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老來得子沒那麼簡單?
2017.07.27
老來得子沒那麼簡單?
相較於女性有更年期,男性沒有更年期或可預期的生育年齡,因此女性的年齡成為自然懷孕或人工受孕的關鍵決定性因素。雖然已有少數研究發現男性的年紀會影響其伴侶懷孕的機率,特別是精子的健康狀況,但一些名人像是卓別林、帕瓦洛帝的例子,還是讓大家認為男性的生育能力與年齡無關。   最新研究發現,男性年齡對於人工受孕的活產率有相當顯著的影響,男性的年齡越大,其活產率越低。   研究分析了2000年至2014年波士頓地區大型人工受孕中心的7753組受術者,共19,000人次人工受孕療程的資料,並將女性受術者細分為30歲以下、30-35歲、35-40歲、40-42歲;男性伴侶也與女性做相同的年齡分組,並增加42歲以上的組別。   結果如同預期,在40-42歲這組女性(最高是經過6次療程)受術者的活產率最低,女性年齡為關鍵的決定因素,其男性伴侶的年齡並不影響結果。然而在其他女性受術者年齡組別中,男性伴侶的年齡則顯著與活產率呈負相關,亦即男性年齡越大,活產率越低。   例如,在30歲以下的女性受術者組別中,其伴侶為40-42歲組別的活產率(46%)比35-40歲的活產率(73%)要低;同樣地,在35-40歲的女性受術者組別也發現,較年輕的男性伴侶也是比年紀較長的男性伴侶,活產率要高。   該研究計畫的研究員Dr.Dodge表示,整體來說,當女性受術者與其男性伴侶年紀相仿並不會影響其活產率,但在35-40歲這個組別中,如果男性伴侶年齡小於30歲則會比30-35歲的男性增加將近30%的機率(從54%提升到70%);同樣地,在女性受術者30-35歲這個組別中,如果男性伴侶的年紀比較大,其與年紀相仿的比較,活產率減少了11%的機率(70%降至64%),影響非常顯著。   依據這項研究的結果,Dr.Dodge指出男性的年齡與自然懷孕率是呈負相關,並會增加自然流產的風險,但從目前的研究仍無法清楚知道其中關聯的機制如何運作,可能與受損的精子、精子中的DNA或表觀的損害有關,因而影響生育力、著床或胚胎的發展。   無論是此次或過往的研究都顯示,女性的年齡比男性年齡對生育力的影響還要大。女性年齡的確在染色體異常上扮演非常關鍵性的角色,傳統上我們認為男性年齡在懷孕機制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但在此次研究中發現,如果我們單獨從年齡分析,40-42歲女性的活產率比小於30歲女性減少46%機率;而男性在同樣的年齡級距比較,則減少20%的機率。   年紀大的男性是否可以透過與較年輕的女性伴侶來彌補對於生育力的影響? Dr.Dodge認為,在尚未確實知道男性年齡對於生育力的影響機制是甚麼之前,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過往大部分對男性的忠告集中在精子的品質,但這似乎無法完全解釋男性年齡對於生育力的影響,在沒有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目前可以給男性的忠告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編譯來源:33rd Annual Meeting of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in Geneva、Medical News Today 20170704    
+ read more
女人因為年老而沒有「性」趣?歐洲法院說:錯!
2017.07.27
女人因為年老而沒有「性」趣?歐洲法院說:錯!
