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驚!尿布和衛生棉竟含有毒物質
2019.04.05
驚!尿布和衛生棉竟含有毒物質
女性衛生用品衛生棉、以及嬰兒或成人用的紙尿布都是合成塑料。市面上不斷推出強調吸收力強、添加人工香味的新產品。然而,2017年南韓曾有1萬5千名女性因使用某品牌衛生棉,出現皮膚紅疹、感染、經期混亂與經痛,因而對業者提起訴訟。   受到南韓事件啟發,一項研究對市面上11個品牌的衛生棉以及4個品牌的尿布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這些產品都含有有害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及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將使數百萬嬰兒與成人使用者的生殖部位因長期與這些物質接觸而危害健康。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不論是對嬰兒或女性,這些產品都是長時間使用的必需品,根據這項研究的最新發現,可能造成使用者慢性中毒。因此,本會將要求政府對市售衛生棉及尿布進行抽驗調查,以確保消費者的健康。   研究過程與發現 研究團隊蒐集來自南韓、日本、芬蘭、法國、希臘及美國市面上11個品牌的衛生棉以及4個品牌的尿布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部分,所有衛生棉與尿布都含甲苯與二甲苯,有2個衛生棉品牌被驗出二氯甲烷。在鄰苯二甲酸酯類成分部分,所有的衛生棉及所有尿布品牌都含有其中的2種類型, 還有1個尿布品牌被驗出有另1種類型。不過這些成分的含量多寡在不同產品不一,且差異非常大,含最多與最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產品間落差達6000倍,而鄰苯二甲酸酯類最多與最少之間則差130倍。   長期接觸對人體健康危害多 長期暴露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下,會提高腦部受損、氣喘、糖尿病、癌症的風險,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及肝腎運作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則是常見於化妝品、玩具、醫療儀器與塑膠產品中,也已發現與發生氣喘、過動症、乳癌、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低IQ、神經發展、生殖系統發展及肺功能問題有關。一些研究曾指出,使生殖器直接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會抑制男性性荷爾蒙睪固酮,孕婦產前接觸該物質與男童生殖器官發展出現異常有關。   女性也要注意棉條 就女性衛生用品來看,棉條和衛生棉主要成分都是經由基因工程並浸泡於殺蟲劑後製成的棉花、或是木漿被漂白後的人造纖維。棉條過去曾被發現因被漂白而含有有毒的戴奧辛。   由於陰道壁具高滲透特性,吸收力比其他器官來得強。女性每月使用棉條或衛生棉一次為期數天至一周,時間將長達約40年之久,意味著當中的有毒物質會長期透過陰道壁被人體吸收。要避免長期暴露較安全的方法,可以改選擇市面上其他不含氯且非人造合成的產品。   相關評論表示,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業者對產品相關成分的揭露往往不清楚,甚至,業者做的產品研究都沒有將這些化學物質的揮發性特性納入考量,僅僅就衛生棉的最外層進行研究而已。女性衛生用品對健康的影響會缺乏研究討論,主要由於社會將談論陰道視為歷史與文化的禁忌所致。   這項研究引出一個問題—那到底什麼是我們該檢視但過去卻一直未做的?答案似乎很清楚,就是在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我們必須更加關注那些被業者使用來讓產品吸收力增強和香味變濃的合成塑料。美國健康倡議組織因此呼籲民眾寫信向美國國會與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國會表達應禁止在女性衛生相關產品及尿布的成分中添加有毒化學物質的訴求,以保護女性與嬰兒的健康。     編譯來源:Environmental Health News(2019.01.28)、Health Impact News(2019.04.03)        
+ read more
男性避孕藥研發又有斬獲!
2019.04.04
男性避孕藥研發又有斬獲!
