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

不寂寞,活得久!
2015.04.07
不寂寞,活得久!
  要怎麼做才能活得比較久呢?很多人會建議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注重飲食健康,或是定期看醫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根據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發現,寂寞與社會疏離對於壽命長短所造成的威脅與肥胖無異。 這份研究分析了過往數份健康研究的資料,總數超過3百萬筆,除了年齡、性別與身體健康狀況外,同時包含參與者的寂寞、社會疏離與獨居狀況。 在年齡、性別與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受到控制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發現社會互動的缺乏將會增加死亡風險;另一方面,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則為身體健康帶來正向的影響。 同時,研究也發現寂寞造成的死亡風險有年齡上的差異,在較年輕的群體中,寂寞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更為明顯。雖然年紀越大越可能變得孤單,並且需要面對越來越高的死亡風險,但是根據本次研究發現,學者認為寂寞與社會疏離能幫助預測65歲以下群體的過早死亡風險。 學者說明,寂寞與社會疏離是兩種非常不一樣的狀況。舉例而言,有些人的身邊雖然不乏他人陪伴,但仍然感到孤單,這是寂寞;有些人偏好一個人過生活,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這是社會疏離。即便意義不同,這兩者對於壽命長短的影響卻是一樣的。 研究學者Tim Smith認為,當代人們的孤單指數不但是本世紀之最,更是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之最。未來,勢必會因此出現與寂寞相關的流行病。他表示,本次研究的啟示是,當我們的心理狀態越正向,我們的情緒與身體都能越好的運作。 資料來源: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男人比女人自戀
2015.03.18
男人比女人自戀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所進行的一份有關「自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哪個世代或哪個年紀,男性都比女性自戀。   這份研究進行了超過三十年,檢視超過355篇的期刊、論文、專業手冊等文獻,總共涵蓋超過47萬5千名的參與者;研究人員從三個與自戀有關的面向來分析其中的性別差異,這三個面向包括:領導能力、自我表現和權利意識。   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差異最大的面向出現在權利意識,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剝削他人,而且更容易自認為應擁有某些特權;在領導能力的部分,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較高;而在自我表現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也就是女性和男性一樣自負。   研究負責人Emily Grijalva教授指出,自戀傾向和許多人際關係障礙有關,包括無法維持健康且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出現不道德行為、有攻擊性;但自戀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較有意願成為領袖人物。   像自戀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從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或社會期待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上缺乏女性領導人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從旁觀察並學習性別角色,當發展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時就會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女性來說,當女性表現的積極進取、有野心、有威信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也因此對女性造成壓力,壓抑女性顯現自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Bulletin      
+ read more
親職壓力大不同  繼父憂鬱更嚴重
2015.02.11
親職壓力大不同 繼父憂鬱更嚴重
  隨著時代的演進,家庭型態已愈發多元,包括核心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單親家庭、新移民家庭等等,不同型態的家庭同時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日前,美國楊百翰大學(BYU)學者所進行的研究發現,當男女同時擔任的親職角色愈多,可能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愈高,其中尤以身為繼父又擔任多重親職者感受壓力的程度最高。   研究作者之一BYU社工教授Kevin Shafer表示,過去當我們談到親職與憂鬱症,第一念頭都會想到新手媽媽的產後憂鬱,但事實上繼親家庭的父母所面臨的親職角色也會帶給他們沈重壓力。   研究團隊分析全美超過6,000位病患的資料,發現繼親家庭的雙親通常有三種親職角色,包括面對兩人各自原有的兩個家庭、及兩人後來結合又生小孩的混合家庭。同時需扮演這三種角色的家長比起其他僅擔任一種親職角色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57%。這項風險的上升尤其在那些未與原來家庭的親生子女同住的父親身上更為顯著,研究推測部分原因可能是這些父親由於與新家庭中的孩子相處時間比較多,因而對過去家庭的小孩感到罪惡、虧欠。   Shafer教授表示,在我們的社會中有親職的文化規範,但針對繼親卻完全沒有。這項研究發現並強調兩個重點:男人在需要協助時比較不傾向尋求專業諮商服務;這種混和型態的家庭正愈來愈普遍常見,因此有愈來愈多的雙親須面臨多重親職角色的重擔與壓力。   研究者希望此研究結果能鼓勵更多有此壓力的家長出面尋求幫助;而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及醫師也應瞭解到憂鬱症的形式有非常多種,已當家長的病患憂鬱症症狀表現會與非家長者不同。     資料來源:社會工作期刊(Social Work)      
