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1.23
美研究:鈉攝取量過多或少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依據美國一項研究分析顯示,鈉攝取量每日超過6,500毫克、或低於3,000毫克,都將使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開始上升.而這與世衛(WHO)及美國心臟協會(AHA)分別建議的每日不得高於2,000及1,500毫克鈉攝取量,相差甚遠.該研究分析來自ONTARGET與TRANSCEND兩項試驗研究的資料,參與者為28,880位罹患心血管疾病或高風險糖尿病之病患,在研究最初先估量鈉及鉀的攝取量,研究追蹤時間為56個月,結果發現,最後有16.4%的病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得到心肌梗塞或中風、或先天性心臟病發作住院.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其中每日鈉攝取量7,000-8,000毫克,導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為53%,超過8,000毫克出現複合結果的風險則更高(HRs1.66).攝取過少也會增加風險,每日攝取少於3,000毫克會增加複合結果及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HR1.37)、2000-2999毫克之間會增加因先天性心臟病住院的風險(HR1.23).鉀攝取量部分則只與中風風險呈現相關性,以1,500毫克為標準的話,攝取量愈高將可降低中風風險.多數研究都已證實降低鈉攝取量有益健康,針對此研究編輯評論醫學博士PaulWhelton同樣同意應有更多臨床試驗來決定到底鈉攝取量應降低多少,才能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並且進一步改善鈉與鉀的攝取比例,維持一個較健康自然的飲食習慣.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aition)
+ read more

2011.11.17
含糖飲料恐增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過去研究已證實常喝含糖飲料會引起多項健康問題,包括體重增加、肥胖、多糖症、第二型糖尿病及高血壓.近日一項於美國心臟協會會議上所發表的研究指出,女性常喝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在男性身上卻沒有看見這項風險的存在.這項多族群動脈硬化症(MESA)研究共分析4,166位、年紀在45-84歲間的男女資料,其中有38%非西裔白人、28%黑人、22%西語人口、及12%華裔美人,在研究一開始,所有參與者都不是心血管疾病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以問卷方式詢問參與者平日的飲食習慣,而研究所定義的含糖飲料包括一般正常糖飲料、蘇打飲料、含糖礦泉水、不含酒精的啤酒.研究結果顯示,有8.4%的參與者每天至少喝兩瓶含糖飲料.經過五年的追蹤時間發現,與每天飲用少於一瓶含糖飲料的女性相比,每天至少兩瓶以上的女性較有可能出現腰圍增加3%以上(54.1%:63.7%)、三酸甘油脂過高(10%:24.3%)、及空腹血糖異常(20.4%:26.8%),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同時這些狀況在調整多項潛在干擾變項後,也仍然不變,但在男性身上發現的數據則未達統計意義.研究解釋為何會出現性別差異的原因,主要由於女性比男性每日所需的熱量較少,因此每份熱量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所造成的影響就比較大,但目前研究還未能說明含糖飲料是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變化,這將是該研究進一步探究的重點.這項研究結論也再次加強美國心臟協會有關心臟健康飲食的建議—每人每週含糖飲料的攝取總熱量不應超過450卡路里.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1.10.12
美鹽業協會要求政府撤除鈉攝取量指引
2010年美國公佈飲食指引建議,超過50歲以上的民眾、非裔美國人、以及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者,每日鈉攝取量應少於1,500毫克,而上述民眾已近乎佔美國半數人口.美國鹽業協會(theSaltInstitute)近日則針對這項鈉攝取量的建議提出抗議,認為每日1,500毫克過少,恐對人體造成其他健康傷害.今年初美國心臟協會(AHA)針對這項飲食建議曾進一步指出,每人每日不應攝取超過1,500毫克的鈉,每天減少攝取3公克的鹽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目前已經有超過50個臨床試驗證實,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血壓,可透過減少鈉攝取量使其攀升的速度減緩.此外,每年還可以省下高達兩百四十億的健康照護支出.然美國鹽業協會認為,飲食指引建議應立基於科學與醫療知識,不該只去看那些貶抑鹽的價值之研究,而忽略降低鈉攝取量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早產、產生胰島素抵抗、以及年老易跌倒等風險增加,同時也沒有考慮到鹽份在調節血壓、口渴與尿液產生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美國鹽業協會也強調,他們並非反對降低血壓,而是認為以降低鹽份攝取作為主要策略是危險的,民眾在降低鹽份攝取的同時,事實上可能藉由吸收了更多熱量來滿足原本對鹽份的需求,導致整體鈉攝取量並沒有真正改變.鹽業協會最後表示,希望美政府能針對降低鹽份攝取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做大規模的研究,而非僅在幫助血壓降低的部分.資料來源:MedpageToday
+ read more