歐洲的人權法院裁定,葡萄牙的法官在一個醫療賠償案中認為:「女人『性』的重要性隨著她的年齡而下降─是「性別歧視」。   一名五十歲的葡萄牙女士瑪麗亞·莫雷斯(Maria Morais),聲稱1995年在葡萄牙醫院進行的婦科手術的醫療疏忽使她無法正常進行性行為。她因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獲得了賠償,但醫院提起上訴,在2013年獲勝,減少了約三分之一的賠償金。   對於裁判的理由,里斯本的法官(兩名男性和一名女性,都超過50歲)認為,由於她的年齡,「性」並不重要。這起案件在葡萄牙引發了一場抗議風暴,一位女立法委員將裁決描述為“塔利班的法理”。   法國的歐洲人權法院站在瑪麗亞這邊,指出葡萄牙法官持有「偏見」,侵犯了尊重私人和家庭生活的權利。判決葡萄牙應支付瑪麗亞3,250歐元(3,790美元)的損失賠償和2,460歐元的成本和費用。   歐洲法院認為,葡萄牙法院的裁決「忽視了『性』對於婦女的身心是很重要的,不論是在其自我實現或其他領域的情慾」;   此外,「(葡萄牙法院)更是基於一般的假設,認為對於一個50歲的女性,又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相較於年輕的人而言,性行為並不重要。在(歐洲)法院認,這些思維顯示了葡萄牙司法機構的充滿了偏見。」   另外,歐洲法院也提到葡萄牙在2008年和2014年兩個男性患者的醫療事故的判決。在這些案件中,葡萄牙最高法院認為,男人不能再有正常的性生活,無論年齡大小或有無小孩,都會影響他們的自尊心,給他們帶來了「巨大或強烈的精神上的衝擊」。     編譯來源:The Gardian 201707、AP 20170725        
+ read more
多國提出警告 隆乳與罕見癌症有關
2017.07.25
多國提出警告 隆乳與罕見癌症有關
在今年3月,台灣女人健康網曾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發佈了隆乳會導致退化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警訊。表明至少有359人罹患此癌,其中包括至少9人死亡,FDA並指出這和使用表面有紋理的植入物有關。專家們認為填充物表面的紋理可能引起發炎,進而發展至癌症。   因為乳房填充物的安全性一直備受質疑,英國醫藥和健康照護用品管理局(MHRA)正在進行全面性審查。MHRA統計發現女性植入表面有紋理的乳房填充物後,有2人死於ALCL,另有23人罹患同類型癌症。然而,MHRA強調目前無確切證據顯示填充物是癌症的起因。   去年英國約有8,000位女性接受隆乳手術。自從2010年發生PIP填充物的醜聞後,英國在2016年10月建立了乳房手術病患者的註冊機制,以促進安全。   MHRA發言人表示:「我們是歐盟行動組織的一員,監督和ALCL相關的乳房填充物,目標在了解整個歐洲的情況。」而英國衛生部也宣布成立獨立的諮詢團隊,採取行動促進整型手術的安全。   英國Angelia Ruskin大學整型外科專家Jim Frame指出,5年來,這個癌症如潛伏的炸彈,卻一直被隱藏著。有紋理的填充物應被禁止,使用較安全的平滑面乳房填充物。   今年5月發表的研究表明,與平滑的乳房填充物相比,某些有紋理的乳房填充物可能將ALCL的風險增加 10到14倍。   法國監督組織在2015年即指出,一些被召回的乳房填充物,很清楚和腫瘤有關。   澳洲治療藥物管理局(TGA)持續監測隆乳導致ALCL的病例,在今年該國確診病例數量翻了一倍以上,引起全世界醫生和患者的關注。     編譯來源:FDA、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705、Mail Online20170713、AboutLawsuits20170710    
+ read more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2017.07.19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圖片來源:DAILY MAIL   胎盤在懷孕期間在子宮中生長,並為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母親在分娩後會吃胎盤,只有駱駝和人類是例外。十多年來,在名人宣傳與網路傳播的效應下,生產後吃胎盤被認為對改善產後抑鬱、提升母乳量與改善身體精力等部分有幫助。   然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最新報告,胎盤膠囊引起了嬰兒疾病。   2016年秋天,美國俄勒岡州有名嬰兒感染了兩次鏈球菌。調查人員認為,第一次的感染,是出生時被媽媽傳染。後來,媽媽開始服用胎盤膠囊。母親將胎盤送到一家提供清潔、切片和脫水的公司,研磨後裝入膠囊。嬰兒在幾週後再次生病,這應該是來自藥物。   報告指出這種藥物可能會增加媽媽腸道和皮膚中的鏈球菌,嬰兒從皮膚接觸到細菌。作者說,胎盤膠囊的製作不受管制,不能保證沒有有害細菌,應避免服用。   科學家指出,其他細菌也可能存在類似的風險。胎盤組織、生食等情形,都可能含有各種細菌。即使是經過處理的胎盤—無論是經過烹飪、乾燥還是保存—還是可能傳播感染。   健康科學家Timothy Caulfield指出,食用胎盤是透過知名人士推廣但缺乏科學證據健康現象之一。他並建議,要追求健康,就忽略大部分的名人和流行文化。Caulfield說,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可信賴的科學訊息,而不是用軼事和敘述作為證據,炒作出來的消息。   然而,CDC發言人說,CDC並沒有對胎盤製品有正式立場,相關警告是作者的結論。     編譯來源: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170630、Daily Mail20170630、STAT20170629    
+ read more
性別盲誤導醫學研究!
2017.07.18
性別盲誤導醫學研究!
