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美婦產科醫學會:每個孕婦都應了解產後即可進行的避孕法
2016.08.15
美婦產科醫學會:每個孕婦都應了解產後即可進行的避孕...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表示,婦產科醫生應就婦女產後立即可使用的長效可逆避孕法(LARC)-如子宮內避孕器、子宮內投藥系統或皮下植入避孕劑-提供諮詢,讓婦女了解其益處與可能的風險。   ACOG的產科執業委員會(COP)分別在ACOG官網以及8月份出版的會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中表達對此事的看法:婦產科醫生以及其他產科醫事人員應提供婦女便利和有效之產後立即進行LARC的相關諮詢,以及減少意外懷孕和延長懷孕間隔的好處;婦女在產前就應知曉相關資訊,了解分娩後是可以立即放置避孕器的良好時機,而若錯過分娩後的放置機會,也可在產後回診時進行。   學者指出,懷孕間隔期短(發生分娩後一年內懷孕)與早產、新生兒不良反應等風險提升相關。   而由於美國大約有一半的女性於產後回診時表示產後曾經歷未作避孕保護措施之性行為。另一方面,亦有研究指出懷孕間隔期短風險高的女性通常也較不可能固定回診。   「我們鼓勵產科醫事人員在婦女生產前開始與之進行關於產後避孕的討論,以確保婦女有足夠的時間與資訊,讓她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避孕方法。」聲明共同作者Ann Borders表示:「其中包含了產後立即進行長效可逆避孕;要知道從開始生產到結束是一段忙碌、筋疲力盡,同時往往充滿壓力的過程,事先的做好產後植入的規畫將能減輕一些壓力。」   當然,產後立即進行LARC也有一些潛在的風險,諸如較高的裝置脫落可能,機率從10%至27%不等。遭遇宮內感染或產後出血的婦女也不適合使用此類裝置。另外,這樣的避孕方式可能會縮短可以持續哺餵母乳的時間。建議還是應與醫師進行充分的事前討論。   最後,COP也提倡將產後立即進行LARC納入公共和私人保險項目做適當的補助。從2012年開始至今,美國已有十幾個州的州醫療補助計劃開始補助支付這項費用;醫療照護與醫療服務中心(Center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也正在進行後續的追蹤調查。   而目前在台灣,避孕器不在健保補助項目中。子宮內投藥系統雖於2015年2月獲健保補助,但只針對生理期經血過多致嚴重貧血的婦女。   資料來源:ACOG、Obstetrics & Gynecology、衛生福利部    
+ read more
研究發現可辨識女性骨質快速流失風險的指標
2016.08.04
研究發現可辨識女性骨質快速流失風險的指標
骨質疏鬆好發於年長者身上,由於症狀難以被察覺,因此一直被視為沉默的疾病,當愈來愈嚴重時會出現骨折或骨裂情形。現今全球有3,400萬成年人有骨密度過低問題,而在美國就有1,000萬名成年人有骨質疏鬆。令人欣喜的是,日前有學者發展出了一項指標,可能有助於預測更年期女性是否可能有骨質流失快速的問題。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加州大學醫學博士Albert Shieh說明,因為骨骼破壞與形成是在體內同時發生的兩個過程,過去要透過檢測血液或尿液中的蛋白質濃度來分別得知兩者的狀況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針對此問題研究團隊最後發展出一個名為骨骼平衡指標(Bone Balance Index),可以說明這兩個過程的發生狀況,並且測試這個新指標是否可以幫助預測骨骼流失。   為了發展這個指標工具,研究以685位參加美國全國婦女健康研究(the Study of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年紀在42-52歲的更年期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女性的停經都在研究追蹤階段發生,研究團隊採集她們的尿液與血液測量蛋白質濃度,以瞭解骨骼破壞與形成情形;研究期間也每年都進行骨質密度測量。最後,將透過這個指標測得的骨骼破壞與形成數值加以合併,計算出每位女性在停經前的淨骨骼平衡值,結果發現該指標對於在最後一次經期的前2年到停經後的3-4年這段期間的骨質流失情形有很強的預測能力。   Shieh博士表示,這個新方法對於辨識更年期女性是否有脊椎骨密度流失的風險有最明顯預測效果,未來仍須有更多研究一起來測試這個方法對預測停經後骨質流失與骨折發生是否真正有效。   資料來源: 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    
+ read more
史達汀能改善患免疫疾病媽媽的胎兒存活率?
