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2017.03.16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膽固醇表現不同於年長者,以相同方式檢測其疾病風險可能造成低估。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Bradley Collins主持的研究團隊,針對45歲以下的男性及50歲以下的女性進行追蹤,共分析了800多份醫療紀錄,他們全部都因心臟疾病而被治療過。   研究分析顯示,這些有心臟疾病的年輕患者,比起擁有高含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俗稱壞膽固醇),更多人擁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具體而言,90%的男性及75%的女性被發現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   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醫師判斷是否要開立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給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而由於他們發現過去用來計算心臟疾病風險的傳統方法,可能低估了年輕患者的風險,因此最終他們希望能研發出適合年輕心臟疾病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   研究團隊現已計畫進行後續的研究來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是否也能預測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再發病的風險,以及了解在這群研究對象中是否有基因的因素在影響他們的表現。最後,研究團隊表示,此研究尚處初步研究階段,待經同行評審後才能做出確定的結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女性承受更多工作壓力!
2017.01.04
女性承受更多工作壓力!
英國衛生安全署(HSE,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公佈了2016年與工作有關的壓力、焦慮及抑鬱的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5至54歲的女性比起她們的男性同事,承受更多的壓力。壓力的高峰值落在35-44歲,許多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不僅背負工作壓力,還有著家庭責任,例如照顧孩子與年邁的父母。 HSE的統計數字來自每季對38,000戶家庭進行訪談的「勞動力調查」(Labour Force Survey),這個調查是政府主要的就業數據資料。統計學家表示,壓力值的數字,在近幾年呈現廣泛、穩定的狀態。 根據HSE公佈的數字,從25歲開始,女性就比男性感到更多的壓力,這將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持續下去。根據2014-2016年間的數據,16-24歲、25-34歲和35-44歲的男性,工作相關壓力值明顯低於平均值。相較之下,25-34歲、35-44歲和45-54歲的女性,工作相關壓力值都高於平均值。統計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女性擔任許多第一線工作的主要人員,例如教學和護理。 在過去三年中,約有20萬例男性反應工作相關壓力,女性則是272,000例。這代表女性的工作壓力、焦慮和抑鬱的將近是男性的1.4倍。 HSE表示,最高工作壓力值的職業和行業,在衛生部門和經濟部門的調查都是一致的,造成工作壓力的原因一樣是工作量太高、缺乏管理階層支持、和組織的變革。報告還顯示,工作相關的壓力、抑鬱和焦慮佔工作相關健康不良的37%。 來自倫敦的精神醫師Judith Mohring曾治療許多專業女性,她表示,比起男性,女性面對相當高程度與工作有關的壓力、焦慮和抑鬱。可能的原因來自:必須證明她們跟男人一樣優秀、缺乏升遷機會、不平等的薪資等,工作場所裡的男性至上主義以及家庭照顧責任都帶給女性更多的職業壓力,若是家庭依賴她們的收入程度高,她們的壓力更大。 Mohring醫生說:「女性不滿意低於男性的工資、工作環境的不安全與職業缺乏發展的潛力,她們常常覺得沒有和較高層級的主管(通常是男性)互動的機會,讓她們在面對組織調整時,處於較差的處境。」 Mohring醫生呼籲公司要為女性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條件、更好的職業安全和升遷機會,例如在家工作就是很重要的進展。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 read more
晚生不好?研究:35歲後生育的女性將會更聰明!
2016.11.10
晚生不好?研究:35歲後生育的女性將會更聰明!
