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7
行銷「好身材」?!倫敦地鐵禁止
倫敦市長宣布禁止倫敦地鐵內出現會影響人對自身身體信心的廣告。從本月開始,倫敦交通運輸局(TfL)將不允許宣傳不切實際的或不健康的身體形象(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廣告。
今年5月新上任的倫敦市長Sadiq
Khan對於這類可能會導致女性對自身身體感到慚愧的廣告感到擔心。他表示:作為兩個十幾歲的女兒的父親,我非常擔心這類廣告對人們造成的貶抑,特別是婦女,這會使她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愧。
這整件事的起因來自於去年Protein
World為行銷減重產品所做的廣告。內容是一名穿著比基尼泳裝的纖瘦年輕女孩配上「你準備好海灘身材了嗎?(Are
you Beach Body
ready?)」的挑釁標語。當時就引起了極大爭議,許多人認為這則廣告不但物化女性,且行銷「海灘身材」(Beach
Body)這種完美身體形象也會為青少年帶來心理壓力,產生不良影響。
不過,去年英國廣告標準管理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
ASA)所提交的調查結果卻認為該廣告「沒有冒犯到任何人」。
Sadiq
Khan市長說:沒有人應該在搭乘地鐵旅行或通勤的時候因為周遭對身體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感到壓力。我想發出一個明確的信息,讓廣告業清楚明白這件事。
倫敦交通運輸局商業發展總監Graeme
Crsig表示:我們(大眾交通運輸系統內)的廣告不像電視、網路和平面媒體;對民眾而言,在車站或車廂內如果看到一個冒犯或擾亂到他們的廣告,他們不能簡單地選擇關閉、打開或翻動到一個頁面。我們有責任為此把關,確保我們所刊出的廣告在這樣的情境下是合宜的。
而在台灣,如今我們在車站或車廂內也常常可以看到醫學美容診所廣告販賣著相似的單一審美價值;但除了像英國的「海灘身材」會為人們帶來心理壓力之外,台灣的醫美廣告更隱藏了許多不實廣告的陷阱,不完整的資訊往往將人置身於極大的健康風險之中。目前雖然有相關的法令,但仍有漏洞或罰則過輕,導致這樣的廣告永遠檢舉不完也無法根除。台灣女人健康網在此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輕信廣告,別輕易被廣告販賣的單一審美價值給綁架了!若真的決定要嘗試,在接受任何醫療處置之前也應確實了解內容與相關風險,以維護自身權益。
資料來源:Huffpost
(本篇文章圖片截自Huffpost)
+ read more
2016.06.27
關於防曬,TFDA沒告訴你的事.....
台灣各地不分四季都籠罩於中量級以上的紫外線照射下,夏季時,全台都暴露於過量級紫外線中,中南部地區的紫外線數值達到危險級更是常態。防護肌膚免於紫外線的傷害,對國人格外重要。
夏日防曬第一步-防曬品是其一,不是唯一。
許多人都誤以為只要選用好的防曬品,就能有效抵擋紫外線。事實上,塗擦防曬品只是防曬的一環,目的在於補足物理性防護(如衣物)的不足。有研究甚至發現,塗抹防曬品的人容易因過度依賴防曬品所標示的效果,反而因此忽略了更基本的防曬方法,不僅增加曬傷的風險,也讓罹患皮膚癌的機會變高。因此為有效、全面的防止紫外線的傷害,應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1.穿戴衣物、帽子與傘具等是必要的防曬措施。並且由於大部分的紫外線能夠穿透雲層、玻璃長驅直入,因此,即使在陰天、車內或室內陽光照射處都應做好防曬。
2.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間於陽光下曝曬:這個時段的紫外線量是一天當中最強的,一天中的紫外線總量有7成以上都在此時出現。
3.養成關注紫外線指數的習慣:把紫外線指數當成跟溫度、降雨率同樣重要的每日生活所需訊息,以此作為穿衣、防曬的參考依據,讓防曬更有效率!
