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心血管與生殖健康與初經年齡息息相關
2025.07.25
心血管與生殖健康與初經年齡息息相關
女生第一次月經來的年紀,可能不只是成長的紀錄,也藏著未來健康的關鍵訊息。   一項來自巴西的大型世代研究顯示,女性初經年齡可揭示其長期心臟代謝與生殖健康的多項風險。   來自巴西聖保羅大學的Flávia Rezende Tinano醫師在「內分泌學會年會(ENDO 2025)」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初經年齡太早(10歲以前)或太晚(16歲以後)的女性,日後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甚至心臟病與生殖問題的風險,都比一般初經年齡(10到15歲)者來得高。   Tinano表示:「這些發現強調,初經年齡是判斷心代謝與生殖健康的重要指標。」   研究發現了什麼? 這項研究發現與「正常初經年齡(10至15歲)」相比,有以下幾個明顯趨勢:   【初經過早:10歲以前】 * 肥胖風險增加08倍 * 高血壓風險增加36倍 * 第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92倍 * 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57倍 * 高尿酸風險也上升48倍 * 心臟病相關風險全面升高,包括:心絞痛:68倍;心肌梗塞:2.59倍;心衰竭:2.61倍;整體心血管風險(WHO標準)達10%以上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2.44倍   此外,子癲前症的風險也明顯升高(1.67倍),顯示對懷孕安全也可能產生影響。   【初經過晚:16歲以後】 * 肥胖風險反而較低(降低31%) * 但與月經稀少(oligomenorrhea)風險上升有關(1.62倍) * 同時接受心臟血管重建手術(如心導管、繞道等)的風險也上升(2.42倍)   初經的意義重大 Tinano表示:「多數女性都記得自己第一次月經來的年紀,但她們可能不知道,這其實可能暗示了未來的健康風險。了解這些關聯性,有助女性與醫師更早預防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   Tinano指出:「這項研究顯示,了解女性初經年齡,有助於早期識別特定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這項資訊可以引導醫療人員進行更個人化的篩檢與預防策略,也凸顯了早期健康教育對年輕女性與女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Tinano補充,未來的研究應聚焦在更精準的個人化女性預防醫療,尤其要考量弱勢與代表性不足的女性群體。   研究怎麼做? 這項研究來自「巴西長期健康研究(ELSA-Brasil)」,原始樣本來自六大城市的公務員共15,105人。這次針對其中的7,623名年齡介於35至74歲之間的女性進行深入分析。   參與者平均年齡為55.7歲,平均初經年齡為12.7歲,其中3.1%為早發初經(10歲以下),5.8%為晚發初經(16歲以上)。   資料收集自2008至2010年,並於2012-2014、2017-2019與2022-2023年進行三次追蹤。   其中,代謝指標由病史、身體檢查、實驗室檢驗與腹部超音波判定。生殖結果依據臨床病史與檢查。心血管結果則為參與者自我通報。所有多變項分析均調整年齡、種族、吸菸狀況、過量飲酒、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量等變項。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7.15)      
+ read more
剖腹產越來越多?女性經驗的再思考
2025.07.18
剖腹產越來越多?女性經驗的再思考
