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長肉,吃鹽發「炎」?!
2015.03.20
吃肉長肉,吃鹽發「炎」?!
目前已知鹽分攝取過多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胃癌、腎結石與骨質酥鬆的風險,而最近有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疾病-即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細胞,導致不正常的發炎反應或組織傷害,也與鹽分攝取過量有關.過去三十年中,自體免疫疾病的盛行率每年整體上升了3%-5%.對此,許多學者認為可能與環境中的毒素、抽菸、維他命D不足或特定感染有關,但是都未能提供完整的證據.第一次顯示鹽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研究發表於2011年,學者在研究腸內菌與自體免疫疾病的關聯時意外發現若吃較多含鹽量高的食物(如速食)會增加人體內被稱作"TH17"的發炎的免疫細胞.耶魯大學神經學與免疫生理學的DavidHafler教授受到啟發,進一步以老鼠的細胞作實驗,亦得到相同結果;並將人體細胞暴露在高鹽環境中,發現發炎細胞顯著地增加.延續DavidHafler的發現,哈佛醫學院以及位於阿根廷研究神經學的RaúlCarrea機構,以122位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其中一種症狀—多發性硬化症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其食鹽量是否會對病情造成影響.結果發現食鹽量高者,病情更惡化的機會是食鹽量低者的四倍,同時罹患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的腦病變的機會是食鹽量低者的三倍.另有來自瑞士的研究指出食鹽量高的抽菸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症狀—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這些研究所顯示的鹽與免疫細胞過度反應的關聯,被認為與一種名為"SGK1"的基因有關.這種基因是人體吸收鹽份的關鍵因素,因此鹽分攝取越多,SGK1就會變得越活躍.波士頓BroadInstitute的計算生理學專家VijayKuchroo及AvivRegev發現,SGK1是控制TH17的關鍵,因此認為SGK1越活躍,會增加TH17,導致免疫系統失控.但是研究者也補充,並非每個人的免疫系統都會受高鹽量飲食影響,這項發現或許對鹽量敏感的人或擁有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體質的人較具影響.DavidHafler強調,他已建議其所有罹患多發現硬化症的病患降低食鹽量,並且認為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新的且便利的預防疾病的方法.資料來源:TheGuardian
+ read more
癌細胞怎麼死的?問問橄欖油吧!
2015.03.05
癌細胞怎麼死的?問問橄欖油吧!
過往研究指出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virginolive,EVOO)有益於心臟健康的維持;而後也被證實因含有一種叫做Oleocanthal的物質,所以能迅速有效的破壞癌細胞.不過,一直到最近,科學家才揭開Oleocanthal實際上如何作用的神秘面紗.透過本次研究,科學家發現理解Oleocanthal如何破壞癌細胞的關鍵,在於這項物質與細胞中的溶酶體如何反應.Oleocanthal能夠在30分鐘至1個小時內破壞癌細胞的溶酶體,進一步造成癌細胞死亡,但同時間並不會傷害到健康的細胞.研究人員解釋這是因為癌細胞的溶酶體膜較健康細胞的溶酶體膜來得衰弱的緣故."這樣的生物機制使溶酶體膜的通透性成為考量消滅癌細胞機制的關鍵,這是過去沒有被注意到的."研究人員PaulBreslin說,"現在我們了解了這點,將有助於提升療程的效益."這樣的研究發現同時也再次讓人關注使用大量橄欖油的"地中海式飲食".Breslin表示,已知的研究證實地中海式飲食對於多種癌症都有助於減少罹癌風險,越來越多人為了維持健康的飲食生活而選擇這麼做,想要攝取Oleocanthal,這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飲食方式.資料來源:Molecular&CellularOncology.