挑選防曬品你需要知道的事-認識紫外線與防曬係數
防曬是為了避免肌膚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而產生曬黑、曬傷、老化與皮膚癌等病變。紫外線分為UVA、UVB與UVC,其中UVC的波長最短,會受臭氧層阻擋;UVB是中波紫外線,部分會被臭氧層吸收,穿透力較小,僅達肌膚表皮層,但會造成曬黑、曬傷、皺紋;UVA的波常最長,穿透力也最大,可達肌膚真皮層,造成肌膚老化,嚴重則會導致皮膚癌。
面對紫外線,人體其實自有一套防禦機制-Melanin,也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黑色素。但是,遭遇過強的紫外線時,還是需要藉由衣物遮蔽跟塗擦防曬品才能避免肌膚受到傷害。
防曬品效能的標示依據不同國家規範、針對不同波長的紫外線有所不同。以下簡單介紹幾個台灣常見的防曬係數標示:
1.SPF,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是國際上通用標示防止肌膚被UVB曬黑、曬傷的係數值。數值越高,防護效果越強,高於SPF50以上的防護效果與SPF50差異極小,因此一律以SPF50+表示。要注意的是,兩倍的係數值不等於兩倍的防曬力,例如:SPF15可抵擋93.3%的UVB;SPF30能抵擋的UVB量則為96.7%。
2.PA+、★或 UVA
這三種符號都是標示說明對UVA的防護力。其中,PA+與★越多表示防護力越強,最多可標PA++++或★★★★。
UVA是歐盟的標示方式,近年來也有一些歐洲品牌會在UVA後面加上數值,這些數字除以4後等同於PA+/★所代表的防護能力,如UVA16所提供的防護效果與PA++++或★★★★是一樣的。
3.Broad Spectrum Protection
依據美國FDA的規定,防曬品上標示Broad Spectrum
Protection代表此防曬品能夠同時抵禦UVA與UVB的傷害。
防曬品挑哪一種?塗幾次?抹多厚?
平日通勤或外出直接且持續於陽光下曝曬不超過1個小時的情況下,選擇SPF15~30、PA+~PA++的防曬產品即可。若是必須長時間待在陽光下,則建議選擇SPF30以上、PA+++以上的防曬商品。
不管是什麼劑型的防曬產品,都會隨著時間、遇水、流汗或摩擦等環境變化掉落,所以,使用防曬產品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1.用量必須充足。要達到防曬品上所標示之防曬係數效果,每平方公分塗擦的用量需達2毫克。
在台灣,由於氣候濕熱,絕大多數的人為避免肌膚黏膩感,防曬品都只塗擦薄薄一層,導致防曬成效大打折扣。
2.適時補擦。根據美國FDA的建議,使用防曬品至少應每2小時進行一次補擦;台灣食藥署建議民眾進行補擦的時間間隔則是每2~3小時。
現市面上有許多防曬商品會在瓶身標示擦一次就能提供整天的防護,日前已有研究證實這樣的宣稱是不可能的,防曬乳抵擋紫外線的效果確實會隨著時間下降。澳洲政府甚至明文禁止防曬商品做出一天僅需擦一次地宣稱。
玩水消暑,「防水」防曬乳是利器還是會帶來悲劇?
現在市面上許多防曬商品都宣稱具備防水功效,衛福部食藥署也明文建議民眾若從事水上活動,應使用標示「防水」功能之產品。但事實上,並沒有防曬品是可以防水的!
現今,包含美國、澳洲等許多國家都已明文禁止防曬商品上出現「防水」(waterproof)字眼,以避免誤導消費者認為防曬品的有效性與持久度並不會因為遇水而減弱。同時也規範宣稱具備耐水性的商品必須通過耐水性測試,並且確實標註產品遇水後仍能持續提供防護力的時間。
所有的防曬品在遇水後一定會脫落,只是程度不一。因此提醒大家在戲水消暑時或流汗後一定要定時補擦防曬,至少每兩個小時補擦一次,此外,再以毛巾、衣物擦拭過身體後也應盡速補擦防曬品。
無敵妝容不怕曬?!SPF加持的保養/化妝品能有效防曬嗎?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底妝產品(如隔離霜、BB霜、CC霜、粉底液、粉餅與蜜粉等)與部分日霜類保養品,都標示有防曬係數,不過,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於這類產品是否真能達到其宣稱的防護效果尚持保留態度。一方面是因為許多產品的檢驗不明確,另一方面是因為化妝品的用法與單純的防曬專用品不同,用量也難制定出一套標準。美國FDA曾因此針對粉狀防曬品所能提供的防護能力提出質疑,但目前尚未有明確答案。
此外有些人在選購含有防曬功能的底妝商品時會有迷思,認為:選用SPF15的隔離霜、SPF30的粉底液,就等於塗擦SPF45的防曬品,可以延長補擦的時間。事實上,SPF係數並不能加起來計算。疊擦多種標有防曬係數的保養品或化妝品時,其防護效果是以數值最高的做為判準,如果按照上述的產品搭配法,擁有的防曬力就是SPF30。