相較於女性,男性可以使用的避孕方式較少。一直以來,男性避孕藥物的研發也多未有成果。最近一項男性避孕藥臨床試驗通過第一期的安全臨床試驗,顯示每天一粒避孕藥既能降低精子數量又無明顯的副作用。不過,雖然此消息令許多男性引頸期盼,但研究表示還需要約10年此避孕藥才有機會進入市場。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招募了40名健康男性參加第一期為期28天的臨床試驗,其中10名接受了安慰劑膠囊,其餘30名服用了200mg或400mg劑量的避孕藥「11-β-MNTDC」。   「11-Β-MNTDC」避孕藥的運作機制 該藥含有一種黃體素,可以抑制製造精子所需的荷爾蒙LH和FSH。它還含有類似睾丸素的化合物,可平衡由黃體素引起的雄性激素的下降,使需要雄性荷爾蒙的身體部位繼續保持「男性」的樣貌,如:男性型頭髮、低沉的聲音、性慾和功能等。   研究發現,相較於服用安慰劑的男性,服用「11-β-MNTDC」的男性 LH和FSH荷爾蒙水平顯著降低,表明該藥抑制了精子生成。並且荷爾蒙水平於試驗後恢復正常水平。   在試驗期間沒有男性退出臨床試驗或性生活被影響,但有些人經歷了輕微的副作用。4至6名男性表示頭痛、疲勞或冒青春痘,5名男性經歷了輕微的性慾減退,2名男性有輕度勃起功能障礙。   研究作者Christina Wang表示,此藥結合了兩種荷爾蒙活動,既能降低精子生成又能維持性慾。不過,還需要規模更大、時間更長的試驗來確認藥效。   藥廠對研發男性避孕藥興趣缺缺 目前男性可用的避孕選擇有限,為了提供男性多種選擇,科學家測試了多種藥丸、注射劑和凝膠,以尋找能替代保險套和輸精管切除術的避孕方式。而多元的避孕方式不僅被男性所期待,女性也因為不想成為避孕責任的主要承擔者而對此有所期盼。   不過,即使有研究指出男女都很歡迎新的避孕方式,目前男性避孕藥的研究多仰賴公益和學術資助,藥廠對於將男性避孕藥上市興趣很小。   男性生殖醫學專家Allan Pacey表示,男性避孕藥的發展史中失敗的案例多於成功的案例,因此有新的嘗試是好現象。若試驗成功的話,接下來的關鍵就在於藥廠是否有興趣將藥丸上市,但目前看來藥廠對此潛在市場仍信心不高。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3.25)、BBC(2019.03.26)        
+ read more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2019.04.03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根據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UCL 近期的研究,揭露性少數群體在體重上易往極端發展,例如比起異性戀女性,同志、雙性戀女性超重與肥胖的風險正在增加,相反的是同志男性比起異性戀男性卻更容易有過輕風險。   這份發佈在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的研究,是第一份使用英國人口數據探討性取向與BMI(body mass index)關聯性的調查,該研究整合了12份英國國家健康調查之數據並涵蓋93,429人。   來自UEA's Norwich Medical School 的首席研究員Joanna Semlyen 博士透過研究證實了性取向應被視為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其指出:『這是項值得擔憂與關注的現象,有鑒於肥胖被視為易導致與冠狀心臟疾病、中風、癌症與早逝,此外,同志男性易於過輕也可能間接造成額外死亡。』   博士認為兩性在BMI 顯著的差異,可能都是因為性少數群體易暴露在社會壓力之下,壓力源包含恐同與異性戀霸權等,皆可能造成同性與雙性戀族群避不開各種負面經驗,進而在其心理健康上造成影響,使其更容易吸煙與酗酒,並產生飲食與身體活動上的風險。   直到 2008年之前,健康調查中都沒有涵蓋性取向對個體之影響,也代表到現在為止專家們都無法確定影響性少數群體的確切有害健康因素,Semlyen 博士認為持續進行研究並搜集更多訊息,能夠幫助社會更進一步衡量其健康狀況,他也呼籲當局者與臨床醫生未來能多方參考各項新數據,在往後診療性少數群體時能提供更客觀、精確且吻合病患情況的診斷。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19.02.20)          
+ read more
因乳房植入物罹癌 女性憤怒:人造癌症!
