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0
神經科學家:男女大腦來自同一星球
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聲稱,兩性間的差異應歸咎於後天培養而非自然天生的。Lise
Eliot博士在Aspen Ideas
Festivel指出:「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事實上我們有完全相同的構造,彼此沒有任何區別。」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生物學上的差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透過掃描1000名受試者,發現男性大腦的連結是前後向的,而女性則為左右交叉,並以此為據聲稱此差異可解釋為何男性傾向於專注單向工作,而女性則更能勝任多工處理。
然而Eliot博士質疑該結論是否過於武斷,上述實驗受試者平均年齡只有15歲,尚處於大腦發育中期,而女性通常比男性成熟1-2年,包含大腦、身高與生殖器官,因此這時期的大腦確實能發現些微差異,而研究結果也證明事實上在較為年長的組別(17-22歲),差異確實縮小了。
因此Eliot博士強調,神經科學家尚未在兩性的大腦迴路中發現任何顯著的差異,他寫了「Pink
Brain, Blue
Brain」一書來闡述差距只存在環境,而非DNA。
舉例而言,兩性皆會有攻擊性或競爭性,只是會根據社會規範有迥異的表達方式,且即使是經常被引用的數據顯示,男性大腦體積比女性大約10%,也不足以佐證兩性差異,因為男性器官平均比例都比較大。
此外,博士也對過去聲稱發現器官明顯差異的研究提出異議,並認為這對破壞目前的權利結構十分重要,因為若科學家和學者們開始在每次調查和研究前,都假設兩性能力一致,那麼結果將會大相逕庭。
例如包括當時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內的學者指出,1970年的一項研究在SAT的數學評估上,顯示男性優於女性,並以此解釋為何有較多女性不在頂尖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
然而事實證明結果的差異是因為年輕女性較不被鼓勵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而不是人們認為的數學才華是專屬男性的,因此博士呼籲應該要開始大力推動現行缺乏的計畫以鼓勵女性進入這些領域。
資料來源:Mail Online(2018.06.26)
+ read more
2018.07.02
女性發生平板頸的機率比男性多兩倍
研究顯示:女性得到平板頸(IPAD NECK)的風險多於男性兩倍以上。
超過70%使用平板的女性會有發展為頸部與胸部持續性的疼痛,但只有30%的男性會有此種不舒服的現象。
平板頸的發生是當使用者將平板放置在大腿上,但背部卻沒有任何支撐的情況下,例如:坐在長椅或是地上。這會導致脊椎承受壓力,造成脖子與肩膀肌肉緊繃。女性因為肌力比較弱以及手臂比較短、肩膀比較窄等因素,所以在打字時比較容易有不好的姿勢造成女性得到平板頸的機率比較高。
來自Nevada大學的研究者,分析了442位使用觸控式平板的大學生、工作人員及校友,詢問他們是否有頸子或肩膀痠痛的情形。結果顯示,有平板頸的人,有10%經歷了很嚴重的不舒服,有15%宣稱疼痛影響了他們的睡眠。但有46%的使用者說他們會考慮放棄他們的平板。
學生是平板頸的高風險群,因為他們沒有專用的工作空間而常用盤腿坐在地板的方式讀書。在研究中也發現,有超過77%的女性是坐在地板上使用平板,但僅有23%的男性會這樣做。
如何避免平板頸
Nevada大學李博士表示:使用這些電子裝置已成為我們現代生活模式的一部分。為了降低肩頸長期問題的風險,我們必須思考這些電子裝置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體工學及姿勢,例如:平板電腦。李博士建議::
* 坐在有椅背的椅子
* 使用姿勢提醒裝置(posture reminder
device)這些小型的穿載裝置可以黏貼在皮膚或固定在衣服上,當使用者低頭垂肩時就會發出聲響。
*
幫IPAD外加鍵盤,並且將他們置於架上,這會允許使用者有一個向上的壓力。
* 針對肩頸肌肉做伸直的運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6.21)
+ read more
2018.06.20
職業媽媽的女兒工作較好、薪水較高
每天有超過兩千五百萬的媽媽上下班、升遷,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但是與此同時,2015年美國無黨無派、專門提供社會議題資訊及公眾意見的Pew報告指出,全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理想狀況」是他們的母親完全不工作,只有4%的人認為父親不用工作。2017年密蘇里州的參議院候選人Courtland
Sykes在Facebook上還把職業媽媽比喻成「焦慮且一意孤行的恐男女性主義者」。不過,事實是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職業母親對子女有著壓倒性的積極影響。
四月份發表於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一群職場專家呈現了來自兩項大型國際調查的寶貴數據。他們對超過十萬名男女的家庭及職業資料進行深入了解,發現職業母親的子女之生涯確實比家庭主婦的子女有更多元的發展,並且不是負面的。
研究作者Kathleen
McGinn表示,有很多關於女性為什麼工作的討論,不知為什麼這些問題都假設:女性工作對他們的家庭是不利的。這樣的假設幾乎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但造成許多母親感到內疚。
職業媽媽的真正影響在她們的女兒身上最為明顯。研究人員發現,與家庭主婦的女兒相比,與職業媽媽長大的女性較可能擁有自己的職業,她們也更有可能獲得更好、更高薪的工作。根據同一研究團隊於2015年的報告,美國職業媽媽的女兒的所得比家庭主婦的女兒多出23%。而在25個已發展國家中,有21%母親是職業女性的女性獲得了主管職位,母親為家庭主婦的女性則是18%。
另一方面,職業媽媽的兒子長大後會花更多時間做家務和照顧他們的孩子。亦即,每週花約8個小時折疊/洗衣服、換尿布和做其他家庭工作,是母親為家庭主婦的兒子的兩倍。
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兒童內化了社會習俗以及模仿他們周圍成年人的行為。
McGinn的研究小組發現,母親是職業女性的人往往對性別角色有更「平等」的看法。他們傾向於重複在童年學習到的行為模式,因此成長於雙薪且會分攤家務家庭中的人,在他們開始自己的家庭時比較會重複這些模式。對於在傳統家庭中長大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這並不意味著家庭主婦正在破壞孩子的未來。研究強調,「合適」地撫養孩子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而且這兩種方式並非本身就是不利於小孩的。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媽媽進入職場,這份研究對將孩子留在家中感到內疚的媽媽來說是個強心劑。當小孩看著媽媽每天都去上班,尤其是如果小孩是一個女孩,她正在學習如何管理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活!
