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吃蘑菇可能會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
2019.09.09
吃蘑菇可能會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日本中老年人中,蘑菇食用與攝護腺癌的發生呈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說經常吃蘑菇可能有助於預防攝護腺癌。   研究者對36,499名於1990年參加Miyagi世代研究和1994年Ohsaki世代研究的男性做了13.2年的追蹤。他們的年齡在40至79歲之間。在追蹤期間,有3.3%的參與者患有攝護腺癌。相較於每週食用蘑菇不到一次的人,食用一次或兩次的人攝護腺癌風險少8%,每週食用三次或更多次與風險少17%。   主要作者Shu Zhang博士表示,由於沒有收集關於蘑菇種類的資訊,很難知道是哪種特定的蘑菇對我們的研究結果有所貢獻。此外,蘑菇有助於預防攝護腺癌的機制也尚不確定。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9.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攝護腺癌患者常因缺乏風險意識而死亡!
2019.09.07
攝護腺癌患者常因缺乏風險意識而死亡!
最近英國男性癌症基金會「Orchid」警告,由於醫生對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缺乏認識,有數千位男性被確診罹癌為時已晚。   直至癌細胞擴散後才診斷出攝護腺癌的患者比例已創歷史新高。在2012年有31%男性是在癌症第三、四期才被診斷出攝護腺癌,至今該數據已上升至42.5%。   當攝護腺癌在早期尚未擴散時被診斷出來很容易治療,但若已經擴散通常已是末期。在診斷時已是第四期癌症的男性僅有22%的機會存活十年,相比之下,如果他們在第一階段被診斷出來,則有98%的機會存活十年。   攝護腺癌重要的風險因子有家族史、種族、年齡、泌尿習慣改變等。家族史可能使男性的風險增加一倍,非洲黑人和加勒比海黑人男性的風險是其他男性的兩倍。而Orchid基金會的一項調查發現,不到一半的醫生了解家族史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子,而且只有5%的人認為種族是重要風險因子。   Orchid基金會執行長表示,每年有越來越多男性直到癌症末期才被診斷出有攝護腺癌。這個現象非常令人擔憂,因為在末期才確診罹癌會降低存活率、限制治療選擇、導致更多侵入性治療及讓男性及其家庭承受更大的壓力。   在台灣,攝護腺腫大是老年男性常見的問題,應提升攝護腺癌的風險意識,才不會延誤就醫,危害男性的生命。   更多相關閱讀 攝護腺肥大藥物恐延遲癌症診斷 年長男性該做攝護腺癌篩檢嗎? 男同志在攝護腺癌治療前後應禁慾多久?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9.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危險的迷思:女同性戀不用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2019.09.03
危險的迷思:女同性戀不用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表示,有人認為同性戀和雙性戀女性不會罹患子宮頸癌是「危險的迷思」。這意味著成千上萬的人可能會錯過子宮頸篩檢。   性行為是感染HPV病毒的途徑,可能進一步導致子宮頸癌。今年6月一項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女同性戀及雙性戀女性從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   這些資料來自英格蘭西北部女同性戀和雙性戀女性對子宮頸篩檢態度的報告。結果顯示,8%的人認為這些女性不需要進行檢測或不知道是否有需要,21%的人認為她們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比異性戀女性低。   英國NHS表示,這可能意味著多達50,000名女同性戀和雙性戀女性從未做過子宮頸篩檢。   英國NHS LGBT健康顧問邁克爾布拉迪博士說:「癌症沒有差別待遇,只要有子宮頸,就有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人們都應該定期做子宮頸篩檢。」   有害的迷思 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年齡在25歲至64歲之間的女性中,有超過71%的人定期接受篩檢。子宮頸篩檢,也稱為抹片檢查,有助於發現子宮頸細胞變化的早期跡象,預防惡化成癌症。   英國公共衛生部門的篩查主任表示,與女性發生性關係的女性在性行為期間仍然可能感染HPV。所以我們鼓勵任何一位年齡在25到64歲之間的女性進行常規子宮頸檢查。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 England)計劃在2020年前將新的HPV檢測流程引入子宮頸篩查。     編譯來源:BBC(2019.06.2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乳癌藥物臨床試驗應納入男性受試者
2019.09.01
乳癌藥物臨床試驗應納入男性受試者
近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發布一份新指引草案,建議乳癌藥物的臨床試驗受試者應加入更多的男性病患。   乳癌男女病患差異 男性被排除在藥物試驗之外 乳癌在男性身上罕見,人數僅佔乳癌病患總數約1%。但是相較於女性乳癌病患,男性被診斷發現罹癌的時間點往往年紀較大,而且較易有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情形。   男性因而一直被排除在乳癌藥物臨床試驗之外,他們接受的治療建議並非依據前瞻性的隨機臨床試驗,通常都是沿用在女性身上的試驗結果。而這也導致FDA核准給男性病患的治療選項非常有限。   FDA指引草案重點 指引草案指出,乳癌藥物臨床試驗的合格標準應該要納入男性及女性。若要將男性排除試驗之外,應在試驗計畫中提出有科學根據的理由。 FDA認為以「乳癌男性病患的低預期增加率」做為排除男性的理由是沒有說服力的。   當某些特定乳癌藥物的臨床試驗排除或加入非常少的男性受試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 已有早期研發或文獻的資料可以支持藥物的作用機制在男女身上的效益及安全性沒有差異,那麼該藥物可以使用臨床試驗的結果做進一步推斷,把男性病患也納入FDA核准的藥物適應症對象中。   * 當藥物可能涉及男女之間效益及安全性的差異,則須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佐證,才能將臨床試驗的結果用在男性乳癌病患身上,將其納入FDA核准的藥物適應症對象。對乳癌來說,荷爾蒙治療藥物可能是倚賴或影響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因此,其效益及安全性可能會因性別而異。而這些進一步的資料可以是小型單臂試驗和使用真實世界數據來源的研究。   FDA卓越腫瘤醫學中心執行長Pazdur博士表示,當指引內容確定後,這些建議將讓醫藥產業更清楚要如何透過使用不同資料來源的各式臨床試驗設計,產出能夠支持男性乳癌病患治療的效益及安全性資料。希望能夠鼓勵男性乳癌治療的藥物研發最終可以提供病患更多FDA核准的治療選項。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8.27)、FDA Draft Guidance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心臟病症狀男女有別?!
