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2015.08.12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者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侶條件深受演化影響,而非文化。   研究分析了4764名男性與5389名女性,來自33個國家,分屬37個文化。結果顯示男性普遍偏好選擇較年輕且外在條件較具吸引力的伴侶;女性則傾向選擇年長且經濟條件較好(或較具發展潛力)、高社會地位且富野心的另一半。這樣的差異跨越國情與文化存在,且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依其研究結果嘗試由某個人的擇偶條件預測此人的性別時,其準確度高達92.2%。   在研究者所列出的19項擇偶條件中,明顯可看出性別差異的項目分別為好的經濟發展潛力、外在條件吸引力、貞潔與野心抱負等5項;而在討喜的性格、社交能力、共同的宗教信仰與政治觀點等4項條件上則未呈現性別差異。   此篇研究的合作作者David Buss教授表示,許多人認為男性與女性擁有相同的心理本質,但是當面臨擇偶時,性別差異有很清楚且明顯的展現。不論是來自瑞典、挪威等性別平等意識發展良好的國家,或是較不注重此平等概念的伊朗,這樣的性別差異都是存在的。   研究計畫領導人Daniel Conroy-Beam指出,擇偶條件受到性別的影響遠大於社會文化,這代表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兩性在尋找伴侶時必定面臨了明顯不同的挑戰。   Conroy-Beam認為,由於女性背負著生(懷孕)育(哺乳)的責任,且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此,取得足以養育後代的資源是其最重要且無法逃避的問題;而尋找最具生育力的另一半則是男性為適應環境而必須演化具備的能力,因此導致兩性在擇偶時出現這樣的性別差異。   研究團隊相信這種具備歷史與演化觀點的研究取向將有助於解答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所可能碰到的問題。       資料來源: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read more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2015.08.11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一份來自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脊椎自小就存在性別差異。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是演化而成的,目的是使女性的脊椎可以在懷孕期間適應胎兒的重量;這樣的差異雖有助於生育,但同時使女性承受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的風險較高。同時,透過核磁共振儀檢視新生兒脊椎的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脊椎橫斷面的尺寸,乃是決定脊椎結構強度的關鍵。   這項研究測量了70位健康足月的新生兒,男女各半。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新生兒的身高、體重、頭和腰圍生長情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女嬰脊椎橫斷面的尺寸很明顯的比男嬰小約10.6%;這項差異和妊娠期,岀生時的身高體重無關。   研究人員指出,兩性的脊椎差異在出生時便已存在,且是在胎兒發展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肋骨、胸骨和脊椎骨)時就開始了。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胎兒期間骨骼發展差異的機制,但學者推測最可能是由於性類固醇、生長荷爾蒙和類似胰島素的生長因素彼此之間複雜的互動。   洛杉磯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研究主任暨南加大醫學院放射科的Vicente Gilsanz教授指出:人類是唯一有這樣的差異的哺乳類動物,這是兩性生理上幾項關鍵性的差異之一。而發展出此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女性懷孕時,為便於走路及維持重心,所以脊椎必須前移有關。不利的是,女性的所有體能活動都會增加脊椎的壓力,導致年紀大時,容易骨折。   研究也指出,女性一生中的骨質(bone mass)累積比男性少,使得其骨折的機率多於男性2到4倍。脊椎成長的缺失也與年輕女性脊椎的彈性較大、骨質成長極限較低,導致年老時脊椎側彎和骨質疏鬆有關。   Vicente Gilsanz教授表示,雖然女性的骨骼發展特性自出生起便預示了年老時會有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等問題,但相關研究也已證實,運動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促進骨骼的發展。這樣的例子說明,即使有某種疾病的遺傳因子,仍可能可以透過盡早依個人情况量身打造醫療照顧的方式來緩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
女人免疫機轉與男人不同
2015.08.06
女人免疫機轉與男人不同
  人體中有些基因隨時保持在運作狀態,有些則像堆積在倉庫的家具一樣久未使用;有些基因則會在某個人身上隨時處於運作狀態卻在另一個人身上從未有過功能;並且只有極少數基因能隨人體所需改變其狀態。對於基因狀態的改變,一項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明的科技,名為ATAC-seq,讓他們得以研究這些基因狀態改變背後的化學變化。發現相較於其他生理系統,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的變化頻率較高,且這些基因在男女身上有各自不同的運作方式,此外還發現基因受環境影響的程度並不小。   研究團隊希望藉ATAC-seq發現健康成年人基因變化的基準線,讓其他研究員在研究患者時可以藉此分辨異常狀況,並且讓研究員能直接從人體的血液樣本測量基因活動,而非仰賴複製的細胞,以提供更精準的數據。研究團隊找來12位健康成年人,抽取其血液樣本來研究基因狀態的改變,不僅觀察特定基因如何改變(如對免疫系統很重要的T細胞),也觀察基因的改變在不同人身上的差異以及同一位志願者的基因在不同時間點經歷幾次變化。   結果顯示,那些會因不同個體而分別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的基因是影響免疫系統重要的因素,並且男女啟動這些基因的機轉不一樣。研究團隊認為,啟動基因的性別差異可能是導致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較多的原因,如硬皮症( scleroderma)、狼瘡(lupus)和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等。此外,研究團隊在30個被認為會受性別影響的基因裡,發現有20個基因的活動呈現顯著的性別差異,顯示性別是預測基因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相當重要的因素。   研究資深作者Howard Chang皮膚醫學博士說明,ATAC-seq技術讓研究員得以不需要再仰賴複製細胞做研究,而可以直接研究從活體採集的樣本,從而可以更精準地了解人與人之間基因狀態的差異。而研究團隊還發現,有1/3的基因狀態改變並非源自於個體基因差異,顯示環境對於基因的影響力甚大。皮膚醫學博士Chang認為,絕大多數基因改變的原因非來自於基因本身。       資料來源:Cell Systems        
+ read more
夏日蟲蟲危機!小心水中寄生蟲!
