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8.29
止痛藥和抗憂鬱藥男女使用效果有別
一般人在服用止痛藥或抗憂鬱藥前大多不會思考藥效可能男女有別。日前科學家發現這些藥物的藥效不僅會因劑量及服藥時間而有不同,還會因為性別而有差異。
過去多數研究者在研究藥物時,多假設藥物的效果在男女身上一體適用,很多止痛藥及抗憂鬱藥的研究亦是如此。但是最近越來越多科學家指出荷爾蒙及染色體會影響藥效;女性服用後的結果可能跟男性不同。
有研究發現解熱鎮痛劑布洛芬(ibuprofen)對男性較有效,但對女性而言,使用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painkillers)才能帶來較明顯的止痛效果。而在抗憂鬱劑方面,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回收抑鬱劑(SSRI
antidepressants)的反應較好,男性則從三環類抗憂鬱藥(tricyclics)獲得較好的效果。
錫安山醫學中心的教授Deborah
Clegg說明,現在民眾所取得的處方藥可能從未在女性身上試驗過,這是因為幾乎所有基礎研究-不論研究對象為動物或人類-的研究對象主要都是男性。而有這樣的現象乃因研究都假設男女生理上沒有差異,並且女性經期的荷爾蒙變化會影響試驗結果,因此研究者寧可以男性作為研究對象。
Clegg教授指出,荷爾蒙牽連到所有生理過程,包括對脂肪酸(fatty
acids)的敏感度或簡單如消化糖分的能力也會受影響,因此荷爾蒙對任何臨床試驗都有影響。此外,男女之間也有染色體的差異,但是目前少有研究檢視人們對藥物的反應是否會因染色體差異而有不同。
Clegg教授最後指出,他認為多數研究者不了解在實驗中將性別作為研究變項的意義,他們經常在納入女性後卻忽略他們是否處於更年期、是否有服用避孕藥等重要資訊。Clegg教授說明,若無法在分析中呈現這些變項,研究者仍然無法精確地反映出荷爾蒙和染色體對研究的影響。Clegg教授強調,忽略這些變化而將所有女性總歸為一種變項或甚至直接排除女性,無助於解開在醫學研究上的眾多疑問,這更是邁向個人化醫療目標的一大阻礙。
資料來源:Cell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6.08.02
史達汀能改善患免疫疾病媽媽的胎兒存活率?
新的史達汀治療研究顯示,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媽媽服用史達汀藥物Pravastatins有助於降低產出早產兒的機率及增加新生兒的存活率。不過,此研究是小型的初步研究,因此研究團隊提醒研究結果尚不足以成為臨床治療建議。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及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的研究團隊,找來11位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抗磷脂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的產婦,並提供他們服用一種不會接觸到胎兒的史達汀藥物-Pravastatins。研究團隊另外找來11位同樣罹患APS的產婦,提供他們目前標準的抗凝血治療–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及肝素(heparin)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服用Pravastatins的母親的新生兒皆為活產,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母親則有7個活產、3個死胎,1個於產後3小時內往生。再者,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母親有7位因為胎兒窘迫(foetal
distress)等其他危及母親健康的問題而被施予緊急剖腹產(emergency
C-sections)。
此外,由於Pravastatins治療能降低APS對胎盤發展的影響,進而增加胎盤的血流量、避免胎兒發生子宮內生長遲滯(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導致早產,服用Pravastatins的母親平均在第36周產出新生兒,另一組則為平均26周。而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母親產下的早產兒待在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的時間也較久。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女性健康部門的資深編輯Guillermina
Girardi教授說明,許多患有APS的母親對傳統的抗血栓治療沒有反應,並且還面臨著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如子癲前症、子宮內生長遲滯,危及母親及胎兒的健康。但有研究結果發現被廣泛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Pravastatins可能有助於避免患有APS的產婦發生懷孕症候群。
不過,Girardi教授提醒,此份研究屬小型的初步研究,且研究對象並未經過隨機取樣,因此還需要大型的隨機臨床試驗來完整建立這種治療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資料來源:_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_
+ read more

2016.07.28
孕期補充維生素沒必要又浪費錢?
長久以來,準媽媽獲得足夠的營養以促進腹中胎兒健康發展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也因此,市面上的販售給孕產婦的維生素保健食品多不勝數。不過,這些維生素真的能如包裝上所宣稱的為懷孕婦女帶來幫助嗎?
