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06
男性甲狀腺癌患者心臟病風險較女性高
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得心臟病的風險比女性多50%
根據新發表的內分泌學會的「臨床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期刊,在癌症診斷5年內,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比女性得心血管疾病多50%的風險。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端呈蝴蝶狀的腺體。長出癌症腫瘤或結節(小瘤)時,稱甲狀腺癌,是美國成長最快的癌症。每年在男女兩性裏診斷出62,000新的個案。甲狀腺癌通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5年的存活率98%,這些生存者需要了解癌症的治療如何影響他們長期的健康。
由追蹤研究裏,專家從猶他州的人口資料庫裏,調查近4,000名甲狀腺生存者15年的醫療記錄,檢視他們潛在的風險因素、治療效果和心血管疾病的結果。癌症診斷的5年內,高風險得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有:性別、基本體重和甲狀腺刺激素療法。
研究的主要作者Mia
Hashibe博士指出,甲狀腺癌的生存者得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高。研究發現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比女性多約50%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的甲狀腺癌生存者,則多41%的風險。當甲狀腺刺激素的數量受到癌症治療的抑制時,也會多出25%得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這項研究的發現而建議甲狀腺癌的生存者,應繼續監測和篩檢心臟血管疾病,早期的發現也有比較好的預防治療。
編譯來源:News Mediacal(2018.05.30)
+ read more
/20170428151550_Statins6666.jpg)
2018.04.20
女性使用心臟病藥物與男性仍有落差!
牛津大學新研究指出,即使近來不斷努力降低男女心臟疾病患者治療上的差距,但是仍發現美國的女性心臟疾病患者使用強效史達汀的比例仍較男性患者低,而強效史達汀是美國心臟醫學會指引(2013
ACC/AHA
Guideline)建議醫師給予患者的治療,以避免心血管疾病再復發。
研究主要在檢視男女心臟疾病患者服用史達汀的差異,由生物製藥公司Amgen資助。研究對象超過88,000位成年人,他們是在2014-2015年因心臟疾病而使用史達汀的患者。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女性心臟疾病患者使用史達汀的比例較男性患者少,而這份新研究指出,即使醫師開史達汀的處方箋給女性,但史達汀的效力仍低於指引所建議標準。新研究發現,心臟疾病患者出院後依史達汀處方箋取藥的人當中,男性中有56%取的是強效的史達汀,而女性中只有47%。
研究表示,雖然這些數據比十幾年前高,但男女之間的落差仍然存在,並且即使考量了年齡、財富、健康狀況等其它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女性患者使用強效史達汀的比例依然較男性低,而且最年輕和最年長的成年人以及沒有其他已知健康問題的人群中差距最大。
研究人員Sanne
Peters博士表示,這種治療上的差距,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高於男性患者。由此研究看來,有些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醫病都依循指引的建議─75歲以下曾經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病患應給予強效的史達汀治療。
其實,為了改善性別差異的問題,有許多團體試圖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視並降低性別差異,例如美國的Go
Red for Women、台灣的「為女著紅」。
研究團隊表示,研究無法確定處方箋上是哪一種史達汀,也沒有關於治療方法的數據,因此不確定使用強效史達汀的男女差距,是因為女性有處方箋但去取藥的比例較男性低,還是因為女性被給予處方箋的比例較男性低所致。研究認為後者可能性較高,因為醫師可能因擔心史達汀治療對女性帶來更大的副作用,或者因為醫療保健提供者認為女性不太可能再次發生心血管疾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6)
+ read more

2018.04.17
不怕!天生容易心臟病,運動能改善!
根據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即使出生時心臟疾病的遺傳風險很高,健身仍然可以讓人保持心臟健康。
一項關於健身和心臟病的最大觀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中近50萬人的數據。他們發現,有心臟疾病遺傳傾向的人,若握力強度、身體活躍程度和心肺健康水平較高,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就較低。
心血管醫學教授Erik
Ingelsson表示,人們不應該因為屬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就放棄運動。反之亦然,即使遺傳風險很低,仍然應該去鍛煉,因為健康同時受到基因和環境影響。
研究是怎樣做的?