2019.03.29
因乳房植入物罹癌 女性憤怒:人造癌症!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週二(26日)結束為期兩天的聽證會,委員會討論了乳房植入物與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的關係、使用登記制度進行乳房植入物監測、是否禁止絨毛面植入物,以及乳房植入手術健康問題等議題。   一些患者要求將絨毛面植入物從市場上撤下、對與乳房植入手術相關的健康風險進行強制性測試,並改善植入物風險和益處的溝通與知情同意,例如警告標籤等。   專家對於是否要淘汰此項產品未有共識,但一致認為應有更透明、強制和標準化的知情同意過程,努力讓患者對植入物的風險和益處有更多瞭解。   女性感到被欺騙:「人造癌症!」 聽證會讓女性、外科醫生和製造商發表意見,多位女性述說了自己使用乳房植入物後罹癌的過程,強烈要求FDA做得更多。   曾在FDA擔任program manager的Madris Tomes於週二作證,她的數據分析發現,乳房植入物是醫院和手術中心不良事件報告最多的醫療器材。但通常只有17%的報告來自醫生,而不是製造商或其他方。   數十名患者在罹患BIA-ALCL或其他乳房植入物疾病後,覺得自己很愚蠢,更覺得被醫師欺騙,有人稱BIA-ALCL為「人造癌症」。   越來越多女性後悔自己的決定,透過社群媒體組織,推動變革。她們希望禁用絨毛面植入物,並建立更嚴格的知情同意程序。因為她們的經驗表明,外科醫師經常忽略或低估植入物的風險。   專家對乳房植入手術相關風險難以掌握 專家小組討論乳房植入手術相關健康問題時,在如何描述和診斷疾病方面顯得困難。該小組稱,部分問題是不了解疾病的範圍,而每個乳房植入物製造商對植入物疾病的措辭都不同。   醫學博士Karla Ballman強調,需要進行更多研究,包括「對照組」,以確定是否有人在沒有乳房植入物的情況下患上此類疾病。   委員會討論了讓其他專科學家意識到乳房植入物可能與疾病有關是很重要的,如風濕病病學和免疫學,將可對患者進行更具體的診斷,例如狼瘡或慢性淋巴球性甲狀腺炎等。   專家表示淘汰乳房植入物為時尚早 整形外科醫師為乳房植入物的益處辯護,但承認醫師需要教育,對越來越多的植入物相關健康問題進行掌握。一位外科醫生則要求FDA將乳房植入物的銷售,限制在經過認證的整形外科醫師。   部分專家指出絨毛面植入物有存在的必要,理由是某些重建特別需要使用粗糙表面的植入物,以維持在體內的位置。但在目前爭議下,發展出新興的替代方案是用外科網片包裹較少爭議的光滑面乳房植入物,但FDA從未表示這些網片可以用於乳房手術。這種選擇可能是更有害的,因為在其他手術用途中,網狀物與乳房植入物一樣,無法終生使用,並且還導致數千種不良事件報告。   其他專家表示,BIA-ALCL的發生率很低,為此禁用絨毛面植入物是過度反應。   更多關於乳房植入物 美乳房植入物面臨下架的命運! 又有超過200名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考慮提出控告 衛福部公告BIA-ALCL加入乳房手術說明書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03.27)、MedPage Today(2019.03.26)、CNN(2019.03.26)、MEDTECH DIVE(2019.03.26)、KVUE(2019.03.26)、ICIJ(2019.03.25)          
+ read more
女科學家獲得較少的國家研究資助
2019.03.25
女科學家獲得較少的國家研究資助
在美國,同樣身為研究計劃主持人,首次申請聯邦政府研究資助的女科學家,相對於男科學家,平均少獲得約4萬1千美金的資助。   根據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同樣身為研究計劃主持人,首次申請研究資助的女科學家,相對於男科學家,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獲得的研究資助較少,即使他們同樣是在頂尖的研究機構任職。 之前的研究已發現女科學家平均從她們任職的大學獲得較低的啟動資金(startup funds)來發展她們的研究。這項新的研究則是第一個針對性別是否影響科學家取得聯邦政府資助金額的研究,並發現女科學家相對而言獲得較少的科學研究資助金。 研究作者Teresa Woodruff 表示,如果女性從職業生涯的一開始就獲得較少的研究資助,她們在後續職涯成功的機率當然就比較小。這表示女科學家送出第一份NIH研究補助申請時,即處於劣勢。這對於女性職涯而言,大約是相差四萬美金的起步「絆腳石」。   同時,女性獲得的實驗室設備較少,能招聘到的研究助理也較少。由於聯邦資金較少,女科學家不能招聘相同數量的研究生來協助執行研究,或者購買與男科學家相同數量的實驗室設備。女科學家職業生涯起步時期的資金劣勢讓人感到沮喪,因為研究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劣勢會如滾雪球般,對女科學家職涯的影響越來越大。 研究的另一位作者Brian Uzzi,如果你沒有獲得NIH的研究資助,你未來就不太可能被升等。不僅僅是研究資助的金額,獲得研究資助的聲望決定了科學家的職業生涯。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分析了NIH的數據庫中於2006年至2017年之間,53,000名首次申請研究資助的計劃主持人(57%為男科學家和43%為女科學家)首次獲得研究獎助的科學家所拿到的補助金額。這些計畫主持人在獲得第一份NIH補助金之前,在背景上並無顯著的差異。