並追蹤女性持續定期接受篩檢的情形,將比選擇何種檢測方式來得更重要。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2014.05.20
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陪產婦的存在具有價值,不論對媽媽或寶寶來說都有益處。   不過,這裡所說的陪產婦並非指我們一般所說的助產師。差別在於,助產師是可以進行醫療處置的醫療專業人員;陪產婦(又常被稱做生產教練或生產同伴)則是提供在醫療處置以外生理、心理方面的支持與陪伴。   研究發現,陪產婦對媽媽與寶寶最大的幫助在於產後母嬰關係的建立與哺餵母乳的狀況。根據觀察,有陪產婦的指導與協助,媽媽與嬰兒間的互動較為正向、嬰兒也較無壓力。獲得陪產婦幫助的母親哺餵母乳的狀況較好,其中有64%的女性哺餵母乳,而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只有50%的人選擇哺餵母乳,同時,有陪產婦陪在身邊的女性持續哺餵母乳超過6週的人數比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高出兩倍之多;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較不會提前餵食嬰兒固體食物。   主持此項研究的Hans博士說明,這是因為陪產婦幫助媽媽理解寶寶的行為,並且讓媽媽學習從寶寶的角度看待事情。   最後,此篇研究也發現,年紀越年輕且社經地位低的媽媽從陪產婦身上獲得的助益越明顯,特別是在陪產婦具有相同社經地位背景的狀況下,因此,研究團隊強調「社區陪產婦」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同時,陪產婦在產後訪視媽媽與嬰兒的時間持續得越久,所發揮的效果也越佳,Hans博士表示這將會是她接下來要發展的重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外聘雇陪產婦仍需要一筆為數不小的經費,折合新台幣大約3~5萬元不等,對不少人來說會是一項負擔。另一方面,在此篇研究中,陪產婦所提供的幫助其實跟台灣民間習俗「坐月子」期間女性長輩們會陪伴、照料並且給予新手媽媽建議非常相像。實質上都是一種女人共同經驗的傳承。因此,相較西方社會的經驗,在台灣家庭支持系統較為良好的情況下,雇請陪產婦的投資報酬率或許未必能如文中所描述。我們認為,比起推廣陪產婦,建構完善的公共衛生支持系統,訓練培養公衛護士派駐各縣市鄉鎮衛生所,更能有效、適切的為有相關需求的婦女提供幫助。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