為了瞭解參與者的體能和活動水平,研究人員檢視了英國生物銀行資料庫中482,702名參與者的數據。這些參與者做了握力測試且回答了關於身體活動水平的問題,並在手腕上戴上測量加速度的裝置七天,進行了飛輪運動(stationary-cycling)。其中468,095名參與者的遺傳數據也被使用於交叉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體能較好、身體活動水平較高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包括: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和心房顫動。那些被認為具有高心臟疾病遺傳風險的患者中,心肺功能高的參與者,冠心病風險降低了49%,心房顫動風險降低60%。而被認為屬於中度心臟疾病遺傳風險者,握力最強的人冠心病風險降低了36%,心房顫動風險降低了46%。
研究團隊認為,由於目前對運動調節高遺傳疾病者之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所知有限,因此這些結果可能對公共健康產生重要影響。Ingelsson表示,這對醫師如何建議患者很重要,基本上研究結果表明了患者可以透過改變一些生活方式、鍛煉身體,來改善長期健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09)
+ read more

2018.03.26
妳的腰臀比例比BMI更能評估心臟疾病風險
高身體質量指數(BMI)被認為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並且男女都一樣。不過,最近研究發現,對女性來說,「中心肥胖數據(central
adiposity
measures)」如腰圍、腰臀比等可以測知身體脂肪分布情形,和心臟疾病風險息息相關,並且比BMI更重要。BMI是呈現整體肥胖情形(general
adiposity
measures)的數據,無法呈現身體脂肪分布情形,也無法區別不同的脂肪型態,如內臟脂肪內臟脂肪是堆積在體內器官周圍的脂肪,這種脂肪與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與皮下脂肪。
過去研究指出,性別可能影響一個人較容易在哪裡堆積脂肪。男性較容易堆積內臟脂肪,女性則較容易有皮下脂肪。最近,一項研究探討身體脂肪分布與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以找出最適合預測心臟疾病風險的因子。
研究分析了在2006-2010年間參加英國Biobank研究的479,610名40-69歲的成人。這段期間,女性中有28%發生心肌梗塞。經過訓練的人員為這些人測量了腰圍、腰臀比、腰圍與身高的比例及身體質量指數(BMI),並用這些資料去計算心肌梗塞的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心臟疾病風險有性別的差異。腰圍粗及腰臀比大的女性的心臟疾病風險,比同樣情況的男性來得高;而且相較於BMI,腰臀比和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更強,尤其是在女性身上。換言之,「中心肥胖數據」比BMI更能有效預測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主要作者Sanne
Peters表示,他們的研究支持蘋果型身材比梨形身材更有害的觀念。
研究表示,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體型與脂肪堆積情形如何影響心臟疾病風險。
編譯來源: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Medical News Today
* 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8.03.20
維他命D不只顧「骨」 還保護你的「心」
對人而言,維他命D-2及維他命D-3是主要的形式。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維他命D-3和骨骼保健息息相關,而比較不知道它也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近幾年在臨床上發現,許多心臟病、高血壓患者有維他命D-3不足的現象。
新研究用奈米感測器追蹤維他命D-3對人體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研究發現:常見於蛋黃、魚油的維他命D-3除了對骨頭健康很重要外,也扮演著預防及復原血管內皮損傷的角色。
過去認為,血管內皮的功能只是讓水分及電解質進出血液,但近幾年發現血管內皮更像是遍及心臟至最微小毛細血管的器官,其細胞發揮著許多獨特的生理功能。血管內皮的變化與許多嚴重的健康問題有關,包括: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糖尿病、腫瘤、病毒感染及動脈粥樣硬化等。
此外,雖然研究人員是在高血壓患者的細胞上進行檢測,但研究結果所呈現的維他命D-3對血管內皮功能不足的影響,其應用範圍是更廣的。研究認為,維他命D-3有恢復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其他疾病對心血管系統所造成的損傷的功能。
研究作者Tadeusz
Malinski認為,很少生理系統可以修復已經損傷的心血管內皮細胞,但維他命D-3可以做到。利用維他命D-3修復心血管系統是成本低的解決方法,不需要研發新的藥物。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8.03.18
高雄「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為了讓社會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提升人們對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認知,並鼓勵民眾保持活躍的生活,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於高雄星光水岸公園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活動。
主持人首先感謝各單位對活動的參與與支持,並邀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郭宗正理事長、台灣女人連線黃怡翎理事長上台致詞。
緊接在主辦單位致詞後,主持人一一介紹現場貴賓,包括:高雄市副市長楊明州、立法委員陳其邁、立法委員黃昭順、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及遠東SOGO百貨高雄店陳建財店長等,並一起在健身工廠教練帶領下與所有參與者做「護心操」,為路跑暖身。
最後,所有貴賓手持喇叭一起鳴槍,宣布正式開跑!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