2016.08.02
史達汀能改善患免疫疾病媽媽的胎兒存活率?
新的史達汀治療研究顯示,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媽媽服用史達汀藥物Pravastatins有助於降低產出早產兒的機率及增加新生兒的存活率。不過,此研究是小型的初步研究,因此研究團隊提醒研究結果尚不足以成為臨床治療建議。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及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的研究團隊,找來11位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抗磷脂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的產婦,並提供他們服用一種不會接觸到胎兒的史達汀藥物-Pravastatins。研究團隊另外找來11位同樣罹患APS的產婦,提供他們目前標準的抗凝血治療–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及肝素(heparin)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服用Pravastatins的母親的新生兒皆為活產,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母親則有7個活產、3個死胎,1個於產後3小時內往生。再者,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母親有7位因為胎兒窘迫(foetal distress)等其他危及母親健康的問題而被施予緊急剖腹產(emergency C-sections)。   此外,由於Pravastatins治療能降低APS對胎盤發展的影響,進而增加胎盤的血流量、避免胎兒發生子宮內生長遲滯(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導致早產,服用Pravastatins的母親平均在第36周產出新生兒,另一組則為平均26周。而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母親產下的早產兒待在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的時間也較久。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女性健康部門的資深編輯Guillermina Girardi教授說明,許多患有APS的母親對傳統的抗血栓治療沒有反應,並且還面臨著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如子癲前症、子宮內生長遲滯,危及母親及胎兒的健康。但有研究結果發現被廣泛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Pravastatins可能有助於避免患有APS的產婦發生懷孕症候群。   不過,Girardi教授提醒,此份研究屬小型的初步研究,且研究對象並未經過隨機取樣,因此還需要大型的隨機臨床試驗來完整建立這種治療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資料來源:_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_      
+ read more
不堪HPV疫苗副作用 日63名女性提集體訴訟
2016.08.01
不堪HPV疫苗副作用 日63名女性提集體訴訟
今年4月曾有12名接種HPV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日本女性共同出面招開記者會,表示將對藥廠及日本政府提告,並呼籲其他受害女性出面。而今,總計有63名受害女性出面,並於7月27日提起集體訴訟。 我們認為此事件再次凸顯了建置完善注射通報與追蹤系統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對疫苗的安全性尚存疑慮,又有效性與效期未獲得足夠證實之際。良好的通報系統與追蹤機制將有利於專家學者更確實的評估疫苗的效益。   以下引自【ETtoday】 _記者陳曼晴/綜合外電報導_ _HPV疫苗的副作用話題在日本爭議不斷,日媒27日報導,日本全國各地有63位15~22歲女性在27日,針對接種HPV副作用一事,在東京等4地的地方裁判所,對2間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和默沙東公司及政府提出集體訴訟,索賠每人1500萬日圓,全額共9.4億日圓(台幣約為2.82億)。_ _網站《産経ニュース》報導指出,其中一名17歲高中三年級的起訴者望月瑠菜說,她也不想弄到法庭,但是為了將來自己的小孩,不前進就會後悔。據報導表示,望月瑠菜在小六時接受HPV疫苗接種,在高一8月時身體出現異狀,那時覺得右腳好像不是自己的,手腳會顫抖無法行走,當月下旬就已經用輪椅代步。_ _望月瑠菜指出,她原先去看診時被說是精神上的原因、不是病所以沒有大問題,但隔年3月去第8間醫院看診時卻被診斷為副作用的典型症狀。_ _望月瑠菜明年春天就要高中畢業,學校會有越來越多就業指導。但她指出,她原來希望成為物理治療師,幫助那些和自己有相同狀況的女性,但是她體力上會有困難無法持續工作。_ _另外一名20歲大三的起訴者伊藤維則說,我雖然沒有記憶或語言方面的障礙,但是為了目前在住院和無法參加訴訟的人,我們會努力,好好盯著裁判。_   最後,台灣女人健康網也再次提醒大家,接種疫苗只是防範HPV感染的一種途徑,並不是唯一的方式;確實做到安全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並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更確實且長久的維護自身健康。    
+ read more
母乳哺育能降低產後糖尿病風險?
2016.07.28
母乳哺育能降低產後糖尿病風險?
