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飲食

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
2017.06.21
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相信少鹽是健康飲食不可或缺的條件,藉此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近日,心血管科學家JAMES DINICOLANTONIO博士用THE SALT FIX一書告訴大家少鹽不僅無法避免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增加疾病風險。 事實是: * 鹽分攝取不足會導致胰島素阻抗,並且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 鹽分會使血壓升高是錯誤的迷思 * 對健康成人來說,研究建議每日攝取3-6克的鈉,但目前指引建議每日攝取4克的鈉。 * 韓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4克的鈉,而他們是全世界高血壓及冠心病發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欲讀全文,請至: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全文)        
+ read more
大麻可以治療經痛?
2017.06.16
大麻可以治療經痛?
在美國有些州已經合法大麻可以做為治療藥物的使用,用於HIV、癌症以及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身上,現在紐約州的律師準備讓痛經的女性也可以合法使用來治療她們的疼痛。事實上,用大麻來治療女性的經痛在西方草藥醫學早已不是新聞。   去年美國影星琥碧戈柏宣布將銷售大麻系列產品—包括肥皂、巧克力、軟膏等產品來治療經痛,並將於今年開賣。但大麻真的可以治療女性的經痛問題嗎?婦產科醫師Dr. Lauren Streicher表示,過去五年來他的病人常問他這個問題,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證實其有效性,現在他不會建議使用。   經痛或月經痙攣是在月經期間因前列腺素分泌過多而導致子宮肌肉收縮所產生的抽痛或痙攣。前列腺素濃度越高,肌肉痙攣會越嚴重,嚴重的肌肉收縮壓迫供應子宮的血管,影響供應子宮的血液,並引發疼痛。大麻中有大麻二酚 (CBD)及四氫大麻酚 (THC) 的成分,前者可以放鬆肌肉收縮,後者主要作用於精神活化。   去年二月,以四氫大麻酚 (THC)為主要成分的產品Foria Relief以膠囊形式在美國上市販賣,在FORIA的官網上宣稱,THC可以透過在免疫系統作用減緩炎症,進而阻擋疼痛的發生,他們是使用現代的萃取技術,將大麻裡最有效的醫療成分萃取出來,並將其純度及效力標準化,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及可近性。他們並宣稱,使用FORIA可以減緩經痛且不會有精神性方面的影響。   但事實上,這些已經在販售的產品並沒有經過美國FDA核准為可常規使用的藥品。   資料來源:The Daily Mail        
+ read more
孕婦喝代糖飲料,小孩恐過重/早產
2017.06.15
孕婦喝代糖飲料,小孩恐過重/早產
一般孕婦因為羊水增加,需要喝水份來補充。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懷孕期間喝代糖飲料可能影響胎兒,增加胎兒出生後未來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為了瞭解孕婦攝取的水份來源對胎兒的影響,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使用丹麥的國家生育資料(Danish National Birth Cohort),檢視1996至2002年約900位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並析比較這些孕婦喝代糖飲料、一般加糖飲料或水對小孩發育的影響。每位孕婦在懷孕第25個星期,完成了有關她們飲食的問卷調查。   在這些孕婦中,約有9%每天至少喝一份代糖飲料。研究發現,相對於沒有喝代糖飲料的孕婦,有喝的孕婦的小孩生下來的體重比較高的機率有60%。並且,當有喝代糖飲料的孕婦的小孩成長到7歲時,過重和肥胖的風險是僅喝水的孕婦的兩倍。研究還發現,只喝水的孕婦,小孩肥胖的風險降低了17%。研究團隊指出,有妊娠糖尿病的即使喝代糖飲料,她們的孩子長大以後,仍然避免不了過重和肥胖的問題。   此外,孕婦飲用代糖飲料也可能增加生出早產兒的風險。2010年丹麥對60,000位孕婦所做的研究發現,和不喝汽水的孕婦比較,每天喝一份代糖汽水的孕婦生出早産兒的風險多了38%,而如果每天喝4份,生早產兒的風險增加80%。研究結論認為,準媽媽要適度地飲用代糖汽水,避免提高生出早產兒的風險。   NIH研究團隊說明,需要有更進一步的調查,來確認他們的發現,並探討這樣的關係存在的原因。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Daily Mail、UPI        
+ read more
蜂蜜與糖哪個比較好?
