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回歸蔗糖?關於汽水甜味劑,你該知道的事
2025.09.02
可口可樂回歸蔗糖?關於汽水甜味劑,你該知道的事
多年來,美國販售的可口可樂主要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作為甜味來源。然而,2025年在總統川普的軟性壓力下,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宣布,將於今年秋季推出使用蔗糖(cane sugar)取代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的經典可樂版本。新產品將與現行的原味可樂並存,作為補充選擇,以滿足消費者對天然成分的需求。   事實上,使用蔗糖製作的墨西哥可樂自2005年以來已在美國販售,但主要以玻璃瓶裝,作為精品飲品銷售。這次新推出的蔗糖可樂則將更廣泛地進入主流市場。   糖的替換,不代表更健康 儘管外界認為蔗糖較天然、較健康,但專家提醒,無論使用哪種糖,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危害本質上並無差異。紐約大學營養學榮譽教授Marion Nestle指出,蔗糖與HFCS都由葡萄糖與果糖組成,熱量相近,對健康的影響也雷同。   公共健康倡議者也強調,重點應是「減糖」而非「換糖」。例如,科學促進公共利益中心(CSPI)的資深政策科學家Eva Greenthal表示:「要讓美國的食品更健康,應該致力於減少糖的總攝取量,而非只更換糖的種類。」   對健康的爭議與研究 大多數研究指出,HFCS與蔗糖在營養學上差異不大,但近年部分研究開始挑戰這一觀點。根據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代表Anderson-Haynes的說法,HFCS與體重增加、肥胖、血脂異常、脂肪肝與胰島素阻抗的關聯性較高。   她指出,一些研究顯示,相較於攝取蔗糖的人,長期飲用含HFCS飲料的族群,其肝臟發炎與脂肪堆積情形更嚴重。另一項研究更發現,HFCS攝取者體內的C反應蛋白(肝臟產生的發炎指標)濃度較高。   此外,近期亦有研究發現,嬰兒若攝取添加玉米糖漿的配方奶,也可能在四歲前出現血糖偏高與肥胖風險增加的情形。   高果糖玉米糖漿的興起與角力 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自1980年代起被廣泛應用於美國食品業,主要原因包括生產成本較低、酸性飲品中穩定性較高、運輸便利等。由於美國糖類進口長年受限且價格居高不下,加上政府對玉米種植的大量補貼,使得HFCS成為業者的首選。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24年HFCS-55的平均批發價為每磅49.4美分,而蔗糖為60.1美分,甜菜糖則為51.7美分,反映出HFCS的成本優勢。   此次蔗糖可樂的推出也牽動產業與政治動態。美國玉米精煉協會(Corn Refiners Association)批評該決策不具營養學意義,且可能導致本地食品製造業失業、農民收益下滑、貿易逆差惡化。   該協會總裁John Bode表示:「更換為蔗糖將對美國製造與農業造成嚴重衝擊,卻無任何健康上的好處。」   消費者該如何選擇? 營養學家強調,與其爭論哪種糖較「好」,不如全面減少攝取添加糖。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量應低於25克,相當於6茶匙,約為半罐350毫升的可樂。   Anderson-Haynes建議可用加了檸檬或生薑的氣泡水取代含糖汽水,或是不加糖的康普茶也是不錯的替代品。   總體來說,這場蔗糖與HFCS之爭,不僅牽涉營養、健康與消費偏好,也反映出食品政策與農業經濟的深層連結。在追求更健康飲食的同時,消費者也需理解背後更廣泛的脈絡。   當甘蔗糖回歸可口可樂,並非意味著健康的勝利,而是凸顯了人們對加工食物成分的重新檢視。雖然HFCS因健康爭議備受批評,但甘蔗糖並非毫無風險,只是可能多了一層「天然」的光環。       編譯來源:CNN Health(2025.07.22)、JapanToday(2025.07.24)      
+ read more
炸薯條被列為糖尿病風險食品?!
2025.08.08
炸薯條被列為糖尿病風險食品?!