在台灣,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為3%。所謂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是指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在懷孕期間才出現血糖超過正常值,在產後血糖值又恢復正常的情形。而目前已知,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於產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較其他一般女性高。過去有研究發現,母乳哺育達3個月以上可以保護母體免於罹患糖尿病長達15年,最近一份研究則對此提出解釋。   由Anette-Gabriele Ziegler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發現母乳哺育達3個月以上對母體具有保護作用後,進一步探討背後可能的原因。他們找來近200位曾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並區分為母乳哺育達3個月以上及未達3個月或未曾哺乳者,觀察兩者新陳代謝產生物質的差異。其中,研究團隊排除了年齡、BMI值、母親教育程度、產後天數等因素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母乳哺育3個月以上的女性在新陳代謝時,磷脂(phospholipids)產生的過程發生變化,有助於預防第2型糖尿病發病;而母乳哺育時間較短的女性,母體血漿中的白胺酸濃度(leucine concentrations)及總支鏈胺基酸濃度(total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較低,亦即其肝功能較差,可能影響其代謝醣類之能力。   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妊娠糖尿病工作小組的主管Sandra Hummel博士說明,研究結果以新的視角看見了母乳哺育作為降低產後糖尿病風險的潛在原因,並且她認為這可能在降低產後糖尿病方面是項成本效率高的方法。未來科學家將致力於把實證研究轉變為具體的臨床建議,Hummel博士說明,目前的目標是擬出鼓勵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母乳哺育的策略。   資料來源:_Diabetologia_    
+ read more
孕期補充維生素沒必要又浪費錢?
2016.07.28
孕期補充維生素沒必要又浪費錢?
長久以來,準媽媽獲得足夠的營養以促進腹中胎兒健康發展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也因此,市面上的販售給孕產婦的維生素保健食品多不勝數。不過,這些維生素真的能如包裝上所宣稱的為懷孕婦女帶來幫助嗎?   本月有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重新回顧了現有的相關文獻,希望能了解這些聲稱設計給孕產婦食用的維生素補充品如何有益於她們及胎兒的健康,以及這些過去的研究是否也為這些商品背書。這些研究多集中在關注孕產期補充的維生素A、C、D和E,以及鐵和葉酸。   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的維生素補充品是「不必要的開支」。像是維生素A、C、E和鐵的補充品對於營養良好的母親和兒童所能造成的健康益處並未有充足的證據。事實上,過量的維生素A反而會傷害發育中的胎兒。不過,仍是有一些營養素是可以酌量補充的。   文獻回顧的結果發現,補充葉酸能帶來好處的證據最為有力。多項研究表明,葉酸能夠顯著降低神經管發生缺陷的機會,包括無腦症(嬰兒出生時大腦和顱骨有部分缺失)和脊柱裂(脊骨成形不完全)。   英國和美國CDC的指引也建議女性從懷孕前到12週這段期間每天需要400微克的葉酸。針對於有產下神經缺陷後代風險的婦女,則推薦劑量為5毫克。   另一個可以考慮補充的是維生素D。通過促進鈣質被腸道吸收,維生素D扮演維持骨骼健康的核心重要角色。缺乏維生素D可能導致許多骨骼問題,如佝僂病。   雖然補充維生素D有益處的證據比起葉酸相對較少。不過仍然建議在懷孕與哺乳期間每日補充10微克。另外,由於人體生成維生素D是經由肌膚細胞接觸紫外線產生,因此對於生活在寒冷地區和多雲氣後的婦女、膚色較深的婦女,或是有其他因素導致營養缺陷的婦女而言,補充維生素D可能是更有用的。   此份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除了國家衛生單位指引所建議的葉雖與維生素D以外,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足以建議所有孕婦應該在產前服用營養素補充品。   僅僅由於某些營養素的缺乏被證實對母親與孩子有負面的健康影響,一個夾帶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與微量元素鎖定孕產婦的產業蓬勃發展了起來;提醒民眾避免被其中模糊、不實的資訊蒙蔽,也不要受制於「要給孩子們最好的成長環境與人生開端」而增加這些「不太可能需要並且是不必要的開支」。   根據此份報告,葉酸和維生素D補充品應繼續推薦;而其他更為昂貴和包山包海的補充品,科學並不支持他們的主張。然根據國情、生活習慣與種族不同,加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有其特殊性,如果真的有需求,建議與醫師討論過後再做決定。   資料來源: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CDC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