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14
我們不要稱之為癌症
風險最低的攝護腺癌不會危及生命。我們該叫它別的名字嗎?
大約六分之一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根據其擴散程度以及顯微鏡下的侵襲性進行分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頻繁發生,大多數新診斷的男性患有第一級(GG1)攝護腺癌。這種癌症不會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不需要立即治療,可能會持續數年而不會造成重大傷害。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稱之為癌症?許多專家說「不」。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舊金山分校泌尿外科系主任Dr.
Matthew
Cooperberg表示,如果醫生不再提及低程度的變化是癌症,男性就不會遭受那麼多焦慮,也不會那麼傾向尋求不必要的治療。
治療差異
GG1癌症通常透過PSA篩檢發現。篩檢的目標是在仍可治癒的情況下發現更具侵襲性的攝護腺癌,但這些努力經常偶然發現GG1癌症。專家多認為,GG1疾病應透過主動監測進行管理。按照這種標準做法,醫生透過定期PSA檢查、切片和影像學監測疾病,只有在疾病出現進展跡象時才進行治療。
但即使醫療團體主張促進積極監測,美國仍有40%的低風險攝護腺癌男性接受了立即治療。Dr.
Cooperberg表示,部分原因是「癌症」這個詞有如此強烈的情緒影響。它作為一種能夠傳播和致命的東西而引起人們的共鳴。
他說。「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傳達GG1癌症不是一個緊迫問題的信息,『C』字診斷都會帶來很多焦慮。」
其後果是普遍存在過度治療,每年有數以萬計的男性不必要地遭受手術或放射治療帶來的副作用。Dr.
Cooperberg說,癌症診斷還會帶來其他有害後果:研究表明,這會對人際關係和就業以及「某人獲得人壽保險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它會影響健康保險費率。
關於更名的爭論
專家提出,GG1癌症可以稱為腺泡腫瘤,這是組織中異常但非致命的生長。懷疑論者擔心,如果患者不被告知自己罹患癌症,他們可能不會堅持主動監測。但男性是否應該因害怕而遵守適當的監控?Cooperberg博士認為,純GG1患者不應該承受對他們造成傷害的可能性為零的癌症診斷。
編譯來源: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2025.01.09)
+ read more

2024.12.25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以下簡稱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互動和溝通受損,以及行為、興趣和活動模式的受限和重複。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第2季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資料,台灣自閉症人數共21,594人,其中男性18,478人佔85.6%,女性3,116人佔14.4%。
先前曾有傳言施打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已被證實為錯誤資訊。那麼自閉症的風險究竟從何而來?近日有兩項研究或可探知一二。
男性自閉症較多與Y染色體有關?
日前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自閉症風險增加似乎與Y染色體有關,這為男性自閉症盛行率較高提供了新的解釋。
自閉症在男性的盛行率幾乎是女性的四倍,在台灣男性更是女性的近6倍,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試圖透過檢查X或Y染色體數量異常(一種稱為「性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遺傳疾病)患者的自閉症診斷,來確定染色體對自閉症風險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177,416名患者的遺傳和自閉症診斷數據。他們發現,擁有額外X染色體的個體,自閉症風險沒有變化,但擁有額外Y染色體的個體,患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是其兩倍。這表明Y染色體具有相關的危險因子,而不是X染色體存在相關的保護因子。
這項分析也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即X或Y染色體的缺失(稱為透納氏症候群)與自閉症風險的大幅增加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與性染色體非整倍性相關的自閉症危險因子,是否可以解釋自閉症盛行率的性別差異。
媽媽肥胖會使小孩自閉症風險增加?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患有肥胖症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患神經精神和行為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該研究對42個流行病學領域、超過360萬對母子/女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統合性分析。研究發現,懷孕期間肥胖使兒童罹患ADHD的風險增加32%、自閉症的風險增加一倍,品行障礙的風險也增加了16%。
研究還發現,母親孕前肥胖或超重與ADHD、自閉症、行為障礙和精神障礙的風險增加有關,且外顯症狀和同儕關係問題的風險增加30%。
長期以來,母親肥胖與多種不良妊娠結果有關,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死產,巨嬰或高出生體重等。該研究結果強調了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採取針對母親體重管理進行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這項研究為了解母親體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提供了新的見解,可能有助於減輕兒童神經精神和行為障礙的一些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0.17)、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10.15)、EurekAlert!(2024.09.23)、Psychiatry
Research(2024.08.15)
+ read more

