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飲食

吸二手煙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輕或死產
2011.03.25
吸二手煙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輕或死產
未經稀釋的側流煙所含的化學物質,比一般經過過濾器吸入的煙更多、更濃。近日一項加拿大的研究表示,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將有可能導致胎兒體重過輕、易受感染或死產。 該研究取樣11,852位非吸煙女性,當中有11.1%女性暴露於二手煙的環境,89.9%則無,並觀察追蹤兩個群體長達八年之久。結果發現女性吸二手煙比沒有吸二手煙懷死胎的機率高出超過2倍(0.87%:0.37%)、胎兒出生體重少於2,500克的機率高出近1.5倍(7.40%:4.63%),及胎兒感染細菌性敗血症的機率高出近2倍(1.08%:0.51%)。此外,出現胎兒有較小頭圍或早產的機率也同樣較高。但此研究沒有調查暴露於二手煙的程度多寡。 該研究提醒,過去已有研究表示吸煙對胎兒健康的負面影響,此研究結果則強調二手煙與健康風險的關連,女性及其家人還有健康照顧提供者都應重視這項資訊,並且加強推動避免懷孕時吸二手煙的公共政策與教育。     資料來源:國際婦科與產科學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read more
喝咖啡能降低女性中風風險
2011.03.15
喝咖啡能降低女性中風風險
一篇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中風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Stroke)的瑞典研究發現,女性每天喝至少一杯咖啡可降低其罹患中風風險達25%。 該研究採樣三萬四千位49-83歲的女性,於研究之初詢問她們平日喝咖啡的習慣,她們的醫院則在之後記錄當中罹患中風者的數目,研究追蹤時間長達10.4年之久。 結果顯示,共有1,680位女性得到中風,其中包括205位沒有喝咖啡或每日飲用低於一杯咖啡的女性,而每日喝1-2杯、3-4杯與5杯以上咖啡的研究結果相近,皆比無喝或每日喝少於一杯咖啡的女性,得到中風的風險降低了22-25%。另外,研究團隊也強調,吸煙行為、BMI指數以及心血管風險因子都沒有影響到此研究的結果。 針對這項發現,美國明尼蘇達州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心臟病醫生Dr. Sharonne N. Hayes提到,過去都認為咖啡會對心臟有壞處,但卻從未有研究能證實,而這項研究說明了,如果現在正在喝咖啡,這可能對你是有益的。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中風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Stroke)    
+ read more
過胖及吸煙會增加停經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2011.03.07
過胖及吸煙會增加停經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近日有兩項美國研究分別指出,過胖與吸煙會使女性在停經後罹患乳癌之風險提高。 肥胖一般認為會使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增加,引發乳癌,但一項新的美國研究發現,停經後的肥胖可能也與一種跟雌激素不相關的乳癌類型-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有關連。研究檢視了155,723位50-79歲女性的資料,發現停經後BMI值高於30的過胖女性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高出35%。原因可能是她們的肥胖提高發炎與胰島素濃度,以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這些都會增加乳癌腫瘤的繁殖,此研究證實了肥胖與癌症風險都不只是個雌激素問題。 另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由美國健康夥伴研究基金會(HealthPartners Research Foundation)所做,八萬名50-79歲女性的調查研究,當中有3,250件浸潤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的案例。結果發現過去年輕時以及懷第一胎之前有吸煙習慣之女性,停經後罹患該乳癌的風險比未吸煙女性高出9%,現今正在吸煙的女性則風險高出16%。常吸二手煙也會增加罹癌風險,但仍須有進一步的研究以證實。 上述兩項研究最後都強調透過習慣改變與維持對於預防的重要性,保持適度的運動以及避免吸煙,都可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癌症流性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以及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2011.01.19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過去兩個禮拜有做運動者,已由94年52.73%,(男性53.19%;女性52.25%),增加為53.53%(男性56.48%;女性50.58%),整體上升0.8%,女性略減1.67%,但屬誤差範圍內,惟男性增加3.29%具統計上意義;該數據也顯示仍有46.47%的國人,過去兩個禮拜沒有做運動。 該調查係以民國97年底台灣地區戶籍登記人口為抽樣母群體,運用隨機抽樣方法抽選出具全台灣地區代表性樣本為調查對象,18歲以上樣本數共24,174人,利用面訪問卷收集民眾過去兩個禮拜之運動行為相關資料,有效回收問卷20,036份,回收率為83%。 從調查結果顯示男性運動人口仍維持上升趨勢增加3.29%,但女性則略減1.67%。進一步檢視94年與98年男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65歲以上略微減少,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增加,整體增加3.29%;94年與98年女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45-54歲該組略微增加3.84%,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降低。 