為了了解動物的性別對生物醫學研究產生的影響,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等10個中心進行最大型的研究。研究量化雄性和雌性小鼠之間的差異(稱為性二態dimorphism),發現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差異影響了一半以上的研究結果,這對未來動物研究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些動物研究是人類疾病治療研究依據的基礎。   性別會影響大多數疾病和官能失常的盛行、病程和嚴重程度,包括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哮喘。然而,一直以來,女人被認為是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的中一個小男人。因此,生物醫學研究中通常的做法是忽視性別或僅分析一種性別(主要為男性),並將結果應用於其他性別(通常是女性)。由於這種以男性為主的研究偏頗,醫療處置對女性而言是比男性缺乏實證的。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量化了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差異,科學家分析了超過50,000隻小鼠的234種身體特徵,包括身體組成、代謝特徵、血液成分、行為特徵和全身特徵—頭部形狀、皮毛、爪子等身體的正常或異常。   在上半部分的研究中,科學家研究了對照雄性和雌性小鼠的身體特徵之間的差異,看他們的性別是否有影響。   在第二部分的研究,科學家們研究了小鼠的性別如何影響基因改造的作用。例如,研究人員關閉了一個基因,評估所產生的差異是否取決於小鼠的性別。   研究發現,在標準小鼠組—對照小鼠組中,其性別對56.6%量性特徵(如骨質)有影響,而質性特徵則為9.9%,包括頭部形狀是否為正常或異常;在突變基因小鼠組—實驗小鼠組中,他們的性別改變了13.3%的質性特徵和高達17.7%的定性特徵。   Judith Mank教授(倫敦大學學院)表示,「我們一直假設男性和女性的身體特徵是不分性別的,這項研究說明身體特徵的性別差異發生的頻率。更重要的是,小鼠的性別影響基因改造作用的事實顯示,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是深植在特徵背後的基因裡,這意味著只有研究男性只是畫出一半的畫面。」   Natasha Karp博士(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表示,這是一個科學的盲點,我們真的需要探索。我們錯過了性別對許多常見疾病的過程和嚴重程度以及治療的副作用有很大的影響。現在我們由量化研究瞭解性二態性對生物醫學研究的影響。在精確醫學的推動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到疾病的基因差異,還要考慮他們的性別。」   本研究對未來動物研究和臨床試驗的設計做出了提示。在美國,爭取女性納入臨床試驗已經二十多年,雖然有更多臨床試驗的參與,但從1970年的9%增加到2006年的41%,女性的代表性仍然不足。   這個偏差在生物醫學研究的早期階段更加嚴重。回顧 2011年至2012年間,國際的動物研究發現,22%的研究沒有說明動物的性別,而80%的研究僅使用雄性,只有3%的研究包括雄性和雌性。   Steve Brown教授(MRC哈威爾研究所)表示,“因為沒能徹底地調查生醫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我們很可能錯失了重要的科學資訊。此研究結果是建議實驗設計應將兩性納入疾病研究,而不是將單一性別的研究結果推斷到另一性別。這項研究是突顯「性別影響研究」的重要一步,將有助於解釋未來生物醫學的這些差異。”     編譯來源:Sanger Institute、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0626、Medical News Today20170629    
+ read more
每月射精21次可防止攝護腺癌?!
2017.07.17
每月射精21次可防止攝護腺癌?!
英國國家健康照護局(NHS)鼓勵男人自慰, 原因為何?因為,這將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上週,射精次數與攝護腺癌的關聯在國外有熱烈的報導討論。但其實,這是一個舊聞。   去年12月在歐洲泌尿外科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重點在瞭解射精與攝護腺癌的關係。31,925名健康男性在1992年填寫了一份關於射精頻率的調查問卷。他們被問及當年齡在20-29歲、40-49歲時射精的次數,無論是通過性交或自慰。然後追蹤這些男性18年,觀察他們攝護腺的健康狀態。   至2010年有3,839人被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研究人員發現,每月射精至少21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月4至7次的人少33%。   在一項澳洲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70歲以前,每月射精4.6 至7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月少於2.3的少36%。   研究人員並沒有推測射精會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原因。據報導,以前的研究曾指出射精有助消除攝護腺發炎或感染,這些是和致癌有關的。   該研究已在NHS網站上列出,其中也指出一系列其他因素,如遺傳學、生活方式、兒童數量、飲食、性活動和教育的性質,也可能影響前列腺癌的風險。   NHS網站還指出,「儘管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聽說了一些聳人聽聞的故事,自慰是完全安全的。」「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預防性的方法,那麼它不會造成任何健康風險的。」     編譯來源:THE HERALD 20170708、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201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