2017.06.14
蜂蜜與糖哪個比較好?
蜂蜜與糖是最常見的兩種甜味劑,通常添加於點心與餐點中,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口感和營養成分,大部分人認為蜂蜜較為健康,真的是這樣嗎?   蜂蜜與糖皆為富含葡萄糖與果糖的碳水化合物,其中,糖的果糖與葡萄糖比例各一半,其提升血糖的速度也更快;蜂蜜則是由40%果糖與30%葡萄糖構成,剩下的成份為水、花粉、鎂與鉀,而這些異於糖的成份則是使其被認為比糖還要健康、且更好消化的原因。   蜂蜜從很久以前就被當成調味品和藥物使用,其中含有氨基酸、抗氧化劑、酶、礦物質及維他命,部分研究指出深色蜜較淺色密含更多抗氧化劑。此外,與糖相較,蜂蜜受到的加工十分少,大部分都只經巴氏法滅菌,甚至有人會食用生蜂蜜以攝取更多的抗氧化劑與酶。   雖然蜂蜜有其優點,一茶匙的蜂蜜熱量卻有64卡路里,高於糖的49卡,並可能導致12歲以下兒童罹患一種罕見卻致命的疾病-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而對於糖尿病及胰島素抗性的病患,過多蜂蜜也易造成肥胖、脂肪肝、糖尿病與心臟疾病。   至於醫學使用上,研究證實蜂蜜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傷口、潰瘍及燒燙傷,生蜂蜜更被證明可以顯著治療脂漏性皮膚炎及掉髮。   有些專家建議服用蜂蜜可以改善兒童咳嗽,例如2007年便有研究證明患有支氣管炎的孩子,在服用深色蜜之後恢復得較好,但差別並不十分顯著。此外,也有傳聞蜂蜜可以減輕季節性過敏,但卻沒有醫學證據支持。   而糖也是天然營養素,但卻有多種加工後的形式,如:白糖、赤砂糖、黑糖等,且容易造成血糖陡升,造成疲勞、頭痛與注意力不集中,並導致肥胖、糖尿病與各式疾病,包含提高造成肝臟負擔和腸胃細菌病變,比起蜂蜜也更不易消化。在牙齒保健方面,糖份殘留也易導致蛀牙。   總結兩者優缺點,雖然蜂蜜看似較為健康,兩者卻都各有其風險,因此建議在攝取上不應偏廢任何一種。專家建議若以蜂蜜為主,應選擇各種營養素含量都更高的深色蜜。   此外,為了落實少糖飲食,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女性每日攝取糖分(包含蜂蜜、糖以及所有含糖製品)不應高於100卡(約為六茶匙),男性則為每日150卡(約為9茶匙)。並且,透過以杏仁、香草、薑與肉桂或未加工水果取代,可同時享受甜味卻不增加熱量攝取。而阿斯巴甜、糖精與三氯蔗糖等代糖並不建議使用,雖然FDA認可這些添加物的安全,卻有不少研究質疑其安全性,包含成癮性、腸胃細菌問題及間接影響胰島素作用等等。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好的脂肪與不好的脂肪
2017.06.03
好的脂肪與不好的脂肪
油和脂肪如碳水化合物一樣,長久以來健康飲食皆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現在卻有個大轉彎。   健康專家和科學家都同意,各種脂肪和油,有好也有不好的。好的有益健康,不好的折損身體。必須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以做正確的選擇。   首先,我們飲食裡為何必須要含有脂肪和油呢?   脂肪是均衡飲食中的一環,由飽和及不飽合脂肪酸組成,以下的原因足以讓我們確定脂肪和油是每天飲食的必要:   * 脂肪是能量的最大來源,讓身體在一天內能發揮到最高的層次,而且身體傾向從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中提煉熱量。 * 脂肪維持頭髮和皮膚的健康,幫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的維他命,如維他命A、 D、E和K,能夠調適身體的體溫。 * 身體中基本的脂肪酸,如亞油酸和亞麻油酸,是腦部發展、發炎控制和血液凝結所需。 * 很多脂肪,如好膽固醇(HDL)、 Omega-3脂肪酸和一些飽和超級脂肪,如椰子油,可以維持賀爾蒙的平衡、促進新陳代謝。   同時,脂肪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無脂或低脂的飲食會讓細胞壁沒有彈性,營養難以滲透滋養細胞。僵硬的細胞壁,也比較不能反應賀爾蒙和其他重要的分子所送出的信息。   然而,脂肪有好和不好,有些可加入飲食,有些則需要避免。   * 飽和脂肪:在室溫中仍維持固體狀,如奶油、人造奶油和一些植物油,會增加不好的膽固醇。然而一些自然產生的飽和脂肪,如酥油(clarified butter)和椰子油,適量使用則有益身體。 * 反式脂肪:這是最不好的脂肪,大多在蛋糕、英美小糕點(biscuit)和牛奶製品中,會引起心臟病,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肉類也有反式脂肪。