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剖腹產寶寶 腸道好菌較少
2013.08.13
剖腹產寶寶 腸道好菌較少
最近一項瑞典研究發現,剖腹產生下的寶寶在出生後的頭兩年,體內腸道的好菌數,比自然產的寶寶少。   研究者以高通量DNA測序分析24名嬰兒在六個時間點的糞便微生物組成,以及取得血液樣本以瞭解免疫系統化學物質Th1及Th2相關趨化素的濃度。這24名嬰兒中有9名是剖腹產生下、15名為自然產。   結果顯示,剖腹產生下的寶寶體內某一類與腸道健康相關的腸道細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 phylum),比自然產的寶寶數量要少,且細菌的總數前者也比後者少。再者,剖腹產的寶寶血液中Th1的循環濃度較低,造成Th1及Th2失衡,將使寶寶比較容易發生過敏。缺少好的腸道細菌,將使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導致過敏、糖尿病、及腸發炎。   研究表示,母親的腸道微生物會經由陰道生產方式傳遞給自然產的寶寶,剖腹產則會改變寶寶腸道細菌菌落的方式。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剖腹產與寶寶發生過敏之間的關連性,這項研究也顯示剖腹產會使腸道的細菌多樣性降低,可能因此才提高過敏機率。未來將針對剖腹產寶寶補充益生菌是否可以刺激免疫系統發展成熟,並避免產生過敏進行研究。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消化道(BMJ Journal Gut)      
+ read more
懷孕期間過重恐提高發生早產危險
2013.06.13
懷孕期間過重恐提高發生早產危險
  在許多地區過重已逐漸取代抽菸成為導致不良懷孕結果的首要可預防性風險因子,曾有兩項研究指出,BMI值在30以上的過重女性,出現極早早產的風險會增加,這次瑞典的大型研究再次呼應這個論點。   這項研究使用瑞典醫療出生登記資料,該資料涵蓋自1973年起瑞典國內98%的生產紀錄。研究主要分析1992-2010年間生產一胞胎的近160萬筆出生數資料,資料內容包括孕婦的身高、體重、BMI值,早產則分為在產程前進行引產、剖腹、或自然性早產。早產程度以妊娠週數為評估標準,有極早早產(在妊娠第22-27週間生產)、早早產(第28-31週)及中期早產(第32-36週)。   研究結果顯示,三種類型的早產比例都隨著母親BMI值增加而上升,尤以極早早產與女性肥胖的關連性最為顯著,研究進一步指出,BMI值在35以上的孕婦出現極早早產的比例(0.35%~0.52%),是正常體重孕婦(0.17%)的2到3倍。   事實上,孕婦懷孕期間過重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包括妊娠糖尿病、先兆子癇、胎兒出現小臉症或為巨嬰等,早產同為其中問題之一,然過去研究對此一直未有定論,這次這項研究證實了過往婦產科醫師的懷疑,並提醒我們應注意女性懷孕期間的過重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美國兒科醫學會提供在家生產的指引
2013.05.06
美國兒科醫學會提供在家生產的指引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的資料,在2004至2008年間,美國在家生產的比例提升20%,女性選擇在家生產的原因包含較便宜、較少的醫療介入,以及一個熟悉的居家環境。去年九月也曾有研究呼應指出,如果相關的醫療資源在必要時能夠立即提供協助,低風險孕婦由專業助產士協助在家生產基本上是安全的。   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AAP)也發表一份有關計畫在家生產的聲明,針對照顧在家出生的新生兒提供一些新建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產時必須至少一位助產士在旁協助照顧新生兒。   醫療專業人士一般並不鼓勵在家生產,因為當有緊急狀況發生時,醫療資源的取得時間通常較長。根據一項刊登於美國婦產科期刊的研究,在醫院模擬在家生產的環境,比真正在家生產,更具經濟性、安全、且滿意度較高。   而美國兒科醫學會過去也曾表示,最安全的生育環境仍是醫院或待產中心,不過會也了解有些女性希望能夠讓孩子在家裡出生,但無論是在什麼環境中生產,都應該遵照醫學會的健康照顧準則。因此,美國兒科協會建議選擇在家生產的孕婦應注意以下事項:   1. 產婦須是過去沒有醫療狀況。   2. 妊娠期至少37週,但未超過41週。   3. 應可就近取得健康專業的諮詢。   4. 確認有專業人士照顧新生兒,且足以因應緊急狀況。   5. 確認至最近一家醫院的交通工具及路線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
肥胖會提高須進行剖腹產的風險
2013.04.22
肥胖會提高須進行剖腹產的風險