他們發表了相同數量的研究期刊文章,且研究文章在相似領域中獲得了相同的引用次數。他們發現:整體而言,研究資助的給予並不公平。 領取不同研究資助類型,且來自不同研究機構的女科學家,平均獲得的資助額為126,615美元,男科學家則為165,721美元。其中,就資助款項最高的10種類型當中,女科學家獲得的平均資助額為305,823美元,而男科學家則為316,350美元。唯一的例外是R01資助,這項資助當中,女科學家比男科學家平均多獲得15,913美元。   另外,研究機構的差異更進一步加深性別造成的資助不平等。 就職於前十大頂尖大學的女科學家平均獲得約66,365美元的獎助金,而男科學家平均獲得148,076美元。就職於常春藤盟校的女科學家獲得的平均資助金為52,190美元,而男性科學家則是71,703美元。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前50名機構中,首次獲得女性獎助金的平均補助金額為93,916美元,男性則為134,919美元。   這些不平等現象將會影響科學發展 Uzzi表示,讓女性進入科學領域可以提升科學知識的品質和突破,科學界的女性不僅藉由引入佔據人類一半人口的腦力來增進科學發現,並且可提升科學文化。當今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都是由團隊合作完成,團隊中的女性可貢獻不同的觀點,從而增進我們對醫學,商業組織或教育機構等問題的理解。   該研究於3月5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ine Associaiton, JAMA)上發表。 台灣缺乏相關研究 台灣目前沒有相關研究,但推測女性科學家獲得較少的國家研究資助情形應類似。期待早日有國內情況的研究,以進一步改善這些不平等。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3.04) * Oliveira DFM, Ma Y, Woodruff TK, Uzzi B. Comparison of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Grant Amounts to First-Time Male and Female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_JAMA._ 2019;321(9):898–900. doi:10.1001/jama.2018.21944          
+ read more
相同的疾病,在女人身上卻比較晚才被診斷發現!
2019.03.18
相同的疾病,在女人身上卻比較晚才被診斷發現!
一般認為,在取得醫療服務的可近性與便利性,男女並未被設置差別待遇,理應兩者在疾病被診斷的時間上沒有差異,但是,最近一項丹麥研究發現,當一種疾病是女人與男人都可能會得到的,往往女人都是在比男人晚幾年後才被診斷罹病。   男女不再一體適用  研究團隊建議,在醫院與醫療研究中一開始就需要考慮到性別差異,傳統臨床研究會招募男女研究對象,之後去看研究的整體效果,但卻忘記進一步再做子分析瞭解男女群體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一直到近年才開始有在進行性別分析。國家醫療相關策略也應該要將此納入考量,因為男女一體適用的模式早已經是過去式!   研究分析對象 這項綜合研究是由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執行。團隊使用1994到2015年間690萬名丹麥人罹患所有種類的疾病、多重慢性病以及病人照護進程的資料,並將這些對象以性別分為兩個群組做出分析。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期刊。   女人比男人較晚被發現罹病 研究結果發現,平均而言,女人比男人會在較年長的時候才被診對出得到相同的疾病,同時在病人照護進程的整個順序時間上,男女也有所不同。 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男女在被確診罹病的時間有6年的差距,男孩大約在14歲左右,女孩則在20歲。研究團隊表示,有些研究認為背後的原因是女性得到的是不同亞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造成在症狀的表現上會比較安靜及多獨自一人,與罹患該病症的男孩有外顯行為的表現非常不一樣。 研究其他的發現包括:在770種疾病中,女人平均比男人晚了4年才被診斷罹病;癌症部分,女人比男人晚了2.5年;代謝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女人比男人晚4.5年。   只有骨質疏鬆症是例外 骨質疏鬆症是研究發現當中唯一的例外,這個病症在女人身上比男人早被診斷發現,一般女性會在骨質疏鬆嚴重到導致骨折的狀況發生之前就先被診斷出來,但男性卻是相反。   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有待探究 研究團隊表示,面對這些性別差異到底是基因、環境、診斷標準、社會文化所造成,還是複雜因素共同影響而發生的,他們還在試圖進一步抽絲剝繭想要釐清,下一步將會與芬蘭研究團隊合作進行瞭解,但他們認為所有研究有必要思考在老鼠試驗階段就納入性別的考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3.1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