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2.21
女人比較不容易罹患癌症?基因救了她們!
一群來自美國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Broad研究院(the 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 and
MIT),以及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研究人員,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癌症的問題提供了遺傳學上的解釋。
據統計,1975年至2015年間,男性在肺癌、支氣管癌、膀胱癌、腎癌以及腦癌中的發病率始終高於女性。儘管男女罹患癌症的差距很大,但原因卻很難釐清。過去提出的解釋有:男人比較可能吸煙、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到危險的化學藥品,但這類解釋已被證明是不充分的。因為即使吸煙率下降和職業型態改變,在許多癌症的發生率上男性依然高於女性,甚至男孩和女孩間也存在著差異。
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Andrew
Lane醫學博士與Broad研究院與麻省總醫院的Gad
Getz博士表示:「幾乎每種類型的癌症,男性發生率都高於女性。在某些情況下,差異可能非常小,只有百分之幾,但在某些癌症,男性的發病率高出二至三倍。來自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的數據顯示,男性比女性高出20%的癌症風險,這代表男性每年會新增150,000例癌症病例。」
根據新發表的研究,女性的細胞中帶有某些保護性基因能夠抵禦細胞生長失控,成為額外的防禦。雖然這不是僅有對於男女罹癌情形不同的研究,卻是由保護性基因來理解其中的不平衡。
早先的研究發現,在白血病的的一種形式中,癌細胞的X染色體經常帶著一個名為「KDM6A」的基因突變。如果KDM6A是一種癌症保護性基因,負責防止細胞分裂失控,那麼它發生突變就可能會致癌。
人們可能會認為因為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細胞更容易受到KDM6A突變的攻擊。但在胚胎成形的過程中,女性細胞中的其中一條X染色體是關閉、不具活性的,KDM6A突變只在具有活性的X染色體上活躍,因此在細胞分裂的影響上女性與男性是相同。出乎意料的是,KDM6A突變更常在男性癌症撿測中被發現。研究顯示,女性細胞中失活的X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可以「避開」休眠狀態並正常發揮功能。這其中的一個基因恰好可以進行KDM6A複製,這個「有益」的基因複製可以防止細胞癌變。
而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探討了位於失活的X染色體上具有抑癌作用的完整功能基因被重新啟動,是不是造成男性患癌率普遍偏高的原因,研究人員稱這類基因為「EXITS」,是「失活的X染色體上避開休眠狀態的腫瘤抑制因子」(Escape
from X-Inactivation Tumor Suppressors)的簡稱。
Lane博士表示,根據這項理論,女性細胞中,EXITS有兩個活躍的等位基因,能使細胞免受單個基因突變影響。EXITS基因完全失活可能需要兩個等位基因都發生突變,或者說是失活的那條染色體上的基因也發生突變。而對於男性,一個突變就可能帶來嚴重的影響,因為Y染色體上沒有EXITS的等位基因,男性更容易因為傳統腫瘤抑制基因突變而生成癌症。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人員掃描了4000多份癌症樣本的基因,這些樣本代表了21種不同類型的癌症。他們在其中尋找異常情況,包括基因突變等,並檢查這些異常是否在男性細胞中更常見。
研究人員發現近800個基因只存在於X染色體中、有6個基因在男性中更容易發生突變,另外的18000個基因並沒有明顯性別差異。6個常在男性細胞中發生突變的基因,中5個是已知的能避開X染色體失活,有很高可能性能成為腫瘤抑制基因。
Lane博士說:「容易在男性細胞中發生突變的基因僅被發現於X染色體上,其中一些被稱為腫瘤抑制基因且能避開X染色體失活,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假設。女性細胞中某些基因所提供的保護,有助解釋女性的癌症發病率為何比較低。」
這項發現的其中一個意義是,許多癌症在男性和女性中可能通過不同的分子途徑發生。相較於男性,為了規避女性細胞中的基因保護,女性體內的腫瘤可能會透過其他的基因途徑來發展。為了探索這種可能性,研究人員建議,未來癌症治療的臨床研究可以透過腫瘤組織樣本的分析,來研究男性和女性因為基因差異產生的不同治療反應。
來源: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2016.12.15
男性更可能在聚餐時過度進食?