  肥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問題,如今全世界大概有五億的肥胖人口(BMI值在30以上),而挪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孕齡年紀的女性出現肥胖的比例已是上個世代的2至3倍。日前一項由北歐婦產科學會聯盟所發表的挪威研究指出,女性如果BMI值過高或懷孕增重太多,生產過程受到醫療(工具)介入的程度會增加。   這項研究主要檢視懷孕前BMI值及懷孕期間體重增加對手術式生產(operative delivery)風險的影響。研究團隊檢視1999-2008年間參與挪威MoBa研究的50,416位女性資料。發現懷孕前女性BMI值在40以上,生產過程使用真空吸取器或剖腹產的風險會提高;而不看懷孕前的BMI值,懷孕期間若增重超過16公斤以上,剖腹產、使用真空吸取器及產鉗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肥胖的女性即使懷孕期間只是增加很少的體重,但生下的寶寶仍然會比較大一些。   研究提醒婦產科醫師應該注意到BMI值對懷孕與生產的影響,然後對考慮要準備懷孕的女性提出適當的建議。       資料來源:北歐婦產科學會聯合會雜誌(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 read more
美國婦產科學會不建議孕婦自行要求剖腹產
2013.03.28
美國婦產科學會不建議孕婦自行要求剖腹產
  在美國約有2.5%的非醫療因素孕婦自行要求剖腹產,台灣根據2010年衛生署統計該比例為2.1%。最近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委員會意見認為,如果不是醫療因素考量,應該避免執行孕母自行要求的剖腹產,盡量選擇自然產。   該學會委員會表示,除非是因醫療因素需要,否則與剖腹產相比,自然產仍是比較安全的。此外,有研究顯示每一次的剖腹產都會增加發生子宮破裂、胎盤植入問題、須切除子宮的機率,因此特別建議希望生超過一胎以上的女性不要選擇剖腹產。   若有婦女要求進行剖腹產也應排除在妊娠39周內執行,且不應是為了害怕疼痛的原因,如果孕婦恐懼生產的疼痛,則應提供她們足夠的產前教育、生產時的情感支持、以及麻醉減輕疼痛。   美國婦產科學會委員會此次針對過去有關自然產與自行選擇剖腹產的研究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雖然對寶寶來說,剖腹產可能可降低新生兒死亡、感染、出生傷害、顱內出血、新生兒窒息與腦病變的風險;對母親來說,剖腹產則可降低出血風險與輸血需要、手術併發症、以及產後一年出現尿失禁機率。   然而,計畫性的剖腹產仍然有些風險存在,包括母親將停留在醫院的時間及復原期較長、感染機率提高、發生膀胱骨盆受傷的機會增加、且往後每次生產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也會提高。剖腹產對寶寶則是會增加呼吸系統的問題,且在妊娠39周以前就剖腹出生,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也會提高。   且根據文獻顯示,剖腹產與自然產在以下各方面表現都沒有差異,包括產後疼痛、骨盆疼痛、肛門廔管、直腸肛門交接處及性功能障礙、骨盆腔生殖器脫垂、之後出現死產、母親死亡率及產後憂鬱症。綜上,美國婦產科學會在評估風險效益後,仍建議所有孕婦應以自然產為最優先考量。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 read more
紅斑性狼瘡增加妊娠毒血症風險
2012.11.06
紅斑性狼瘡增加妊娠毒血症風險
  早先已有研究指出紅斑性狼瘡及風濕性關節炎疾病將提高女性在懷孕期間發生妊娠毒血症的風險,妊娠毒血症的症狀為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及尿蛋白指數過高。近日一項針對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亦稱DMARD)與妊娠毒血症關係的研究,也再次確定過去的研究結論。   這項研究檢視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健康照護使用資料庫中,224,827位有或無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女性的306,831次懷孕紀錄,同時瞭解懷孕前後這些女性使用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非類固醇類抗炎止痛藥或類固醇藥的狀況。結果發現,紅斑性狼瘡女病患發生妊娠毒血症是無自體免疫疾病者的兩倍(相對風險為2.2),而服用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雖發現會提高該疾病風險,但數據未達統計意義,因此後續研究應持續關注這部分的關連性。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研究中所提到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成分種類包括methotrexate、hydroxycholorquine(台灣核准上市品名為必賴克廔膜衣錠)、etanercept(品名為恩博凍晶注射劑、恩博針筒裝注射劑)及adalimumab(品名為亞培復邁注射劑、亞培復邁針筒裝注射劑),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女性應注意用藥狀況,主動與醫師討論藥物使用的相關風險問題。      資料來源:關節炎照顧與研究期刊(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