2011.08.29
飲食失調影響女性生育力
日前一項英國研究表示,有厭食症與暴食症問題的女性比其他女性等待真正受孕的時間來的久,大約需多花上六個月的時間,但她們並非一定比較可能得花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受孕,且其中非預期懷孕所佔的比例超過四成.這項研究以問卷方式詢問11,088位懷孕女性,請她們在妊娠第12與18週完成問卷,其中171位曾患有厭食症、199位曾有暴食症、兩種飲食失調症狀皆曾出現之婦女有82位.結果發現,有上述兩種飲食失調症狀之一的女性接受助孕治療的比例,比其他女性高出兩倍以上(6.2%:2.7%).此外,研究也發現,有厭食症的女性非預期懷孕的比例高達41.5%,而在一般女性中該比例較低為28.6%,顯示厭食症女性可能低估她們受孕的機率.研究主要作者AbigailEaster提醒,準備懷孕的女性如有飲食失調問題應在懷孕前先接受治療改善,醫生在評估受孕能力時也須瞭解女性病患是否有飲食失調症狀,並給予適當建議與醫療照顧.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國際期刊(BJOG:AnInternational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aecology)
+ read more

2011.08.18
吸煙增加女性膀胱癌罹患風險
一項來自美國國家衛生機構(NIH)研究表示,與過去研究數據相較後,現今正在吸煙者罹患膀胱癌的風險又提高許多—過去只有20-30%的女性膀胱癌案例是由於吸煙所致,然近日這項研究卻發現,該比例已上升至50%,與男性膀胱癌患者中的比例相當.這項研究使用NIH飲食與健康研究(NIH-AARPDietandHealthStudy)中超過45萬筆資料,這些研究參與者在加入研究之初年紀約50-71歲之間,並在1995-1996年間完成生活形態的問卷調查,後續研究追蹤至2006年底.在排除不符標準之資料後,最後研究分析共包括281,394位男性與186,134位女性的資料.過去研究指出,正在抽煙者比不曾抽煙者,罹患膀胱癌的風險將高出3倍,但這項研究卻發現該風險數字已提高為4倍.研究表示,雖然美國整體人口中吸煙比例有減少趨勢,但膀胱癌發生率在過去30年卻一直維持穩定無變化,這有可能與香菸裡某些會引起膀胱癌發生的致癌物質增加有關.同時針對女性部分,研究認為女性吸煙比例的增加,可能是造成在女性膀胱癌的所有風險因子中,吸煙佔重要位置的原因.研究最後表示,雖然吸煙對導致男女得到膀胱癌的風險已趨近相同,但男性還是較易被診斷出有膀胱癌,過去認為這是男性吸煙所致,然這項研究結果推翻了這個論點,顯示吸煙並非導致男性罹患膀胱癌的唯一變項,研究團隊推論包括職業暴露與生理差異因素都可能是造成膀胱癌性別差異的原因.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1.08.12
吸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大型回顧性的美國研究指出,女性因吸煙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男性高,雖然確切造成女性較高風險的原因仍未知,但研究團隊猜測這可能是因為女性體內的某些生理差異導致她們比較容易對抽煙所造成的傷害產生反應.該研究蒐集過去75個研究的3,912,809名人口資料,檢視其中心臟病風險與抽煙及不抽煙之間的關係,發現當中有67,000人罹患心臟病,且有吸煙的女性比男性得到心臟病風險高出25%.此外,這項風險在吸煙女性部分每年都會增加2%,但男性部分並未看到.除心臟病出現性別差異外,女性吸煙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比男性高出兩倍.研究分析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女性可能比男性較易吸收菸中的致癌物質與其他有毒物質,再者,女性的吸煙人口雖然比不上男性多,但男女有不同的吸煙習慣,女性通常比較會將一根菸完全抽完,但男性在這部分的習慣尚未清楚.研究主要作者RachelR.Huxley教授最後認為,現今女性人口佔菸品消費市場的比例日益成長,菸害防治計畫應具備性別差異的觀點,且對於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策略也應同時顧及男女兩個性別,不該只改善單一性別的健康,而忽略另一方.資料來源:英國刺肋針期刊(TheLancet)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