本月有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重新回顧了現有的相關文獻,希望能了解這些聲稱設計給孕產婦食用的維生素補充品如何有益於她們及胎兒的健康,以及這些過去的研究是否也為這些商品背書。這些研究多集中在關注孕產期補充的維生素A、C、D和E,以及鐵和葉酸。
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的維生素補充品是「不必要的開支」。像是維生素A、C、E和鐵的補充品對於營養良好的母親和兒童所能造成的健康益處並未有充足的證據。事實上,過量的維生素A反而會傷害發育中的胎兒。不過,仍是有一些營養素是可以酌量補充的。
文獻回顧的結果發現,補充葉酸能帶來好處的證據最為有力。多項研究表明,葉酸能夠顯著降低神經管發生缺陷的機會,包括無腦症(嬰兒出生時大腦和顱骨有部分缺失)和脊柱裂(脊骨成形不完全)。
英國和美國CDC的指引也建議女性從懷孕前到12週這段期間每天需要400微克的葉酸。針對於有產下神經缺陷後代風險的婦女,則推薦劑量為5毫克。
另一個可以考慮補充的是維生素D。通過促進鈣質被腸道吸收,維生素D扮演維持骨骼健康的核心重要角色。缺乏維生素D可能導致許多骨骼問題,如佝僂病。
雖然補充維生素D有益處的證據比起葉酸相對較少。不過仍然建議在懷孕與哺乳期間每日補充10微克。另外,由於人體生成維生素D是經由肌膚細胞接觸紫外線產生,因此對於生活在寒冷地區和多雲氣後的婦女、膚色較深的婦女,或是有其他因素導致營養缺陷的婦女而言,補充維生素D可能是更有用的。
此份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除了國家衛生單位指引所建議的葉雖與維生素D以外,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足以建議所有孕婦應該在產前服用營養素補充品。
僅僅由於某些營養素的缺乏被證實對母親與孩子有負面的健康影響,一個夾帶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與微量元素鎖定孕產婦的產業蓬勃發展了起來;提醒民眾避免被其中模糊、不實的資訊蒙蔽,也不要受制於「要給孩子們最好的成長環境與人生開端」而增加這些「不太可能需要並且是不必要的開支」。
根據此份報告,葉酸和維生素D補充品應繼續推薦;而其他更為昂貴和包山包海的補充品,科學並不支持他們的主張。然根據國情、生活習慣與種族不同,加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有其特殊性,如果真的有需求,建議與醫師討論過後再做決定。
資料來源: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CDC
+ read more

2016.07.26
產後施打HPV疫苗違法嗎?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醫事人員或醫療院所推薦婦女於產後接種HPV疫苗,但HPV疫苗經衛福部食藥署所核准的適用對象有其年齡限制,因此,若產後婦女的年齡已超過限制,醫事人員會以「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來進行施打。究竟這樣的操作方式有沒有問題?
【你可能會想知道】什麼是「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
簡單來說,就是拿政府核准用以治療A病的藥來治療B病。
目前在台灣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的HPV疫苗總共有3種,分別為二價、四價與九價,而其中針對適用對象的年齡與性別皆有限制;二價疫苗的適用對象為9~25歲的女性、四價與九價疫苗的適用對象則為9~26歲的女性。
而根據衛福部的「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原則:
1.需基於治療疾病的需要
2.須符合醫學倫理及臨床藥理(合理使用)
3.應據實告知病人
4.不得違反藥品使用當時,已知的、具公信力的醫學文獻
5.用藥應盡量以單方為主,如同時使用多種藥品,應特別注意其綜合使用的療效、藥品交互作用或不良反應等問題。
其中第一點指明「需基於治療疾病的需要」方可進行仿單核准適應症外使用。然疫苗並不具有「治療」疾病之功效,顯然是不能進行仿單核准適應症外使用的。
為求慎重,台灣女人連線於今年5月間發文請教衛福部「HPV疫苗是否適用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今日,台灣女人連線收到衛福部回文,確定了HPV疫苗之施打由於非基於治療疾病的需要,不可做「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
因此,醫療院所將HPV疫苗施打於非9~25(26)歲的女性或各年齡層的男性實屬違法。
而今年6月曾有媒體於HPV疫苗相關的報導中陳述「疾管署表示,疫苗的適應症外使用,如果發生副作用,一樣可以提出疫苗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如今經確定HPV疫苗做仿單適應症外的使用為違法行為的情況下,如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應無法如上所述申請疫苗接種受害救濟,民眾恐怕得自己想辦法了。
台灣女人連線在此提醒民眾提高警覺;特別是即將生產的婦女,若你的年齡已超過26歲,但你的醫師或護士仍推薦你於產後接種HPV疫苗,千萬要小心;這不但是違法行為,也會影響你的權益,萬一不幸遭逢事故將可能求助無門。
更多HPV疫苗的相關訊息請參見台灣女人健康網;台灣女人連線也會持續追蹤HPV疫苗的各項後續發展。
+ read more

2016.07.25
孕期接種的流感疫苗能保護新生兒嗎?