+ read more
主管壓力,男女大不同
2014.12.11
主管壓力,男女大不同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社會科學院最新的研究指出:擁有人事職權的女性主管比起職場上的其他女性更容易表現出憂鬱症的病癥;男性的表現卻完全相反,擁有人事職權的男性主管比起職場上的其他男性更少出現憂鬱症的病癥。   自威斯康辛州高中畢業的1,300位中年男性與1,500位中年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在職場上未有人事職權的情況下,女性出現憂鬱症病癥的情況些微高出男性;但在擁有人事職權的情況下,女性表現出憂鬱症病癥的情形卻大幅超出男性。   來自美國德州大學社會學院的學者Pudrovska博士指出:相較職場上其他女性,這些擁有人事職權的女主管其實都具備較易發展出正向心理特質的條件,例如較高學歷、較高收入、從事社會聲望高的工作(或職位)、較高的工作滿足感,以及擁有較多的自治權,但是,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卻比職級低的女性來得差。   歷年來社會科學的研究結果都顯示當女性在具有職權的位置上時,往往會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偏見、刻板印象而須面對緊張的人際關係,受到來自部屬、同事與上級的孤立、抵抗。具備職權的位置常被視為需要高度的魄力與自信,而當女性主管表現出這樣的特質時,往往會被批評為沒有女人味。   反觀男性,由於男性掌權是符合社會期待的表現,男性擔任領導人被視為是基本且合乎情理的安排,因此,男性主管並不需要面對女性主管的困境。這更強化了男性主管在職場上的影響力,並且減少人際上的衝突。Pudrovska博士認為上述狀況正足以說明此次研究發現。 Pudrovska博士強調要改善職業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職場上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與敵視就必須被消滅。台灣女人連線在此也特別提醒,不同性別承受壓力後的表現方式不一定相同,現存對於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多半是針對女性才會出現的症狀,並不適合套用到男性身上,而事實上性別刻板印象對兩性都會造成傷害,不論如何都應避免。   資料來源:_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_  
+ read more
親子對話有性別差異!
2014.11.14
親子對話有性別差異!
  最近一項英國的研究發現,在親子對話的過程中,母親與女兒互動時,使用情緒性或描述情緒字眼的比例比與兒子互動時高出許多。   此項研究由來自英國薩里大學的Tenenbaum博士主持,總共有65組西班牙家庭參與,每組家庭成員都包括父母與小孩,小孩的年齡為4歲與6歲。研究人員觀察記錄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的過程,以及親子談論孩子出遊、看醫生、第一次上學等生命經驗的對話內容,並且檢視他們所使用的詞彙,以及與「情緒」相關的字彙使用數量。   結果發現母親在與女兒溝通互動時,更常使用情緒性或與之相關之字眼;而女孩在回答問題時使用情緒相關字彙的頻率也較男孩高。   Tenenbaum指出這代表親子間的對話是存在性別差異的,而家長往往不自知,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間的性別差異。而這必然會幫助女孩發展出較高的情緒敏感度,研究小組認為這能說明何以女性的情緒智商通常都比男性來得高。   最後,研究小組認為這種情緒理解與表達能力上的差異會是女性的優勢,特別是在進入職場後,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行銷、團隊合作與領導等項目上,將高的情緒智商視為重要的能力。     資料來源:_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_    
+ read more
奧地利研究:自殺新聞報導應避免複製性別刻板
2014.10.28
奧地利研究:自殺新聞報導應避免複製性別刻板
  近日一項奧地利MedUni Vienna大學的研究表示,在奧地利,每日新聞報紙上的自殺報導普遍充斥著性別刻板形象,這將可能會不利於自殺防治工作。 根據研究指出,自殺議題一直存在一個與性別相關的弔詭現象,那就是有自殺意圖者女性遠高於男性,但真正進行自殺行為的卻是男性比女性要多,而研究認為新聞報導文化應該承擔造成此現象背後的部分責任。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1997-2005年間11家奧地利每日發行的報紙,共507篇包含「自殺」關鍵字的報導文章。研究團隊分析這些文章報導方式是否有特定性別模式。分析歸納後發現,報導多呈現保守的性別角色形象:女性自殺的文章多著重在社交問題、與他人關係、及圍繞在家庭環境的主題上,並且會以汙名方式強調自殺者的精神疾病,使用的描述文字較為複雜、呈現方式謹慎;男性自殺文章使用的文字則多與憤怒、遭受拒絕相關。 研究主要作者Brigitte Eisenwort教授表示,這些報導所呈現的並非自殺問題的全貌,同時還存在將精神疾病汙名化、男性自殺報導篇幅過少缺乏代表性的問題,這將使讀者容易忽略男性自殺者以及精神疾病是可被治癒、自殺風險可預防的事實。他建議記者應注意要盡量呈現更加真實正確的報導內容,避免再度複製男女的性別刻板形象。   資料來源:性別角色期刊(Sex Rol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