編譯來源:Times(2018.05.10)
+ read more
2018.05.23
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男女大不同!!
男女不同的免疫反應及與荷爾蒙的交互作用,可能影響男女從免疫治療藥物獲得的益處。最近一份統合性分析的研究檢視了20個隨機臨床試驗的結果,當中涵蓋一萬多名患者,發現患者的性別可能影響其治療癌症所使用的免疫治療的效果。
免疫治療是近十年癌症治療最重要進步之一,它利用人體免疫系統的某部分來對抗癌症,涵蓋了多種以不同方式運作的治療方法。有些會強化身體的免疫系統,有些則會訓練免疫系統去攻擊特定的癌細胞。它們是許多癌症的常規治療方法,如皮膚癌、非小細胞肺癌;目前也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以了解對其他癌症的效果。
過去研究已顯示男性所有癌症的死亡風險高於女性近兩倍,這可能是因為行為或生理上的因素。在這篇新研究中,研究作者針對接受免疫治療患者存活的差異進行分析。研究團隊結合了20個隨機臨床試驗的資料,共有11,351名患者,其中32%是皮膚癌患者、31%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它還有腎臟惡性腫瘤、泌尿上皮癌及頭頸癌等。男性佔了67%。他們是晚期癌症或轉移的癌症患者,都接受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pilimumab, tremelimumab, nivolumab, 或
pembrolizumab)」。
整體而言,接受免疫治療的人都比控制組來得有效,控制組包含了使用安慰劑的人或接受其他治療癌症藥物的人。不過,不論患者的癌症類型及服用哪一種藥物,接受免疫治療的人當中男性的存活比女性好。平均而言,接受免疫治療後的存活,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都會潛在地影響身體免疫反應的強度。一般而言,女性擁有比男性更強的免疫反應,這讓女性清除病原體的速度較快,也進一步解釋了許多感染在女性身上比較不易,也較不嚴重以及疫苗的反應女性較男性好的原因。然而,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卻是以女性居多(約80%),因此男女在免疫系統上的差異可能與慢性發炎
(如癌症)
發生的自然過程有關,對於治療藥物的反應也因此而不同了。
臨床試驗中的女性代表性不足是公認的問題。確實,研究所檢視的臨床試驗有一半其女性試驗對象少於整體人數的三分之一。這代表個別的臨床試驗可能無法可靠地呈現性別與治療效果的交互作用。這項研究的分析結果強調了性別分析的重要性,以避免將從男性試驗對象獲得的研究結果錯誤地概推用到女性身上,因為這可能導致照護不當及潛在的傷害。
這篇最新的研究者並未表示希望能促進治療指引修改,但是認為應該鼓勵更多研究致力於了解性別影響免疫治療效果的背後機制,以改善所有患者的治療品質。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腫瘤學院的Omar
Abdel-Rahman表示,這份研究涵蓋的患者有著不同的腫瘤類型,每個腫瘤都有許多基礎特性是男女不同的,這些基礎特性已經被發現會影響接受免疫檢查哨抑制劑療法的治療結果。此外,男女之間還有生活習慣和行為特質上的差異,這可能也是干擾因素。雖然這份研究引起了許多思考,仍應謹慎地不要直接做出極端的結論及貿然改變目前被認可的照護標準。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2018.05.16)
+ read more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2018.02.13
懷孕時有高血壓 產後仍會持續
很多人知道,女性懷孕時發生妊娠性高血壓產後會復原,而她「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顯著的增加。但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有些女性的妊娠性高血壓在產後是一直續存著,而非「未來」才會發生。
最近荷蘭的研究顯示,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女性產後仍較有可能高血壓。荷蘭婦產科硏究專家Dr.
Laura
Benschop指出,產後的高血壓問題時常被忽略,因為許多女性在醫師辦公室測量的血壓是正常的。
為了了解這種情況的普遍性,這項研究追蹤200位罹患妊娠高血壓的孕婦。在她們產後的一年間,每天早上、晚上及回診時都測量血壓。
在產後一年內,超過41%的女性有高血壓。其中最普遍的類型為「隱匿性」高血壓,佔17.5%,意指在診所內量的血壓正常,在診所外測量則較高;約14.5%的婦女一年後持續有的高血壓;另外有9.5%有「白袍」高血壓,意指醫師辦公室裡的血壓高於辦公室外。
因此,如果只看診所量的血壓值,則將有56%有高血壓的女性被遺漏掉。
研究也發現46%的女性,其白天到晩間的血壓降的不夠多,這也是不健康的。42.5%的女性有晚間高血壓,增加心臟疾病,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由於以上的發現,專家建議女性懷孕時若有高血壓,應在產後繼續長期測量血壓,不只是在醫師的辦公室,在家中早晩不同的時段也要測量。
產後的高血壓,有不同的形式。女性應知道自己的血壓值,才可以採取步驟降低血壓,避免日後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
編譯來源:UPI(2018.02.05)、Journal Hypertension(2018.02.0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