馬鈴薯雖然是許多家庭常見的主食,但最新研究顯示,馬鈴薯的烹調方式對第二型糖尿病(T2D)風險有顯著影響。   由哈佛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所主導的大規模分析指出,炸薯條的攝取與糖尿病風險升高有強烈關聯,而水煮、烘烤或壓成泥的馬鈴薯則未出現顯著風險。研究也發現,用全穀物取代任何形式的馬鈴薯都可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馬鈴薯吃多,糖尿病風險升高? 研究指出,馬鈴薯攝取增加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之間呈線性關係。即使控制了反式脂肪、甜食攝取、BMI、多基因風險分數等因素後,薯條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仍顯著相關。   研究發現每週增加攝取三份炸薯條者,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20%;每週吃五份以上炸薯條者,與幾乎不吃者相比,糖尿病風險增加27%。而每週增加三份任何形式的馬鈴薯,風險增加5%;每週吃七份以上者,風險上升12%;每週吃七次以上烘烤、水煮、馬鈴薯泥(非油炸)者,風險小幅下降1%,但具有統計顯著性。   有別於炸薯條,其他常見馬鈴薯烹調方式(如烘烤、水煮、或泥狀)則沒有與T2D風險有顯著相關。這可能是因為炸薯條通常含有更多飽和脂肪與鈉,且常與加工肉品一同食用,進一步增加健康風險。   這些結果顯示,馬鈴薯本身雖非「有害」食物,但攝取方式及其所取代的食材將顯著影響健康。   替換馬鈴薯有助降糖尿病風險 然而,雖然這些烹調方式本身未提高風險,研究仍指出若用更健康的食材取代,T2D風險有可能降低。例如:全穀類(如全麥麵包、全麥義大利麵或法羅小麥)、非澱粉蔬菜(如菠菜、花椰菜)。但以白米與糙米的替代效果不如預期:以白米完全取代水煮、烘烤或馬鈴薯泥,反而增加T2D風險(風險比1.19), 以糙米取代上述馬鈴薯,並未帶來顯著風險降低。   這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馬鈴薯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最全面的研究結果。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分析了205,107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護士健康研究II」與「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的男性和女性的飲食及糖尿病結果。30多年來,參與者定期填寫飲食問卷,詳細記錄他們食用特定食物的頻率,包括炸薯條;烤馬鈴薯、煮馬鈴薯或馬鈴薯泥;以及全穀物。   他們還報告了包括第二型糖尿病在內的新健康診斷,以及研究人員控制的其他各種健康、生活方式和人口統計因素。   在研究期間內,有22,299位參與者表示他們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   該研究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8.06)、EurekAlert!(2025.08.06)、The BMJ(2025.08.06)、The BMJ(2025.08.06)      
+ read more
英國食安機構警告:冰沙對7歲以下兒童不安全
2025.07.29
英國食安機構警告:冰沙對7歲以下兒童不安全
英國食品標準局(FSA)近日發出嚴正警告:7歲以下兒童不應飲用含有甘油(GLYCEROL)的冰沙飲料,而7至10歲兒童則不應每日飲用超過一杯350毫升—相當於一罐可樂大小。這比先前建議5歲以下兒童不應飲用的建議更嚴格。   這項警告源自FSA調查的21起兒童飲用含有甘油冰沙飲料急診案例的結論。   FSA新指引與業界責任 FSA此次發布的最新指引包括: * 7歲以下兒童應完全避免飲用含甘油冰沙 * 7至10歲兒童每日限飲一杯350ml * 應在銷售點設立書面健康警語 * 產品應使用達到技術效果所需的「最低量」甘油 * 不應在兒童可能消費的場合提供免費續杯服務 * 指引適用於即飲冰沙與家庭自製冰沙套裝   FSA指出,甘油是一種常見於冰沙中的甜味劑,也常標示為E422或甘油醇(glycerine),用來防止液體結凍、維持冰沙半結冰的質地。