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24
口服避孕藥對健康女性的負面影響
根據瑞典發表於《生產與和不孕》期刊(journal
Fertility and
Sterility)的一項研究指出,最常見的混合囗服避孕藥,對婦女生活品質有負面的衝擊,但並不會增加憂鬱症。
世界上約有一億名女性使用避孕藥,然而避孕藥對女性健康的影響,到今天仍然知道得很少。瑞典研究專家以為,有關避孕藥對生活品質和憂鬱症的影響,科學方面的證據很有限,需要有隨機抽樣的研究,並做比較試驗。
研究中,在三個月的時間中,340位18歲至35歲的女性分做兩組,一組服用安慰劑,一組服用瑞典最普遍的混合避孕藥,內有ethinylestradol
和 levonorgestrel。
結果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對其生活品質的評斷,比服安慰劑的女性明顯的低。生活品質和特定情緒,如幸福感、自我控制和能量,皆因避孕藥產生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憂鬱症並沒有顯著的增加。
研究專家指出,對研究結果的解讀需要審慎。在一些案例中,生活品質的降低可能造成女性不依規則、而且且不定時使用避孕藥。所以在選擇避孕的方法和避孕藥時,應同時考慮到可能會降低生活品質。
研究中使用的混合避孕藥,是很多國家推薦的首選,因為最可以減低血栓的風險。這項研究的發現不能類化至其他的混合避孕藥,因為各有不同的風險和副作用。
資料來源:BBC News、Fertility and Sterility
+ read more

2017.03.23
晚一點生,你會是更好的媽媽!
一項丹麥的新研究顯示,孩子的行為與媽媽的年齡有關。與年輕媽媽的孩子相比,媽媽年紀較長的孩子其行為、社會和情感問題較少。據研究,年紀較長的媽媽在初為人母的早期階段能夠更好的處理事務,並具有更正向的養育態度。
不論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婦女將「擁有孩子」的計畫往後延。雖然較晚生育的女性遭遇妊娠併發症、流產、早產和胎兒發生缺陷的風險增加。但丹麥Aarhus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年紀較長的母親較不會懲罰或責罵孩子,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行為、社會與情緒問題也較少。
這份研究以「丹麥兒童追蹤調查」為依據,分析其中4,741名母親的面試和自我評量問卷結果。其孩童也分別在7、11和15歲時重複接受評估。
分析結果發現,年紀較長的母親在初為人母階段表現得較好,對於懷孕的擔憂也較少。同時,她們對即將成為父母一事所持有的感覺更正向,對子女的態度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這些較晚生育的女性通常擁有較為穩定的人際與情感關係;教育程度較高;且取得相關資源的管道比年輕媽媽來得更好。
Aarhus大學教授Dion
Sommer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變得更加靈活有彈性,更懂得寬容,並且能夠更合宜的處理情緒。…這就是為什麼心理成熟可能解釋何以較晚成為母親的女性較不責罵和懲罰孩子。」
雖然生育受到年齡的限制,傳統上認為早點生小孩較為健康,但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提出晚生育的優點;例如對女性晚年的身體健康與認知發展來說,晚點生育其實是較好的。而今,又有研究指出有益於孩童的發展。這麼看來,推遲開始家庭的決定就長遠而言可能是有益的。(推薦閱讀:晚生不好?研究:35歲後生育的女性將會更聰明)
資料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歐洲發展心理學雜誌
+ read more

2017.02.16
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男人較不會尋求協助
你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嗎?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你會怎麼做呢?日前一份研究指出,在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男性比女性更不可能尋求醫療協助。
這份由心理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h
Foundation)所進行的調查研究同時發現,除了較不可能尋求醫療協助外,男性在遭遇心理健康問題時也較不可能讓家人和朋友知曉。
這份名為YouGov的調查是此類型調查規模最大者,尋訪了超過2,500位遭遇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調查發現有28%的男性坦承他們並未尋求醫療協助,女性則只有19%
。有1/3的女性在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一個月內告訴朋友或家人自己的遭遇,同樣這麼做的男性卻只有1/4。向親友隱藏自己所遭遇的心理健康問題長達2年以上甚或決意不說的女性有1/4,男性卻有超過1/3的人選擇這麼做。
心理健康基金會的董事Mark
Rowland認為,這份研究結果顯示了文化轉換曲徑在這個議題上的重要性。「求助代表軟弱、脆弱」、「男性應剛強不輕易示弱」的觀念至今依然存在,阻礙著男性的健康。他同時也表示,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需要放開與誠實,在自殺是(英國)年輕男性首要死因的現在,我們有義務促成這種文化上的改變。
資料來源: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7.02.14
自閉症患者多為男性與腦部結構有關?
由統計可知自閉症患者中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但最近一份研究指出,不論個體之生理性別為何,腦部結構的差異可能也是影響風險的因素。
自閉症是一個心理障礙的光譜,用以形容導致個體明顯人際、行為困難的複雜腦部發展障礙,在這光譜中沒有患者會有完全一樣的症狀;而男女患者的比例約為4:1。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男女在特定的腦部結構特徵上有所不同。此份研究則參考其中一篇指出「有些被發現存在性別差異的腦部結構與顯示出個體具有心理症狀-如自閉症-的區域是重疊的」的研究進行。研究人員選擇針對「皮質厚度(cortical
thickness)」做研究,乃因這是男女之間會有差異且被發現在自閉症患者身上也會有變化的區塊。
由德國法蘭克福大學(Goethe University in
Frankfurt)的Christine
Ecker帶領的研究團隊,招募98位男女各半的右撇子、智商中等/更高的高功能自閉症患者(high
functioning
autism),並將他們與另外98位沒有自閉症的控制組做比較。這些參與者年齡介於18-42歲之間,研究人員用「核磁共振呈像(MRI)」測量皮質厚度,並用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診斷自閉症,診斷結果與臨床檢測是相符的。
研究結果發現,在解剖學上腦部結構較像男性的人,如皮質較厚,有自閉症的比例較腦部結構像女性的人高。舉例來說,研究顯示若女性參與者的腦部結構較像男性,其自閉症的風險是3倍於腦部結構較像女性的女性參與者。
Autism Speaks的副總裁Methew
Pletcher認為,這篇研究指出特定腦部結構的變化可能與部分女性的自閉症有關,並且強調了腦部結構是與自閉症發展重要的影響因子這樣的理論,但是Pletcher也提到此研究尚不足以作出因果關係的結論。
研究團隊說明,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在證明研究假設的成立,還需要更多研究去確認、了解研究結果及背後的原因。他們認為,因他們的研究參與人數少且聚焦於高功能自閉症患者,因此尚不能做出具體地的結論,未來的研究應著重在是否也可以在其他類型的自閉症患者身上看到同樣的結果。
資料來源:JAMA Psychiatry
+ read more

