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租用吸乳器,小心感染風險!
2016.11.14
分享/租用吸乳器,小心感染風險!
吸乳器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可能是很好的小幫手,但是最近美國食藥局(FDA)提醒有在使用吸乳器的新手媽媽們注意可能的風險。   FDA說明,除非吸乳器的設計有考量到多位使用者,否則租用或分享吸乳器是危險的,即使是在家人或朋友之間也是一樣。FDA婦產科器材/設備科的電子工程師及設備檢查員H. Paige Lewter提到,被汙染的吸乳器可能會讓媽媽及新生兒有被感染的風險。而FDA婦產科醫師Michael Cumming則說明,感染分子可能存在於吸乳器及其配件上相當長的時間。   FDA還說明,如果要使用「分享型」的吸乳器,最好要準備自己的配件箱,當中包含裝母乳的容器、乳房罩、導管,以避免汙染。Lewter也提醒,「分享型」的吸乳器唯一可以共用的部分只有幫浦(pump)本身,因為該部分的設計並不會接觸到母乳。   最後,FDA提醒,不要購買已用過的單一使用者吸乳器,如果不確定如何分辨可諮詢熟悉母乳哺育的醫事人員。此外,也應在每次使用吸乳器後清洗、消毒器具,或向製造商詢問保持清潔的方法與細節。   資料來源: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read more
哺乳結束後,乳房啟動「自毀」功能?!
2016.10.06
哺乳結束後,乳房啟動「自毀」功能?!
女性的乳房在哺餵母乳的期間儼然是全職的奶水製造工廠,但是,當母乳哺餵停止時,這個「工廠」則會在幾天內停工。過去科學家一直對這個「停工」的過程充滿疑問,不理解乳房如何在短時間內迅速的從人奶製造機回復到原先的自然狀態,直到近日,科學家確定了一個控制泌乳細胞轉變成為垂死細胞吞噬者的分子開關;更進一步的,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可能針對乳癌的發展提供新見解。   在懷孕期間,女性體內的賀爾蒙變化會引起乳房上皮細胞襯裡的腺管增殖,形成名為乳腺泡(alveolus)的球狀結構,製造並儲存奶水。然而,一旦婦女停止母乳喂養,這些結構以牽涉到大規模細胞自殺並除去碎屑的方式自毀。   有趣與神祕之處在於:已知人體的免疫細胞會進行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清除死亡和垂死細胞,過程中由於消耗的物質數量龐大,因此會產生發炎反應-明顯的腫脹、疼痛和組織損傷;但這些現象在女性停止哺乳時通常不會發生。澳洲雪梨大學的癌症生物學家Matthew Naylor指出,這是當今科學家對於女性停止哺乳後的乳房轉變過程特別無法理解的部分;在停止哺乳後,剩餘的乳汁與大量的死亡細胞如何不經歷上述免疫系統運作時會發生的實質反應而被從乳腺中移除?   由於已知一種名為Rac1的蛋白質對於正常製造奶水,以及免疫細胞行吞噬作用兩者來說都至關重要,因此,英國Sheffield大學的學者Nasreen Akhtar與其同事認為Rac1可能也在哺乳停止後的乳房重塑過程扮演重要角色。為此,他們使用雌性小鼠進行實驗。   監督此研究的學者Charles Streuli說明,在停止哺乳後,必須被迅速從乳腺清除的物質量非常巨大,如果光仰賴免疫細胞吞噬死亡細胞,仍然會獲得慢性炎症和組織損傷;而根據Akhtar的研究結果,首次顯示了Rac1是吞噬細胞活性的關鍵,且停止哺乳後,細胞屍體與剩餘乳汁的淨空對組織功能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除了觸發吞噬功能,Rac1似乎也讓瀕死細胞在乳腺泡裡停留更長的時間,目的可能是鼓勵它們的鄰居吞沒它們,而不是把它們留給在乳腺導管中的免疫細胞。Streuli表示:藉此,乳腺管內的上皮細胞得以進行清理自己的工作,進而牽制住會引起發炎反應的吞噬細胞。   不過,這並不是說免疫細胞不起任何作用。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乳房細胞生物學的Christine Watson補充說明:從小鼠身上可以看到,在初始階段,上皮細胞作為非專業吞噬細胞清理乳蛋白和乳脂肪球。然而,約莫三天後,巨噬細胞(和其他專業的吞噬細胞)便會進入腺體清除剩餘的細胞和碎片。至於這過程中的炎症發生狀況如何,則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   科學家們認為這次研究的發現可能有助人們更了解乳癌的發生與發展。雖然曾有研究指出延長母乳喂養可以降低總體癌症風險,但女性在懷孕後的第一個5~10年間,發展出乳癌的風險是上升的,且這些癌症往往更具侵略性。有一種說法是,在哺餵母乳後的乳房重塑期間的炎症發生狀況可能會加速未來癌症的生長。   Naylor最後補充,有鑑於此研究對於Rac1蛋白質在去除多餘或死亡細胞時的作用,從而抑制炎症的新發現,Rac1蛋白質是否在乳癌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或其潛在作用是接下來科學家欲探討的。   資料來源:Developmental Cell、New Scientist    
+ read more
「嬰兒親善醫院」真的對新生兒與母親好嗎?
