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5
動物實驗也有性別不平等?!
美國國衛院(NIH)自2016年起要求接受補助的研究計畫須將性別(sex)放入實驗設計與資料分析中。但美國神經科學家Shansky指出,現今還是有很多科學家認為雌性荷爾蒙以及動情週期會使得研究變混亂複雜,所以依舊還是使用他們自己的方法在進行實驗。除非研究是針對特定性別,否則大多數基礎研究都只使用雄性動物,而這些實驗結果進一步會成為更多人體臨床試驗的基礎,最終研究出來的藥物都給男女服用。
以安眠藥Ambien為例,它在1992年通過上市,隔年美國FDA才解除女性參與臨床試驗的禁令。後來陸續出現危險副作用案例,包括女性服藥後發生車禍,FDA因此在2013年要求藥廠對女性的建議用量減半,因為女性對藥物的代謝較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如免疫研究發現男女在對疫苗的反應、心臟病症狀上的不同等。因此,動物實驗納入性別分析對於往後的人體研究及臨床應用是很重要的。
不是只有母鼠,公鼠體內荷爾蒙也會有起伏!
Shansky提出反證表示,那些認為只有母鼠因為動情週期而影響實驗的概念可能根本都不是根據事實而來的,而是研究者先入為主的想法。2014年一項包括300隻老鼠的分析研究就發現,公鼠與母鼠儘管有動情週期,牠們在心理、行為及其他生物測量都沒有太大變化,2016年另一項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結果。國衛院女性健康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on Women’s
Health)代表Hunter也呼應相同論點,並表示將雌性哺乳類動物排除研究之外已遭到一些同儕審查的期刊所反對。
事實上,至少有一項研究發現,雄性動物主導掌控的特性會引起生理變化,導致睪固酮濃度發生較大的起伏,但這一般都未被研究納入考量。即便所謂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產生改變,也沒有人會一天內在白天和晚上分別做兩次實驗去瞭解藥物在雄性動物身上的效果。
美國國衛院要求強度仍不夠:解釋性別(SEX)≠使用母鼠
Shansky表示,國衛院2016年要求動物實驗進行性別分析的命令並未明確要求科學家應該如何納入公鼠和母鼠,這是不足夠的。這會讓科學家常常還是先進行雄性動物的實驗,之後再試著把結果複製到雌性動物身上,而非直接使用雌性動物。
對此現象她認為,特別是在神經科學方面,研究者要使用相同數量的雄性與雌性動物,同時進行實驗時不帶有性別差異的預設立場。如果實驗出現性別差異,代表著性別(sex)可以是一個變項,之後科學家再深入追蹤,進行檢視性別差異的更大型研究。
哈佛大學神經生理學家Dulac也認同Shansky的建議作法,並表示國衛院的命令因為沒有要求實驗必須使用雌性動物,研究者只要能夠解釋性別即可,而這是不夠的。問題出在研究者會花30秒思考,然後解釋為什麼他們沒有使用雌性動物。這個情形愈來愈讓人難以接受,甚至讓人覺得他們對此該有一點點的罪惡感。
教育訓練改變下一代科學家的思維
Dulac因此認為另一個做法可能是把重點轉移到教育訓練下一代的科學家!美國西北大學婦女健康研究機構助理執行長Woitowich認同Dulac的看法,她認為目前的科學家可能都對這樣的政策有反彈抵抗的情緒,而訓練會是改變對研究融入性別(sex、gender)態度的最佳希望。
編譯來源:STAT(2019.05.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10
解決全球蟲蟲危機,促進精子健康開始!
2017年全球男性精子數降了60%,引起人們擔憂有一天人類可能將不再能自然生育。不過,「精子危機」也刺激了科學家研發出在家就能了解精子品質的科技。有人認為這不僅能讓男性對自己的精子狀況更有警覺,也能翻轉人工生殖科技聚焦於女性生育能力的情形。
測試男性精子品質的新創科技
近幾年出現了一波測試男性精子品質的新創科技,如ExSeed、Yo、Trak和Legacy等,讓男性在家就可以做精子測試,甚至某些情況下可以在家凍精。
TRAK是在家檢視經精子濃度以了解生育力的技術。主要提供給想要生育的伴侶,但有三分之一使用了技術後並未嘗試懷孕。在這三分之一中有部分是因為受傷或服用類固醇而擔憂其精子品質,但其他則是基於好奇心而接受測試。研發者Sommer博士表示,過去男性認為生育就是女人的事,但現在男女都承認了男性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EXCEED是透過手機就可以分析出精子數量、濃度及能動性,還能提供個人化的訓練計畫來改善問題。透過短期訓練計畫改善問題是可能的,有些男性在專業指導下25周後精子濃度改善了25%、能動性改善了40%。
男性開始「凍精」為成家做準備
在台灣,對於想要晚生的男性可能面臨的風險並沒有認識,例如:當男性伴侶超過45歲時,即使女伴年輕很多,嘗試懷孕的時間不僅需要多五倍,流產的風險也高了一倍。並且孩子出生時患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也增加,如: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在美國越來越多企業將冷凍精子作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在即將接受癌症治療、進行輸精管切除術或性別重置手術的男性中已經相當普遍,但是,直到最近才開始鼓勵男性這樣做以避免晚生所延伸的風險。