2017.01.25
整型醫生經常忽略患者的心理疾病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在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篩檢呈現陽性的患者中,僅有不到1/5的人被整型外科醫生辨識出來。但根據既有的研究數據,高達四分之三的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去諮詢整型醫生,其中多達六成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手術以「修復」他們「感知」的身體缺陷。
此篇研究作者是來自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Lisa Earnest
Ishii副教授。她表示,身體畸形恐懼症被認為是一種強迫症,患者會過度地關注身體缺陷,但實際上卻僅是微小的狀態,通常涉及鼻子、眼睛、皮膚或頭髮。
研究團隊篩選了近600名在11個月內曾於三個醫療點尋求臉部整型手術諮詢的受試者。研究團隊提供了專業的BDD問卷,以測量他們是否有身體畸形恐懼症。其中大約有10%的患者呈現陽性,但僅有4%被整型醫生懷疑患病。
Ishii副教授表示,她認為整型醫生被既有的偏見限制了。當病人來找醫生,醫生認為只要對病人動手術,病人就會變好,卻沒有看到背後的因素。
但這樣的觀點卻被《美國整型外科醫生學會期刊》(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主編、達拉斯整型外科學院(Dallas Plastic Surgery
Institute)的臨床整型外科醫生Rodney
Rohrich博士挑戰。Rohrich博士表示,許多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的目的就是欺騙整型醫生關於他們對外表的執著。Rohrich博士說:「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特徵之一就是他們不喜歡被發現,如果他們被發現,就會離開,多數人甚至不想做BDD問卷。」
Ishii副教授認為BDD問卷應該進入整型外科醫生的標準程序,醫生應該將疑似BDD患者轉診給專業的精神科醫生。Rohrich博士則認為,許多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有「選購」醫生的情形,他們有方法和資源這樣做,從一個醫生到另一個醫生,最終總會找到一個願意幫他們動手術的醫生,合適的方法應該是永遠不要為這些類型的患者動手術。
來源:HealthDay、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美國醫學會臉部整型手術期刊
+ read more

2016.12.28
保持樂觀讓女性長壽
「瓶子還剩下一半的水,還是還有一半的水?」這個問題的答案乍看像無關生死,但對女性而言卻很可能是。新的研究顯示,擁有樂觀態度的女性比起那些較不樂觀的更不易過早死亡。
來自波士頓Harvard T.H.
Chan公衛學院社會與行為科學系的協同作者Eric
Kim和其同事據其研究結果建議民眾應該試著提升自信,以作為保持健康的方法。
樂觀被定義為一種心理態度,代表擁有正面思考,對於好事的發生充滿希望及自信。
部分研究曾經指出擁有較為樂觀態度的人們,比起那些悲觀的更容易擁有較好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以University
of
Illinois去年的研究為例,樂觀者比起悲觀的對照組擁有幾乎高達兩倍的機率擁有更健康的心臟。而在新的研究中,Kim聚焦在調查出擁有樂觀的心態是否會影響由各種醫療條件衍生的死亡風險。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研究人員分析從2004~2012年間參與Nurses’
Health
Study(此唯一正在進行中的調查研究,主要為透過每兩年一次的調查了解女性健康)的70000位女性;包含參與者自我評量的樂觀程度表,以及其他可能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比如高血壓、飲食及運動。
結果顯示,最為樂觀者的死亡風險比最不樂觀者低了30%。
以個別疾病而言,研究者發現較為樂觀的女性比起悲觀者少了16%死於癌症的機率,死於心臟病及中風的機率也分別少了38%及39%。此外,最樂觀女性比起最悲觀者也少了38%罹患呼吸道疾病及52%死於感染的機率。
研究者提到之前的研究主要只找出樂觀與降低心臟血管死亡風險間的關聯性,但這次研究卻是第一次找出心理態度與降低其他各大疾病死亡人數間的關聯性。
Eric
Kim表示,當代大部分的醫療及大眾健康促進都聚焦在降低疾病的成因風險,但同時有證據顯示提升生理的恢復力或許會造成更大的改變。因此,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建議應該保持樂觀,比如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應該以更健康的行為及方法去應對。
_ _
不過,此研究團隊針對樂觀與死亡人數下降間的關聯尚只能提出部分解釋,Kim認為人們自身的態度(如樂觀)可能對於我們的生理系統有直接的影響,但這部分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另一方面,由於研究對象資料的限制僅使得我們不能確定本研究的發現是否同樣會發生於男性身上,並不代表樂觀的態度對男性沒有幫助。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