2016.08.22
「嬰兒親善醫院」真的對新生兒與母親好嗎?
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開始推動「嬰兒親善醫院(Baby-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ive ,BFHI)」(在台灣為「母嬰親善醫院」)。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確實促成了正面的效果,但仍有部分需持續加強。為了解BFHI的效果,最近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探討了BFHI對新生兒健康及母乳哺育的開始、持續性和純母乳哺育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過去相關研究文獻,發現整體來說BFHI在讓母親開始母乳哺育及純母乳哺育上有正面影響,但是在持續性方面則因缺乏長期追蹤的資料因此無從確定。而目前對於BFHI對母乳哺育意願的影響仍不清楚,因此還需要有研究了解母親對BFHI的看法及經驗。   而在新生兒健康方面,研究發現目前尚缺乏證據來了解BFHI對新生兒健康的影響。研究團隊認為這樣的研究對於早產兒來說尤其重要,因為這些新生兒容易面臨健康危機,需要特殊的照顧方法。   台灣政府近幾年大力推行「母嬰親善醫院」,雖然立意良善,但是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為求通過評鑑,以近乎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母乳哺育之情事時有所聞,如此矯枉過正讓許多母親感受到不必要的身心壓力。事實上,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在其最新的聲明草案中已表態他們仍重視母乳哺育但將不會再「促進」,而是改以「支持」的態度並承認應由母親去決定對自身及嬰兒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_Breastfeeding Medicine_    
+ read more
母乳哺育能降低產後糖尿病風險?
2016.07.28
母乳哺育能降低產後糖尿病風險?
在台灣,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為3%。所謂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是指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在懷孕期間才出現血糖超過正常值,在產後血糖值又恢復正常的情形。而目前已知,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於產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較其他一般女性高。過去有研究發現,母乳哺育達3個月以上可以保護母體免於罹患糖尿病長達15年,最近一份研究則對此提出解釋。   由Anette-Gabriele Ziegler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發現母乳哺育達3個月以上對母體具有保護作用後,進一步探討背後可能的原因。他們找來近200位曾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並區分為母乳哺育達3個月以上及未達3個月或未曾哺乳者,觀察兩者新陳代謝產生物質的差異。其中,研究團隊排除了年齡、BMI值、母親教育程度、產後天數等因素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母乳哺育3個月以上的女性在新陳代謝時,磷脂(phospholipids)產生的過程發生變化,有助於預防第2型糖尿病發病;而母乳哺育時間較短的女性,母體血漿中的白胺酸濃度(leucine concentrations)及總支鏈胺基酸濃度(total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較低,亦即其肝功能較差,可能影響其代謝醣類之能力。   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妊娠糖尿病工作小組的主管Sandra Hummel博士說明,研究結果以新的視角看見了母乳哺育作為降低產後糖尿病風險的潛在原因,並且她認為這可能在降低產後糖尿病方面是項成本效率高的方法。未來科學家將致力於把實證研究轉變為具體的臨床建議,Hummel博士說明,目前的目標是擬出鼓勵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母乳哺育的策略。   資料來源:_Diabetologia_    
+ read more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將強調「支持」母乳哺育!