原址瀏覽數:28217
+ read more
2016.06.27
我不要夏天的吻痕!關於曬後處理
即使再小心的人,也可能會有被曬傷的一天。最近夏天的腳步已然到來,溫度逐漸升高,紫外線過量的日子亦不少,除了知道如何防曬外,也要知道曬傷後的處理方法,才不會因此留下疤痕、甚至延誤就醫時間惡化傷口。因此台女連在此跟讀者們分享曬傷後的症狀會有哪些以及後續處理的原則與方法,幫助大家去掉夏天熱情的吻痕。
曬傷後的症狀
輕微的曬傷大多只會出現皮膚被曬紅的狀況,曬紅的跡象最快於曬傷後30分鐘出現,但一般來說會需要2-6小時才會被察覺,並且在12-24小時內皮膚會呈現出最紅的狀態。此外,若會感到疼痛,疼痛感在曬傷後6-48小時達到巔峰。曬傷的狀態通常會持續1至3天,有時會在第3天至第8天之間開始伴隨脫皮出現,脫皮可能會持續好幾周才會結束。更為嚴重曬傷的症狀則包括:起水泡、發燒、打冷顫、疲憊感、嘔吐、低血壓和昏厥。
曬後處理
輕微的曬傷通常不需要尋求醫療協助,但是若出現嚴重的曬傷症狀,則務必要就醫。醫師會詢問傷者的症狀和過去的就醫紀錄,醫師經評估後可能會安排物理測驗給傷者,或者直接請專長為皮膚病的醫師來治療。
但對於不需要就醫的人來說,曬後處理首要原則就是「快」,為了避免曬傷區域惡化,越快處理則後續的癒合過程就越順利,否則容易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有引發皮膚癌的風險。
輕微曬傷者通常會被建議先引用大量冷飲、服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的消炎藥,並且可以搭配冷敷、浸泡在醋酸铝溶液(Burow
solution)中來消炎或塗抹高度保濕的乳液,還可以用含有庫拉索蘆薈(Aloe
Vera)及維他命E成分的外用藥膏塗抹在曬傷區域,保持皮膚濕潤並消炎。另外,提醒讀者不要相信曬後以奶油處理的偏方,這不僅無助於癒合還會使傷口惡化。
至於傷勢嚴重者,可以先服用類固醇藥物,但若水泡出現,則應避免使用類固醇,否則會有感染的風險。若曬後有脫水狀況如口渴、尿液減少、頭痛或感到無力和疲憊,可以先以靜脈注射液處理並最好送醫。
總而言之,曬後處理原則為:
* 盡速反應
* 冷卻並潤濕
* 補充水分
* 消炎
* 評估傷勢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Skin Care Foundation
+ read more
2016.06.16
想來個刺青嗎?
刺青越來越流行,但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指出擁有這些美麗的圖案是伴隨著風險的。
FDA指出,你可能會因受微生物(如細菌及黴菌)汙染的墨水感染。症狀包括在刺青部位出現疹子或發熱;更嚴重的感染可能會引發高燒、發抖、寒顫和冒冷汗;重度感染甚至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數個月。污染可能在墨水製造過程中或在刺青店發生。導致汙染發生的其中一個常見禍首是將非無菌的水用於稀釋顏料。
FDA化妝品和色料辦公室主任Linda
Katz博士表示,有越來越多人反應他們因受汙染的刺青墨水引發感染以及不良反應。但是,沒有一種方式可以保證墨水是否安全,無論是用看的或是用聞的都無法得知。即使容器被密封或包裹住,甚至在標籤聲稱無菌的情況下,墨水都有可能被污染。
Katz博士提醒人們在決定刺青前務必三思。移除刺青是一件非常艱苦又極為疼痛的差事,而且可能留下疤痕。如果決定去刺青,必需要注意刺青師的做法是否衛生、器械消毒是否完全等等。而如果在刺青後有任何過敏反應或疑似感染的跡象,應盡速就醫。
過去亦有研究指出刺青顏料會滲入血液並積存於脾、腎之中,因此顏料的成分是否安全是非常重要且應當被重視的。現存市面上的許多刺青顏料都含有如鈷、鉛和水銀等本來就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另一方面,當重金屬在人體內累積過多時,也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近年來,英、法等國都開始重視刺青對人體帶來的健康風險,也開始訂定相關規範。美國抑是,全美州議會聯合會更設置了介紹關於刺青和身體穿孔的法律、法規和條例的網頁。而在台灣,衛福部曾就「刺青器械消毒不完全可能造成經由血液所傳染之疾病(輕則皮膚炎,重則罹患愛滋病、梅毒、B型、C型肝炎等)」一事進行宣導,但目前未見其他更明確的相關規範。
資料來源:FDA、衛生福利部、Bradford University、UPI
+ read more
2016.05.18
挨針比挨刀好?醫美風險無處不在!