選擇凍精的人變多,說明了男性對健康的認識和積極程度日益提高。並且也顯示出男性開始會把生兒育女視為其人生目標之一而為之做準備。而男性凍精要比女性凍卵更容易,但事前會需要改善精子品質,就像男性要嘗試生育前要提升精子品質一樣。
選擇「凍精」前該思考的事情
英國生殖產業的人對「凍精」抱持較保留的態度。有人認為凍卵和凍精是極端的問題解決方案,一些高風險案例才值得考慮使用這個作法,例如:服用會影響清子數量的SSRI型抗抑鬱藥、抗癲癇藥和抗糖尿病藥的人;工作中需接觸殺蟲劑、塑料和重金屬的人;及經常久坐的計程車司機和長途貨車司機等。
生殖醫療專家Nargund醫師表示,我不希望男女在凍精或凍卵後就不再注意生殖能力。在你凍精的那一刻,你就開始在依賴其他形式的生殖科學,如體外受精。因此,你是在將自己的生育能力放到生殖診所/中心手中,這不僅是昂貴的,而且可能第一次不會成功。我也反對女性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此外,藉由「凍精」來延後生子的時間還要考慮到孩子的福利。例如:男性30歲「凍精」並在50歲生子,當孩子15歲時他已經65歲。我們應該鼓勵男女在年輕時盡可能地開始家庭。即使這是女性多年來一直接收到的訊息,但這不是男人想要聽到的。
曾經為Lagacy提供技術建議的男性科學教授Pacey表示,他不了解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注意男性高齡生子的風險。過去20-30年已經累積很多關於男性年齡對兒童影響的證據,但是我們傾向於忽視它,因為它與社會晚育的需求背道而馳。大自然要我們在十幾歲和二十初的時候生孩子,而非希望我們在30多歲的中後期生孩子。這位教授也不認為凍精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因為雖然可以凍結品質好的精子,但是當取出時它的品質可能變很差。
男性改善生育能力從生活習慣開始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明明夫妻無法懷孕有一半與男性生殖能力有關,為什麼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問題未被政府及醫療單位重視,而仍然以生育是女人事的角度來看待生殖問題。
生殖健康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如飲酒、不良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會帶來潛在問題。而由於男性約每三個月會產生新的精子,那些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正確改變的男性往往會看到顯著的改善。我們希望這些新興科技能夠打破目前生殖醫療領域重女輕男的問題!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07)
+ read more
2019.08.07
五個對女性有偏見的醫療行為!
從藥物試驗只使用男性受試者到對心肺復甦術的錯誤觀念,醫藥領域的性別不平等可能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心臟病是男人的疾病?
上周一項研究指出,在澳洲,女人比男人較少接受建議使用治療心臟病的醫藥。在英國,心臟病被視為男人的疾病,也造成照護的不均等現象,在過去10年間,有超過8,000名女性死於這樣的性別不平等。
阿茲海默症檢測無法準確辨識女患者
使用於偵測阿茲海默症的語言記憶測驗對女性不利。2016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女性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在測驗中表現比男性患者要好,可是這樣的差異卻未被納入考慮,導致女性被確診罹患該疾病的時間被延遲,錯過早期接受治療的時機。
醫學臨床試驗招募受試者以男性為主
自有醫學臨床試驗以來,女人就被排除在受試者之外,導致藥物對她們比較不安全且無效。在美國,於1997-2001年間,8項藥物因在女性身上會發生無法被接受的風險,遭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下架。即使到了今天,醫學研究的代表性依舊偏向男性,並非所有藥物研究在分析結果時都會將性別納入考量。
心肺復甦術(CPR)訓練缺少以女性假人為對象
美國賓州大學2018年研究顯示,當發生心臟驟停時,女性比較少會被身旁路人施行心肺復甦術。目前一般心肺復甦術的訓練都只使用男性假人,如果訓練增加使用女性假人,將會降低擔心心肺復甦術會傷害女性患者、或誤認為女性胸部會阻礙執行心肺復甦術的恐懼。
子宮內膜異位症診斷遭延誤
每十名育齡女性中就有1位深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苦,但她們卻常晚了7年的時間才得到確診。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女性經期發生嚴重疼痛的症狀常被醫師視為是正常自然的。英國子宮內膜異位症協會的執行長Cox表示,讓女人獲得及時診斷,她們才得以從長年的疼痛、悲傷及受苦中解脫。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28)
+ read more
2019.08.06
女人別只顧體重,妳更該擔心腰圍粗!
