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9.18
子宮移植成功分娩 但有風險!
大約500每名女性中就有1人因子宮功能失調或缺失而不孕,子宮移植為他們提供了懷孕和分娩的選擇。這種治療方法相對較新,首例成功的子宮移植發生在2011年。
然而13年來,這種手術的成功率及安全性為何,一直不為所知。
日前一項小型研究發現,接受子宮移植懷孕至足月,且生下的孩子沒有異常。
這是第一個從子宮移植開始,追蹤整個過程直到分娩,最終到子宮切除手術的臨床研究。由美國貝勒大學醫學中心Liza
Johannesson博士及其研究團隊主導。
研究中,20名接受子宮移植手術的女性,14位移植手術成功,且都至少生下了一名活產嬰兒,成功率70%。
然而,這項研究也顯示出一些問題。20位參與者中,11位出現了至少一種併發症。成功懷孕的患者下,一半的孕婦出現了母體或產科方面的併發症,最常見的包括妊娠高血壓、子宮頸機能不全和早產,每種情況的比例約為14%。
此外,18名活體捐贈者中有4名出現嚴重併發症併發症。但到目前為止,這16名活產嬰兒尚未出現先天畸形和發育遲緩的情況。
共有6例子宮移植失敗,都發生在移植後兩週內,主要失敗原因是血管吻合問題或捐贈者選擇不當。
Johannesson博士指出,完成生產後移植的子宮必須切除,這樣就不必服用超過必要時間的免疫抑制藥物。最終,子宮移植與其他不孕症治療方法相比,有想同的效果,甚至更具優勢,並指出研究小組正繼續為自費患者進行子宮移植。
這項研究的侷限在樣本量小和單中心設計,影響了研究結果的普遍適用性。並且,雖然貝勒大學承擔了參與者的治療費用,這筆費用仍然是難以承擔的。
研究怎麼做?
該研究有20名因子宮因素不孕且至少有一個卵巢功能正常的研究參與者,於2016年9月14日至2019年8月23日間接受子宮移植。多數捐贈者為活體(18人),其餘兩人為已故捐贈者。捐贈者年齡在25至65歲之間,至少有過一次足月活產經歷,且無相關的醫學或心理共病。
接受移植者中位年齡為30歲,捐贈者的中位年齡為37歲。所有捐贈者和大多數接受者均為白人,另有兩名接受者為亞洲人,一名為黑人。
前13位活體捐贈者透過開腹手術切除子宮,而最後5位活體捐贈者則採用最小侵入性的機器人輔助方法,並通過陰道取出子宮。然後,透過手術將子宮放置在受者體內。接受者在子宮移植後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直到子宮在分娩後或移植失敗後被移除。隨著研究的進行,移植存活的技術成功率有所提高。
在子宮移植之前,接受者捐贈者進行體外受精(IVF),用自己的卵子創建胚胎。前8名接受子宮捐贈者,在6個月後進行了單胚胎移植,其餘的受贈者則在3個月後進行了單胚胎移植。根據胎兒的發育情況,計劃在妊娠37週或以上進行剖腹產。第一次或第二次分娩後,在剖腹產或產後進行移植子宮切除術。
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Jessica R.
Walter博士和西北大學Emily S.
Jungheim博士對這種新型不孕症治療方法進行了比較,並提到了IVF剛出現時所引發的倫理和研究討論。他們提到,這項研究複雜的過程使其顯得特別卓越,同時也引發了如何在生成生命而非拯救生命的器官移植背景下,如何定義價值和可接受的風險。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4.8.15)、JAMA Network(2024.8.15)
更多新聞:瑞典婦女成功進行子宮移植
男人懷孕將可期?(2014.01.15)
子宮移植?讓我們從美國首個成功案例來了解吧!(2016.12.14)
+ read more