2024.12.20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出生在性別歧視最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美國性別歧視最嚴重的州的女性在晚年記憶力衰退得更快,其認知老化之間的差異相當於九年。
越來越多調查結構性性別歧視與健康之間關聯,這項研究是其中之一。結構性性別歧視與結構性種族主義一樣,不是指個人層面的事件,而是指源自社會政策和社會規範的資源和權力不平等。仇恨犯罪或誹謗是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的個人歧視行為;不公平的貸款政策和在政府中的代表性不足是結構性的歧視。先前的研究發現,成年後遭受更大的結構性性別歧視,與「死亡率升高」、「慢性病風險增加」以及「女性難以取得或負擔得起醫療保健」有關。
這項首次研究「結構性性別歧視和認知健康」的新研究發現,在美國,與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嚴重的州的65歲以上女性記憶力下降速度更快。
研究也發現,結構性性別歧視與記憶力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在黑人女性中最高。對於黑人的女性來說,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交叉影響可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壓迫形式,這種壓迫對認知健康的影響比單純的性別歧視或種族主義更為顯著。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
目前,關於為什麼阿茲海默症對女性的影響比男性更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性別相關的生物差異上,例如荷爾蒙和基因。這項新研究表明,最重要且未被充分認識的風險因素之一可能是系統性性別歧視。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尚不清楚。
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所知道的是,結構性不平等透過為增進健康的機會和資源設置障礙,從而影響個人的健康結果,……最終,這些接觸會造成慢性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大腦健康、認知障礙的發生,並最終導致失智。」
研究負責人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可能是減輕女性阿茲海默症負擔的有效方法,」、「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佔該病患者的三分之二的女性中。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及對此可以採取的措施。
該研究題為「美國黑人和白人女性和男性的早年結構性性別歧視和晚年記憶軌跡」,於12月18日在線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雜誌》上。研究對象為華盛頓高地-因伍德哥倫比亞老化計畫和健康與退休研究中21,000人的結構性性別歧視程度與記憶表現之間的關係。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2.18)、NIH(2024.12.18)
+ read more

2024.12.06
為何女性更難獲得心肺復甦術?
如果一個人的心臟突然停止跳動,他可能只剩下幾分鐘的生命。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可以增加他們的生存機會。心肺復甦術可確保血液持續輸送,為大腦和重要器官提供氧氣,直到專業治療到來。
但研究顯示,當這個人是女性時,旁觀者不太會介入進行心肺復甦術。澳洲最近的一項研究分析了2017-2019年間4,491例心臟驟停事件,發現旁觀者對男性(74%)比女性(65%)更有可能進行心肺復甦術。
原因可能是因為人們對於碰觸女性乳房比較有戒心,擔心會被指控性騷擾或觸摸時感到不適。而此研究揭露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心肺復甦術訓練用的假人都是平胸的。
CPR訓練偏向男性身體
新的研究檢視了世界各地用來訓練人們進行心肺復甦術的假人。結果發現在2023年全球市場上的20個心肺復甦模型中,有5件(25%)以「女性」身分出售,但其中只有一件有乳房。這意味著95%的心肺復甦術訓練模型都是平胸的。
有證據表明,人們在復甦訓練場景中的行為反映了他們在真實緊急情況下的行為。這意味著培訓人們識別心臟驟停並準備好進行干預(無論性別和體型如何)至關重要。
應該改變什麼?
當一個人有乳房時,並不會改變心肺復甦術的操作。障礙是文化上的。雖然您可能會感到不舒服,但盡快開始心肺復甦術可以挽救生命。
此研究強調需要一系列具有乳房以及不同體型的心肺復甦術訓練模式。
訓練資源需要幫助人們更好地準備對乳房患者進行干預和心肺復甦術。我們還需要加強對女性心臟病和死亡風險的認知的教育。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4.11.22)、Resuscitation(2024.06)
+ read more

