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不愉快的性行為,她們這麼做...
2016.10.03
擺脫不愉快的性行為,她們這麼做...
當妳碰到無法讓你舒服、享受的性行為時,妳會怎麼做?據日前一份研究報告,在談到令人不安的性接觸時,一些女性會選擇偽造性快感,以加快其男性伴侶的性高潮,進而結束該次性行為。 研究訪問了15名年齡為19~28歲並擁有至少一年以上性生活的年輕女性。儘管這些受訪者被招募來談兩情相願的性經驗,但這些女性都明確的提到曾遭遇充滿問題的性。研究人員透過分析訪談內容探討這些婦女如何在這些不好的性經驗中妥協並以誇大愉悅表現和偽裝性高潮的方式交差。 研究者之一Emily Thomas提到:“雖然有些女性談到以積極的方式偽裝性高潮,例如,作為提高自身興奮程度與愉悅感受的經驗;但有許多女性表示曾在遭遇不想要或不愉悅的性時以假裝高興或愉悅的方式應對。而這種以偽裝愉悅應對有問題的性的方式發生的頻率令所有研究人員感到震驚。“ 不過,在文化或社會氛圍讓婦女沒有多少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時,偽裝愉悅或高潮作為一種結束這些令人擔憂的性接觸的手段確實有其存在的意義。 令一方面,分析結果也顯示,這些女性在談論自己的性經驗時,從來沒有用過諸如強姦或強迫等字彙,儘管根據其描述內容很可能被歸類為此類事件。相反地,這些女性多以間接的方式描述她們不想要的性經驗;例如,用「壞」這種語意模糊、籠統的字彙來描述不想要和令人不快的性。 總結這次的研究發現,研究人員表示:「看來,偽造高潮是一個有問題但又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助益的雙面刃;它是個有效的策略,但卻無助根本性的解決問題。我們並非在批評這樣的個人行為;我們希望把重點放在與我們目前缺少足夠可用的語彙來形容女性的經歷,以致女性在性事上遭遇的挫折無法順利表達。」   資料來源: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s Psychology of Women    
+ read more
色情影像正在傷害孩子未來的性生活
2016.09.23
色情影像正在傷害孩子未來的性生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英國的統計資料指出,男孩第一次接觸網路色情影像的平均年齡是11歲。在3000個13至18歲的男孩中,有81%的人表示他們曾看過網路色情影像。   英國RAP計畫[1]的創辦人Allison Havey與Deana Puccio合著的《性、喜歡與社群媒體》[2]告訴父母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網路色情的問題。Allison指出,網路色情影像氾濫的狀況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在家庭裡與孩子溝通性行為的對話必須提早開始;第二,親子間關於性的溝通比過去更重要。   Allison與Deana表示:這是這個世代的危機,網路色情傷害了青少年對性的敏感度,以及他們未來跟伴侶之間的關係。男孩與女孩同樣處於風險之中,他們現在或未來的伴侶都可能錯將線上色情虛構內容當成性行為的參考。   這是多數家長不瞭解的事情,但卻有深遠影響。現在年輕人在網路上看的色情影像和70、80年代不同。當代的色情文化妄想地、不真實地強調男性的快感,特別是口交;多數女性有動過手術般的大胸部、沒有陰毛,這都可能讓男孩對性行為與女性身體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僅是圖像,色情網站的語言也很特別,出現許多與日常生活脫節的用字。   根據一份2014年的調查研究,77%的年輕女性覺得色情影像將帶給女孩或年輕女性壓力;75%年輕女性表示,色情影像已經導致她們以特定邏輯理解事情。   Allison與Deana也發現,在12、13歲的群體裡就已經流行著男性霸權文化,包括吹噓女朋友數量、性別歧視、厭惡女人、恐同、種族主義等態度都很常見。   在這樣情況下,家長應該帶給孩子們什麼樣的訊息呢?該怎麼做呢?Allison相信,在青春期開始時就與孩子們有開放的對話會是好的。「你需要讓孩子們知道:他們在網路上接觸到的性是很不真實的,那與現實生活很不一樣。」   而當父母有足夠的勇氣和孩子們對話時,他們的話是有份量的。具RAP計畫的經驗,如果父母曾經與男孩們討論過色情影像,男孩都記得他們被告知了些什麼。   Allison說:「事實是,所有的父母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十多歲的男孩和女孩都一樣脆弱,他們成為網路色情影像的受害者。為年長男人設計的情慾影像,對一個在臥室中、從網路上看到這些影像的14歲男孩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同時身為家長與教育工作者,Allison與Deana認為另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在於「男孩間的文化」,特別是當他們的朋友說著關於強暴或性別歧視的笑話時,要站出來質疑、或表達不舒服是很困難的。   「我們需要讓年輕人知道,當你的朋友說了關於強暴的笑話,如果你保持沈默,你就是共犯。」任何在線上播放性別歧視影片或觀看有辱人格的影像、色情圖片的人,就是在支持性別歧視、就是在支持厭女文化。   面對這一切狀態,家長必須要扮演自己的角色,更要理解:線上色情的威脅離我們的孩子很近。   資料來源:Sex, Likes and Social Media;The RAP Project;The Guardian   [1] 提高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對強姦和性攻擊防範意識的計畫;同時也致力於檢視並改善當代色情文化和社交媒體對人們態度和期望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大眾媒體對民眾身體形象和自尊所造成的傷害。 [2] 原文書名:Sex, Likes and Social Media: How the digital age is affecting our teens - and what we can do to help    
+ read more
幹細胞、PRP:治療女性掉髮新希望?