2024.08.19
英國最大冷凍卵子研究:胚胎成功率與常規IVF相當
英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冷凍卵子研究,追蹤了在英國倫敦診所近3萬顆冷凍卵子的結果,顯示一旦解凍後形成胚胎,其成功率與常規的體外受精(IVF)相當,並且受女性年齡和胚胎品質等變數影響。當與其他國家類似的研究相比,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出一致。也就是說,卵子的冷凍並不影響以後胚胎的活產率。
這項研究分析了2008年至2022年間299名冷凍卵子患者的治療結果,這些患者返回診所進行卵子解凍、受精和懷孕。這項為期15年的研究發現,胚胎總體活產率為26%,其中隨著卵子冷凍時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超過35歲的成功率較低,超過40歲的成功率僅為5%。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因為卵子解凍成功率約85─90%,而其後並非所有的卵都會受精成為胚胎。所以,胚胎的活產率並不代表冷凍卵子的活產率。如果考慮的是冷凍卵子的活產率,那麼數字會比較低。
凍卵 解凍使用率約14%
越來越多女性因個人原因選擇冷凍卵子。在這項單中心的研究中,年患者人數從2015年的150人增加至2022年的超過800人。
然而,返回診所解凍冷凍卵子的女性人數仍然相對較低。2171名冷凍卵子的患者中只有299名返回並完成了332次解凍治療周期。解凍使用率約為14%,這與其他研究的結果相似。
她們平均冷凍卵子的年齡是37.6歲,返回來解凍並使用這些卵子時的平均年齡為40歲,平均儲存期為24個月。
整體來說,將卵子解凍受精後,以「新鮮」胚胎轉移到子宮的患者中,約有25%成功生育,而以「冷凍」胚胎轉移後的累積活產率為36%,如果女性在35歲前儲存卵子,這個成功率會更高,達到57%。累積活產率是指使用所有胚胎後的活產率。
當所有卵子都解凍、受精並進行胚胎冷凍(「全冷凍」)時,每次冷凍/解凍胚胎的活產率達到30%。
染色體篩查對提高冷凍胚胎移植成功率的重要性
在全冷凍周期中,對胚胎進行染色體篩檢(PGT-A)的患者,其成功率顯著提高。具體來說,在所有年齡段中,使用PGT-A篩檢的胚胎,其活產率是未經篩檢胚胎的兩倍(40%比21%)。另外,40歲(含)以上女性的所有活產都是來自經染色體篩查且正常的胚胎。
麥克隆教授總結道,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凍卵是一個有效的選擇,能夠幫助女性在自己選擇的時期懷孕。只要結果穩定,患者可以透過年齡和胚胎品質評估,更好地預測治療的結果,就像其他IVF治療一樣。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4.7.18)
+ read more

2024.05.20
不孕症治療會使產後心臟病風險增加一倍
羅格斯健康中心專家對超過3,100萬份醫院記錄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接受不孕症治療的患者在產後一年內因心臟病住院的可能性是自然受孕患者的兩倍。
不孕症患者特別有可能因危險的高血壓而住院,是自然受孕患者的2.16倍。
研究的主要作者Rei
Yamada醫師說,「產後檢查對所有患者來說都是必要的,而這項研究顯示,對於接受不孕症治療而受孕的患者來說,尤其重要。」
研究作者表示,他們的結果支持現在要求在分娩後三週進行初次產後檢查的護理標準,一些衛生系統尚未採用這些標準。大部分風險增加發生在產後第一個月,特別是對於有危險高血壓的患者。
Rutgers 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生物統計學部門負責人Cande
Ananth說,「這並不是唯一指出應該儘早進行追蹤的結果,過去研究已發現通過早期產後護理可以減輕風險。」
該研究分析了全國再入院資料庫,該資料庫包含每年約3,100萬人出院和再入院的全國代表性數據。該資料庫包含診斷代碼,可讓研究人員找到特定人群並確定重新入院的原因。
研究人員使用了2010年至2018年間超過3,100萬名產後出院患者的數據,其中包括287,813名接受過不孕症治療的患者。
儘管不孕症治療預示著心臟病的風險會急劇上升,但研究作者表示,不孕症治療患者相對年輕,使他們的整體風險保持在相當低的狀態。每10萬名接受不孕症治療的女性在產後一年內因心血管疾病住院者中有550名,而每10萬名自然受孕的女性中有355名。
與不孕症治療相關的心臟病風險升高其原因尚不清楚。心臟病的增加可能源自於不孕症治療本身、導致患者不孕症的潛在醫療問題或其他原因。
Yamada說,「展望未來,我想看看不同類型的不孕症治療及藥物是否有不同程度的風險,我們的數據沒有提供有關哪些患者接受了哪種治療的資訊。更詳細的資訊也可能有助於了解不孕症治療如何影響心血管結果。」
該研究刊登於《內科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5.15)、JIM(2024.02.25)
+ read more

2024.01.24
精液的微生物群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
就像在腸道或皮膚上有特定的細菌群落,男性的精液有自己的微生物群。它可能影響會男性的生育力。
新的研究檢查了73名成年男性的微生物群和精子健康狀況。有些人一直有生育問題,而有些人則沒有生育問題並且已經成為父親。
研究發現精液中存在一種細菌,即惰性乳桿菌(Lactobacillus
iner),_ _它可能在生育方面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細菌會產生L-乳酸,進而引發精液發炎,並可能損害精子的運動。
他們指出,先前的研究已經顯示惰性乳桿菌與女性的生育問題有關_ _,因為它也存在於陰道微生物群中。
精液中還發現了假單胞菌屬細菌(Pseudomonas) 中的三種微生物,它們可能在精子濃度中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在精子濃度異常的男性中,螢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 和施氏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似乎更為常見,而惡臭假單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則較不常見。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泌尿科住院醫師Vadim
Osadchiy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表示,即使這些細菌密切相關,細菌對生育力的影響在物種之間似乎也存在很大差異。關於微生物群及其與男性不孕症的關係,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他在大學新聞稿中補充說:「然而,這些發現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可以引導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更深入地了解這種相關性。」
此研究與小型研究的證據相一致,將為未來更全面的研究鋪平道路,以揭示精液微生物群與生育力之間的複雜關係。
該研究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4.01.22)
+ read more