雖然其副作用通常較輕微,但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取,可能導致兒童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噁心、頭痛、低血糖、休克甚至昏迷。   甘油如何影響兒童健康? 甘油是一種天然的糖醇,具有吸水性,進入人體後能吸收大量水分與葡萄糖,進而被肝臟與腎臟代謝。然而,對年幼兒童來說,其代謝能力有限,容易因體內水分與血糖快速下降而引發休克。   現行配方的潛在問題與監管不足 傳統冰沙使用糖來維持鬆軟質地,約每100毫升含糖12克;但甘油只需每100毫升5克就能達成類似效果。這讓業者傾向使用甘油以降低含糖量,卻在無形中提高了健康風險。   儘管FSA指出多數冰沙每杯含有約16克甘油,但目前並無法律規定每杯冰沙的甘油含量上限,而大多數品牌也未在標籤上清楚標示甘油劑量。   部分品牌如Slush Puppie已因應爭議主動停用甘油,但市面上仍有大量產品含有此成分。FSA建議家長在購買前仔細查看標籤,若不確定是否含有甘油,應避免給兒童飲用。   台灣現況如何呢? 在台灣,冰沙飲料常見於便利超商、餐廳飲料自助吧等消費場所,台灣女人連線曾於2025年4月發文建議衛生福利部提供相關規範及衛教,然衛福部食藥署僅表示,依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甘油屬第(七)類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准用之品項,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並未有相關指引及建議。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呼籲衛生福利部應針對業者提出指引規範,並提醒家長在選擇冰沙飲料時應更加警覺,留意成分標示,並以水、冷牛奶或低糖飲品作為替代方案,以保障兒童健康。       編譯來源:BBC(2025.07.18)、Daily Mail(2025.07.17)      
+ read more
英國民團呼籲:酒精應標示癌症風險警語
2025.07.23
英國民團呼籲:酒精應標示癌症風險警語
酒精飲料在國際癌症研究組織(簡稱IARC)致癌物分類是屬於第一類致癌物質。它會增加乳癌、腸癌、胃癌、頭頸癌、肝癌與口腔癌等至少七種癌症的罹患風險。   在英國,一個由醫師、民間團體與公共健康專家組成的聯盟近日聯合要求包括啤酒、葡萄酒與烈酒等各式酒類產品應強制標示癌症風險警語,且標語必須「醒目且明確」。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簡稱WCRF)表示,英國急需在酒精飲品上加註清楚、醒目的健康警語,包括致癌風險,而非模糊建議如「適量飲用」。   然,英國大眾對此認知「驚人地低」,WCRF政策與公共事務主管Kate Oldridge-Turner表示,加註酒精警語將讓數百萬人了解風險,進而做出知情選擇。   愛爾蘭率先立法 2026年5月起,愛爾蘭將成為全球首個在酒類產品上強制標示「酒精與致命癌症直接相關」的國家,並提醒飲酒會導致肝病與影響胎兒健康。   英國酒精健康聯盟(Alcohol Health Alliance)主席Prof Sir Ian Gilmore呼籲英國效法。   Gilmor說:「改善酒精標示,包括清楚的癌症風險警語,不只是公共健康措施,更是基本消費者權利。人們有權知道風險,才能對健康做出知情選擇。但目前的標示與鬆散法規,讓飲酒者蒙在鼓裡。」   產業反對:恐引發焦慮 然而,酒類產業對此呼籲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警語會引起不必要的焦慮。   負責英國酒類標示規範的酒業代表波特曼集團(Portman Group)發言人表示:「我們不否認酒精與某些癌症間的關聯,也承認過量飲酒會提高風險。但全面性的癌症警語並非適當的政策手段,也未將風險置於正確脈絡中。」   發言人說:「這樣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焦慮,削弱大眾對健康建議的信任,甚至疏遠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該發言人補充說,大多數酒類產品已標示「每週不超過14單位(Unit)」的醫療建議,多數人也遵守此限量,風險相對低。   