專家警告,腰圍超過88公分的中年女性即使體重標準,早逝風險仍較高。
研究分析美國157,000名50-79歲停經女性1993─2017的健康資料,發現:體重正常(BMI指數介於17.5-25)但腰圍超過88公分的人,比體重及腰圍皆正常的人高出31%的死亡風險。並且最有可能死於心臟疾病或與肥胖相關的癌症。
研究質疑常用來衡量一個人體重是否健康的BMI(身體質量指數)的有效性。研究團隊強調,BMI只測量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並不能區分肌肉與脂肪,也無法提供脂肪分布的資訊。
但是,了解脂肪分布很重要,因為相較於在大腿或臉上的脂肪,堆積在重要內臟器官周圍的腰部脂肪更危險。
研究作者表示,在評估患者的健康風險時,我們應該鼓勵醫生不僅要注意體重,還要注意體形。
根據目前的指引,經BMI判斷體重正常的人,無論其腰圍的肥胖情形如何,在臨床實務上通常被認為是正常的。這可能導致這些高風險群錯失風險評估和治療的機會。
因此,除了BMI之外,在臨床實務指引中加入給體重正常的中年女性測量腰圍的建議。
此外,研究發現較為結實、腰部肥胖較少的女性的身體活躍程度較高。研究建議,不論身材如何,活躍有助於維持健康。
更多相關閱讀:
重複的減重復胖可能傷害妳的「心」
老年肌肉無力且肥胖 跌倒風險增加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24)
+ read more
2019.08.06
女性就業記憶力退化較慢!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工作和育兒間兩頭燒的女性,老年時可能更容易保持記憶力。
這項來自美國的研究調查了6千多名女性,發現相較於職業婦女,全職媽媽的晚年記憶力下降快了61%。研究人員表示,就業可以為女性帶來好處,包括精神刺激、
經濟利益和社會關係,這些都可能影響記憶力。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全職家庭主婦與職業婦女雖然都是辛苦的勞動付出,但女性投入職場必須面臨更複雜的處境,包括因應多元工作的挑戰與變化、處理不同人際互動狀況、擔負完成雇主任務的責任等,這些都會訓練女性腦部記憶功能,可能因此有助減緩晚年記憶力下降速度。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對6,386名54至84歲間的女性進行分析,女性報告了她們是否有工作、是否結婚、是否有16至50歲間的孩子。當這些女性達到50歲,以後每兩年要進行一次記憶測試。
結果顯示,婚後全職媽媽的女性,相較於職業婦女,在60至70歲間記憶力下降快了61%。而長時間未就業的單親媽媽,記憶力的下降則快了83%。亦即,不論是否有養育孩子,在成年早期和中年間曾經參與有償勞動的女性晚年記憶力下降較慢。
研究作者Elizabeth Rose
Mayeda博士表示,雖然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這證明了參與有償勞動可能有助防止女性晚年記憶力下降。未來的研究應該要進一步評估,促進女性充分參與有償勞動的政策是否能夠成為防止記憶力下降的有效策略。
美國阿茲海默症研究所負責人Jana
Voigt博士指出,這些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就業可能在晚年記憶衰退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還無法從這項研究中看出這種聯繫是否有因果關係,然而這些初步研究結果支持了持續努力提高女性進入或留在勞動市場人數的動力。
更多相關閱讀
為什麼阿茲海默症患者女多於男?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17)、Washington Post(2019.07.16)
+ read more
2019.08.03
妳確定妳選的避孕方法最有效嗎?
全球有大約半數的懷孕都是在非預期的狀況下發生,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很多,但讓女性可以準確掌握不同避孕方法的有效性及降低失敗率,是逐步改善非預期懷孕最先能做的。
然而,最近一項美國研究團隊在越南河內市所做的研究指出,許多女性都傾向認為自己選擇的避孕方法是最有效的,但真正的答案卻不見得是如此,顯示女性的避孕知識與現今避孕醫藥發展出現落差。
研究對象與調查問題
研究團隊對128名子宮內避孕器使用者、126名口服避孕藥使用者以及167名保險套使用者做調查,詢問她們對於各種避孕方式的認知與態度,問題包括有效性高低、停用後生育能力可否復原、使用禁忌以及是否可在伴侶不知情狀況下服用。參與者為平均34歲、多數已婚的女性。
多數女性對最有效的避孕方式不清楚
相較子宮避孕器有超過99%的避孕成功率,保險套只有85%。但研究中約有半數使用保險套避孕的女性以為保險套才是最有效的避孕方法。全部僅有31%的參與者可以正確指認子宮避孕器的有效性最高,其中使用子宮避孕器者答對的比例要比使用其他避孕方式者來得高。
此外,許多參與者還認為子宮避孕器不適合像是未生育過的女性使用、避孕藥和其他含荷爾蒙的避孕方式都會造成不孕,但這些都是錯誤的知識。
避孕諮詢須再加強教育宣導
研究認為在進行避孕諮詢時要再加強宣導各種避孕方法的有效性,而研究主要作者Gallo助理教授下一步將研究如何透過介紹避孕有效性的動畫短片來弭平這些知識落差。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保險套在避孕的成功率上可能不及子宮內避孕器或其他方法,但它仍是目前唯一可以避孕、防性病又少有副作用的方法。女性即便使用其他避孕方式,男性也最好在性行為全程都使用保險套。
本研究刊登於線上版Contraception: X期刊。
編譯來源:STAT(2019.07.2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