一項本月發表的研究指出,懷孕時注射流感疫苗只能保護新生兒抵抗流感到兩個月大。
過去的研究已表明懷孕時接種流感疫苗有助於保護新生兒。而新的研究由南非約翰士堡Witwatersrand大學Marta
Nunes博士和其團隊執行,結果顯示保護期可能只限於8個星期大的嬰兒。
研究團隊從一千多名母親在懷孕時已接種流感疫苗的新生兒身上採血液取樣,以測試抗體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AI的存在;此抗體是抵抗流感的指標,越高抵抗力越好。
結果發現疫苗效益最高達85.6%的期間是產後8個星期。在產後8~16個星期時,其效益降低至25%;16~24個星期時,則微增至30.3%。
由於嬰兒得流感的比率高,使其住院和死亡的風險隨之提升,因此這項研究結果被認為是重要的。提醒家長別因為在孕期接種過疫苗就輕忽流感的威脅。
另一方面,德州休士頓貝勒醫學院的Flor M. Munoz
醫師也對這項新的研究提出一些論點。她認為,如果能多了解懷孕時胎盤傳送抗體的機制,以及母體接種疫苗的最佳時機,將能有助嬰兒在出生時就得到充分的抗體。
她強調在還未有疫苗可直接給嬰兒接種之際,最重要的是讓懷孕的婦女有更好的疫苗。如果有免疫力更好的疫苗接種於懷孕的母體,將有助於嬰兒在生命開始的頭幾個月得到更穩健更長久的保護。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小兒科雜誌(JAMA 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6.07.20
史達汀能降低癌症患者死亡率?
降血脂藥—史達汀,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好處,最近一份觀察性研究還發現,它可能有助於降低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及腸癌的死亡率。
研究主編輯:英國伯明罕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的Paul
Carter博士說明,過去他們發現高血脂與罹患乳癌有關,並且從動物實驗發現,提供史達汀給具高血脂的動物後,乳癌風險便降低了,因此研究團隊希望了解高血脂是否也會影響不同癌症患者的死亡率,進而希望能透過史達汀來降低死亡率。
研究團隊以在2000年-2013年間於英國就診且罹患肺癌、乳癌、前列腺癌或腸癌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這群樣本來自於ACALM臨床資料庫(Algorithm
for Comorbidities, Associations, 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ty),共有近一百萬名患者,其中有0.86%有肺癌、0.58%有乳癌、0.5%有前列腺癌、0.49%有腸癌,且資料庫還記錄著其他與癌症共存的症狀如高血脂。
研究團隊剔除會影響死亡率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後,發現癌症患者若有被診斷出具有高血脂,相較於未被診斷出高血脂的患者,其癌症死亡率較低。患者被診斷出高血脂後,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及腸癌患者的死亡率分別下降了22%、43%、47%及30%。
Carter博士說明,研究顯示癌症患者被診斷出高血脂有助於改善其存活率,並且改善程度令人驚訝。再者,Carter博士說明認為這可能與被診斷出高血脂後的治療如史達汀有關,但是未來仍需要有研究了解這樣的結果在其他癌症上是否也成立。
ACALM研究的創辦者Rahul
Potluri博士說明,其他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可能也有助於降低患者死亡率,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
inhibitor)及β-阻斷劑(beta-blockers)等,並且他提到這份研究強調了未來進行相關臨床研究的重要性,以確定史達汀或其他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是否真的有助於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率。Potluri博士最後強調,在臨床研究得出肯定結果前,醫事人員仍應依據現行指引給予有心/血管疾病或屬高風險者的癌症患者史達汀藥物。
資料來源:F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B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