WHO與全球專家支持警語政策 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辦公室表示:「明確的癌症風險標示是每個人應有的健康權利。」報告中建議各國政府應抵抗商業壓力,勇於推動標示改革,以減少酒精相關的健康危害、提升大眾對飲酒與癌症風險的認識。   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任內的公共衛生首長Vivek Murthy也表示,美國每年約有10萬起癌症診斷與飲酒有關,飲酒是僅次於吸菸與肥胖的第三大可預防癌症成因,因此需要在酒精產品上標註癌症風險。   英國衛生與社會照護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發言人回應指出,飲酒與數種癌症風險相關,政府鼓勵民眾遵循每週不超過14單位(Unit)的指引,並建議所有酒類產品清楚標示。   台灣呢? 在台灣,衛生福利部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2單位,女性不超過1單位。   酒精飲料包裝上都有「過量飲酒,有害健康」或「酒後不開車」的警語。然而飲酒導致健康傷害及酒駕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時時可見。是否要標示更強烈的警語,可能需要有積極來思考!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06.21)      
+ read more
哪一種水比較健康?專家這麼說
2025.07.22
哪一種水比較健康?專家這麼說
鹼性水、電解質水、風味水……走進飲料區,你會看到各種標榜額外健康功效的瓶裝水。但這些花俏的水真的比較健康嗎?   波士頓Tufts大學的專家說:其實並沒有。   Tufts大學老化營養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Roger Fielding表示,「沒有生理學上的依據可以證明,這些特殊水相較於普通的白開水,對新陳代謝有任何額外好處。」   Fielding指出,多數人其實處於輕度脫水的狀態,最重要的是多補水,而不是挑品牌。   Fielding表示,如果某種飲料(即使是帶味道的)能讓你更願意喝水,那麼適度攝取是可以接受的。不過,他提醒大家查看瓶身營養標示,即使是水也可能含有添加的鈉(鹽),過量會增加高血壓與心血管風險。   成年人每日鈉攝取建議不超過2公克,而市售電解質水大多鈉含量不高,但仍須注意總量。   Fielding提醒,「如果有人喝了大量高鈉的水,就有可能提高高血壓的風險,或其他與攝鹽過多有關的心血管問題,不過,大部分這類含電解質的飲料,鈉含量都相對稀釋,濃度不高。」   電解質沒那麼容易缺乏 電解質如鈉和鉀對身體許多功能都很重要。它們存在於食物和飲料中,也會由身體自行產生。   但Fielding也指出,即使是容易流汗的人—例如長跑選手或熱瑜伽愛好者—要產生電解質缺乏症其實非常困難。   人體細胞內外(例如血液)中的電解質濃度,都是被嚴格調控的。因為電解質會影響肌肉如何運作、腎臟的功能,以及心臟每分鐘跳動72次的節律,所以單靠飲料攝取電解質,其實不會改變身體整體的電解質濃度。   鹼性水不是人人都需要 至於有些水標示為「鹼性水」,聲稱可以幫助平衡體內酸鹼值(pH值),另一位研究員Bess Dawson-Hughes醫學教授則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年輕健康者喝鹼性水有好處。   Dawson-Hughes表示,「我們沒有直接的研究結果顯示,鹼性水比一般水有更好的健康效果,但如果你年紀比較大、飲食以產酸性食物為主,導致骨質與肌肉流失,那麼無論如何補充鹼性物質可能是有幫助的。」   她補充,年長者若長期吃高蛋白、高穀類飲食(高酸食物),可能會因腎臟排酸功能下降而流失骨質。這時適度補充鹼性物質(包括蔬果與鹼性水)可能略有幫助,但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年長者需要被提醒多補水 Fielding也表示,某些增強型水可能對高齡者有幫助,尤其是那些因為頻尿或是健忘而不太主動補水的老人。   Fielding說道,「對照護者與醫護人員來說,提醒年長者保持水分很重要,我們要鼓勵他們多喝液體,因為他們可能不會主動注意這件事。」   但總結來說,水,就是最好的補水方式,除了極端狀況,白開水勝過一切。真的不需要多花錢買特別的水來維持水分。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5.07.05)      