剖腹產是女人生產方式的一種,它是侵入性醫療行為,可能產生一些併發症,所以醫界及社會普遍主張「能自然產就不要剖腹產」。   然近年來國際間剖腹產率持續上升: 2017年英格蘭剖腹產率29%,2025年為42%;在台灣,2008年至2023年,從35.3%上升至38.4%;韓國2012年佔26.9 %,2024年則高達67.4 %。   先前WHO建議理想的剖腹產率為10–15 %,但後於2010年撤回,強調只要確實有醫療需求即可進行。   為什麼剖腹產率逐年攀升?而對剖腹產的偏見仍根深蒂固?為什麼WHO不堅持立場?   今年6月出版的《Thread: A Caesarean story of myth, magic and medicine》釐清了這些問題。此書是英國記者Hannah Marsh耙梳歷史、文化與醫學資料,提出了她的看法。   剖腹產為何持續增加? 部分產科醫師指出,這與整體肥胖人口的增加有關,因為肥胖會增加懷孕與分娩風險,也提高剖腹產的可能。然而,肥胖也與其他風險因素交織,例如社會經濟弱勢。來自社會弱勢或有色人種的孕婦,不但剖腹產機率較高,接受緊急剖腹產的風險也明顯高於白人女性。   此外,晚婚晚育已成常態,高齡懷孕本身也是剖腹產風險之一。整體而言,剖腹產上升的原因錯綜複雜,難以歸結於單一因素。   醫療文化的演變與技術的取代 Hannah認為,醫療文化的轉變也是關鍵因素之一。19世紀末,剖腹產仍被視為不得已的最後手段,直到20世紀初,隨著麻醉與消毒技術進步,剖腹產才逐漸成為安全的替代方案。1960至70年代,生產過程高度依賴科技與醫療,傳統上依靠產婦身體訊號與醫師經驗的決策和照護模式,逐步被儀器與數據取代。   超音波技術普及後,準父母能提早「看見」肚子裡的胎兒。這雖然帶來驚奇與安心,同時也加劇焦慮與警覺。從此,剖腹產比例在全球穩步上升,並未停歇。   同時,許多傳統產科技術逐漸消失。例如,以前的「腳先出」的分娩方式需倚賴產科醫師高超的技巧,如今若胎位不正,幾乎一律安排剖腹產。剖腹產取代了部分高風險的人工作法,這並不見得是壞事,因為確實挽救了許多母嬰的生命,尤其是在缺乏安全醫療資源的地區。   生產經驗不只與醫療技術有關 然而,生產不只是醫療行為,更是充滿情緒與社會性的過程,深受文化期待與制度氛圍影響。英國近年多份關於產婦創傷的調查報告指出,「不被傾聽」、「疼痛與恐懼被忽視」的情況相當普遍。   「自然產至上」的意識形態在英國醫療體系內根深蒂固,即使孕婦出於身體或心理需求表達想進行剖腹產,仍常被醫護人員否決。2018年英國報導指出,多達75%的產科單位未保障產婦選擇剖腹產的權利。   「太嬌貴才不想自然生」這類刻板印象仍在英國社會中流傳,導致剖腹產婦女承受不必要的壓力與羞辱。某項調查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偏好「自然產」或居家生產,但這與實際結果相差甚遠,超過四成產婦是在手術室裡透過剖腹產完成生產。   台灣剖腹產率創新高 我國雖然鼓勵自然產,剖腹產率早在2004-2007年間就已經是33%左右,為婦女團體要求檢討及因應政策,以減少過度醫療的問題。自 2005年5月1日起,健保調整自然產(陰道分娩)與剖腹產(指醫療必要的場合)給付「同額」,主要目的是「減少醫師傾向剖腹產的經濟誘因」。現在雖然創新高38.4%,但是20年來成長是持緩的。這和其他國加快速增加不一樣,顯示生產方式的變化並非單一地區現象,而反映更複雜的醫療、社會與文化因素。   當女性感到被尊重 生產經驗會更正向 研究顯示,當女性在生產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與支持,即便歷經手術、生產計畫改變,整體經驗仍可能是正向的。然而現實中,許多產婦在生產時感到失望、孤單,甚至創傷。   最根本的改變,是制度必須「傾聽女性的聲音」,理解她們的希望、恐懼與現實處境。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個真正以產婦為中心、平等與尊重的生產照護體系。   因此,要不要進行剖腹產應該是產婦在充分瞭解後,就其需求做的一個選擇!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6.23)      
+ read more
這款芭比娃娃配有血糖機!
2025.07.11
這款芭比娃娃配有血糖機!