碰到節日大餐或與朋友聚餐時,許多人常常一不小心就吃進比平常還要多的食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當下的氣氛驅使,食物美味;但若你是男性,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這更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自尊心(ego)在作祟。
這項新研究找來一群體重與年齡皆相近的大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吃雞翅比賽,一是有群眾觀看與加油歡呼,另一則沒有觀眾。即便獲勝者最終只會得到一面廉價塑膠獎牌,但這些參賽者仍然都吃下了平常的4倍多的食物。而男性在有觀眾的情況下所吃進的食物量更是比沒有觀眾時多出了30%以上;並且多將這個過程描述為具挑戰性、酷且令人振奮的。反觀女性,在有觀眾時反而吃的較少,且多認為這是個讓人有些尷尬的過程。
據此,研究人員認為男性在社交場合特別容易有過度進食的風險,即便當下沒有任何道理這麼做。「就算是男人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吃得比在座的其他人多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陽剛氣質與力量的展現。」研究共同作者Kevin
Kniffin博士解釋。
康奈爾大學食品和品牌實驗室(Cornell Food and Brand
Lab)主任——同時也是本研究主要作者——Brian
Wansink博士提醒人們在聚餐時“專注於朋友,而不是食物”。“如果你想展現你的男子氣概,與你的朋友進行一場健康的腕力比賽就好,別想著要吃得比他多!“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個研究的設計是以「比賽」方式進行,所以研究結果是不是能夠完全推論至日常的社交場合就見仁見智了。不過從研究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不同性別在進食行為上的有趣差異。
資料來源:Frontiers in Nutrition
+ read more

2016.12.13
研究大腦性別差異是一種性別歧視嗎?
過去人們說男女大不同,往往是將焦點擺在生理結構,事實上,身體的性別差異不僅是如此,像是不同性別對於同一種藥物的反應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某些藥物也已被證明對女性的療效較差。像中風治療的用藥在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而現行療程則被認為可能對女性的健康構成威脅。
但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的客座編輯卻指出,科學家們因為害怕被主流神經學界邊緣化,而忽略這中間的差異。
由於科學家普遍認為女性的腦部會隨著生理週期受到賀爾蒙的波動影響,便因此更注重在較易研究的男性腦部;然而,證據顯示兩性腦部對於藥物的不同反應所帶來的影響是根本上的,而且效果甚鉅。
來自California Irvine的神經學教授Larry
Cahill說:「過去假設『男女除了在生殖上的構造不同,其他地方都是一樣的』,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研究兩性間的差異,而且除此之外,去研究女性令人討厭的賀爾蒙循環也是不妥的。但持續15~20年的研究都證明上述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然而,也有人認為兩性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Aston大學的Gina
Rippon教授指出,最近的研究顯示人們同時處在光譜上,沒有道理硬要將之二元化的進行研究,他甚至將類似研究描述為「神經學性別歧視」,並認為所有別差別都是源自於社會規範。
在此之前,Gina也曾經大力抨擊過許多分析男女腦部差異的神經學研究,像是著重於為何普遍認定「男性較擅長閱讀地圖,而女性擅長多功能作業」的研究。
Cahill教授聲稱曾被警告若繼續研究性別差異將會危及他的學術事業:「一些人只要一談到腦部性別差異界會變得敏感,但這事實上是源自於根深蒂固卻錯誤的推論。而這種抵抗性的心態,則是建立在如果神經學證明兩性腦部構造確實不同,就等於在說兩者不平等,但這是錯誤的想法。」
資料來源:Daily Mail、The Times
+ read more

2016.11.16
女人比較容易痴呆?