+ read more
寶寶喝的營養嗎?美國全面檢視配方奶成分
2025.06.12
寶寶喝的營養嗎?美國全面檢視配方奶成分
美國衛生官員誓言徹底改革美國食物供應,現正重新審視嬰兒奶配方。   美國衛生部長Robert F. Kennedy Jr.指示食藥署重新審查美國嬰兒配方奶的營養和其他成分。這項名為「鸛速(Operation Stork Speed)」的行動,是自1998年以來第一次對配方奶成分做深入審查。   根據疾病防控中心,美國有四分之三的嬰兒在六個月內喝配方奶,其中大約40%的嬰兒將其作為唯一的營養來源。   德州大學嬰兒營養專家Steven Abrams醫師說:「六十多年來,配方奶在美國廣泛被使用,餵養幾世代成長良好的嬰兒。廣大科學界多年一直呼籲重新全面評估。」他說現今配方奶的產品仍然是安全且富有營養的,但有很多科學的發展,我們要食藥署的規定能夠和最新科學成果保持一致。」   什麼是嬰兒配方奶?為何許多嬰兒喝? 嬰兒配方奶是人造的產品,原料通常是牛奶或黃豆,哺餵未滿一歲的嬰兒。配方奶可能是嬰兒唯一營養的來源,或作為母乳哺育的補充。   食藥署的規定要求嬰兒配方含30種特定的養分,且所有養分要達最低標準,其中十種要最高標準。成分有差別,但所有配方奶必須類似人類母乳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熱量來源的平𧗾。   聯邦指南建議嬰兒出生前六個月應進行純母乳哺育,在一歲前繼續哺乳或者更久,同時在孩子的飲食中加入新的食物。父母應在嬰兒出生後一年或一年以上繼續喂母乳,並在孩子飲食中添加食物。   當母親因各種原因,包括健康狀況、工作衝突或其他情形,而不想、不能或選擇不再哺乳時,配方奶得以讓其他家人協助餵養。   什麼是「鸛速行動」?FDA大規模審查配方奶成分 Kennedy在三月宣布評估嬰兒配方奶,是其為美國食物供應的工作計劃中「讓美國再健康」的一部分。   食藥署指出,審查將包括加強對重金屬和其他污染物的檢測,以及對營養成分的審查。美國衛生官員最近將開會討論嬰兒配方奶。   目前,食藥署正在廣大徵求關於是否應添加、移除或更改嬰兒配方奶粉中必需成分的新科學數據和資訊。   科學家們認為對母乳成分以及嬰兒如何消化和吸收母乳和配方奶粉中營養成分的最新數據進行審查,早就應該開始了。   羅徹斯特大學研究嬰兒營養的Bridget Young 說:「食藥署要考慮,美國的配方奶如何和其他國家製造的做比較。我們的規定有何不同?該是重新審查規定的時候了,考量潛在的國際融合。」   Young說,如果國際上能更協調一致,或許可以緩解2022年美國嬰兒配方奶粉危機;當污染關閉了一家雅培(Abbott)工廠,導致美國父母幾個月缺貨。   糖、種籽油、DHA......這些配方奶成分適當嗎? 專家說,最近幾年,有些父母尋找歐洲製造的嬰兒配方奶,因為他們認為海外生產的產品更健康。   Abrams說,美國和歐洲的配方奶粉法規,包括營養成分和檢測要求,大同小異,美國和歐洲之間的不同,相比較時不應被視為更好或更棒。例如在美國的配方奶中,鐵質含量比歐洲的更高,Abrams建議美方官員可考慮降低鐵的標準。   最近幾年,其他成分也被加入配方奶,已經成為配方奶的趨勢,包括:DHA(一種omega-3的脂肪酸)和母乳寡糖(一種母乳中的多醣類,但不在牛奶中),雖然可能有益,但並非規定要添加。   許多父母對配方奶粉中添加糖和種籽油表示擔憂。   最近的研究建議,在嬰兒配方奶中添加糖,如葡萄糖和固體玉米糖漿,可能與兒童的體重增加有關。Young說,大部分專家同意,母乳中主要的糖類是乳糖,比較可取。   Young說,美國的嬰兒配方奶中有種籽油。但這是因為能夠提供嬰兒所需的必需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油種類有限,他們需要提供母乳中各種可見的脂肪酸。   下一步怎麼做? Abrams說,食藥署嬰兒配方奶的審查「至少要一年。」需有多個政府機構、配方奶粉製造商和消費者的廣泛意見,才能作得完善。不能走捷徑,僅一個評論、一件白皮書,甚至委員會的一個報告都不足以做好。     編輯來源:Global News (2025.6.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