+ read more
綠茶+運動  減脂強身好夥伴
2015.02.10
綠茶+運動 減脂強身好夥伴
綠茶富含兒茶素,一直被視為是對人體健康有助益的飲品,日前已有研究指出具備抗癌的功效.而根據英國AngliaRuskin大學最新的研究發現,配合良好的運動習慣,喝綠茶能夠有效幫助減少人體體脂肪並提升運動效能.這份研究總共有14位平均年齡為21歲且平日休閒時即有運動習慣的男性參與實驗.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平分為兩組,一組每天食用一顆無咖啡因綠茶萃取膠囊,另一組則食用安慰劑.同時要求每一位受試者一週完成3次單車運動,每次1個小時,實驗進行長達4週.研究結果發現,食用綠茶膠囊的受試者比起另一組人多下降了1.63%的體脂肪、脂肪代謝率則增加了25%;同時,他們的運動效能也提升了10.9%,騎單車一小時的平均距離從20.2公里增加到22.4公里.研究人員強調,為了避免咖啡因可能造成的影響,本次實驗特別選用無咖啡因的綠茶,這也是第一次有研究關注無咖啡因綠茶與減重、運動成效之間的關係.研究主持人JustinRoberts博士說明,綠茶之所以對人體健康有這麼多益處是因為含有大量的EGCG.EGCG是兒茶素的一種,會因為茶葉發酵而流失.因此,綠茶中的EGCG含量是最高的,反觀紅茶、普洱茶中就沒有ECGC.Roberts博士表示,本次實驗讓受試者所食用的膠囊內含400mg的EGCG,日常生活飲食若要達到足夠的劑量,一天大約需要飲用6~7杯的綠茶.最後,他建議未來相關的研究應擴大參與者的人數,以獲得更詳盡的資料.資料來源: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SportsNutrition
+ read more
壞膽固醇拿誰沒轍?玉米油VS橄欖油
2015.02.05
壞膽固醇拿誰沒轍?玉米油VS橄欖油
研究發現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更能降低俗稱的壞膽固醇,即所謂會造成動脈硬化的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LDL),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心血管疾病發生.研究團隊找來54名試驗者,並依據美國飲食指引公布的標準-每日食用4茶匙的油來分別設計含玉米油及橄欖油的菜單,作為試驗者每日的飲食內容.另外,菜單在設計時也特別注意避免改變試驗者的體重,以排除體重因素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而試驗者於實驗前後皆針對血脂濃度等身體狀況進行檢測,讓研究團隊得以觀察膽固醇的變化.結果發現,食用含玉米油菜單的試驗者的低密度膽固醇下降了10.9%,而食用含橄欖油菜單者其低密度膽固醇則僅下降3.5%.同時,食用含玉米油菜單者,其總膽固醇下降了8.2%,較食用含橄欖油菜單者的下降幅度高了6.4%.醫學博士KevinC.Maki說明,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更能有效控制血液中的膽固醇,原因部分來自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多四倍的植物固醇(plantsterols).這種植物天然成分能在蔬菜水果、堅果、穀類和豆類製品中找到,因不易被腸胃吸收且容易由膽汁排出,所以不容易蓄積體內.同時,食物中的植物固醇會干擾腸道吸收膽固醇,因此能降低血清中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過去亦有研究發現植物油有益心臟健康,而此篇研究又更加具體地指出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具備更良好的效果.最後,此篇研究的部分經費來自食品公司ACHFoodCompanyInc.的贊助.資料來源:JournalofClinicalLipidology
+ read more
「鹽」多必失?美國研究有新看法!
2015.02.04
「鹽」多必失?美國研究有新看法!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50歲以上的人,每日食鹽量最好不要超過1500毫克"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這對飲食習慣已經固定的成年人來說相當難以達成.而最近有研究指出,食鹽量其實與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無關.美國艾默里大學的醫學博士AndreasP.Kalogerapoulos為觀察食鹽量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死亡率之間的關係,以2,642位71-80歲的人作為觀察對象,當中涵蓋了51.2%的女性以及61.7%的白種人.經過10年的觀察,有881位去世、572位罹患心血管疾病、398位有心臟衰竭.另外,每日食鹽量在1500毫克以下、1500-2300毫克間以及2300毫克以上的人,其死亡率分別為33.8%、30.7%以及35.2%,各數據之間的差異並不大.Kalogerapoulos博士說明,對71-80歲的人而言,食鹽量多寡與其罹患或死於心血管疾病和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影響不大.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在設定食鹽量的標準前,應有更嚴謹的試驗數據支持50歲以上的人每日食鹽量應低於1500毫克的論述.此外,過去亦有研究指出,鹽可能不是造成高血壓的主因,糖份攝取量或許才是關鍵.而此篇關於用鹽量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受到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立老年研究院、國立護理醫學研究所與轉譯科學國家中心等機構的贊助.資料來源:JAMAInternalMedicine
+ read more
橘子與橘汁的大戰!
2015.01.29
橘子與橘汁的大戰!
過去有許多健康指引建議民眾不要以果汁替代水果,認為果汁多半含糖量較高,且多半含有人工添加物.但是,一篇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協會的研究卻不認為如此.學者RalfSchweiggert、JulianAschoff與其研究團隊指出,橘子含有類胡蘿蔔素、黃酮類化合物等豐富的營養素,前者為動物無法自行生成的重要營養素,唯有靠食用植物才能獲得;後者為俗稱的維他命P,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與抵抗、減緩腫瘤行程的功效.橘子所含的這些營養成分有助降低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由於許多人為省事,偏好喝橘子汁而非食用整顆橘子.研究團隊因此想了解:撇開果汁含糖量這件事,果汁所能提供的營養成分是否真的跟水果本身一樣?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在製作橘子汁時,加熱殺菌的處理程序會大幅降低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並且造成類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的少量流失,但同時,也顯著的提升了類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被人體吸收的效果,遠遠優於直接食用水果.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現在市面上的果汁多為濃縮還原果汁,含糖量極高.2014年已有研究證實果汁的含糖量對於人體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與可樂等含糖飲料不相上下.但是,本篇研究並未將果汁含糖量納入考慮.資料來源:ACS’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