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變性療法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9.02.22
變性療法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變性手術後過渡療法中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包括中風、心臟病和血栓。   研究提醒醫師及變性者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現象。在接受治療前減少風險因素可能會有所幫助,如戒菸、運動、健康飲食和減肥等,並且臨床醫生應該在開始治療後持續評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過去的研究指出,為了減緩更年期症狀有些人會接受荷爾蒙治療,而荷爾蒙治療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荷爾蒙治療對接受變性療法的人的影響所知甚少。研究表示,儘管接受變性療法的人比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的更年期者年輕,但變性者可能會有更多的社會心理壓力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3872名荷蘭人的醫療記錄,有2,517名變性為女性,年齡中位數為30歲,他們接受荷爾蒙並且有些有接受雄激素抑制因子;1,358名變性為男性,年齡中位數為23歲,他們接受了睪銅。   為了評估風險,研究人員確定了他們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深靜脈血栓,並將這群人的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與一般人的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進行比較。   研究發現 結果顯示,接受荷爾蒙治療以變性為女性的人,其中風次數是一般女性的兩倍(29比12),並且也比一般男性高近乎兩倍(29比16);深層靜脈血栓的次數是一般女性的5倍(73比13),一般男性的4.5倍(73比16);心臟病發作次數是一般女性的兩倍(30比13)。而接受荷爾蒙治療以變性為男性的人,心臟病發作次數比一般女性高了2倍多(11比3)。   研究提醒,研究目的不是要釐清風險增加背後的機制。他們的研究完全是以檢視過去醫療紀錄為基礎,無法評估吸菸、社會心理壓力、飲食和運動習慣等因素對疾病風險有大影響。雖然這些風險因素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研究人員認為荷爾蒙治療也可能增加風險。   過去研究指出,三酸甘油脂和胰島素水平都由於荷爾蒙治療而增加,並且已知兩者都容易讓血管堵塞和發炎。此外,荷爾蒙治療容易讓血液凝結,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變性為女性的人當中觀察到的中風和血栓的發生率更高。而在接受睾銅的變性人中觀察到的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可能部分是由於荷爾蒙讓血液中紅血球濃度增加而變濃稠,同時荷爾蒙也降低了好膽固醇水平和提高壞膽固醇水平。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2.18)        
+ read more
科學家找到了誘發女性心臟病的遺傳因子
2019.01.21
科學家找到了誘發女性心臟病的遺傳因子
一項跨英、法、美及澳國的新研究發現了一種常見的遺傳因子,該因子增加女性發生非典型心臟病—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CAD)是一種特殊的非典型心臟病,會影響身體明顯健康的女性。該疾病的潛在機制仍然知之甚少,受影響的患者在冠狀動脈壁內發生出血或瘀傷,這導致動脈變窄而防止血液正常流向心肌,導致心臟病發作。   位於6號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增加了發生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這種類型的心臟病幾乎只發生在年輕及中年婦女,包括一些孕婦。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很大一部分患者體內的其他動脈也有異常。最近的研究則指出,6號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與纖維肌發育不良的風險增加有關,纖維肌發育不良也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患者常見的動脈異常現象。   此研究中探討了這一遺傳因子是否與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有關,而答案是肯定的,這種遺傳因子也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因素。有趣的是,這個遺傳因子似乎也可以些微地保護患者免於典型的心臟病。   如同任何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疾病一樣,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需要採用更全面的方法進行調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及管理受影響患者。心血管疾病是僅次於癌症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醫學和科學界更好地了解這些的非典型心臟病將有助於掌握女性的心血管健康。   雖然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被認為是罕見的,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它實際上可能引發三分之一60歲以下女性急性心臟病發作。這些類型的心臟病顯然被低估了,因為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的風險因素。此外,正確的診斷是複雜的,需要復雜的成像技術和臨床專業知識。   此跨國研究團隊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與國際同事合作,建立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詳盡遺傳圖譜,並強調相關遺傳因素的生物性影響。最終目標是能夠更好地了解這種疾病的原因和最佳治療方法。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1.14)     更多閱讀:什麼是冠狀動脈剝離?      