芭比娃娃—擁有纖細的腰肢、修長的雙腿和永恆的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千篇一律。但至少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泰兒(Mattel)公司為了回應外界對其不切實際的美學標準的批評,推出了更多能夠反映更廣泛社會群體的娃娃。   日前,該公司繼續推出最新娃娃:患有第 1 型糖尿病的芭比娃娃。   她一如既往地時尚。她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胰島素幫浦,身穿波點連身裙,與藍色高跟靴和藍色手提包相得益彰。她手臂上還戴著一台粉紅色的連續血糖監測儀。這台醫療設備精準無誤,上面的藍色圓圈圖案是全球糖尿病意識的象徵。   該公司與「突破性第 1 型糖尿病」組織合作推出了芭比娃娃,這是一個倡導和研究組織,目標是找到治療糖尿病的方法。   美泰兒公司芭比娃娃高級副總裁兼全球負責人Krista Berg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推出一款患有第1型糖尿病的芭比娃娃是美泰兒公司「致力於包容性和多元代表性」的一部分。她表示,一個有胰島素幫浦的芭比娃娃可以幫助一些孩子在玩耍時想像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數千萬美國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糖尿病。其中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或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   與通常在成年期緩慢出現的第 2 型糖尿病不同,1 型糖尿病通常發病於兒童期或青少年期,有時可以透過運動和飲食改變在早期逆轉。   在TikTok和Instagram上,一些患有 1 型糖尿病的用戶表達了他們對新芭比娃娃的喜悅,有些人分享了看到自己的疾病得到體現的感人貼文。   來自印度果阿的Anurati Aggarwal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網路上發布有關第 1 型糖尿病的文章。   她在Instagram上寫道:「抱歉,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這真的太讓我感動了。小時候痴迷芭比娃娃的我,如果看到這個,肯定會瘋掉的。」   糖尿病管理並不容易。患者必須全天候監測血糖值並注射胰島素。它還可能導致併發症,包括心臟病、失明、腎臟損傷,甚至可能導致壞疽性截肢。   這款最新芭比娃娃隸屬於美泰兒的「時尚達人系列」(Fashionistas),該公司稱該系列娃娃為「最多樣化的娃娃系列」。去年,美泰兒推出了盲人芭比娃娃,她拄著一根紅白相間的拐杖,拐杖尖端是棉花糖狀的滾輪,戴著一副適合對光敏感的眼睛使用的太陽眼鏡。   2019 年推出的芭比娃娃系列包括配有輪椅和義肢的娃娃。圖片來源:Diane Bondareff /美聯社   2019年,美泰兒公司推出了一款坐在輪椅上的芭比娃娃和一款裝有義肢的芭比娃娃。Fashionistas系列的其他娃娃包括患有唐氏症的芭比娃娃、佩戴助聽器的芭比娃娃、禿頭芭比娃娃、患有皮膚病的芭比娃娃以及不同髮型和體型的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玩偶之一,但在21世紀初,由於其他公司開始生產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玩偶,芭比娃娃一度飽受批評,而她的外貌卻與1959年的芭比娃娃大體相同。2010年,芭比娃娃公司就一本關於芭比娃娃和電腦的書道歉,批評者認為這本書帶有性別歧視的意味。   自那時起,該公司一直致力於重塑芭比娃娃。   2023年,芭比娃娃最喜歡的顏色—當然是亮粉色—隨著葛莉塔·葛薇(Greta Gerwig)執導的電影《芭比娃娃》的上映而重新成為流行文化的中心,該電影在全球獲得了 14 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編譯來源:The New York Times(2025.07.09)      
+ read more
避孕藥不只提高腦瘤風險,還可能增加陰道尿道感染
2025.07.01
避孕藥不只提高腦瘤風險,還可能增加陰道尿道感染
