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小撇步:多吃堅果與高纖食物、多走路
2014.01.16
遠離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小撇步:多吃堅果與高纖食物、...
  吃對的食物以及維持不間斷的運動習慣,是永保健康的一貫原則,最近又有三項分別指出,多吃堅果類、含豐富纖維質的食物並且多走路,可以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風險。   第一項來自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約16公克杏仁、巴西堅果、開心果及胡桃的人,肥胖的機率比吃得少或都不吃的人降低37-46%。常吃堅果者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子在比例上也較少,連帶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就會比較低,研究指出,每週攝取32公克的堅果類,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因此減少7%。   研究指出堅果類含有豐富的非飽和脂肪,屬於好的脂肪,而且還有其他對健康有益的營養素與植物化學成份,同時堅果中的高蛋白成分會讓人容易有飽足感,就會少吃其他不健康的食物,減少發胖的機會。   另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則指出,每天只要攝取7公克穀類及蔬果的纖維,就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建議可攝取以下份量的食物:1.5杯的燕麥餐、1.25杯小麥穀物、兩片全麥吐司、1顆大梨子、1杯覆盆子、半杯黑豆。   最後一項同樣是英國的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前期的成人每天走路2,000步,之後得到心臟病的機率降低了10%,若每一年將每天走路的步數再增加2,000步,則該機率又可再多降低8%。且這樣的效益是不受體重或一開始的活動量所影響,這項訊息對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防治相當重要。       資料來源:PLOS ONE期刊、刺鉻針期刊(The Lancet)、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
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紅肉  糖尿病不上身 
2014.01.13
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紅肉 糖尿病不上身 
  糖尿病是我國慢性病防治重點之一,台灣目前患者約有140萬人口,且在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是唯一女性死亡人數多於男性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多數是50歲以上的成年人,而最近一項國外的新研究表示,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多吃地中海飲食,將可以降低他們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   地中海飲食是一種選用豐富蔬菜、水果、豆類、健康油脂(如橄欖油)、全穀類以及魚類的飲食方式,而較少出現糖、紅肉與飽和脂肪等食物。這種飲食方式對健康的好處已被證實,如:中年女性可因此比較健康且長壽;有研究則發現可降低基因性中風的風險。   一群西班牙研究者曾發現低熱量的飲食方式對預防糖尿病有絕佳功效,但他們這次則想瞭解改變飲食但不減輕體重、不須降低熱量攝取、也不必提高運動量,是否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研究找來3,541位55-80歲沒有糖尿病的男女,但他們都是心臟病的高風險族群,此風險因子與第二型糖尿病相關。他們被分成三組:前兩組採地中海飲食,分別每天搭配50ml特級初榨橄欖油、或30公克綜合堅果,最後一組則為低脂肪飲食。   研究追蹤四年,期間地中海飲食的參與者接受營養師的指導,提高蔬果、豆類及魚類的攝取量,且避免紅肉或加工處理過的肉類、奶油與糖果,可是沒有降低攝取的熱量或增加運動量。研究指出參與者的體重、腰圍及運動量變化在各組之間並無差異,最後發展成糖尿病者共有273位,但患者中採地中海飲食的兩組參與者明顯少於低脂肪飲食組者,顯示公共衛生可考慮推廣地中海飲食作為糖尿病防治方法。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2014.01.07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愛喝甜的女性要注意了!最近一項美國的調查結果發現:已經進入更年期且嗜喝含糖飲料的婦女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沒有飲用含糖飲料習慣的婦女高出80%。     在台灣,子宮內膜癌是前十大女性癌症之一,且其中有9成發病與雌激素有關,為第一型的子宮內膜癌。在美國,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婦女也越來越多,在這些罹癌的婦女中,有許多人每週都會飲用含糖飲料。   研究發現,不管BMI值、體能狀況、糖尿病史或抽菸與否,含糖飲料喝的越多,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越高。發病原因與雌激素無關的第二型子宮內膜癌發病機率則不受含糖飲料攝取過量的影響。   學者指出,在美國,含糖飲料的攝取與肥胖的發生率也呈正比;流行病學的研究亦證實了含糖飲料的攝取會提高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率。而子宮內膜癌多發生在肥胖女性身上,在已開發國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都具有肥胖的症狀。這或許可以說明糖與子宮內膜癌之間的關係。   根據這份含括了23039人的大型調查結果,研究者歸納出幾點與子宮內膜癌發病有關的生理特徵,包含:高齡、高BMI值、高腰臀比、有糖尿病史、初經較早、更年期較晚,以及曾接觸過荷爾蒙療法等。 除了受訪者的生理特質與病史,研究團隊亦透過自陳問卷了解受訪婦女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分析後發現,與沒有飲用含糖飲料習慣的婦女相比,攝取含糖飲料最頻繁的前20%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遠遠高出72%之多。研究者認為,含糖飲料對於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可能是解釋這種狀況的一個可能原因。   不過,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甜食與烘培糕點並不會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對於食用甜點並未造成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的結果,研究者表示這樣的狀況讓人困惑、矛盾,或許這和糖的種類及份量有關,目前僅有一份針對糖類的分析報告指出,蔗糖與葡萄糖似乎有增加子宮內膜癌發病風險的趨勢。未來的研究勢必要針對這點提出更多資訊與解釋。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 Prev 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      