隨著教育與職場環境的改變,晚婚、晚生儼然已是現代社會的趨勢,不過這樣的發展究竟好不好?對婦女的身體健康有甚麼樣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女性年紀越大越容易在生育上遭遇困難,產後復原能力也越差;但近日有研究指出,晚一點生育將能夠增進婦女的腦力發展;在35歲後生育的婦女到中年時將比較早生育成家的女性擁有更好的記憶力。   在一系列對健康的停經婦女所進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女性生命中與性荷爾蒙變化有關的生殖事件-包括初經年齡、最後懷孕年齡、生育期長度和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狀況-與晚年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   其中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為了解延後生育年齡與女性未來腦力發展之間的關聯,邀請了830名更年期婦女進行一系列測試-包括閱讀、單詞記憶,以及刻意在陳述事情時分散她們的注意力,接著要求她們重述所聽到的內容。   結果發現那些在24歲以後生下第一個孩子的婦女比生育年齡較年輕者擁有更好的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而那些在35歲後生下最後一個孩子的人具有更好的認知和言語記憶,並且生兩個比生一個對女性的大腦更好。   這樣的差異或許不是很直接的反應在生活習慣上,但是,較晚生育的女性在接受口頭測驗時所現出來的心智狀況確實更敏銳。   這份研究的理論基礎建基於:女性體內在懷孕期間激增的激素在過去已被發現對大腦的化學反應與功能有所影響。而有些學者相信,女性這些由生育經驗所引發的大腦變化將會持續一生,特別是在改善記憶和學習能力的方面。   而亦有其他研究發現,那些延遲至20末或30初頭歲才懷孕的婦女在40歲時更可能享有較好的健康狀況。相反地,在15至24歲這段期間生育的女性在中年時的健康狀況較差。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女性晚些懷孕在生物學上是合理的,這將可能提供保護以防止後其生活中的認知衰退。   本次研究同時發現,長期服用避孕藥達10年以上的女性其言語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佳。另一方面,初經發生年齡較晚者,晚年發展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較大;晚於13歲才經歷初經被發現與認知能力之間呈現負相關。   研究人員說明上述都與激素有關,藥物中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可以對記憶和認知產生長期的影響。這些激素被認為與女性經歷初經時提升腦力的激素類似。   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主要作者Roksana Karim博士說:雖然現階段的證據還不足以正式的建議婦女等到35歲以後才生育(或生下最後一個小孩),但我們發現較晚生育對女性晚年的認知能力確實是有正面且實質的影響的。同時,需要更多研究來評估這種現象的潛在機制,並了解首次懷孕年齡在這些現像中扮演的角色。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想了解更多「晚生育」?推薦你閱讀以下文章】 女性最後一胎越晚生 反而活得更久 越晚懷孕越好?!    
+ read more
避孕藥造成憂鬱症?
2016.11.04
避孕藥造成憂鬱症?
近日,一項來自丹麥的研究顯示,賀爾蒙(或稱激素)避孕處方-比如避孕藥-與憂鬱症間存在相當關連性,且這個關聯性強度在青少年女性中尤其顯著。   研究以調查2000~2013年間,年齡在15~34歲的丹麥女性為主(不包含已有憂鬱症或相關病情者)。這項研究大量參考了丹麥醫學體制長期一絲不苟且完整的醫療紀錄。(許多國家的醫療紀錄因受制於運作系統而無法確實追蹤民眾的健康狀況,資料整合度並不高,無法進行類似研究。)   研究根據丹麥國家處方登記中心的數據了解這些女性服用賀爾蒙避孕藥物的時間;包含所有組合型避孕藥(最常使用)的處方箋,以及其他如節育植入和黃體激素等所有透過激素避孕的方式。為了使研究更完善,受訪者必須在使用激素處方後的六個月內持續使用。歷經平均為期6.4年的追蹤,最終獲得了超過100萬個女性的數據可供分析;而不管在任何時期,都有55%的女性持續使用此避孕方式。   接著,依據這些女性被開抗憂鬱症處方或是任何與憂鬱症相關的醫療措施紀錄判斷她們患有憂鬱症的時間。在研究期間,共有23,000個被診斷為憂鬱症的病例,以及133,178個抗憂鬱症的處方(許多憂鬱症病患被開超過一個處方)。   透過分析比較避孕藥的使用與憂鬱症確診的時間差,研究者可以得知這些女性被診斷出憂鬱症時是否仍在使用賀爾蒙避孕。結果顯示,女性在使用賀爾蒙避孕期間,確實更常被診斷出憂鬱症。整體而言,女性在使用賀爾蒙避孕的同時增加20%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其中,15~19歲青少女的患病風險甚至激升至80%,且在各種激素避孕藥的使用研究中都顯現出此風險驟升。   但這並不表示避孕必然造成憂鬱症,觀察性的世代研究方法只顯示出潛在的關聯性。在避孕期間仍有許多非藥物性的其他因素可能造成女性憂鬱症,比如使他們陷入其中的情感關係。避孕藥品的使用也不一定與避孕相關,有可能是用來改善月經的相關症狀或經痛,抗憂鬱症處方也不完全被使用在憂鬱症治療上,比如焦慮症候群或部分慢性疼痛綜合症。   然而,超過100萬女性及其所影響人數(尤其是青少年女性)仍無法忽視,這份研究結果並不表示女性不該使用避孕用品,但希望能藉此提醒處方箋的開立者及病人都應該把憂鬱症當作其中一種可能的副作用,且罹患憂鬱症風險較高的女性也應該選擇其他非激素型的避孕用品。   資料來源:JAMA Psychiatry    