日前,台女連分享了避孕藥成分「去氧孕烯(desogestrel)」長期服用可能使腦瘤風險提高。而幾週前,英國數百名女性因擔心避孕針劑可能導致腦瘤風險提高五倍,考慮進行集體訴訟。如今,又有研究發現,其他荷爾蒙避孕方式可能與泌尿道感染(UTI)和細菌性陰道炎(BV)有關。   這項針對24,500名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使用處方避孕藥的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顯著上升。使用避孕針劑者,風險增加兩倍;而使用含有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風險則增加10%。   儘管引發大眾疑慮,醫療專家仍呼籲女性不應自行停藥,除非有其他替代的避孕方案。   美國NHS全科醫師Dr Davis-Hall 表示,她經常看到女性在使用特定荷爾蒙避孕方式時反覆感染。有些患者在改用其他避孕方式、停用避孕藥後,症狀顯著緩解。因此她也呼籲有反覆感染的女性諮詢醫師,在排除其他原因後,評估目前避孕方式是否為可能原因之一。   為何避孕藥可能導致感染?其中的機制是什麼? Dr Davis-Hall表示,雖然目前尚無強而有力的臨床證據可證明避孕藥直接導致泌尿道感染,但確實存在可信的生物學機制。   她解釋,避孕藥可能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平衡,特別是雌激素與黃體素,進而影響保護陰道免受細菌性陰道感染與泌尿道感染等感染的陰道菌叢。荷爾蒙改變還可能影響陰道與尿道黏膜,使其更易受到感染。另外,黃體素類合成荷爾蒙常見副作用之一就是陰道乾燥,而這也會提高泌尿道感染風險。   使用者現身說法:5年反覆感染影響生活 一名來自牛津、24歲的女教師向《MailOnline》表示,她在服用避孕藥期間長達五年反覆出現念珠菌感染與泌尿道感染。她自去年8月起幾乎每天出現排尿或性交時刺痛、頻尿與尿急等症狀。   即使嘗試過各種非處方藥與抗生素療程,症狀仍未根治。她補充,由於上課期間難以前往廁所,症狀常因此惡化。   她自今年4月為了備孕停用避孕藥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且未再罹患泌尿道感染。她表示:「我很失望自己當初不清楚所有狀況,也很遺憾我的醫師沒有把這些線索串起來。」   泌尿道感染與細菌性陰道炎如何影響健康? 泌尿道感染(UTI)是一種常見但會引起疼痛的疾病,會影響膀胱、尿道,甚至腎臟。一般以短期抗生素治療為主。症狀包括排尿有灼熱感、頻尿或尿急、下腹疼痛。根據NHS的資料,有些人還會發現血尿、體溫過高、身體發冷或發熱,有些人體溫則異常偏低。   細菌性陰道炎(BV)常見症狀包括陰道分泌物異常—尤其在性交後會有強烈異味,分泌物顏色與質地也會改變。根據NHS,約半數細菌性陰道炎患者無明顯症狀。也會提高性病(如披衣菌)的風險。雖然細菌性陰道炎通常不嚴重且能以抗生素治療,但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骨盆腔發炎。   骨盆腔發炎是女性生殖系統的嚴重感染,可造成輸卵管留下裂痕,進而提高子宮外孕的風險。子宮外孕無法挽救,並可能危及生命。若骨盆腔發炎未妥善治療,也可能導致不孕,且風險會隨重複感染次數上升。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6.14)      
+ read more
乳房植入物風險再引關注 BRCA突變女性風險高出16倍
2025.06.27
乳房植入物風險再引關注 BRCA突變女性風險高出16倍
一項由美國政府資助的最新研究指出,部分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罹患罕見淋巴癌的機率高達一般人的16倍,引發醫界高度關注。   這種癌症稱為「乳房植入物相關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通常發生在乳房植入物周圍的疤痕組織中。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美國有1,264例BIA-ALCL病例,並造成63人死亡。   BRCA基因突變女性 高風險族群 研究團隊針對3,000名曾接受雙側乳房切除並使用植入物的乳癌倖存者進行長期追蹤,其中有520人接受BRCA基因篩檢,結果發現有43人(約8%)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   BRCA基因俗稱「安潔莉娜裘莉基因」。它的突變,長期以來已被認為與乳癌、卵巢癌風險大幅上升有關,如今也被發現與BIA-ALCL存在關聯。   平均追蹤12年後,發現BRCA突變女性罹患BIA-ALCL的風險高達16倍。   紐約市史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淋巴癌專家Paula Ghione醫師指出,這項研究進一步確認了BRCA突變與BIA-ALCL之間的高度關聯性。   絨毛面植入物 恐引發慢性發炎與癌變 BIA-ALCL與一種表面粗糙的「絨毛面」乳房植入物關聯最深。這類植入物摸起來如砂紙般粗糙,表面容易聚集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引發長期慢性發炎,進而傷害DNA、誘發癌細胞突變。   早在2019年,包括美國、澳洲、法國等國便已禁用多款此類高風險植入物,並有數千名患者對藥廠提起集體訴訟。   若能及早發現並移除植入物,大多數患者能有效治療。