+ read more
吃堅果,活得久,好處多多
2014.01.06
吃堅果,活得久,好處多多
  根據歐美一項歷時30年、涵蓋12萬人次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吃一把堅果的人活得比較久。    來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學會的科學家Charles S. Fuchs說明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沒有食用堅果習慣的人的健康狀況,每日攝取適量堅果的人心臟疾病死亡的機率下降了29%、罹患癌症致死的機率則下降了11%。    另一位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Dr. Ying Bao則表示:根據所有相關研究的結果,人們攝取越多堅果,在未來30年內的死亡風險便會越低。根據他的研究,平均一週食用一次堅果,能幫助降低7%左右的死亡風險;一週食用堅果2~4次,死亡風險則會降低13%;如果一週食用堅果達7次以上,則能降低高達20%的死亡風險。   除了能夠幫助降低死亡風險之外,研究人員也發現,定時定量食用堅果的人身體健康狀況較為良好、身材通常也較苗條。其他的相關研究也證實,堅果有助於降低許多疾病發生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膽結石、結腸與大腸憩室炎等;亦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與緩解發炎。另一組即將發表研究成果的醫學研究團隊也發現攝取堅果有助於降低胰臟癌發生的風險。   雖然堅果的營養價值高又具備降低死亡與疾病風險的功效,不過,在食用上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首先,攝取的分量要適當,本篇研究將28公克(大約單手抓一把)做為一次攝取的份量。研究者也發現不少堅果對於改善身體狀況的作用很相似,例如:花生、腰果、巴西果、杏仁、榛果、夏威夷豆、松子、胡桃與開心果等,如果本身對於特定的堅果過敏,便可以選擇其他堅果代替。最後,市售的堅果多有加工,可能使效果打折扣,因此在購買時要多加注意,盡量選擇天然、未經調味加工處理的堅果。掌握幾點原則,適時適量的攝取堅果便不用擔心吃進一堆熱量卻吃不出健康。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藍莓、葡萄與蘋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
2013.09.06
藍莓、葡萄與蘋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
  根據一項大型世代研究的成果報告,攝取特定的水果有助於減少成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由美國、英國與新加坡三個國家的研究人員一同進行,涵蓋了三個研究,時間從1984年到2008年,參與實驗的人數多達187,382人。受試者有男有女,並且在研究之初都沒有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每隔4年,研究人員便會針對受試者的飲食與水果的攝取狀況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在研究進行的期間,總共有6.5%的受試者出現糖尿病症,但研究人員發現,平均一週攝取三份特定水果-如:藍莓、葡萄(含葡萄乾)、蘋果或梨子-的受試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下降了7%。   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以果汁替帶水果,因為,研究同時也顯示,喝越多的果汁,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越高。另外,只攝取單一種水果也可能無法達到效果,研究者指出,需要不同水果所含有的纖維質、抗氧化劑、養份及植物性化學物質等共同作用,才能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
產婦分娩階段的飲食無需受到限制
2013.09.02
產婦分娩階段的飲食無需受到限制
  目前,世界各國仍然有許多醫院在婦女分娩過程執行禁食的措施,近日一篇發表於實證醫學資料庫(The Cochcrane Library)的研究指出:在生產過程中限制孕婦的飲食並沒有為婦女帶來任何益處。   在分娩過程中限制懷孕婦女飲食的做法源自於1946年發表於婦產科學期刊的研究。該研究指出,接受剖腹產手術的婦女必須面臨全身麻醉引起的身體不適與死亡風險,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來自於孕婦胃部的內容物會於手術進行時跑進她們的肺臟中。因此,在分娩過程中進食被視為是非常危險的。   新提出的這份分析包含了5個英國研究,總共有3,130位懷孕婦女參與。每位參與的懷孕婦女都被歸類為不需於生產過程中接受全身麻醉的低風險族群。研究者將受試者分為「限制飲食」與「未限制飲食」兩組進行觀察,除了記錄母親的狀況外,也依據產科醫生與助產士常用的APGAR評分法,從新生兒的心跳、呼吸、反射、肌肉張力與膚色等五個指標,加上血糖的測量來評估新生兒的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分娩過程中是否進食都沒有對生產情況造成影響,包括不影響寶寶的健康或決定產婦是否需剖腹產。其中一名研究者Gillian Gyte指出:透過研究,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證明限制飲食對進行分娩的婦女是有益的。研究團隊也表示,當代醫學科技已發展出局部麻醉來替代過去進行剖婦產手術所使用的全身麻醉,因此,過去那些進食可能帶來的風險如今已經變得非常的小。   研究表示,雖然有些婦女確實在分娩的過程中不覺得自己有飲食的需求與必要,但是,仍有些婦女曾經因為這項禁食政策而在生產過程中感到不適,因此禁止婦女在分娩過程中飲食不應該是醫院的政策,同時,也不應該指示婦女在分娩時只能食用特定的食物或飲品,應讓婦女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英國的婦產科醫院改變此禁食措施已行之有年,2003年的調查顯示,有47%的英國婦女在分娩過程中都能夠獲得她們所需的飲食。在美國,有些醫療機構亦表示:適度的補充清淡、健康的飲食能讓婦女在生產過程中更為舒適。像是碳水化合物就是幼兒照護中心推薦的食物,它好消化,且能夠逐步的釋放生產所需的能量。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