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21
酪梨有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
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臨床證據顯示食用酪梨可幫助改善代謝症候群及減重!
代謝症候群是一群代謝疾病的集合,包含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疾病和中風,成因則有過度肥胖、高密度膽固醇過少、三酸甘油脂過量、高血壓與高血糖等。只要人體暴露於三個風險以上,便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普遍而言,改善或避免代謝症候群最佳的方式為健康的飲食,而最近發佈於Phytotherapy
Research的評論則建議應該多攝取酪梨。許多研究都曾指出酪梨對身體有大量好處,例如2014年的一項
研究,發現午餐規律食用半個酪梨能有效降低體重,此外也有更多研究認為酪梨可以降低體內的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數量。
而酪梨具有這些功效的原因,除了在於其富含各種生物活性成分,例如維他命A、B、C、E和類胡蘿蔔素、脂肪酸,以及鈣、鐵和鋅等礦物質外,研究顯示,酪梨對於脂肪有強大的作用,亦即,所有/各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體內含量,因而改善代謝。
研究者解釋:「其中的機制主要為調節特定脂蛋白的水解及吸收,和其他組織的新陳代謝,比如肝臟和胰臟。」
研究家們也找到酪梨有利於減重的證據:讓受試者連續六週每天都食用酪梨,結果顯示無論是體重、BMI及體脂肪都有顯著下降。
此外,團隊也發現酪梨在降低血壓和改善動脈粥狀硬化的證據,不僅如此,酪梨除了果肉,果皮、種子和葉子也全都富含營養價值,2014年便有研究顯示每天攝取萃取出的酪梨油,能有效改善血壓。
最後,雖然實驗結果證明酪梨可以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群,但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時,是否會產生副作用,仍需更進一步的研究。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3.27
什麼飲食能有效提高精子活動力?
當前的數據顯示,25%的不孕症都是源自於男性的精子品質低落。最新的研究發現,精子的健康與營養的攝取有直接關係。因此希望成為父親的男性應該對飲食更加注意,而那些苦苦無法受孕成功的夫妻也可以嘗試新的飲食之道。
實驗指出富含ω-3脂肪酸、鋅和維他命D的食物,對於精子有最大幫助;而維他命E和C、硒和葉酸鹽也有益於保持精子高活動力。因此建議應多食用魚類、蔬菜水果和低脂乳製品等。同時,若攝取過多的酒精、咖啡因、紅肉和加工肉品則可能降低懷孕或受精機會。
而除了上述所提的建議攝取食品,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者也指出食用胡桃能有效改善精子品質。因為脂質的過氧化會傷害精子細胞上的隔膜,而這層隔膜則主要由多重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恰好胡桃是唯一由大量多重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的堅果,且堅果同時又可以降低脂質的過氧化,因此攝取胡桃等同於加強對精子的防護,並補充細胞上的損失。
最後,天然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與習慣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若真的遭遇困難或想更清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是應適時地向專業醫事人員請教。
資料來源:Rovira i Virgili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Delaware、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3.14
二手糖?透過母奶餵給寶寶的糖分
一項由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
所進行的最新研究指出,母乳中所含的果糖可能為嬰兒帶來健康隱憂。
這份研究檢測了25名母親及其嬰兒的哺乳情形。研究人員採集每位母親的母乳樣本,並分析其所含糖分,包含果糖、乳糖及葡萄糖;同時測量寶寶的脂肪、肌肉及骨骼重量。
初步證據顯示當每毫升母乳中有一微克果糖的增加,將和嬰兒257克的體重、131克的脂肪增加相關。此外,此篇研究也指稱沒有其他變數顯示與嬰兒體重增加有直接關係,包含母親懷孕前的體重、脂肪和其他所有母乳成分。
研究者Michael
Goran表示,二手糖主要是來自於母親的飲食;包含所攝取的水果、各式加工食物及汽水。
