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甜也能瘦?!
2018.04.18
愛吃甜也能瘦?!
你是否特別愛吃甜食呢?最近一項研究首次指出,讓人想吃甜食的基因FGF21也能降低體內的脂肪,打破了過去認為吃甜食一定對健康有害的觀念。   FGF21基因在調節人體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佔了重要腳色。這種基因會在肝臟製造一種荷爾蒙,而這種荷爾蒙有許多功能,包括:影響腦下垂體來抑制糖及酒精的攝取、促進脂肪細胞吸收血糖及調節胰島素分泌等。而過去研究指出這種基因的一種樣型(variant)A:rs838133反而會讓人愛吃甜食,還可能增加人的飲酒量。   研究團隊為了瞭解不同的FGF21基因樣型與人的飲食、身體組成及血壓的關係,使用紀錄了50萬名英國居民的血液、尿液、唾液樣本及詳細健康資訊的英國Biobank資料庫,對其中451,099名居民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FGF21基因的一種樣型A:rs838133確實如過去三項研究所示會增加人對甜食及酒精的攝取量,但更令研究團隊驚訝的是,這種基因樣型也同時與降低人的整體脂肪有關,因為這種基因樣型會降低一個人飲食中的蛋白質及脂肪攝取量。不過,這看似正向的現象其實也有負面影響,即這種基因樣型會將脂肪集中在上半身,而這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腰臀比。   研究作者Timothy Frayling指出,了解FGF21基因的各種樣型如何影響體重及身體脂肪組成很重要,因為擁有基因樣型A:rs838133的人約占歐洲人口20%,這有助於探索肥胖背後的基因及生理因素。而對於持有基因樣型A:rs838133的人,不用太過擔心因為脂肪集中在上半身而有高血壓的問題,因為血壓上升的幅度並不顯著,例如:收縮壓從120變成120.33。   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了解FGF21基因影響人體多少脂肪、分布身體脂肪的方式及藥廠所關注的議題–透過操作FGF21荷爾蒙來治療糖尿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0)、Medical News Today(20180410)、Cell Reports(201803)          
+ read more
體內多餘脂肪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2018.02.06
體內多餘脂肪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以往的研究已證實,過重和肥胖的女性在更年期之後,乳癌的風險會較高。近日,一份新的研究發現,年長的女性即使體重正常,體內若承載多餘的脂肪,也將面臨乳癌的高風險。   美國癌症學會乳房和婦科癌症研究策略的主任Mia Gaudet指出,這表示女性不應該只關心體重,她們也應注意生活的方式,以減少體內脂肪,如:健康的飲食和定期的運動。    一直以來,我們依據身高體重指數(BMI)來確認人們的體重正常與否,問題是這個指數無法區別體重中脂肪、肌肉或骨骼的個別含量,所以不能精確測量身體組織和疾病之間的風險關係。   如今我們很確定,BMI並非第二類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風險最好的指標。現在看來,乳癌也是如此。   這項新的研究,是一個長期、大型研究「婦女健康計畫」(WHI)的一部分,對象是3,460位、50至79歲之間的婦女。所有婦女一開始的BMI正常(18.5-25),從未有乳癌,經由雙能X光吸收計量儀(DXA)來測量身體脂肪。    在16年中,182位婦女罹患乳癌,其中146人的腫瘤呈陽性的雌激素受體,表示雌激素協助刺激其成長。其中正常身高體重指數的婦女,身體脂肪質量高的得到陽性雌激素受體乳癌的風險是身體脂肪低的兩倍。即使指數正常,身體脂肪每增加5公斤,則風險增加達35%。    脂肪是「活躍的組織」,累積過多,超過血液供給的範圍時,脂肪細胞開始壞死發炎,促使成長因子的產生。而這些成長因子潛能會支援癌症。再加上更年期前後,脂肪是雌激素繼續製造的來源。   這些發現並不能絶對証明身體脂肪會引起癌症,但是研究團隊即使考量了許多其他的因素:女性家庭歷史有乳癌、荷爾蒙療法的使用,和運動及喝酒的習慣,多餘的身體脂肪仍是一項風險因素。    這項研究只做更年期後的女性,所以結果不一定適用於較年輕女性的乳癌。一般來說,更年期前的乳癌和更年期後的案例有不同,體重或身體組織是否會造成風險並不明確。     編譯來源:UPI(2018.01.26)    
+ read more
為什麼要愛你身上的肥油?