2016.09.21
幹細胞、PRP:治療女性掉髮新希望?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頭髮對許多女性來說是表現女性氣質的外顯特徵之一,因此,掉髮往往會造成焦慮,而生髮產業面對民眾的問題及其背後龐大的商機深感興趣,吸引許多生技公司致力於研發治療掉髮的新途徑,包括:幹細胞技術、仿單適應症外使用及俗稱自體生長因子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 rich plasma, PRP)等。   幹細胞技術的原理論在於幹細胞能轉換成任何形式的身體細胞,運用在生髮上即希望可以能利用患者本身的幹細胞轉換成毛髮細胞再移植到患病處。長久以來這項技術仍受限於難以將頭皮幹細胞轉換成頭髮毛囊,而只能將它們變成產生一般結締組織的纖維母細胞。不過,最近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教授Angela Christiano透過老鼠實驗發現可以在3D立體結構的組織上培養出真實的老鼠毛髮,並認為可將此技術運用在人類生髮上。   Christiano教授除了用幹細胞技術生髮外,她還成立了公司Vixen Pharmaceuticals致力於發展治療掉髮的藥物–JAK抑制劑,其適應症乃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疾病,換言之Christiano教授試圖以仿單適應症外使用的方式治療掉髮。   身為Greco Medical Group家族企業的領導者之一Joseph Greco博士認為,Christiano教授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Joseph Greco博士本身也致力於生髮產業,他們運用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來刺激毛囊生長-將患者血液放入離心器萃取出血漿中的生長因子,最後將生長因子注射到患者的頭皮刺激毛囊生長。   然而,面對這些新興的生髮技術,科學家也表示了他們的擔憂;過去曾發生原本認為可用於治療掉髮的基因被發現會導致皮膚癌,科學家們擔心同樣的悲劇會再度上演。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目前台灣醫學美容產業正流行運用新興技術生髮,並以「回春」的行銷話術吸引民眾購買療程。但是醫美以仿單適應症外使用的方式生髮無合法基礎,運用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來刺激毛囊生長也無正式的隨機臨床試驗證實其效果及安全性。雖然這些新興技術可能是醫學技術進步的契機,但是在未確定之前民眾應謹慎,避免淪為生醫技術的白老鼠。   資料來源:State News      
+ read more
罔顧女性工作權!英婦女申請產假遭雇主暗算
2016.09.13
罔顧女性工作權!英婦女申請產假遭雇主暗算
Citizens Advice–針對英國公民的生活疑問提供免費且有用資訊的非營利組織資訊網絡–發現今年尋求關於產假建議的女性人數較去年增加了60%,並指出新手媽媽在請產假時面臨越來越多歧視。   最近,英國一家運動用品零售商Sports Direct的員工宣稱當他們從產假回到職場後被調換為「零時契約」勞工(即僱主不保證最低工時,但零時契約勞工必須保證隨時可上工的狀態,近似隨傳隨到的勞動契約類型),因此員工以雇主違反合約為由提告。這起事件引發了諮詢產假問題的女性驟增。Citizens Advice指出,這些女性最常詢求建議的問題是從產假回到職場後被以冗員對待,如工作時數減少、被調換職位或被調整為「零時契約」勞工。   根據Citizens Advice,其中一位提問的女性表示自己原本是一家酒吧的主廚,且所簽訂的是沒有約定雇傭關係結束日期的「永久合約」,但是當她因懷孕而無法繼續在廚房工作後,她的工作內容被換為服務生,並且合約被改成「零時契約」。   另外一位在全國連鎖零售店工作的女性提到,當她在懷孕期間遲到一次後,她的雇主就用考量其安全性為由將其工作時數從每周34小時降至26小時,並且,即使她一如往常在固定時間上班,卻仍被改為「零時契約」勞工,難以確保能獲得產假期間的薪資。種種事件使她在回到職場後仍擔心若因為小孩健康問題必須請假,她又會被減少工時或甚至被辭退。   Citizens Advice執行長Gillian Guy說明,雖然英國女性在法律上被保障不會因懷孕而失去工作、工時改變或職務改變等,但是目前的權責單位卻四散在不同機關,這樣使人困惑的責任歸屬,使對員工不友善的雇主能夠罔顧員工權益卻不被懲處。Guy建議英國政府將目前熟悉勞工權益的專家結合在一起,並成立資源充足、有效的機構來調查違法事實,改善女性勞工權益的問題。   而在台灣103年至104年的性別工作平等申訴案件中,關於產假、產檢假、安胎休養假、陪產假等生育相關措施的申訴案件就上升了近40%,可見台灣女性在向公司申請生育相關的勞工福利時也面臨諸多困難。即便有法律保障,但從現況看來,不論國內外,要真正落實性別工作平等的精神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女性心臟病被誤診機率遠超出男性!