然而,因為該研究並沒有採集母親們飲食的完整數據,因此並無法斷定母奶中發現的果糖是否完全與日常飲食有關。Goran認為雖然目前醫學上並無法完全釐清孩童長大後為何會過重,但是該研究或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試圖在嬰兒時期就降低可能的風險。
研究的協同者Tanya
Alderete表示,人類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大腦網絡連結及新陳代謝系統建立的關鍵時期。此時的營養攝入對往後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只要微小的果糖,便可能對新生兒的新陳代謝系統造成損害。她指出,攝取果糖可能過早活化脂肪儲存細胞,進而提升寶寶日後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而嬰兒或孩童在成長的黃金時期若攝取過高劑量的糖份,亦可能會導致其日後認知發展和學習上的障礙,甚至是終生的健康問題,包含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臟病。
嬰兒該攝取的是健康、天然及對於成長發展有益處的糖份,比如乳糖。「包含乳糖等各種營養份的母奶對嬰兒是十分有益處的,但這些好處卻可能因為母親的飲食而消失甚至變成壞處。之前已有其他研究顯示,果糖和人造代糖對於孩童關鍵時期的發展有極強烈的損害,而我們也該警覺二手糖含量過高的母奶有多危險。」Goran指出。
最後,Goran建議母親:「懷孕及哺乳期間減少果糖的攝取,將能預防二手糖的危害,此外,嬰兒副食品及配方奶也盡量選擇不含果糖的較佳。」而未來則會更深入研究果糖如何確切影響孩童日後發展。
資料來源:Nutrients
+ read more

2017.03.08
吃全榖物讓你腸道過人?
一項新的研究強調食用全穀物而非精緻穀物[1]的好處,指出前者可能導致更健康的腸道和更好的免疫反應。
全穀物被認為是健康飲食的關鍵之一。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它們可以幫助改善膽固醇水平,以及減少肥胖、心臟病、中風和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過去的研究認為,全穀物能夠產生這樣的好處是因為它能減少發炎反應。來自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美國農業部人體老化營養研究中心的Simin
Nikbin
Meydani博士與其同事嘗試進一步研究這種關聯;透過控制研究參與者的飲食,比較全穀物和精製穀物對免疫反應和炎症的影響。
共有81名健康成人參與這項為期8週的研究;研究人員讓所有參與者在頭2週採高度精製穀物的西式飲食。餘下的6週中,研究人員安排40名參與者繼續使用富含精製穀物的西式飲食,其餘41名參與者則改為富含全穀物的西式飲食。其中,研究人員也特別控制了兩種飲食所攝取的水果、蔬菜和蛋白質的總能量、總脂肪量和總份量,以確保兩者之間的唯一差異是攝取的穀物類型。
所有的食物皆由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根據美國飲食指南準備,並且設計為幫助受試者維持體重。研究小組解釋,過去有研究表明增加全穀物攝入量導致體重減輕,且已知與體重反應相關,若不進行體重控制,將難以確定發炎反應的改變是來自於全穀物的攝取還是體重減輕。
研究人員記錄參與者的胃腸道症狀和嚴重性,並且採集其糞便,以了解其腸道中的微生物群體。同時也收集其血液樣本[2],以評估其免疫反應。
分析結果發現,與食用精緻穀物者相比,進行全穀物飲食者的腸道中名為Lachnospira的細菌增加;研究團隊解釋,這種細菌能產生對健康免疫系統來說至關重要的短鏈脂肪酸。此外,全穀物飲食者的腸桿菌屬(觸發炎症的細菌)也有所減少。
而依據血液樣本的分析結果,全穀物飲食者的記憶T細胞(避免再次感染同一抗原的重要細胞)增加。然而,當免疫細胞遭到外來刺激時,食用富含精製穀物者的TNF-α(參與第一時間免疫反應的細胞信號傳導蛋白)產量卻減少了。
研究人員認為,雖然上述觀察到的差異並非非常顯著,但本次的研究發現確實為全穀物飲食與炎症之間的關係增添了一道曙光。並且強調本次研究嚴格的控制了參與者的飲食內容,並且確保了他們的體重未因飲食的內容而發生變化,從而避免了體重變化與炎症所可能產生的混雜效應,因此得以更自信地確定全穀物對腸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反應的影響。
研究人員說,未來的研究應該包括更多的可溶性全穀物產品,這可能有助於更清楚地了解全穀物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反應。
[1]
穀物的構造可分為麩、胚芽和胚乳三個部分。全穀粒的此三個部分是完整的;而精製穀粒則在加工過程中被去除麩和胚芽。
全麥、燕麥、黑麥、大麥和糙米等都是全穀物產品;精製穀物產品則如小麥粉、白米和白麵粉。
[2]
受試者被要求在採集檢體的前72小時避免使用任何類型的消炎藥(例如阿司匹林)。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read more

2017.03.03
為什麼喝咖啡可以長壽?
