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0.19
乳房下藏「心」危機:年長乳癌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乳癌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近來一直受到科學家關注,不僅發現乳癌的藥物及放射治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最近一份研究也指出年長的早期乳癌女性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於乳癌死亡率。
此份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了解現代社會的早期乳癌女性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研究團隊以1998-2012年間被診斷罹患早期乳癌的近10萬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利用行政機關及安大略省癌症登記處(Ontario
Cancer
Registry)的資料庫獲得研究對象在過去的健康狀況,並以生命統計了解其死因,最後分析其健康狀況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66歲以下沒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的乳癌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稀少;但是66歲以上的患者在確診罹患乳癌後的10年內死於乳癌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分別為11.9%及7.6%。而關於在罹患早期乳癌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5年內死於乳癌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一樣,5年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便大於乳癌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6.9%、乳癌死亡率14.6%)。此外,66歲以上的早期乳癌女性患者自被診斷後存活了5年以上者,在被診斷後第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超過乳癌死亡率,變成其主要的死因。
據此研究結論,心/血管疾病對年長有早期乳癌的女性來說,是需要被積極重視的健康風險,這份研究提醒了人們應重視乳癌患者預防心/血管疾病。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2016.10.18
為美傷神從7歲就開始?!
你還記得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意自己的外表嗎?本月初,一項由英國女童軍所做的調查研究引起不少關注,根據這份最新的調查結果,有超過三分之一年齡介於7至10歲的女童認為自己因外表而被評價;四分之一的女童認為自己必須努力變得更漂亮。
英國女童軍(Girlguiding
UK)每年都會進行的這項「女孩態度調查」是同類型調查中最大型的年度調查研究;今年總共訪問了1627位年齡介於7歲至21歲的女孩對於健康、身體、人際關係和事業等一系列議題的看法。而對比過往的調查結果,有越來越多7~21歲的女生因為對自己身體形象沒有信心而備受困擾;這些年齡中對自己的外表感到開心與滿意的女生人數從2011年的73%下滑至今年只剩下61%。
根據今年度的調查結果,7至10歲的女孩當中有35%認為「女性在受到他人評價時,外表是比能力更影響力的指摽」;更有36%覺得外表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屬性;38%認為自己不夠漂亮;23%表示他們覺得自己必需要是「完美」的;而有15%的人表示因為自己的外表而感到尷尬或羞愧。
大多數受訪的7至10歲女孩認為最能改善他們的生活的事是「人們能停止用外貌評價女孩與女性」。
英國女性平權組織福西特協會(the Fawcett
Society)執行長Sam
Smethers指出,婦女和女孩被“持續地以外貌評價”因而受憂鬱症與精神疾病困擾的機率“顯著較高”。「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我們的社會需要正視『物化和騷擾正在破壞女孩生活,但我們卻任其發生』的事實。」
英國女青年會執行長Carole
Easton博士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性別不平等」從年幼時即存在。「如果我們認真致力於確保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享有平等的機會,顯然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
我們必須去挑戰既定的性別刻板概念,從那些正值童年與即將進入青年期的下一代開始。
英國的兒童事務專員Anne
Longfield對這樣的現況感到不安,特別是孩子們對於外表的擔憂在沒有獲得適當協助的情況下可能失控到造成飲食失調或精神健康問題。
來自英國女童軍的Liddy
Buswell表明這樣的調查結果是震撼的但並不令人驚訝;在童軍服務的第一線,她經手這類問題已久,目睹太多女孩因為對自己的外表沒有信心而無法為自己發聲。「沒有女孩因為自己的外表感到擔憂
-
她應該是以充滿樂趣和享受的方式面對自己。今年的調查結果確切地表明了當前令人堪憂的處境,我們必須有所行動,以解決這一日益嚴重的問題。」
英國女童軍在2014年推出首個「身體自信徽章」,結合童軍傳統來鼓勵女孩正面看待自己的身體。如今更進一步利用社群媒體舉辦推廣活動,結合使用hashtag
#YouAreAmazing邀請民眾分享他們如何恭維或讚美女孩,並要求民眾就年輕女性的成就、能力或個人特質給予正面回饋,而不是她們的外表,。
最後,Longfield提醒,女孩與越來越多的男孩被大眾傳媒與社群媒體大量傳遞的「完美身體形象」「轟炸」而倍感壓力。若父母能夠與孩子討論並與孩子一起挑戰這種不健康的身體形象將大有幫助。學校在建立孩童正確的態度這件事情上也扮演著重大角色,且應該將之列為教育工作中的優先項目。
資料來源:Girlguiding UK、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6.10.06
更年期與頭痛有什麼關係?
