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12.09
警訊!尋求人工協助生殖的女性請注意
許多不孕夫妻為求一子(女)而尋求人工協助生殖。為了取得卵子,醫師會為婦女注射催卵泡成熟的藥物。有些醫師會以一種治療乳癌的藥物,LETROZOLE(產品名FEMARA),來抑制雌激素,促進卵泡的成熟。
FEMARA的製造藥廠─瑞士諾瓦帝斯(NOVARTIS)藥廠─與加拿大健康部在十一月底發佈聯合警訊給婦產科醫師及不孕症專家,強調FEMARA被使用在非適應症上已引起關注;懷孕、正懷孕或母乳哺育的女性不應使用FEMARA,因為它可能對母親或胎兒有害,包括胚胎畸型發育。
在美國,此種藥物在標籤上已有「新生兒缺陷」的警語。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重新審查此案例。諾瓦帝斯藥廠正發函給全球的不孕專家。在台灣,也有少數的不孕症專家使用此藥物催卵。尋求人工協助生殖的婦女應特別注意!
+ read more

2005.11.17
ICSI小孩有較大的出生缺陷風險
根據國際婦產科雜誌(BJOG)的報導,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ICSI)所生出的試管嬰兒雖然沒有遲滯或異常發育,但是有比較大的出生缺陷風險。
ICSI始於1992年,是在顯微技術下將單隻精子注射到卵細胞質內,讓精、卵結合受精。此技術主要針對精子活動力較差的男性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研究指出,此技術也一直有神經發育及知能缺陷的餘慮。
根據報導,輕微知能缺陷在ICSI的小孩的機率為16%,而自然受精的小孩為6.5%;嚴重知能缺陷在ICSI的小孩的機率為7.9%,而自然受精的小孩為2.7%。
然而,領導此研究的Dr. Pratibha
Agarwal及其研究團隊也指出,ICSI的小孩與知能缺陷風險的關連需要更大型的研究來評估與確認。
+ read more

2005.11.11
更年期並非性慾減低的真正原因
美國性學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刊登一項研究報告表示,女性更年期後性慾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因為荷爾蒙,而是對於自己的身材不滿所致,而文化中對於女性年輕及苗條的強調,則使得大部分女性容易對自己身材不滿。
這項由Dr. Patricia Barthalow
Koch所主導的研究共有307位35-55歲之異性戀婦女參與,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女性對自己的小腹、腰、臀、大腿最不滿意,其中更有21%的女性對自己身上沒有一處滿意。而越是自認為身材不夠有吸引的女人,對於性的渴望及次數就越低。
然而這些女性中有3分之2表示,雖然跟10年前比起來,對性生活的需求較少、也比較不活躍,但是一旦發生性行為時卻更能從中得到樂趣,特別是與性伴侶在情感上更能獲得滿足。
Dr.
Koch表示,男性威而剛的崛起改變了中年男女性行為習慣,而為了因應這些變化,藥廠更在中年女性的荷爾蒙身上花足了心思,但研究顯示出,除了一些生理因素之外,女性更年期性慾減低與女性對自己身體意象也有關係,但同時Dr.
Koch也表示將來還需有更多更大規模的的研究調查才行。
+ read more

2005.11.03
精子年紀大,小孩易有唐氏症
2002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曾報告過,男性在35歲之後精子的活動力會下降、不易使卵子受精、且容易有受損的DNA。而最新一期的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上則又報導了一項新的研究,表示男性精子年紀越大,除了生育能力下降之外,也較容易產出唐氏症及有四肢缺陷的小孩。
這項由美國UCLA的Dr. Jorn
Olsen所作的研究是使用了丹麥生殖資料庫(Danish
Fertility
Database)中70,000對夫妻與他們第一胎的資料,發現50歲以上的男性,生出唐氏症或有四肢缺陷小孩的機率增加了4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曾指出,女性在30歲時,生出唐氏症小孩的機率是1千分之1,40歲之後則是105分之1。Dr.
Olsen提醒想要組織家庭的民眾,除了考慮女性年齡的問題之外,男性的年齡也要納入考量。此外,在捐精的部分,在英國政府今年4月決定讓生殖細胞捐贈者不再匿名後,發現來捐精的男性有越來越多都是年紀較大、已有家庭的人,因此許多專家們也開始憂心捐精者的精子品質。
+ read more

2005.10.19
大部分年輕女性捐贈的卵子都有基因缺陷
醫界一直以來都認為,在捐贈生殖細胞時,年紀較大的婦女卵子中容易有遭損害的基因,同時這些基因也會被帶入胚胎中,影響到胎兒,但是年輕女子的卵子卻是健康且無缺陷的。然而,美國生殖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昨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了一場會議,徹底推翻了醫界長久以來的認知。會議上發表的三項研究成果均表示,大部分年輕女性所捐贈的卵子中其實也都含有受損的基因。
第一項研究是由美國加州Huntingdon Reproductive Centre的Dr.
Jeffrey
Nelson所做,他使用了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掃瞄了289個30歲以下年輕女性所捐贈之卵子培養出之胚胎,發現其中42%都有受損的染色體。然而造成損壞的原因是否因為排卵藥物的緣故,仍須更進一步的調查。
另一項由美國馬里蘭州Shady Grove Centre for Preimplantation
Genetics所做的PGD掃瞄也呈現類似的結果。Paulette Browne
在掃瞄用21-31歲卵子捐贈人所培養的胚胎後,發現基因不正常的機率有52%。這些異常的胚胎是因為裡頭有非倍數染色體(aneuploidy)的缺陷,而這種缺陷也常是造成流產的原因。
第三個實驗是由Dr.
Nagy所主導,發現與接受健康捐贈人的精卵所培育之胚胎相比,接受不孕治療的年輕夫妻自己所產之胚胎有更多基因缺陷的機率。35歲以下的女性所製造之胚胎有3分之2有基因缺陷,38歲以上者,基因缺陷更高達4分之3。
專家學者們都建議,即使是使用年輕女性的卵子來培養胚胎,在植入母體前也都應該先用PGD掃瞄,以降低流產或多胞胎的風險。然而,PGD掃瞄的費用非常昂貴,因此要普及化仍有困難。除此之外,也有人質疑卵子受損的因素是否與人工取卵過程有關,以及精子的部分是否也會有影響等問題,都有待解決。
+ read more

2005.10.14
試管嬰兒小孩6歲前較容易生病?
瑞典研究表示,試管嬰兒(IVF)比其他人較容易在小時候住院,原因不確定,有可能是因為IVF小孩有較多早產及多胞胎的情形;但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作IVF的父母親比較有尋求醫療資源的習慣有關。
根據9月份生產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的報導,瑞典科學家Dr. Bengt
Kallen及其團隊在分析16,000名IVF的小孩出生1-20年的病例追蹤後,發現他們比其他自然受孕的小孩多兩倍的住院治療紀錄,尤其是在6歲以前。而其中多胞胎的IVF小孩住院比例又更高。
排除早產兒之後,IVF小孩住院的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抽搐及先天畸形的問題,其他健康問題則與自然受孕的小孩差不多。另外,研究也顯示,IVF小孩並無大家擔心有較高的癌症風險。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