+ read more
小臀女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2019.01.15
小臀女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臀部肉少的女性也可能會易患糖尿病和心臟病。   專家長期以來一直警告,增加體重對健康是危險的,不過新的研究則再次強調脂肪分佈對健康的影響比體重更大。   在臀部積聚脂肪比在腹部或器官周圍積聚脂肪來得安全。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有些女性天生就不容易在臀部累積脂肪,這使他們面臨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因為當他們真的增加脂肪時,這些脂肪更有可能在血液中循環、聚集在腹部或器官周圍。   研究作者Lotta博士表示,臀部脂肪較少的人患糖尿病或心臟病的風險較高,這可能違反一些人的直覺。而我們認為由於遺傳因素讓有些女性不容易在臀部儲存多餘的熱量。這意味著具有這種基因組成的個體優先將多餘的脂肪儲存在肝臟、肌肉或胰臟中,或者以循環脂肪和糖的形式儲存在血液中,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更高的疾病風險。   研究團隊正在努力了解研究發現的一些基因是否適合用於未來藥物開發,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636,607名女性的遺傳特徵。他們辨識了202種遺傳變異,這些變異使人們容易有較高的腰臀比 – 即瘦臀寬腹的「蘋果形」體型。   他們找到兩組特定的遺傳變異 - 一種降低臀部周圍的脂肪,另一種增加腰部和腹部周圍的脂肪。這兩組遺傳變異都與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有關。並且降低臀部脂肪累積的基因本身就會增加疾病風險,並不受增加腹部周圍脂肪的機制影響。   該團隊還使用X射線掃描以詳細評估18,000人的脂肪分佈,這些掃描可以將身體脂肪與肌肉、骨骼區分開來。   研究作者Langenberg博士補充說,並非所有的「蘋果形」體型都是一樣的。專注於測量腰圍以評估風險而忽視了這一指標未能充分考量體型的影響,而有可能忽略掉可能患上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人。   在臀部周圍累積脂肪是一種代謝更安全的脂肪儲存方式,而那些沒有這種遺傳傾向的人會大大受益於生活方式的改善,例如限制卡路里攝取量或增加他們的身體活動。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12.21) * Lotta LA, Wittemans LBL, Zuber V, et al. Associ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Related to Gluteofemoral vs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Coronar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_JAMA_. 2018;320(24):2553–2563.      
+ read more
打鼾傷到心   女性風險高
2018.12.11
打鼾傷到心 女性風險高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打鼾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OSA) 可導致婦女的心臟功能提早受損。   打鼾意指睡眠的一種類型,呼吸時會發出打鼾的呼嚕聲。打鼾隨著年紀增長會變得更危險,也可能導致心臟病。   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不同的型態,但最普遍的為阻塞型(OSA)。當它發生時,喉嚨中的肌肉原本負責維持氣管的張開,反而阻礙了空氣的流通。   這個症狀在睡覺時影響呼吸的規律,使得一個人重覆著呼吸的停止和開始。打鼾大聲的人,大約一半患OSA。   根據最近發表在北美放射科協會年會的一個研究,相較於男人,婦女打鼾和OSA可能更會導致的心臟功能提早損害。   睡眠呼吸暫停症和心臟? 並不清楚OSA是否直接引起心臟病,但一些專家相信有此症的人也有發展成高血壓的風險。   很多睡眠呼吸暫停症的人同時也有其他的疾病,這也是難以建立此症和心臟病有直接關聯的原因之一。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一些患有OSA和高血壓的人,接受此症的治療以後,血壓會降低。這個發現顯示出此症和高血壓的可能相關性。   OSA和肥胖相關,也是心臟病的一個風險因素。   打鼾的婦女可能有較多的風險 研究專家分析英國的生物庫(UK Biobank)中和心臟參數相關的資料,包含:已診斷的OSA和自稱打鼾的。科學家把他們分成三組:OSA、自稱打鼾和沒有打鼾。資料來源的參與者有4,877位接受心臟核磁共振掃瞄。   專家比較打鼾和沒有打鼾的組別時,他們發現婦女的左心室肌和男人比起來有很大的不同。   左心室肌的質量(LV mass) 增長表示為了滿足身體需求,心臟必須更用力。自稱打鼾的人們可能有尚未診斷的OSA。   專家發現婦女的心臟參數比較容易受到OSA的影響,比較有心臟方面的高風險。   OSA可能廣泛的診斷不足 專家也發現研究裏已診斷的OSA案例數目非常低,表示整體看來OSA的診斷不足。所以鼓勵會打鼾的人讓配偶觀察他們,睡覺時呼吸短暫停止,然後倒抽一口氣的階段。如果不確定,可到睡眠實驗室過一晩,監看睡眠時的呼吸,即使很小的變化都可以記錄下來。   研究團隊希望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完整的了解OSA和打鼾在性別差異上的關聯。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12.02)        
+ read more
夜貓子,你的健康風險知多少?
2018.12.08
夜貓子,你的健康風險知多少?