+ read more
年輕女性更可能因壓力傷「心」
2016.08.31
年輕女性更可能因壓力傷「心」
科學家們已知女性發生心臟病後,其癒後情形不如同年齡的男性好,但目前仍不理解差異背後的原因。最近一份研究發現,比起同年齡的男性,心理壓力更容易傷害年輕女性的心,並認為壓力對男女影響的差異可能是癒後情形不同的部分原因。   研究團隊找來686位年齡在34-79歲之間、有心臟病史的男女,每人被要求以某個主題做演講,並指導聽眾給予研究對象負面評語以提升其心理壓力。研究團隊透過顯影方式了解研究對象在演講前後的心臟的血液流量,並比較兩者的差異。研究團隊說明,心臟血液流量變少,醫學上被稱為心肌缺血,可能引發心臟病。   研究發現,當壓力上升時,年輕女性的心臟血液流量明顯比同年齡男性少,但是並未在年齡大的男女身上發現此差異。因此心理壓力對於有心臟病史的女性來說可能是重要的心臟病風險因子。美國心臟學會(AHA)Go Red for Women的發言人Suzanne Steinbaum說明,心理壓力可能是年輕女性心臟病癒後情形較差的部分原因。   研究團隊認為,當女性在30、40歲及50歲初時為了平衡工作、家庭及經濟責任,經常感到沉重的心理壓力,因此建議中年以下有心臟病史或屬心臟病高風險群的女性,需更注意生活中的壓力源,醫事人員也應留意患者的心理壓力狀態,在必要時提供適當的資源。研究主持人Viola Vaccarino博士提醒,運動已被發現能降低憂鬱程度及心理壓力,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心臟病風險,女性不論有沒有心臟病史都能透過運動習慣降低心臟病風險。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小心可能讓人提「心」弔膽的提神飲料!
2015.11.18
小心可能讓人提「心」弔膽的提神飲料!
  提神飲料越來越常見於年輕人的生活中;根據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中心統計,31%年齡12-17歲的年輕人會固定飲用提神飲料,18-24歲的年輕人中也有34%會固定飲用。而隨著飲用人數增加,提神飲料影響健康的疑慮也漸受關注;提神飲料中所含的咖啡因、糖分等成分被認為與許多嚴重的副作用有關,最近一份研究更發現提神飲料可能還會增加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找來25名平均年齡為29歲且無已知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成年人,請他們分別在相隔最多兩周的2天,在五分鐘內喝完一杯480毫升的提神飲料或是安慰劑。提神飲料含有約240毫克的咖啡因、2000毫克能促進神經發展與調節血液中的水分與礦物質的的牛磺酸(taurine)、具抗氧化功能的水飛薊(milk thistle)、以及人參等。而安慰劑的口味、口感、顏色與營養成分與提神飲料相同,但不含咖啡因及其他刺激物。實驗以雙盲方式進行,因此研究員及受試者皆不知飲料的內容及在哪一天飲用,並且受試者被要求在受試當天的前24小時不得飲用酒精或任何具咖啡因的飲料。研究員會在受試者飲用前及飲用後30分鐘測量受試者的血壓、心跳、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血糖以及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   研究發現,提神飲料組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顯著上升,而安慰劑組則並未受影響。並且提神飲料組平均血壓上升了6.4%,但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3%。此外,研究還發現提神飲料組的腎上腺素濃度上升了每毫升100微微克,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每毫升39微微克。研究並未發現2組的心跳有差異。   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心臟學家Anna Svatikova博士為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認為研究發現的血壓上升及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容易提高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民眾應謹慎飲用運動飲料,並且醫事人員了解患者的飲用提神飲料的狀況應成為常規。但是研究也提到他們的研究限制,包括樣本數太少、僅使用一種品牌的提神飲料,他們認為後續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血壓及腎上腺素上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