2016.06.24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將強調「支持」母乳哺育!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曾於2008年聲明臨床醫師應於婦女孕期及產後介入並提供母乳哺育之支援來「促進」母乳哺育。今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重新檢視了聲明,並在新的聲明草案中強調「支持」母乳哺育,避免形塑出迫使女性違背其意願而母乳哺育的印象,並承認應由母親自己去決定什麼是對自身及嬰兒最好的哺育方法。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檢視了43個關於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及教育的臨床試驗,並發現每提供30位女性母乳哺育的支持,就會多一位女性母乳哺育達6個月。此外,將試驗結果合併後,預測出若提供女性母乳哺育的支持,女性有21%的可能性會以純母乳哺育持續至少3個月、20%的可能性以純母乳哺育3-6個月、16%的可能性會以純母乳哺育6個月。   然而,提供女性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與女性「開始」母乳哺育並沒有顯著相關;並且雖然許多證據顯示母乳哺育本身對嬰兒及女性健康有好處,但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對嬰兒健康的影響上沒有充分證據顯示有直接的影響。再者,沒有任何研究報告在探討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對母親健康的影響。此外,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還檢視了關於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的潛在不良影響,包括與選擇母乳哺育有關的焦慮、愧疚感以及產後憂鬱症,並發現不同的研究得出衝突的結論。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Alex Kemper博士認為,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希望臨床醫師在重視母乳哺育的好處同時不要對女性施壓來促進母乳哺育,而是改以對想要母乳哺育的女性給予支持,避免女性因未選擇母乳哺育而感到罪惡。Kemper博士提到,母乳哺育與否是個應視母親個人狀況而定的私人選擇。   2016年10月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公布了最新聲明。   資料來源: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 read more
母乳好處被誇大?!社會文化影響力遭忽視
2016.05.05
母乳好處被誇大?!社會文化影響力遭忽視
母乳富含多種營養,有益嬰兒的免疫力、發育等是許多人的共識,但是母乳是否就是嬰兒最好的營養來源?而每位母親都應該以母乳哺育?近日有研究指出過去許多相關研究並未納入如社會、文化、經濟等會影響母親母乳哺育與否的因素,忽略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研究得出母乳哺育對嬰兒有多種好處但實際上其影響力並沒有達到顯著的結果。   這份研究在美國國家青少年長期追蹤研究的資料庫中尋找手足間一位有被母乳哺育,另一位則無的家庭,並觀察三個生理指標:身體質量指數(BMI)、肥胖、氣喘;三個行為指標:過動、對父母的依附行為及行為上的順從性;五個預測學術表現的指標以及十個母親的變項如:年齡、種族、婚姻狀態、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吸菸與喝酒習慣等,最後分析比較這些因素的影響力。   研究發現,當他們把分析限制在手足之間的比較,並且僅考量家庭內的影響因素時,原本母乳哺育與孩童身心健康的正向關聯性下降許多並且不再顯著。顯示過去發現母乳哺育帶來的長期益處,本質上可能其實與每個家庭的人口特質如社經地位、種族等更為相關,例如:白人小孩比黑人小孩被母乳哺育的比率高且延續至6個月的比率也比較高、收入越多母親母乳哺育的比率越高、母親學歷越高其母乳哺育的比率也越高等。顯示母乳哺育的比率高低呈現出某種趨勢,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   支持母乳哺育的退休家庭醫師Harriet Hall也因這份研究結果而認為過去證實母乳哺育好處的研究須被重新反省檢驗。Harriet Hall說明,母乳哺育可能會影響到女性工作效率、工作時數及家庭收入,並且有些女性生理上無法哺餵母乳或容易面臨困難等,而既然母乳哺育的好處被誇大,配方奶其實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使用配方奶的女性不需因認為無法給孩子營養而感到罪惡。此外,社會在提供訊息時給母親時應考慮到其可能面臨來自社會文化的壓力,再謹慎地給予適當的資訊供其選擇是要以對孩童的經濟支持為重,還是要實現母乳哺育的潛力。   資料來源:Science-Based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