瘋打玻尿酸,降鼻不成反而「印堂發黑」還得忍受「挖肉」之苦。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嫌自己的鼻子不夠高挺,花了1萬5千元打玻尿酸隆鼻,沒想到下手的位置偏了,黏稠的玻尿酸阻塞動脈,眉心發黑、潰爛,趕緊到大醫院求助挽救,醫師不得已只能挖開壞死組織取出。食藥署提醒,類似注射手術得當心。
食藥署今(18)天召開記者會,提醒愛美民眾在進行玻尿酸注射處置之前,一定要慎選合格醫療院所,並認清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是否為合法產品。
幫這名女性收拾爛攤子的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志勛說,女子就醫時整個山根、眉心的皮膚已經因為動脈阻塞潰爛,還跑出黑色結痂,只好手術挖開壞死組織。
女子還算幸運,楊志勛指出,過去南部甚至有人因此損及視力、失明,而臨床觀察,玻尿酸阻塞血管最容易出事的部位前幾名就是:鼻尖、山根、額頭以及鼻翼。
楊志勛建議,民眾注射玻尿酸有自保之道,記得術後向醫師索取藥品包裝的外盒,拿回家後可先行上網查詢是否為合法產品之外,萬一出現後遺症,也有證據在手。一旦注射玻尿酸後出現視力模糊、口齒不清、臉部麻痺等異常,則需儘速就醫。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科長吳亭瑤強調,在進行玻尿酸注射處置之前,民眾務必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諮詢」,「一認」認識玻尿酸皮下植入物為醫療器材;「二看」與醫師確認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是否為合法產品,看清包裝上是否有衛福部核准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完整標示內容;「三諮詢」慎選合格醫療院所,詳細地與醫師諮詢、討論,了解完整步驟、效益、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及處理方法,以及復原期可能出現的問題等。
【以上內容轉自今日新聞】
在美容醫學日益盛行之際,我們不時在新聞上會看到醫美的不良事件,台灣女人連線至今亦不斷接獲發生醫美不良事件之個案來電尋求協助。從中我們發現民眾容易輕信施術者具施術資格,並且容易受到行銷話術影響而在短時間內便決定施術,對於手術同意書之內容、手術風險及術後副作用、併發症與術後效果與期望是否有落差等,往往未有充分了解。因此在食藥署提醒民眾應「一認二看三諮詢」外,我們更鼓勵大家好好思考施做醫美手術的必要性。若真的有需求,也千萬不要輕忽遭遇醫美不良事件的可能性;給予自己充分時間了解、思考手術之內容、風險、效果、副作用及術後照護等資訊。
+ read more
2016.03.02
是電視,綁架了我們的身體
一直以來不乏有研究指出,女性對於完美身形的想像受到名人和模特兒在媒體上的影像所影響;過去,學者曾試圖控制變項以獨立出媒體在不同文化和生態因素的影響。而今,焦點被擺放在科技產品-電視的普及所帶來的影響;在最新的研究中,學者第一次排除外觀因素,精確的指出電視與女性理想身形間的直接連結。
研究團隊檢驗了中美洲男性與女性偏愛的身體尺寸與觀看電視頻率之間的關聯。他們訪問了不同層級的團體-包含都市居民、電視普及的村莊以及電視較不普遍的村莊-來探究西方媒體的影響力。研究選擇於尼加拉瓜地區及相距一段距離的珍珠湖盆地(當中的兩個村落)進行,這樣的安排是基於不同地區居民對於電子和媒體的接受度不同,不過在同一時間裡其所擁有相似的環境和文化約束。
研究團隊分別於三個地點各徵召了超過150名男性與女性參與。逐一訪問並記錄每個參與者觀看電視的頻率與內容(多數為連續劇、美國的影片和音樂錄影帶)。同時,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針對不同女性身體圖像具備的吸引力進行評分。研究中也記錄了參與者是否嘗試要減重,反映出大致上BMI的偏好。
結果發現,在電視較不普遍的村莊裡面,高BMI值的比例偏高,反之,都市的居民較喜歡纖瘦的女性身體。這代表,電視傳達的訊息接收的越多,女性或男性的身材就越纖瘦—大量的媒體宣傳直接影響了身體的理想型態。
來自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神經科學機構的視覺認知學者Martin
Tovee博士是其中一位研究主持人,他指出:尼加拉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將其他干擾因素減到最小,讓我們能專注在視覺媒體的影響來做研究。電視普遍性的差異讓我們觀察到暴露於媒體的程度確實影響女性對完美身形的想像。總結來說,這些結果強烈的顯示電視傳達是「建立對身體印象不滿」的風險因素。
同為研究主持人,來自英國達拉謨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Lynda
Boothroyd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數據建議在一個電視剛取得進展的地區,把電視媒體作為「綁架身體理想」的一個風險因素,至少在女性身體型態上是如此。目前,大部分農村居民依舊保持在健康的範圍內,但事實是電視普遍、理想身體型態和減重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我們可以在西方人口中看到潛在同樣的模式,在西方,纖瘦的理想型態引起人們對自身身體不滿和飲食失調的風險。當前,對身體不滿的意識已在西方國家的女孩和年輕女性上擴散開來,大約有50%的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並且引導出低自尊、憂鬱和飲食失調。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將著重於心理狀態與理想身形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