2016.09.01
女性心臟病被誤診機率遠超出男性!
今年初,美國心臟學會在發表首份女性心臟病聲明時,提到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到重視的問題。最近,英國一份大型研究也指出,英國有上千位女性心臟病患者曾被誤診為其他疾病,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   此份研究由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團隊所進行,他們收集並分析了近9年來在英國及威爾斯共243家署立醫院(NHS hospitals)的20萬名男女患者病歷。分析結果發現有1/3的心臟病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其中,最嚴重的心臟病–STEMI心臟病(主要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的心臟病類型的女性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的情形比男性高出59%;NSTEMI心臟病(部分阻塞的心臟病類型)患者中,女性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的情形比男性多41%。整體來說,女性心臟病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的情形比男性多了50%。   擔任里茲大學心臟學顧問的Chris Gale博士表示,人們應該更努力去打破心臟病只會發生在特定人身上的迷思。多數人包括醫師們在想像心臟病時大多會想到一位中年、過重、吸菸且患有糖尿病的男性,但事實上女性也受到心臟病所帶來的健康威脅。同時,女性的心臟病症狀通常與男性不同,再加上女性患者通常年紀較長、較常伴隨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醫師若一時不察,往往會錯判造成誤診;而即使診斷出心臟病,女性患者的死亡率還是比男性患者高。   此外,多數人不了解心臟病的症狀,經常將心臟病症狀如消化不良或肌肉痠痛誤認為其他疾病。也有許多人以為心臟病發生得很突然、會使人因胸痛而抓胸及昏倒,但事實上心臟病發生時,患者也可能經歷噁心、胸痛、下巴或肩膀疼痛等症狀,若未即時在發病後一小時內接受治療,就會對原可挽救的心肌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另一方面,血液檢查及掃瞄是醫師確認患者是否患有心臟病的重要依據,但由於患者經常在初步診察時就遭遇誤診而未進一步獲得這些檢查。以致於除非症狀惡化否則很容易遭到忽略。   歐洲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醫療協理Mike Knapton博士說明,這項發現讓我們更加了解男女被診斷出心臟病後的經驗,這些差異使人警覺忽視女性心臟病的影響範圍很大,並且顯示出現在急迫需要有更多研究投入於了解女性心臟病,以利未來能更精確地診斷出疾病。而Gale博士最後強調,不只是要教育民眾關於心臟病的性別差異,醫事人員–包括醫師、急診室護士、救護車隨行人員、護理人員等在醫療體系的人員,也需要對女性心臟病更有警覺,並提供女性患者適合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 read more
年輕女性更可能因壓力傷「心」
2016.08.31
年輕女性更可能因壓力傷「心」
科學家們已知女性發生心臟病後,其癒後情形不如同年齡的男性好,但目前仍不理解差異背後的原因。最近一份研究發現,比起同年齡的男性,心理壓力更容易傷害年輕女性的心,並認為壓力對男女影響的差異可能是癒後情形不同的部分原因。   研究團隊找來686位年齡在34-79歲之間、有心臟病史的男女,每人被要求以某個主題做演講,並指導聽眾給予研究對象負面評語以提升其心理壓力。研究團隊透過顯影方式了解研究對象在演講前後的心臟的血液流量,並比較兩者的差異。研究團隊說明,心臟血液流量變少,醫學上被稱為心肌缺血,可能引發心臟病。   研究發現,當壓力上升時,年輕女性的心臟血液流量明顯比同年齡男性少,但是並未在年齡大的男女身上發現此差異。因此心理壓力對於有心臟病史的女性來說可能是重要的心臟病風險因子。美國心臟學會(AHA)Go Red for Women的發言人Suzanne Steinbaum說明,心理壓力可能是年輕女性心臟病癒後情形較差的部分原因。   研究團隊認為,當女性在30、40歲及50歲初時為了平衡工作、家庭及經濟責任,經常感到沉重的心理壓力,因此建議中年以下有心臟病史或屬心臟病高風險群的女性,需更注意生活中的壓力源,醫事人員也應留意患者的心理壓力狀態,在必要時提供適當的資源。研究主持人Viola Vaccarino博士提醒,運動已被發現能降低憂鬱程度及心理壓力,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心臟病風險,女性不論有沒有心臟病史都能透過運動習慣降低心臟病風險。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