2023.10.13
史上頭一遭!人工生殖報告提出男性年齡統計
生育一直被認為只與女人有關,不論懷孕、生產或不孕,相關討論中幾乎沒有男性,這與社會、醫療體系怎麼看待男性在生育過程中的角色有關。
衛福部每年定期公布的《人工生殖報告》長年來都只有女性數據,在台灣女人連線的持續要求下,2022年發表的報告,於「不孕原因」中加入了男性因素。在今年的報告中,更是首次提出了受術男性的年齡統計。
接受人工生殖治療者 女性平均37.9歲 男性平均39.6歲
上月公布的《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首次公布了受術男性的年齡統計。2021年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夫妻中,接受手術的女性之平均年齡為37.9歲,較2011年的36歲增加了1.9歲;男性之平均年齡則為39.6歲,比10年前的38.1歲增加了1.5歲。
為什麼年齡統計很重要?
多年來,人工生殖報告僅對受術女性做統計分析,包括年齡、不孕原因等,不見男性身影。然而,生育健康不只與女性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男性因素對人工生殖結果有影響,例如高齡和超重男性做試管嬰兒失敗的風險較高、近20年來男性精液品質下降等。台灣女人連線多次提出要求,生育健康討論應納入男性健康指標,讓相關研究與討論更全面,同時避免將生育及相關結果只與女性劃上等號,將男性排除於討論之外更是對男性不公。
人工生殖報告提及男性的部分,除了年齡,還有「不孕原因」,但卻只有粗略的「男性因素」,無法進一步細分討論,這與資料統計的限制有關,未來仍有持續修正改進的空間。
+ read more

2023.06.28
體外受精生育孩子的女性中有五分之一隨後會自然受孕
雖然許多生育專家告訴他們的患者,IVF(人工生殖、試管嬰兒)後自然受孕的機率不到1%,但新研究顯示,五分之一的女性在IVF後會自然受孕。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顯示圍繞試管受精的討論需要改變,以便女性為可能的意外懷孕做好更好的準備。
研究人員表示,仍然沒有答案的是為什麼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女性身上,這個問題應該在未來的研究中解決。
倫敦的性健康醫生Shema
Tariq被診斷出卵巢儲備功能低下,並被告知她在不進行體外受精(IVF)的情況下懷孕的機會幾乎為零。
Tariq經過六輪試管受精才在2018年生懷出兒子,她的家庭醫生在產後向她簡短地提到了避孕措施,但他們都笑了,並一致認為這無關緊要。她從來沒有想過可能會懷孕……當時43歲,有人告訴我,我懷孕的機會很小。自然受孕的比例不到1%。
八個月後,她意外地、自然地懷上了女兒。這是最美妙的驚喜,但當她們第一次發現時,她感到不知所措,對再次懷孕感到措手不及。
現在,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的新研究指出,1%的數字可能有所偏差:五分之一的女性通過IVF或胞漿內單精子注射(用一根小針將單個精子注射到精子中)生育了孩子。稍後仍將經歷自然受孕。
Tariq強調說:「如果我知道五分之一的女性在體外受精後自然受孕,我就會採取避孕措施,直到我在情感和身體上都做好準備。」
新的統合性分析涵蓋11項已發表的研究,涵蓋5,000多名參與者。在匯總的參與者中,大約20%的人在之前至少使用過一次輔助生殖技術(ART)後被發現自然懷孕。
該研究的作者Annette Thwaites
博士說,我的同事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向女性建議,這種情況非常罕見。然而,有趣的是,我從幾位女性那裡聽說她們在接受ART後能夠自然受孕。因此她決定深入研究這個話題。她還發現,在能夠自然受孕的女性中,大多數是在使用體外受精後的兩到三年內發生的。
這些都是相對較快的重複懷孕,這可能有助於女性了解她們是否正在考慮計劃生育下一個孩子?是否使用避孕措施?是否尋求進一步的體外受精?是否等待?與他們的年齡以及所有這些因素相平衡。
紐約系統生殖內分泌和不孕科主任Dr. Alan
Copperman也認為,這些發現可能對希望組建家庭的女性具有啟發意義。
「太多人認為不孕和生育是類別變數。換句話說,你不是這其中之一,就是另一類,這項研究令人放心,因為它支持了我們長期以來所知道的事實,即人類並不擅長繁殖。有時需要進行大量嘗試才能獲得成功的結果。而且該技術可以幫助夫婦懷孕他們的第一個或第二個孩子,將來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
Thwaites望她的研究能夠幫助未來的父母認識到,ART後自然受孕並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麼罕見。她還希望這可以幫助父母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的數據,美國一個IVF週期的平均費用為12,400美元,而且夫婦通常會進行多個週期。
Thwaites認為:很諷刺的是,生育是一個大的產業。因此,似乎沒有人肯提倡進行這項研究,並為女性提供有關其個人風險的真正量身定做的實用信息,讓迫切想要孩子的女性可能會變得脆弱。
作為下一步,Thwaites希望科學家們進一步探索這些數據,找出哪些具體因素會導致人們在使用不孕治療後會自然受孕的可能性增加或減少。
此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20日的《人類生殖》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3.06.22)、Human Reproduction(2023.06.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