許多研究指出,規律地飲用咖啡的人可能更長壽。例如,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入一至五杯咖啡的人,和沒有攝入的人相比,全因死亡(all-cause
mortality,所有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的風險較低 。
但究竟為什麼喝咖啡能讓人長壽呢?來自史丹佛大學的David
Furman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自然醫學期刊(journal 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研究成果,指出咖啡與長壽的關聯可能在於咖啡的抗炎性質。
在分析23個60歲以上的健康受試者的咖啡因攝取量時,研究人員發現,咖啡因代謝物阻止了核酸代謝物引發的發炎反應。因此,研究指出,咖啡因可能可以抵消核酸代謝物(nucleic
acid metabolites)的負面影響。
史丹佛大學的Mark
Davis博士表示,這些研究成果顯示,與老化有關的基礎炎症過程,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而許多人喜愛的飲品有著令人意外的驚喜,可以防止發炎反應的發生。
來源:Circulation、Nature Medicine、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2.06
魚該怎麼吃?FDA為孕婦與孩童發布建議指引
日前,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發布報告指出在北美的4種野生鮭魚內驗出過去認為只有亞洲魚類才會感染的「日本絛蟲」,引起嘩然。許多呼籲民眾不要吃生魚片或是指稱吃魚並不安全的訊息也紛紛出現,弄得人心惶惶。而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孕婦、正在哺乳的媽媽以及孩童該怎麼吃魚、吃什麼樣的魚等問題發布了建議指引。
FDA指出,魚類能提供重要的營養素幫助孕期與孩童早期的成長與發展。但卻有許多孕婦平均一週僅攝取不到2盎司(約60公克)的魚,遠低於FDA與環境保護局(EPA)對於成人一週攝取2~3份(240公克~360公克);至多不超過3份低汞魚肉的建議量。兒童的攝取量應該較小,並根據其年齡和總卡路里需求進行調整。
新指引的建議攝取量與過往及2015~2020美國飲食指南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指引確定了那些魚是合適的選擇,又那些魚是危險的,其中總共包含了62種魚類,並將之分為三大類:最好的(一週攝取2~3份;一份約4盎司,即120公克)、好的(一週攝取1份)與應該避免的。
最好的魚類包含低汞魚與貝類,像是人們常吃的蝦、鱈魚、鮭魚、罐頭輕金槍魚、羅非魚和鯰魚。而一周建議攝取一份即可的好魚類則有大西洋鮭魚、石斑魚、大比目魚、扁鱈和長鰭金槍魚(罐頭、新鮮或冷凍)。
而懷孕、哺乳婦女、育齡(約16-49歲)婦女與兒童應盡可能避免汞含量較高的七種魚類:來自墨西哥灣的魚、鯊魚、旗魚、紐西蘭紅/橙魚、大眼金槍魚、馬林和鯖魚。
資料來源:FD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