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3
男性避孕方式將不只一「套」?!
現今常用的男性避孕只有三種方式:保險套、性交中斷法和輸精管結紮術。歷史上第一個保險套出現在古羅馬帝國神話故事中,克里特島的國王Minos的精液被認為藏有蠍子和毒蛇,於是其妻子Pasiphae利用羊的膀胱做成套子來避免接觸到國王的精子。性交中斷法則是源於聖經中俄南惡意不使其兄長的遺孀受孕,而在性交中將精子灑在地上,而使其無法傳宗接代,最後耶和華對於此事非常不悅因而殺了俄南;不過據現今醫學研究之成果,性交中斷法數次被指出是風險極高的避孕方式,因此仍不建議作為避孕的選項之一。輸精管結紮術最早是出現在1899年美國的印第安納州,用來治療男性的過度自慰,這個療法大大成功,而醫師宣稱接受治療的病人變得更正向、聰明且不再自慰。
而人類在男性避孕的發展也從此鮮少進展,當前除了保險套以外仍無可逆的男性避孕方法。輸精管結紮術是三個避孕方法中最可靠的,但根據英國健保局(NHS)的統計數據,輸精管結紮在英國也越來越不盛行,從2006年至2007年的三萬人次,降到2012年至2013年的一萬四千人次。
新的科技正在發展,但目前仍缺乏可接受、可靠且可逆的男性避孕方法,最大的挑戰是—假如真的有合適的男性避孕藥丸、注射藥物或植入的避孕器,男性是否會使用它?研究顯示,男性和女性對於男性避孕藥丸的發明都同樣抱持正面的態度,但是不讓人意外地,女性對於這項發明的態度較為熱衷,有穩定交往對象的男性較能接納這項發明,而有健康生活方式的男性對於這項發明的態度也較正面。
而究竟男性避孕科技近年來發展的狀況如何?以下是我們的綜合整理報導:
藥物注射
男性避孕凝膠Vasalgel是一種聚合物,可以從陰囊注射到輸精管阻隔精子,使射精時的液體中不含精子,所以其雖具備避孕效果,但無法避免性病的傳染;溶解凝膠的注射,可以將避孕凝膠沖洗出來,便可以再次排出精子。Vasalgel和另一個在印度發展的男性避孕發明Risug(可逆精子抑制技術)類似,其透過破壞精蟲達到避孕效果,但這項技術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商品化。Vasalgel目前已在兔子和靈長類動物進行試驗,最早的人體臨床試驗可能在2016年進行,屆時在美國預計有兩萬六千名男性參加。
'乾淨床單'藥丸
這是一個英國發展的藥物,其基礎為phenoxybenzamine和thioridazine,藉由抑制輸精管的肌肉收縮而阻礙精子排出,其餘的精液也不會射出,因此可以保持乾淨的床單。問題是,男性是否可以接受沒有精子的射精?同時,這個避孕方法可以解少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俗稱愛滋病毒)的傳播,因而更值得世人關注;但目前資金缺乏也是一大問題,曾任倫敦大學家庭計畫和生殖健康榮譽教授的John
Guillebaud表示「研究團隊需要更多的資金,如果未來的試驗結果是正向的,預估最快能在十年內有所發展。」目前構想是,男性在性行為前2到4小時服用藥物,但對於無法等待這麼久的伴侶,建議在藥物起作用前還是先使用保險套做預防。植入性的裝置則提供長效的避孕效果,但仍需要測試是否有精子在藥效退了之後仍儲存在體內。
草藥
一種由印尼原生植物灌木-- 斑葉尖尾鳳(gendarussa)所研製的避孕藥丸,它藉由破壞精子中能穿透卵子的酵素來避孕,目前參與實驗服用藥丸的300位男性,只有一位避孕失敗,上市前還需要更多關於藥效、劑量和安全性的實驗。
體內植入物
Anti-Eppin是一種藥物,可以與精子的Eppin蛋白結合,阻止精子游向卵子。可以透過皮下放置或口服一個植入物來釋放出anti-Eppin,目前仍需要數年時間完成毒物學、動物試驗和人類試驗。
基因藥物
JQ1是一種可以關閉BRDT基因的藥物,BRDT主要是負責精子的製造,在動物實驗中,JQ1藥物需要6週的時間來達到暫時的不孕,停止藥物後,需要1-3個月來回復生殖能力,服藥會導致睪丸縮小,但荷爾蒙和性行為則不會受影響。人類實驗中,需要進一步觀察是否會影響睪丸大小,以及男性是否在乎睪丸縮水。
賀爾蒙藥丸
賀爾蒙藥丸主要含有雄性素和黃體素,會作用在腦部,關閉體內自然的賀爾蒙,導致睪丸無法製造新的精子,雖然賀爾蒙藥物可以避孕,但對於肝臟會造成傷害,在不同人種的效果差異也很大。
'聰明'藥丸
以色列巴伊蘭大學教授 Haim
Breitbart發明的新藥(聰明藥丸則取其姓氏的諧音命名),可以抑制精子的生殖能力,不同的劑量可以造成小鼠不孕1-3個月,也不會使性慾受影響,但是Baeitbart教授表示目前此藥不大可能會繼續發展。
資訊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5.07.22
大肚子是爸爸的標準配備!?