當女性在經歷更年期時,會出現許多症狀,期間大部分的改變是女性身體自然變化的直接或間接結果,每位女性遭遇的症狀都不盡相同,而頭痛是其中一項常見的症狀。
雖然頭痛通常不是更年期的首發症狀,但女性常常在更年期期間反應頭痛症狀。辛辛那提大學在2014年進行一項關於頭痛與面部疼痛的研究證實,因為身體激素的波動,女性往往在更年期的前幾年出現偏頭痛。
部分女性在月經停止之後,偏頭痛的狀況會改善,但緊張性頭痛卻變得更嚴重。進行賀爾蒙替代療法的女性,有些人的偏頭痛症狀會減輕,但有些卻更嚴重,也有人不覺得有什麼不同。
然而,因為只有10%的頭痛已知原因,所以很難將頭痛視為更年期的顯著症狀。
目前,若要治療正在進行賀爾蒙替代療法的女性所遭遇之頭痛,醫生可能會降低女性賀爾蒙劑量,或是改用劑量較小的賀爾蒙貼片來緩解頭痛症狀。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University of Cincinnati、Harvard
Medical School
+ read more

2016.10.06
哺乳結束後,乳房啟動「自毀」功能?!
女性的乳房在哺餵母乳的期間儼然是全職的奶水製造工廠,但是,當母乳哺餵停止時,這個「工廠」則會在幾天內停工。過去科學家一直對這個「停工」的過程充滿疑問,不理解乳房如何在短時間內迅速的從人奶製造機回復到原先的自然狀態,直到近日,科學家確定了一個控制泌乳細胞轉變成為垂死細胞吞噬者的分子開關;更進一步的,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可能針對乳癌的發展提供新見解。
在懷孕期間,女性體內的賀爾蒙變化會引起乳房上皮細胞襯裡的腺管增殖,形成名為乳腺泡(alveolus)的球狀結構,製造並儲存奶水。然而,一旦婦女停止母乳喂養,這些結構以牽涉到大規模細胞自殺並除去碎屑的方式自毀。
有趣與神祕之處在於:已知人體的免疫細胞會進行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清除死亡和垂死細胞,過程中由於消耗的物質數量龐大,因此會產生發炎反應-明顯的腫脹、疼痛和組織損傷;但這些現象在女性停止哺乳時通常不會發生。澳洲雪梨大學的癌症生物學家Matthew
Naylor指出,這是當今科學家對於女性停止哺乳後的乳房轉變過程特別無法理解的部分;在停止哺乳後,剩餘的乳汁與大量的死亡細胞如何不經歷上述免疫系統運作時會發生的實質反應而被從乳腺中移除?