但若延誤診斷,癌細胞可能擴散全身,危及生命。   無症狀不必移除 但應了解自身風險 由於BIA-ALCL仍屬罕見,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目前並沒建議無症狀者主動移除植入物,除非出現疼痛、腫塊、腫脹或乳房形狀改變等異常情形。不過,醫師提醒女性應主動瞭解自己使用的植入物類型,並與醫療人員詳談,將相關手術記錄納入病史。   台灣也出現病例 女性不可輕忽 台灣近日傳出第三例BIA-ALCL病例,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韓國、泰國和新加坡也陸續通報相關案例,顯示該病並非僅限歐美國家。   台灣女人連線於2019年開始推動建立「乳房植入物登錄系統」,希望透過制度化機制,確保所有曾接受相關手術的女性,都能留下可追蹤的醫療紀錄,以維護術後健康。衛福部於2020年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負責建置該系統,目前正逐步推廣醫療院所加入使用。   該系統記錄手術資訊、植入物類型與後續健康狀況,可協助醫師後續診斷,也有助在植入物出現安全疑慮時,及時通知患者檢查與治療。尤其BIA-ALCL常於術後8至10年發病,登錄制度能降低錯失就醫時機的風險。   目前制度採自願登錄,無論植入或取出手術,皆可參與登錄。推廣此機制不僅有助於建立長期健康監測機制,更是保障女性健康與提升醫療安全的重要一步。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6.13)、Blood Advances(2025.6.12)      
+ read more
女性生育態度轉變:不是不想生,而是沒有非要生
2025.06.25
女性生育態度轉變:不是不想生,而是沒有非要生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最新研究指出,超過一半表示想要孩子的女性,其實對是否真的會生育並不確定,甚至不少人坦言「如果沒孩子也無所謂」。研究作者、社會學教授SARAH HAYFORD強調,這反映出生育意願不再是單純的「要或不要」,而是一種包含「確定程度」與「渴望強度」的複雜情緒。   有意願但仍不確定是否會實現 統計數據指出,美國總生育率從2007年的高峰(每位女性平均2.12胎)一路下滑,2023年降至1.62。   研究顯示,女性表示「有意生育」的比例穩定維持在約62%,35%則表示沒有,只有極少數人表示不確定。但有意生育的女性最多有50%表示「不確定能否實現」。   即使是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多的女性,也出現生育信心下降的趨勢,例如擁有學士學位、表示「非常確定」會生育的人,從2014年的65%減少至2018年的54%。   生育不再被視為必要選項 此外,除了「確定性」下降,生育動機的強度也出現鬆動。   研究發現,在那些說自己想生孩子但尚未生育的女性中,高達四分之一同時表示「若沒孩子也不會介意」,這種心態在年輕女性中尤為普遍,且有逐年上升趨勢。HAYFORD指出,這顯示出現代女性更接受多元生活路徑,不再將生育視為人生唯一或必要選項。   社會問題不是主因,個人困境才是阻力 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中,有一種常被討論的說法是:現代年輕人對國家與世界的未來感到不安,因而延遲或放棄生育。   HAYFORD與BENJAMIN GUZZO針對這個可能性也進行了另一項研究,作為近期出版書籍《遠離婚姻與為人父母:探討生育率下降的原因與後果》中的一章。   結果發現,影響女性生育期望的關鍵,不是國家或社區狀況,而是她們對個人生活的滿意度。研究者使用涵蓋3,696名受訪者的「美國趨勢調查」(American Trends Panel)資料分析發現,當個人對自身生活越感不滿,越不傾向預期會生孩子;但對於社會問題或未來不安的看法,並未顯著影響她們的生育決策。顯示決定他們是否打算生育的,主要還是個人的處境,而比較不是整體社會環境。     整體來看,現代女性的生育態度趨於彈性與個人化。雖然多數人仍表示有生育打算,但確定度與動機強度普遍偏低,且「沒孩子也不會遺憾」的觀念逐漸被接受。HAYFORD表示:「生育的潛在意願依然存在,但很多人對於能否實現並不執著,也因此讓未來的生育率難以預測。」   研究怎怎麼做? 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於2002至2019年間進行的「全國家庭成長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數據,涵蓋41,492名年齡介於15至44歲的女性,問卷內容廣泛探討與生育相關的指標。   這項研究近期發表於期刊《Genus》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6.18)、Genus(2025.06.0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