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妳的腰臀比例比BMI更能評估心臟疾病風險
高身體質量指數(BMI)被認為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並且男女都一樣。不過,最近研究發現,對女性來說,「中心肥胖數據(central
adiposity
measures)」如腰圍、腰臀比等可以測知身體脂肪分布情形,和心臟疾病風險息息相關,並且比BMI更重要。BMI是呈現整體肥胖情形(general
adiposity
measures)的數據,無法呈現身體脂肪分布情形,也無法區別不同的脂肪型態,如內臟脂肪內臟脂肪是堆積在體內器官周圍的脂肪,這種脂肪與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與皮下脂肪。
過去研究指出,性別可能影響一個人較容易在哪裡堆積脂肪。男性較容易堆積內臟脂肪,女性則較容易有皮下脂肪。最近,一項研究探討身體脂肪分布與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以找出最適合預測心臟疾病風險的因子。
研究分析了在2006-2010年間參加英國Biobank研究的479,610名40-69歲的成人。這段期間,女性中有28%發生心肌梗塞。經過訓練的人員為這些人測量了腰圍、腰臀比、腰圍與身高的比例及身體質量指數(BMI),並用這些資料去計算心肌梗塞的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心臟疾病風險有性別的差異。腰圍粗及腰臀比大的女性的心臟疾病風險,比同樣情況的男性來得高;而且相較於BMI,腰臀比和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更強,尤其是在女性身上。換言之,「中心肥胖數據」比BMI更能有效預測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主要作者Sanne
Peters表示,他們的研究支持蘋果型身材比梨形身材更有害的觀念。
研究表示,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體型與脂肪堆積情形如何影響心臟疾病風險。
編譯來源: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Medical News Today
* 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8.03.20
維他命D不只顧「骨」 還保護你的「心」
對人而言,維他命D-2及維他命D-3是主要的形式。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維他命D-3和骨骼保健息息相關,而比較不知道它也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近幾年在臨床上發現,許多心臟病、高血壓患者有維他命D-3不足的現象。
新研究用奈米感測器追蹤維他命D-3對人體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研究發現:常見於蛋黃、魚油的維他命D-3除了對骨頭健康很重要外,也扮演著預防及復原血管內皮損傷的角色。
過去認為,血管內皮的功能只是讓水分及電解質進出血液,但近幾年發現血管內皮更像是遍及心臟至最微小毛細血管的器官,其細胞發揮著許多獨特的生理功能。血管內皮的變化與許多嚴重的健康問題有關,包括: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糖尿病、腫瘤、病毒感染及動脈粥樣硬化等。
此外,雖然研究人員是在高血壓患者的細胞上進行檢測,但研究結果所呈現的維他命D-3對血管內皮功能不足的影響,其應用範圍是更廣的。研究認為,維他命D-3有恢復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其他疾病對心血管系統所造成的損傷的功能。
研究作者Tadeusz
Malinski認為,很少生理系統可以修復已經損傷的心血管內皮細胞,但維他命D-3可以做到。利用維他命D-3修復心血管系統是成本低的解決方法,不需要研發新的藥物。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8.03.18
高雄「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為了讓社會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提升人們對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認知,並鼓勵民眾保持活躍的生活,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於高雄星光水岸公園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活動。
主持人首先感謝各單位對活動的參與與支持,並邀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郭宗正理事長、台灣女人連線黃怡翎理事長上台致詞。
緊接在主辦單位致詞後,主持人一一介紹現場貴賓,包括:高雄市副市長楊明州、立法委員陳其邁、立法委員黃昭順、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及遠東SOGO百貨高雄店陳建財店長等,並一起在健身工廠教練帶領下與所有參與者做「護心操」,為路跑暖身。
最後,所有貴賓手持喇叭一起鳴槍,宣布正式開跑!
+ read more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2018.02.26
「心碎」真的是一種心病!
「心碎」是一種疾病?最近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表示「心碎」確實是真實的症狀。
「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是一種「壓力性心肌病變(stress
cardiomyopathy)」,肇因於失去所愛、經濟窘困等創傷經驗引起的情緒或身體上的壓力。此疾病的症狀與心臟疾病相似,如胸痛、呼吸急促等,這些症狀多為短暫出現,但隨著年齡越大,心臟衰竭發生的頻率與嚴重程度越高,因此未來「心碎症後群」仍可能再次發生。
這種症狀於1991年在日本首次報導,因為病發時,心臟的形狀很像日本人捕章魚的籠子,所以當時稱之為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TTC)。自那以後,世界各地都有更多的病例報導。TTC在美國所有住院治療中的診斷率約為0.02%,有可能由於缺乏意識可能導致診斷不足。根據2010年的臨床回顧,超過90%的報告病例年齡在58到75歲之間。
華盛頓大學心臟學博士Zachary
Goldberger指出,「心碎症後群」較常發生在中年婦女身上,他們多經歷過失去所愛、經濟困難等容易增加情緒及身體壓力的事件。此外,發生「心碎症後群」的人女多於男。
編譯來源:13wmaz(2018.02.11)、UW Medicine(2018.02.09)
+ read more
2018.02.14
哪些女性容易中風?
一般認為的中風風險包括:高齡、高血壓、心臟疾病、糖尿病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最近美國心臟學會於期刊Stroke中發表女性中風特有的風險。這是響應每年2月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行動的一環。
研究作者Kathryn
Rexrode強調此份研究的重要性,她指出隨著女性年齡增加,中風往往是女性最先經驗到的心血管疾病,而非心臟病。研究指出,會增加女性中風風險的特殊因子包括:
* 初經年齡在10歲以前
* 45歲以前進入更年期
* 脫氫異雄固酮(DHEA)DHEA是雌激素及睪丸素的前驅物
* 有使用口服荷爾蒙或是複合式口服避孕藥
* 有妊娠併發症的女性,如妊娠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
只含黃體素(progestogen)的避孕藥及雌激素貼片(transdermal
estrogen) 尚待進一步確認是否為風險因子。
研究也提到變性者的中風風險。變性者通常會被使用雌激素、抗雄激素或混和這兩種化學物質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可能增加中風風險,但目前對於藥物的影響仍所知有限。
不過,女性如果有上述的風險因子,不要驚慌,因為發生中風的女性仍然只佔小部份。最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是屬於中風風險較高的人,定期追蹤健康狀態、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降低高血壓及潛在的中風風險。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2.09)、Stroke AHA(201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