2019.08.27
心臟病症狀男女有別?!
治療心臟病重要的原則是掌握黃金救援時間,因此及早辨識及精準地判別心臟病症狀非常關鍵,這關乎患者獲得治療的時機、方式還有預後。   過去研究指出,女性心臟病患者被誤診、未獲得完整醫療照護的比例高於男性,背後原因可能是未充分認識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因此無法辨識女性的心臟病。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指引指出女性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非典型症狀」,並強調認識這些差異能避免女性延誤就醫、被誤診及死亡率上升。   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 男女心臟病發作時最常見的症狀的都是胸痛,但是男性比較容易經歷嚴重胸痛、左手臂疼痛,而女性則比較是胸部任意部位感到被擠壓,脖子、下顎、肩膀、上背及腹痛。而且女性比男性容易經歷呼吸短促、噁心、冒汗、不尋常的疲憊、心悸或頭暈目眩等。   新研究:男女心臟病症狀差異不大! 最近一份研究挑戰了女性心臟病症狀有「非典型」的觀念。   研究人員記錄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在愛丁堡皇家醫院掛急診的1,941位可能有心臟病人的症狀,並對他們進行了「肌鈣蛋白測試」血液檢測。該測試是測量心臟病發作期間受損心臟細胞釋放的蛋白質。   研究發現,在有心臟病的人當中胸痛是男女最常見的症狀,男女都有93%的人。男女有左手臂疼痛的比例也很相似(48%的男性和49%的女性)。此外,女性比男性容易有下顎或背痛,女性也更容易在沒有胸痛的情況下出現噁心(19%的男性和33%的女性)。   在胃食道逆流、背痛等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常發生(41%的男性和23%女性)。   研究人員認為,錯將女性標籤為較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可能促使醫師和護士不對女性冠心病患者進行調查或開始治療。這份研究顯示,女性出現典型症狀時永遠都需要被視為心臟病的警訊,否則可能導致女性被誤診、延誤治療或者獲得較不積極的治療。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強調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目的是要打破心臟病屬於男性疾病的迷思。過去對女性心臟病的了解主要是參考男性心臟病,以致於當女性心臟病患者出現男性較少見的症狀時,她比較不會想到可能是心臟病或是被醫師辨識出來,長期下來形塑男性比較容易得心臟病的錯誤觀念。其實男女發生心臟病時可能經歷的症狀是相似的,只是發生率不一樣。重點是看見差異,才不會因此錯失挽救性命的機會!!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8.21) * Amy V. Ferry et al. _Presenting Symptoms in Men and Women Diagnos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Sex‐Specific Criteria_.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8:e0123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高血壓女性比男性容易中風!
2019.08.24
高血壓女性比男性容易中風!
最近研究指出,隨著高血壓的嚴重程度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增加的速度幾乎是男性兩倍。這項研究引起人們討論控制高血壓是否需要針對性別制定指引。   高血壓是中風最常見且可以控制的風險因子。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在60歲以下的人當中,女性的高血壓普遍程度低於男性,但老年女性則變得普遍。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較難控制血壓。而這份研究結果基本上指出,中風風險可能隨著高血壓升高而增加,女性更是如此。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檢視了26,461名美國人的髙血壓引起中風風險的性別和種族差異。超過一半的參與者是女性,40%是黑人,男性的平均年齡是66歲,而女性的平均年齡是64歲。   研究發現,血壓每增加10毫米汞柱,白人女性和男性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就會拉大。具體來說,隨著血壓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大約是男性的兩倍。然而,這些性別差異並不適用於黑人男女之間,儘管這一群體高血壓嚴重程度大於白人。   此外,研究還探討了一個人服用的高血壓藥物的數量如何影響他們的中風風險。他們發現控制血壓所需的藥物越多,患者的中風風險就越高。每增加一類藥物,這種風險增加了23%。對於男和女來說都是如此。   研究作者認為,男女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分明,代表需要更仔細地檢視男女高血壓的樣態,但是女性在臨床試驗中的代表性卻往往不足。因此,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此研究結果,並探討給女性更嚴格的血壓控制是否有幫助。   而對於藥物增加中風風險的發現,研究作者表示這並不代表控制血壓的藥物會使風險上升,而是服用越多種藥物來維持血壓正常的人本身就有較高的中風風險,這是因為他們的血壓更難以控制或對治療產生抗藥性。   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訂定指引仍無共識 美國心臟學會的指引撰寫委員會主席表示,在治療高血壓方面,目前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男女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雖然新研究的結果令他感到驚訝,但在做出任何結論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雖然目前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來制定高血壓治療指引仍無共識,但研究作者認為,有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收集更多性別的資料。許多病程存在性別差異卻尚未被看見。即使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在治療高血壓時要考量性別,但也沒有資料顯示預防中風一體適用的做法是正確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8.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