相較於男性,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出兩倍,但卻沒有足夠的研究說明這個性別差異是如何形成,以及可以多早檢測出這些大腦變化。
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以200名以上年齡在47至55歲的健康男性和女性為對象,研究其大腦中記憶功能的特定變化。研究人員發現,與大腦關鍵區域變化相對應的是性別與更年期,而不是年齡,顯示了雌激素在維持記憶功能的重要性。
布萊根婦女醫院婦女健康及性別生物學研究中心(Connors
Center for Women's Health and Gender Biology)主任Jill
Goldstein博士表示:「多年來,認為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高的原因是女性壽命較長。但這個分析主要來自對生命後期的研究,而不是在中年,這個賀爾蒙轉變開始發生、記憶變化開始出現的關鍵時期。」
不分男女,隨著年齡增長,都會出現健忘和腦霧(brain
fog)的情形。不過一般來說,在語言記憶的測試中,女性的表現比男性好很多,男性在晚年有較高比例出現輕度認知障礙。但在阿茲海默症的部分,女性的罹患比例卻相當高,在美國約有54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其中近三分之二是女性。
Goldstein博士及她的同事在他們長期研究的社區群體開始進入40及50歲年齡時,把握了機會,投入研究阿茲海默症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仔細地研究記憶功能的變化,以及女性的記憶功能比起同齡的男性在更年期前、中、後有什麼樣的變化。
然而,研究的對象沒有出現癡呆或明顯記憶喪失的跡象,記憶功能的標準測試無法檢測變化。因此,研究團隊轉向一系列的神經心理測試,由此份論文的主要作者Dorene
Rentz博士來改善研究設計。Dorene
Rentz博士是布萊根婦女醫院神經內科的神經心理學家、同時亦是阿茲海默症專家。這些神經心理測試嚴格評估不同形式的學習和記憶形式,透過更細粒度的視圖,判別與年齡相關的認知缺陷,甚至是早期症狀亦能辨別。
研究發現,與同年齡男性相比,在所有對記憶功能的測試中,女性得分都明顯的更高。一個明顯的例外是:在初步學習與訊息檢索的測試中,更年期後的婦女表現的與同齡男性一般、比其他年齡層的女性糟。這個發現代表了,大腦額葉區域的變化,這是大腦中已知影響短期記憶和「執行功能」(高級認知能力,如組織,構建和評估訊息)的區域。並且,賀爾蒙測量顯示,較高的女性賀爾蒙與較好的記憶表現相關。
Goldstein博士說:「我們需要發展能早期識別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患者的能力,這很重要,因為在疾病發作後的治療沒有成功的。希望我們的研究結果能讓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族群在中年就有線索可循,並且顯示其中的性別差異。」
Goldstein博士和她的同事正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他們設計一種臨床風險工具,能夠協助判別最易受阿茲海默症影響的患者。這工具—適用於男性和女性—將納入遺傳風險因素,以及其他已知影響記憶衰退和性別差異的臨床特徵。
「阿茲海默症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展望未來,我們必須瞭解如何在生命中保留記憶功能,並將性別差異納入未來的研究和治療發現策略。」Goldstein博士這麼說。
來源:更年期期刊 journal Menopause
【相關文章推薦】
晚生不好?研究:35歲後生育的女性將會更聰明!
優點變缺點?良好語言能力讓女性阿茲海默症難察覺
+ read more

2016.09.30
規律性生活對健康有幫助嗎?答案就在性別裡!