根據美國最新的調查研究發現,成為爸爸會讓男人變胖!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婚姻是影響男人變胖的一個因素;現在學者發現,成為爸爸也會有一樣的效果,而且這兩種效應是同時存在的。
這份歷時20年的研究總共調查了10,253位男性,研究人員在參與者青春期前期、後期、20餘歲與30歲初投這4個時間點測量其BMI值;並將受試者分為非父親、與子女同住的父親和未與子女同住的父親三組,以了解父親身分與BMI值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平均6呎(約183公分)高的男性在初為人父後都出現體重增加的狀況,其中,與孩子同住者平均會增加4.4磅(約2公斤),BMI值上升2.6%;未與孩子同住者平均增加了3.3磅(約1.5公斤),BMI值上升2%。而其他平均身高相似但非為人父的男性在同樣的時間內則平均減少了1.4磅(約0.6公斤)的體重。
研究者Craig
Garfield博士認為,新手爸爸的體重增加很可能起因於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擁有孩子意味著新的責任,這可能讓人無法維持以前的方式照顧自己的身體。當家裡充滿餅乾、冰淇淋跟其他點心的時候,飲食習慣也將因此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孩子每一餐沒有吃完的食物通常都是由父親負責解決。
最後,Garfield博士也指出,有許多男性認為自己仍然很年輕且足夠健康,並不需要專屬的醫師或可以提供諮詢的專業人員。但是截至目前的研究結果都顯示結婚或為人父等生命階段的重大轉變其實對於男性的健康有重大的影響,應受到重視。
為人父母確實是生命中的重大轉變,對於爸爸、媽媽都會造成影響,不過,只要多加注意,這些影響的力度是可以改變的。台灣女人健康網建議大家可以從減少購買餅乾零食、教育孩子健康的飲食觀念做起,幫助培養孩子適當的飲食量與責任感(自己的餐點自己吃完)等,不但對全家人的健康有益,也幫自己免去許多不必要的負擔。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 read more
2015.07.17
男性避孕的新契機!?
來自維吉尼亞醫學院研究室的分子生物學博士--John
Herr,在生殖研究技術上有了新突破,他和研究團隊發現了精卵結合時的關鍵分子,這項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中,不但擴展對於精卵融合時的分子結構的認識,也更了解是什麼分子干擾了精卵結合,進一步,這項發現極可能引導男性避孕技術的突破。
當精子剛接觸到卵子時,精子攜帶的酵素會協助它穿透卵子,並和其融合,放出酵素的這個過程稱為「頂體反應」,精子的頭部會經由此反應完全轉變,除了重新塑型之外,研究者也發現,有一個來自精子的特殊蛋白質會維持融合處的完整性,這一個在十五年前就被實驗室發現的蛋白質,不像許多蛋白會逐漸遺失,它在精卵結合過程中依然維持在原來的位置
證據顯示,此一蛋白,又稱為ESP1,功用是維持精卵結合處,也就是精子頭部赤道區域的穩定性,赤道區域似乎也在頂體形成的早期形成;ESP1則保存在精子的頭部,也就是在頂體反應後啟動精卵融合的位置,因此ESP1被認為扮演了關鍵性的結構角色。
所有的證據都指向ESP1是精子頭部區域的結構成分,參與和卵子的接合,研究團隊現在則是要釐清他們發現的另一醣分子和ESP1之間的關連,有一說是此醣分子在赤道區域濃縮前會被除去,問題是,為什麼赤道區域在頂體反映後,仍保持完好如初?什麼分子作用造成了此一穩定性?
藉由回答這些問題,研究團隊將可以找到阻止蛋白質作用,甚至可以阻止受孕。Herr表示「我們對於這些蛋白質間的作用仍不完全清楚,也還沒有其對於男性避孕的明確策略,對於分子藥物如何阻礙這些作用,仍處於一個較早期的研究階段,還有更多參予和ESP1作用的蛋白質需要被釐清。」
資料來源:Biology of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2015.07.13
壯陽藥到底會不會讓你得皮膚癌?