食品商標中如有氫化油,就是反式脂肪。 * 多不飽和鍵脂肪:如葵花子油、花生油、油性的魚、家离、堅果和瓜子,用來建造細胞膜,神經的外膜和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 * 單不飽和鍵脂肪:增進心臟的健康、減輕體重,如酪梨、橄欖油、花生醬、芥花油、花生油及各種堅果和瓜子。 * Omega-3脂肪酸:深海魚,如鮭魚,鯖魚,青魚。亞麻子和核桃。促進䐉部發展、血壓控制、心臟病預防和減低失智的風險。   美國國家營養機構建議,飲食中應有20%三種好的脂肪:多不飽和鍵脂肪,單元不飽和鍵脂肪以及Omega-3脂肪酸。每天備餐時,不必害怕嘗試使用不同的油品。     資料來源:Smart Cooky    
+ read more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2017.05.19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肥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引發疾病的風險因子,非疾病本身,但近日世界肥胖聯盟(WOF)公開一份聲明,表示其立場:「肥胖」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使用「疾病學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來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在此模型中,「環境因子」會在人身上作用而導致疾病,而人是否會患病與環境因子的「毒性」及人的「易感染性」有關。   世界肥胖聯盟認為,就肥胖而言,食物是導致肥胖的最主要環境因子-尤其是西方的飲食文化:廉價、美味及便利的食物,會刺激腦部掌管愉悅感受的區域而容易使人上癮。第二主要的環境因子為缺乏活動,此因子快速增加了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其他的環境因子還有睡眠減少、部分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及高齡生育等。   而在人的「易受感染性」方面,目前已辨識出超過100個基因是肥胖的風險因子,例如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缺乏能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的Leptin蛋白質等,在這100多個基因中有些影響力大於其他基因。對於擁有這類基因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到但未被身體使用的多餘熱量會變成脂肪細胞中多餘的脂肪。研究團隊說明,脂肪細胞變得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多來儲存多餘的熱量,這些現象是肥胖的病理性影響。另一項病理性影響是肥胖會使發炎反應增加,研究團隊說明,發炎反應增加是脂肪細胞與腸道中的微生物互動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肥胖並非傳染性的疾病,但是透過「疾病學模型」,顯示出肥胖與傳染性疾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疾病的環境因子及人的易受感染性。研究主持人G.A. Bray博士說明,將肥胖視為疾病主要是希望未來不要再將患者的症狀完全歸因為個人因素,而開始專注在如何處理這樣的疾病歷程。並且Bray博士提到,如果成功地治療肥胖,許多相關的疾病也能被消除。   有些專家對於將肥胖視為疾病表示了疑慮,但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表達疑慮者認為,肥胖一開始其實是一種風險因子而非疾病,將這些症狀醫療化代表有顯著的人口是生病的,這可能引發人們越來越依賴藥物及手術,以及降低強調社會及媒體責任的公共健康措施的重要性。而表示贊同者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減緩肥胖者內化社會汙名,並改變社會如何歸因肥胖原因,甚至可能改變提供肥胖者醫療補助的機會,例如有些國家的保險項目不包含未被歸類為疾病的症狀。   世界肥胖聯盟的立場與2013年美國醫療協會(AMA)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表的立場相同。   資料來源:Obesity Review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