2018.01.09
為什麼要愛你身上的肥油?
新的研究發現身體脂肪中儲存著特殊的免疫細胞,它有記憶力,可以記得病原,使得它們比其他免疫細胞更有效率的抵抗感染!   美國國家健康機構(NIH)研究發現,在哺乳動物中,這些記憶T細胞很稠密的聚集在脂肪組織。當一個曾經感染過某種病菌的動物,其脂肪轉移到另一個未感染過的動物時,後者會有同樣抵抗感染的效果。   專家建議,脂肪移植未來可以用來抵抗本來致命的疾病。   我們對脂肪是又愛又恨,它可以儲藏能量,維持身體體溫和系統。但是過多的脂肪又會造成代謝症候群,影響身體健康。   把脂肪轉化為能量的新陳代謝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最近幾年,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太多的脂肪會使得兩者的關係失去平衡,減弱免疫系統。   T細胞是白血球細胞的一種,在骨髓中製造,分布在身體的淋巴系統,抵抗侵入身體的外來感染。   T細胞不足可能致命。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摧毀T細胞。HIV和AIDS是致命的,因為它們嚴重減弱免疫系統,使得受到感染的人無法抵抗其他的疾病。   正常的T細胞遇到某種病菌,會變成記憶T細胞。會這樣命名,是因為它們已學習到抵抗這個特別入侵者的最佳方式,能夠回憶抵抗感染的過程,將來可以更有效的戰勝感染。   NIH的研究專家發現,在老鼠身上,這些特別的記憶T細胞集中於脂肪組織。他們想知道,這些含有記憶T細胞的脂肪是否可以移植到其他的動物,用來抵抗相同的感染。   首先,研究者將老鼠於暴露一個病菌中,T細胞抵抗了感染。當第二次再度受感染時,老鼠的抵抗力更強。   其次,把這種脂肪移植到未有感染的新一批老鼠。將新一批老鼠暴露在同樣的病菌之後,記憶T細胞便積極地行動,抵抗病菌的挑戰。   然而NIH的研究專家指出,對脂肪在免疫系統中角色的了解,仍需要更多的研究釐清。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1.04)    
+ read more
肥胖與糖尿病增加女性罹癌風險
2017.12.07
肥胖與糖尿病增加女性罹癌風險
新的研究發現,肥胖和糖尿病造成每年80萬人罹患癌症,其中女性患者人數比男性高出了兩倍。   2012年,體重過重造成544,300例癌症,糖尿病則造成280,100例癌症,一共佔約6%的癌症。如果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增加,到2035年,則可能佔癌症患者30%。   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在2012年由175個國家收集的資料,包括12種不同的癌症,身體質量指數(BMI)和糖尿病。結果顯示25%的肝癌患者、1/3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有過重和糖尿病。   過重和糖尿病影響了將近30%的女性乳癌,也經常造成子宮內膜癌;影響男性最普遍的則是肝癌,接下來是腸癌。   太多脂肪會導致影響荷爾蒙分泌。肥胖和癌症的關聯,已有相當的討論,而糖尿病和癌症的關聯則是最近才建立起來。發炎和胰島素受到干擾,可能使得糖尿病患者得癌。   這項研究的主事者Dr. Jonathan Pearson-Stuttard表示,臨床和公共衛生應努力專注於指認有效的預防、控制和測試方法。結構性的改變我們的環境,增加買得起、供應充足的健康食物,減少不健康食物的消費。更重要的是,對於慢性病及其共同的風險因子,如肥胖及糖尿病,應有整合性的政策。   英國慈善糖尿病機構的Dr. Emily Burns指出,糖尿病並不會直接引起癌症,但這項研究多了證據顯示糖尿病可能增加某種癌症的風險。人們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飲食良好、多活動、不抽煙,堅守飲酒量的推薦準則,來減低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夠或未能適當起作用)和癌症的風險。     編輯來源:Daily Mail(2017.11.28)      
+ read more
現行BMI數值判定更年期後女性肥胖可能有誤
2017.11.29
現行BMI數值判定更年期後女性肥胖可能有誤
根據身高與體重關聯性來評估身體脂肪的BMI值,在70年代開始普遍地使用,這是目前醫生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過重或肥胖最廣泛使用的系統,BMI值30以上被認為是肥胖。然而,近年不斷有研究提出,BMI值無法正確反應身體肥胖狀態,甚至可能誤導治療。   本月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對更年期後女性來說,以傳統BMI來區別肥胖程度,數值可能是過高的。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Hailey R. Banack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顯示,對於體脂肪率為35%或更高的停經女性來說,以公認判定肥胖的門檻—BMI 值30—作為判定肥胖的基準,其敏感性是過低的。   