2024.11.01
早餐減重男女有別
根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新研究,男女的最佳早餐菜單非常不同。
這個研究建議,在獲得最好的能量和健康上,男人對豐富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如燕麥和穀類,代謝反應最好;而女人則是脂肪較高的飲食,如歐姆蛋和酪梨,好處較多。
選擇對你代謝反應「正確」的食物可能有助於減輕和維持體重。
此研究是基於研究人員創建的數學模型。該模型使他們能夠模擬各種飲食選擇對男性和女性新陳代謝的影響。歷史上的醫學研究集中在男人的健康,所以在食物對女性新陳代謝上的影響,欠缺許多可用的資料。此研究目標在彌補現有知識中有關「男女處理脂肪方法上不同」的缺口。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男女在處理脂肪上有性別差異。女性平均比男性有較多的體脂,我們會認為她們的能量來源比較少燃燒脂肪,但並非如此。模式的結果指出,女性在飯後馬上儲藏較多的脂肪,但在斷食時也燃燒較多脂肪。
為何養分代謝有性別差異?
研究主持人Anita T.
Layton教授說:「簡單來說,女性儲藏較多脂肪,但在長時的運動中燃燒更多脂肪,在禁食後的一餐,代謝脂肪也比較有效率。脂肪是能量很大的一個來源,需要它來滿足懷孕和哺乳期的高營養成本。這些性別差異可能因雌激素的驅動,女性在生殖和哺乳時承受更高的營養成本。」
她建議從生物的觀點,考慮女性生命的複雜性,特別是和男性比較時。「男性的一生十分簡單,從兒童至青年,然後到老年。女性則可能懷孕,經過哺乳,兩者皆需要大量的營養,迫使女性身體重大的改變…,且在更年期和剩下的老化過程之前,可能重覆多次這些階段。」
Layton指出:「許多性別差異,是為了女性準備懷孕和哺乳所需。」
這項研究發表在《生物學和醫學計算機》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4.10.15)、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24.10)
+ read more

2024.10.21
初經早來身高增長多
女孩初潮早來和晚來對於她身高成長,有意想不到的差異。初潮早來的女孩每兩個就有一人的身高增長超過被視為標準的6-8公分。
瑞典Gothenburg大學的研究,旨在調查第一次經期的時間與隨後身高增長的關連及其背後的因素。
研究追蹤了Gothenburg地區和瑞典西南的Halland793位健康的女性,從她們出生、童年、青春期一直到成年都進行了調查。
月事來得早,身高的增長較多
月事第一次來的平均年齡是13歲,年齡層從8.2歲至17.2歲。第一次經期後,女子平均成長8公分,而中位數(median)是7公分,如預期的水平。
然而身高增幅相當驚人:由0.2到31.1公分。參與者中一半女孩的成長6-8公分,這被視為月事後正常的身高增長。
這個研究加強了一個觀念,月事來得早,身高的增長較多,反之亦然。12歲之前就開始經期,中位數身高增加近13公分。14歲以後第一次月經才來,相對的身高增加才大約3公分。
研究首席作者Jenni Gardstedt
Berghog說:「月事之後的成長,和直到最後成年的身高,差異比先前研究顯示的更大,這和初經何時有關。而這個差異大多基於她們初潮早來或晚來。
研究確認童年BMI也扮演一個角色。童年低BMI和高大的父母,分別影響初經較晚;童年高BMI,月事跟著早來,催速了孩時的身高增長。
研究的主導調查者Anton
Holmgren說:「普遍認為女子在初經後只成長6-8公分,醫學院的學生也是這樣被教的。但此研究,為我們顯示較早進入青春期或初潮來得早的人比以前認知的長高很多,而經期晚來的,長高不多。」
「增加這方面的知識是好的,即使和疾病不相關。關於如何成長、青春期何時開始,以及長得高長得矮,和所有人都有關係。」
此研究發表在Frontiers in Pediatrics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9.27)、Frontiers in
Pediatrics(2024.08.1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