由於已知一種名為Rac1的蛋白質對於正常製造奶水,以及免疫細胞行吞噬作用兩者來說都至關重要,因此,英國Sheffield大學的學者Nasreen
Akhtar與其同事認為Rac1可能也在哺乳停止後的乳房重塑過程扮演重要角色。為此,他們使用雌性小鼠進行實驗。
監督此研究的學者Charles
Streuli說明,在停止哺乳後,必須被迅速從乳腺清除的物質量非常巨大,如果光仰賴免疫細胞吞噬死亡細胞,仍然會獲得慢性炎症和組織損傷;而根據Akhtar的研究結果,首次顯示了Rac1是吞噬細胞活性的關鍵,且停止哺乳後,細胞屍體與剩餘乳汁的淨空對組織功能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除了觸發吞噬功能,Rac1似乎也讓瀕死細胞在乳腺泡裡停留更長的時間,目的可能是鼓勵它們的鄰居吞沒它們,而不是把它們留給在乳腺導管中的免疫細胞。Streuli表示:藉此,乳腺管內的上皮細胞得以進行清理自己的工作,進而牽制住會引起發炎反應的吞噬細胞。
不過,這並不是說免疫細胞不起任何作用。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乳房細胞生物學的Christine
Watson補充說明:從小鼠身上可以看到,在初始階段,上皮細胞作為非專業吞噬細胞清理乳蛋白和乳脂肪球。然而,約莫三天後,巨噬細胞(和其他專業的吞噬細胞)便會進入腺體清除剩餘的細胞和碎片。至於這過程中的炎症發生狀況如何,則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
科學家們認為這次研究的發現可能有助人們更了解乳癌的發生與發展。雖然曾有研究指出延長母乳喂養可以降低總體癌症風險,但女性在懷孕後的第一個5~10年間,發展出乳癌的風險是上升的,且這些癌症往往更具侵略性。有一種說法是,在哺餵母乳後的乳房重塑期間的炎症發生狀況可能會加速未來癌症的生長。
Naylor最後補充,有鑑於此研究對於Rac1蛋白質在去除多餘或死亡細胞時的作用,從而抑制炎症的新發現,Rac1蛋白質是否在乳癌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或其潛在作用是接下來科學家欲探討的。
資料來源:Developmental Cell、New Scientist
+ read more

2016.10.05
噓… 因尷尬不說,但困擾女性的健康問題
「性」一直是一個多數女性不被鼓勵也不好意思主動提起的話題,不論是以哪種形式。不把它當成一個日常生活交談的主題或許無傷大雅,但是,若連在照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時都有所顧忌時,可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根據Daily
Mail的報導指出,一份針對處於穩定關係、大於54歲且自己或伴侶正在使用緩解及治療陰道乾澀之潤滑劑的女性(1023位)與男性(977人)的調查報告指出:許多女性在年逾50歲始出現性慾減弱的狀況,其中半數受訪者將性慾降低歸因於老化,而超過1/3則認為是受停經所影響。不論原因為何,有半數以上的女性表示與醫療專家談論私密健康問題過於尷尬,只有2%的女性曾因性欲降低尋求幫助。且在與家庭醫師和藥劑師進行晤談的項目中,性慾降低是女性感到最不舒服的話題,其後分別為性愛中不適及陰道乾澀;同時,27%的女性認為與伴侶討論包含停經等個人健康問題過於羞恥。
Rosemary
Leonard醫生表示,研究結果呈現許多女性在需要和專家甚至是伴侶討論私密處健康狀況時因感覺尷尬而變得十分焦慮。「然而正是這種尷尬使得女人們在老化同時無法享受性生活。」她表示:「多數症狀在與家庭醫師和藥劑師討論後,通常都能輕鬆地被治癒。」並希望這份調查結果能鼓勵民眾敢於尋求協助。
另一方面,性衝動的下降也同時與人們隨著年齡漸增而無法自在地在伴侶前裸身相關。
超過4成的女性表示會對於伴侶見到自己裸身感到不自在,然而9成男性受訪者表示他們並不會因為伴侶全裸後看起來的樣子而有任何延遲。相比之下,有8成6的男性表示從來不會對於被伴侶看見自己的身體而有任何焦慮感。