從98年男女運動人口年齡層比較上發現,國人自離開校園進入家庭與社會職場後,男性運動人口呈現逐年增加,於55-6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女性運動人口亦呈現逐年增加,於45-5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分組比較發現,男性BMI值屬「過重」範圍者,過去兩週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1.17倍,這項結果可能是因為BMI值過重之男性,選擇以「運動」的方式從事健康生活型態,屬於較積極從事運動之人口族群。女性BMI值屬「肥胖」範圍者,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0.75倍。值得注意的是,男女BMI值屬「過輕」者,有運動之勝算比均較BMI值正常範圍運動者明顯偏低;顯示國內有一群又瘦又不運動的族群,健康狀況令人憂心。 從這次的研究結果與發現,有幾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 根據調查目前18歲以上國人約有421萬人以散步、健走為主要運動;因此,提供國人適宜的用路環境與運動休閒步道十分重要。 *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健康體能活動比率低於男性,衛生署於99年委託辦理相關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計畫與介入措施,瞭解女性身體活動不足之原因及解決方案。 * 仍有46.47%的國人沒有做運動的習慣,衛生署建議國人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成人運動每週五次,每次累積30分鐘以上,每週150分鐘的中等費力活動(有點喘但是還可以交談的活動)。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太愛乾淨對健康也不好
2011.01.14
太愛乾淨對健康也不好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在抗菌的肥皂或用品裡的化學物質會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過敏,也就是說如果妳太愛乾淨反而可能對妳的健康有害,不過這個影響的程度會因年齡而有差異。 研究人員分析了2003-2006年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的資料,其中5歲以上的參與者,三分之一有尿液分析的資料。 結果發現:對18歲以下的人來說,尿液中含有高濃度的三氯沙(triclosan)與過敏和花粉症有相關性;對18歲以上的人來說,尿液中若含有高濃度的雙酚A(bisphenol A, BPA),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抗體的濃度較低,亦即免疫系統較差。上述兩種化學物質都屬於「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ors,俗稱環境荷爾蒙),因此,即便是低濃度的存量,是否會引發健康危害都是一項非常大的爭議。 研究人員表示,三氯沙和雙酚A等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危害人體的免疫系統、干擾內分泌和生殖功能。例如:暴露在過度乾淨的環境中,或是暴露在三氯沙等抗菌物質中,人體會減少分泌用來塑成免疫系統的共生微生物群(commensal microbiota),因而影響免疫系統的發展。 資料來源:環境衛生觀點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少女三成不運動,骨鬆危險群
2010.10.19
少女三成不運動,骨鬆危險群
許多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不喝牛奶,加上不運動,造成日後的骨質疏鬆。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有3成青少女不運動,5成青少女在過去3天內喝飲料,骨骼健康相當堪虞。 跟據國民健康局分別於民國96年與97年辦理的高中(職)、五專學生與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分析6,533位高中(職)、五專學生與4,856位國中學生資料發現,在含糖飲料與奶類製品的飲食習慣上,國中學生過去一週幾乎天天有喝含糖飲料的比例為22.7%、天天有吃奶(乳)類製品只有為18.6%,都沒有吃奶類製品的比例為16.9%。 高中(職)、五專學生喝含糖飲料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佔36.9%、吃奶類製品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只佔16.7%,都沒有吃奶類製品或只有1次的比例將近3成5,顯示國高中生攝取含糖飲料情形比攝取奶類製品多。 女學生平均一周3天內喝含糖飲料的比例高達49.6%,一周內3天沒吃乳製品的比例更高達45.9%,較男學生高出許多。 調查也發現,國中學生過去一週都沒有運動、或運動時間不到10分鐘的比例為7.5%,高中(職)、五專學生則增加到23.2%,尤以女生都不運動者高達31.1%。國中生及高中生運動項目以球類運動為主,分別佔43.4%、33.9%,跑步或健走的比例也不少,這些都是可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運動。所謂負重式運動,是指對抗地心引力或有阻力的運動,如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 國民健康局表示,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 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會增加中老年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機會,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指出,青少年時期是骨骼大小與密度不斷增長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時期多運動、多吃富含鈣質之食物,如奶類製品、小魚乾等,就可增加骨骼最大量的1成,更降低成人時期以後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的5成。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表示,兒童或青少年鈣質攝取不足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含糖飲料對牛奶的替代效應,造成鈣質攝取減少。基金會呼籲家長,多鼓勵青少年子女運動以及攝取含鈣質的食物,才能為青少年存下日後的骨本。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