此項研究共有1,329名平均年齡66.1歲的停經女性參與,她們接受了基礎問卷調查以及人體測量與全身掃描,評估脂肪質量、脂肪分佈和淨體重(去除脂肪重量後的體重),以及臀部、脊柱及手腕的骨質密度。5年後,這些女性接受了同樣的追蹤檢查,目前正在進行17年後的後續評估,但卻沒有判定肥胖體脂率的正式共識。在研究文獻中,體脂率的範圍可從25%到40%,但研究人員的評估則為35%,而更常用的切點為38%與40%。   研究小組建議,BMI門檻應該置換為24.9、26.5或27.1,用來分類停經女性的肥胖程度。   研究團隊寫表示,在回答有關停經女性肥胖所造成的影響之前,最重要的是需要經驗性的驗證工具來衡量這群人體重過重的狀況。除了BMI值,還有其他肥胖的間接測量指標,例如腰圍與腰臀比,但每個指標都有其限制。對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認知,使用BMI≥30作為判定停經女性肥胖的基準可能導致嚴重的錯誤分類。   作者們指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inverse BMI (iBMI = 1,000/BMI, cm/kg2)去分類停經女性的肥胖程度。iBMI已被證明更能反映體脂率和真實肥胖狀況,此外,先前的研究已證明iBMI與體脂率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這表示iBMI可能是真實肥胖狀況的更好預測方式。然而,目前並沒有一個可根據iBMI去判定肥胖的公認切點,故此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個有趣的發展機會。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2017.11.20)      
+ read more
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2017.11.23
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你會為了趕時間而匆匆忙忙吃完午餐嗎?你會因為好吃而大口大口地吃嗎?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狼吞虎嚥將會增加你的腰圍,同時也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與中風的風險。   為了瞭解吃飯速度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日本的心臟病醫師Dr.Yamaji追蹤了1083名病患長達五年,其中男性642人、女性441人,平均年齡為51歲,這些被研究者在開始研究時(2008年)都沒有代謝症候群。研究團隊透過問卷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行為以及藥物史。   研究團隊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慢食者、正常速度組以及快食組。經過五年的追蹤,他們發現,84位有代謝症候群。整體來說,快食組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體重增加、高血糖、高壞膽固醇以及較粗的腰圍。快食者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一般速度進食者的約2倍、是慢食者的5倍。   過去,在日本有一個3000受試者研究,發現快食者比慢食者容易過重(3倍);一個10人的研究發現快食者比較容易胃食道逆流。另外在中國也有研究指出細嚼可以減少10%卡洛里的攝取。   專家表示,通常,大腦被通知胃有點撐時,食物已進入小腸,大概需要15─20分。狼吞虎嚥讓我們的身體沒有足夠的時間感受到飽足,可能會吃下過多的食物。所以,我們應該要改變生活型態,細嚼慢嚥幫助預防代謝症候群。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所謂代謝症候群是指五個與代謝有關的因子出現狀況,包括: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過粗的腰圍。而這些都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以及中風。   美國疾病管制局提出警告,在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34%)的成人有代謝症候群,不久的將來,代謝症候群將取代抽菸成為心臟病的首要風險因子。     編譯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essions 2017、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4)、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