儘管表面上有9成受訪者描述自己與伴侶的關係建立在愛與信任上。半數女性表明隨著年紀增加而對自身外表的信心降低。
Leonard醫生表示:「任何隨著老化所顯現在我們身體上的改變都會讓人感覺不自在,因此女性在停經前後經歷自信滑落並不讓人意外。」
可惜的是,Leonard醫生並未能解釋男女對於自身外表的接受程度何以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我們認為,這很可能跟年老女性的身體長期在公共領域缺席有關,我們不難在各種大眾傳播媒體上看到如何「保持年輕」的資訊,老化甚至變成一個需要被「對抗」的過程,反之,對老化這一自然過程抱持正面、樂觀態度的訊息幾不可見。特別是在普遍對女性外表要求嚴苛並以此作為評價標準的當代社會,老化對外表所造成的影響自然會對女性造成較大的壓力。
不過,現實或許也不全然如Leonard醫生所做的調查那般讓人沮喪,事實上,也有女性隨著年齡增加反而更能享受性愛;雖然隨著老化,女性激情的頻率有所降低,但她們卻更能享受其中。美國Pittsburgh大學的研究者們在與39名46~59歲間的女性進行深入訪談討論其性生活是如何受年齡影響後指出,隨著年齡累積經驗所帶來的自信、更佳的溝通技巧和對於感情的領悟—這些維繫親密關係的技巧同樣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性生活。
在奧蘭多舉辦的北美醫更年期醫學會上亦有學者指出有部分高齡女性表示她們的性慾比伴侶還要高許多。
上述研究雖然看似在講述不同的事情,事實上是呈現並讓我們更加了解了中老年婦女的性健康需求與多元樣貌。而不論調查研究的結果如果,我們都可以看到在論及性事時,女性面對的困境;而解決的問題第一步就是敢於為自己發聲,不需要因為自己的身體感到尷尬,應正視自己的需求與所遭遇的困難,試著與伴侶及自己所信任的對象(包括但不限於醫療專業人員)談論此事。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6.10.03
擺脫不愉快的性行為,她們這麼做...
當妳碰到無法讓你舒服、享受的性行為時,妳會怎麼做?據日前一份研究報告,在談到令人不安的性接觸時,一些女性會選擇偽造性快感,以加快其男性伴侶的性高潮,進而結束該次性行為。
研究訪問了15名年齡為19~28歲並擁有至少一年以上性生活的年輕女性。儘管這些受訪者被招募來談兩情相願的性經驗,但這些女性都明確的提到曾遭遇充滿問題的性。研究人員透過分析訪談內容探討這些婦女如何在這些不好的性經驗中妥協並以誇大愉悅表現和偽裝性高潮的方式交差。
研究者之一Emily
Thomas提到:“雖然有些女性談到以積極的方式偽裝性高潮,例如,作為提高自身興奮程度與愉悅感受的經驗;但有許多女性表示曾在遭遇不想要或不愉悅的性時以假裝高興或愉悅的方式應對。而這種以偽裝愉悅應對有問題的性的方式發生的頻率令所有研究人員感到震驚。“
不過,在文化或社會氛圍讓婦女沒有多少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時,偽裝愉悅或高潮作為一種結束這些令人擔憂的性接觸的手段確實有其存在的意義。
令一方面,分析結果也顯示,這些女性在談論自己的性經驗時,從來沒有用過諸如強姦或強迫等字彙,儘管根據其描述內容很可能被歸類為此類事件。相反地,這些女性多以間接的方式描述她們不想要的性經驗;例如,用「壞」這種語意模糊、籠統的字彙來描述不想要和令人不快的性。
總結這次的研究發現,研究人員表示:「看來,偽造高潮是一個有問題但又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助益的雙面刃;它是個有效的策略,但卻無助根本性的解決問題。我們並非在批評這樣的個人行為;我們希望把重點放在與我們目前缺少足夠可用的語彙來形容女性的經歷,以致女性在性事上遭遇的挫折無法順利表達。」
資料來源: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s Psychology of Wome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