最近一份研究首次比較了晚睡與早起對健康的影響,並概述夜貓子的健康風險。   大多數人的睡眠模式或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分為兩種:晚睡或是早起早睡型。人們偏好的睡眠模式某種程度上寫在我們的基因中。而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在討論與每種睡眠模式相關的健康影響,這些發現並不總是確鑿的。   為了形成更清晰的圖像,一群科學家對目前有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最廣泛的檢視,以瞭解晝夜節律/飲食與心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睡覺、飲食和健康 因為現代生活是忙亂的,所以飲食/睡眠模式可能經常受到干擾,即使暴露於人造光源也可能使我們的生理時鐘錯置。這些破壞會改變週期性代謝過程,例如葡萄糖控制、脂質代謝和血壓。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確定這些變化對健康的長期影響。   由於這一研究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此研究的作者深入研究了既有的研究,希望能從其結果中找出端倪。   研究團隊發現,較晚睡的人往往缺乏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他們通常較晚進食、進食時間較不規律,並且他們比早起者攝取更多酒精、糖和含咖啡因的產品。夜貓子們也更有可能不吃早餐。此外,夜貓子更有可能攝取更少的蔬菜和穀物。他們飲食的頻率低,但每次吃得較多。   這種飲食模式可以解釋為什麼夜貓子們患心臟病和代謝疾病的風險會增加。一項研究顯示,夜貓子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早起者的2.5倍。   此外,夜貓子的睡眠模式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治療糖尿病的方式。研究發現,對糖尿病控制較差的人更有可能是晚睡型的人。   身體代謝葡萄糖的晝夜波動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一整天下來,葡萄糖水平會下降,到了晚上水平處於最低點。而因為夜貓子多較晚進食,葡萄糖水平在就寢時間之前飆升。這違背了身體規律的生理過程,因此可能會影響新陳代謝。   夜貓子的不良健康影響似乎主要跟飲食習慣有關,而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變的,例如,通過更健康地進食,不要不吃早餐和少喝酒,可能可以避免一些風險。   睡眠模式受社會壓力影響? 這份研究還揭示了其他有趣的發現。例如,兒童確實如一般人理解得更有可能是早起者—90%的2歲兒童和58%的6歲兒童是早起者。隨著人們進入老年,他們可能恢復他們年輕時早起的習慣。   雖然科學家仍然不確定為什麼我們的睡眠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現代生活可能是推動這種模式的部分原因。身為孩子,我們比較有可能早起,但隨著我們融入社會,我們可能變成夜貓子。而當我們漸漸淡出社會競爭後,往往會回到早起的習慣。   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種睡眠模式的變化是否受社會壓力影響,例如學校和工作開始時間,或者是由荷爾蒙變化引發的。   研究對公共衛生的啟示 儘管此類研究仍處於初始階段,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但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可能對公共衛生產生巨大影響。   科學證據讓人們更了解睡眠模式、飲食和心臟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研究作者Dr. Karagounis表示,評估一個人睡眠模式及了解其如何影響長期心臟代謝健康,有助於做出個人化的預防及治療慢性疾病的健康促進策略。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12.04)、 * _Chronotype: 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Chrono-Nutrition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Suzana Almoosawi et al. Advances in Nutrition. Published: 30 November 2018_      
+ read more
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傷害男女很不同!
2018.12.05
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傷害男女很不同!
有些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感受到壓力時,會發生心臟血流量不足狀況,這種情況被稱為「心理壓力引起的心肌缺血(MSIMI)」。最新的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都會發生MSIMI,但引發的機制存在著性別差異:在男性身上,是與冠狀動脈中斑塊(plaque)積聚的嚴重程度有關,但是在女性身上則不然。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人員在276名參與者(141名男性和135名女性)身上檢視了冠狀動脈斑塊積聚與MSIMI之間關聯,並進行性別分析。這些參與者都是61歲以下的年輕和中年人,且最近都發生了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   所有參與者都接受了傳統壓力測試 (conventional stress testing─身體活動或藥物等) 以及心理壓力測試 (mental stress test─公開演講等),以評估參與者處於壓力、緊張狀態下的心肌血流量。   結果顯示,有17%的參與者在心理壓力測試中心肌血流量減少,被歸類為患有MSIMI,其中,女性患的比例為20%,高於男性的15%。相較之下,在男性身上MSIMI與斑塊積聚的嚴重性相關聯。斑塊積聚嚴重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男性的MSIMI風險幾乎翻倍。對於女性,MSIMI與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無關。   27%的參與者有「傳統壓力型心肌缺血(CSIMI)」,在男性和女性中,CSIMI與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相關。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CSIMI的風險就增加約50%。 只有10%的參與者同時患有MSIMI和CSIMI。   此研究結果與過去關於心臟病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一致。女性的MSIMI主要反應冠狀動脈阻塞以外的異常,例如較小的冠狀血管功能障礙(微循環功能障礙)。   研究作者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心理社會壓力因素可能促使高風險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然而,MSIMI與冠狀動脈阻塞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沒有冠狀動脈阻塞的心肌缺血。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26) * 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verity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duced by Mental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November 21, 201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