為了使性生活更美滿,不少男性會服用壯陽藥解決勃起功能不全的問題,目前市面上有三種壯陽藥(PDE5
抑制劑),分別是大家所熟知的「藍色小藥丸」威而鋼(Viagra)、犀利士(Cialis)和樂威壯(Levitra);其副作用是會讓血壓下降,因此不可以和降血壓的藥物一起服用。
除了影響血壓之外,近年來的醫學報告則指出服用壯陽藥的更大隱憂。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PDE5抑制劑會增加得皮膚癌的風險,且被解釋為會刺激癌細胞的成長。不過,今(2015)年瑞典和紐約的研究團隊在美國醫學協會的期刊(JAMA)上所發表的報告則有不同的結論。
在新的研究報告中,研究對象的數目是哈佛大學所做之研究的30倍。在2006年到2012年間,20,000名瑞典男子中有4,065人得皮膚癌;有2,148人服用PDE5抑制劑,其中有435人得皮膚癌。
雖然只拿過一次PDE5
抑制劑處方的男子,得皮膚癌的風險增加了20%;但是拿多次處方的人,其風險則不明顯。PDE5抑制劑的劑量增加,卻沒有更嚴重的反應,所以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令人質疑。學者表示,和PDE5抑制劑唯一相關的是早期、表面的皮膚癌,晚期的皮膚癌或其他不同類型的皮膚癌則無相關性。
同時也有學者根據調查數據推論,服用PDE5抑制劑的瑞典男子多有較高的收入,這些人買得起昂貴的壯陽藥,自然也有較多的假期做日光浴;另一個特質是多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因此對健康較注意,皮膚長痣也多會找醫生治療,導致診斷出皮膚癌的人數也較多。
最後,研究團隊表示,適當的服用PDE5抑制劑,有其效益,可增加男子性生活的品質。而引起皮膚癌最重要的原因,仍然是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所以防止紫外線的暴露,仍然是預防皮膚癌的基本。醫生可繼續審查男子皮膚癌的風險,但不必把服用PDE5抑制劑列為審查的指標之一。
資料來源: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5.06.25
男人手中的菸讓跨下的癌一再發生!
吸菸一直是許多癌症的成因之一,但是吸菸與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卻始終無法獲得定論。最近一篇跨國研究首次提出了證據,顯示吸菸與前列腺癌復發存在著關係;曾經吸菸與正在吸菸之前列腺癌患者在施行前列腺摘除後,癌症復發的機率是未吸菸者的2倍。
由維也納醫學大學(MedUni Vienna)及巴賽爾醫學大學(Basle
University
Hospital)主持的研究,以6,538位已摘除前列腺的前列腺癌病患為實驗對象。為排除其他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實驗對象皆不曾於術前接受放射治療、化療與荷爾蒙治療,並且排除由其他癌細胞轉移至前列腺的病患。在所有實驗對象中,有34%不曾抽菸、32%曾經吸菸、34%現為吸菸者。
研究發現相較於不曾吸菸者,曾經吸菸及正在吸菸者的前列腺癌摘除體積等級(RP
Gleason score)、癌細胞於囊外擴展機率(extracapsular
extension)、癌細胞侵入精囊機率(seminal vesicle
invasion)與癌細胞於術後殘留在組織邊緣的機率都顯著較高(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並且曾經吸菸及吸菸者術後癌症復發的風險比率(Hazard
Ratio)也顯著高於不曾吸菸者。此外,研究亦發現戒菸十年以後,前列腺癌復發的風險會下降。
研究發起人維也納醫學大學泌尿科Shahrokh F.
Shariat主任說明,這項研究發現是告知前列腺癌症病患吸菸的負面影響的重要實證基礎,並且也建議吸菸者戒菸從來不嫌晚,即使已經有前列腺癌也需要戒菸以避免癌症復發或癌細胞擴散。
然而,Shariat也提到,此項研究乃針對前列腺癌復發是否會受吸菸習慣影響,但是對於吸菸與罹患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過去曾經有研究指出兩者之間有清楚的關聯,但是近來的研究卻得出相反的結論。不論如何,吸菸依然被證實會增加男性死於前列腺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European Urology
+ read more
2015.06.03
Y染色體怎麼了?!科學研究解密
研究指出,曾經與X染色體有一樣的基因的Y染色體,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近640個基因,如今,學者發現這些基因有部分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繼續影響著生物的發展,如男性的生育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X染色體比Y染色體長許多,這是因為Y染色體上少了很多X染色體有的基因。而一群科學家以人類、猿、鼠類、牛與有袋類如袋鼠的基因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到基因由Y染色體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證據。
其中,Y染色體基因消失最極端的例子,是棲息於琉球群島某島嶼上的鼠類。在這種鼠類身上,發現原本Y染色體有的基因全部移至X染色體或其他染色體上。這樣的例子一直被認為是特殊的,但新資料顯示基因由性染色體移至其他染色體上的現象其實常見於哺乳類
(含人類)。
來自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同時身為本研究主要作者的Jennifer
Hughes指出,Y染色體上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攸關製造蛋白質、退化等,但是從一些哺乳類的案例中可以觀察到有些重要的基因已從Y染色體上消失,且部分消失的基因被發現轉移至其他染色上。目前已發現4種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基因。其中一種為基因EIF2S3,它在產生精子上扮演重要角色;鼠類的X及Y染色體皆有此基因,但卻消失於人類的Y染色體,而出現在X染色體及非性染色體上。這種現象顯示,EIF2S3是一重要的基因,因此即使不存在於Y染色體上,X染色體會在其他染色體上備份該基因。
Jennifer
Hughes補充,這項研究讓我們對性染色體的角色、基因和性別特質有更細緻的理解,
有助於進一步的研究,以幫助我們看到基因轉移對基因演化的影響。
資料來源:Genome B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