2016年9月的健康與社會行為期刊(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提出一個討論已久的問題:性生活對老年人是有益還是有害的?一般的看法是:規律的、愉快的性生活對大多數人的健康有益。
但根據最近一項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所進行的研究結果,卻顯示性生活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取決於性別,結果是極端的不同。
密西根州立大學副教授劉輝(Hui
Liu)與研究團隊針對2204人進行研究,調查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性行為間的關聯。參與研究的2204人來自國家社會生活、健康與衰老計畫(the
National Social Life,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年齡在57-86歲。2005至2006年進行第一次研究資料蒐集,5年後追蹤調查醫療資料。
為了評估研究對象的心血管健康,研究人員繪製快速心跳率、高血壓、以及循環C-反應蛋白(該蛋白的數值上升代表了發炎反應,並且已知與心臟疾病風險有關)。研究小組還測量一般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臟病、心臟衰竭和中風。
性生活可能增加年長男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資料的結果顛覆過去印象,每週至少有一次性行為的年長男性,在後續的五年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性行為次數較少的人,大致上面對較低的風險。但在年長女性身上,卻沒有這樣的發現。
劉輝表示:「我們發現每週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性行為的年長男性,有較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比起較少性行為者,幾乎是兩倍風險。並且,表示與伴侶有非常愉悅或滿足性行為的男性,比起沒有如此感受的男性,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西北大學婦產科臨床助理教授Laura
Berman表示:「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典型的性行為體位是男上女下,男性需要較多付出較多體力,因而男性面對較高的風險因素是合理的。」
目前的研究尚不能提出老年男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原因,但劉輝對此有理論解釋。她認為,因為情緒或醫療等原因老年男性較難達到性高潮,他們可能必須投入更多心力以達到高潮,使得在心血管系統面對更多壓力。儘管目前證據很少但劉輝相信,睾丸激素、以及其他提高性功能的藥物,如威而鋼,可能會增加男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可能是這些藥物或激素補充對年長男性的心血管健康有負面影響。
對年長男性來說,適度的性行為可能對整體健康有益,但太過劇烈則可能提高風險。
良好性生活可能降低年長女性心血管問題
對於年齡較大的婦女,則是相反的研究結果。在性愛中有特別愉快和滿足感受的年長女性,未來五年高血壓的風險較低。
年長男性與女性兩極化的研究結果,一個可能的解釋關係中的心理因素。親密、深入的關係是情感和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可能可以降低壓力和焦慮,並且促進心理健康,因而保護了心血管健康。
劉輝認為,這種心理上的支持對女人來說可能更重要,因為男人在所有的關係中,不論質量,都可能獲得這樣的支持,但女性只有在良好的關係中才可能從伴侶得到這樣的支持。
劉輝表示:「較好的伴侶關係以及高潮過程中的賀爾蒙釋放,可能是良好性生活帶給年長女性益處的原因。」
Laura
Berman教授說:「高潮的次數與性行為是否劇烈不是女性評斷性行為是否滿意的因素,而是在過程中她從伴侶感受到的親密程度,親吻與擁抱就有如此效果。這對女性心理與生理同等重要,當然也對她的健康、心臟及其他一切有益。」
因為性行為涉及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很複雜,要解析其原因和影響很困難。在具體瞭解相關因素前,劉輝期望這個研究結果能提供給醫生,讓他們向年長男性病患說明緊張、壓力大的性行為的潛在危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建議年長男性向醫生詢問,是否建議進行性行為。
資料來源: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read more

2016.09.20
性別差異又一例!氣喘風險男女不同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男女的氣喘風險有性別差異:女孩BMI值越高,越容易在成年初期發生氣喘;反之,男孩則是BMI值越低越容易在成年初期發生氣喘。
研究團隊將哥本哈根學校健康紀錄註冊系統(Copenhagen
School Health Records
Registry)中30多萬名7-13歲兒童的健康資料(如身高與BMI值等)與丹麥國家病患註冊系統(Danish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進行比對,找出成年後因氣喘住院者兒時的健康紀錄進行分析。
研究團隊發現有1,962筆資料在成年後因氣喘而住院;接著,研究團隊依據BMI值將30多萬筆兒童健康資料分成低中高三組,分析BMI值與成年後因氣喘住院的關係。結果顯示,BMI值為過重的女孩在成年初期因氣喘住院的風險是過輕女孩的1.39倍;男孩則為過輕者成年後因氣喘住院的風險是過重者的1.24倍,呈現與女孩相反的趨勢。
研究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學醫學博士Charlotte Suppli
Ulrick說明,目前仍不清楚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但可能與肥胖女孩較常出現非過敏性氣喘,男孩較容易有過敏性氣喘有關。不論如何,Ulrick認為此份研究呈現了有趣的性別差異,讓我們看到氣喘的風險因性別而不同。
資料來源: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