2015.07.16
夏日蟲蟲危機!小心水中寄生蟲!
  夏季來臨、學生暑假開始,海洋、沙灘與燦陽經常成為大家計畫出遊時的目標之一,然而這些雖然吸引人,背後卻存在健康風險需要每個人小心在意。上週分享了關於防曬、熱病以及曬傷處理的文章,今天則針對夏季「水」安全提醒大家在享受清涼時也要避免生病。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現,過去20年以來因泳池及溫泉中的寄生蟲而生病的案例逐年顯著增加。2011至2012年間,這種寄生蟲造成了1,788例病患、95起住院案例以及1位死亡人數。其中一種寄生蟲稱為「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它透過人們戲水、飲水時引發身體不適,包括:痢疾、胃痙攣、噁心、脫水、嘔吐與發燒等,並且是因戲水而生病的案例中最主要的病因。這種寄生蟲可以抵抗用以消毒泳池的氯,換言之,它可以在經常消毒的泳池及溫泉池中持續生存10天以上。此外,有痢疾者進入泳池或溫泉池中也可能會將「隱孢子蟲」透過水傳染給其他人。   因此為避免大家因夏日玩水生病,以下方法可以降低自己以及其他人被傳染的風險:   * 患有痢疾者不與他人共用泳池或溫泉池   * 入池前淋浴   * 避免池水下肚   * 不在池中小便或排便   * 確保孩童規律地如廁   * 不喝自來水,並於飲用罐裝水前確保瓶蓋是密封的     資料來源: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更多夏日健康資訊請見台灣女人健康網【2015夏日專區】        
+ read more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2015.07.01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每年台灣一到夏季,溫度持續上升,不時發生人們因熱中暑、熱衰竭等熱病而送急診的新聞。到底何謂熱中暑和熱衰竭?又應該如何防範和急救?本篇分享關於夏季容易出現的熱病,並提醒民眾,除了每天做好防曬措施外,還要注意身體是否因溫度過高而出現不舒服的情形,以免因忽略身體變化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導致熱病的原因   不論是熱中暑或熱衰竭等因體溫過高而來的症狀,皆導因於身體無法正常地降溫。人體本身即有調節體溫的功能,讓我們的體溫一年四季皆被維持在36.8度到37.2度之間。而人體調解體溫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排汗,當身體的鹽分和水分從汗腺排出病蒸發後,人體的體溫便會下降。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人體調節溫度的功能,包括:年齡(大於65歲和小於4歲者)、環境濕度高、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曬傷、飲酒或正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的藥物和治療等,增加得熱病的風險。   熱病的種類   痱子(Heat Rash) 痱子是熱病中最輕微的症狀,當排汗過多但並未充分蒸發時就容易出現痱子。通常會在皮膚上如胯下、上胸和關節處出現塊狀的紅腫或水泡,並且會感到癢。   熱痙攣(Heat cramps) 熱痙攣發生乃因身體的鹽分太低,通常與激烈運動後大量排汗有關,並且特別容易發生在腹部以及四肢,這些部位的肌肉會抽蓄且疼痛。飲用冷飲和暫停運動達2-3小時有助於減緩不適,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小時便需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之下,大量排汗且來不及補充鹽分與水分,容易引發熱衰竭,症狀包括:臉色發白、嚴重盜汗、心跳快但弱、呼吸短淺、肌肉抽蓄、頭痛、噁心感、嘔吐和昏厥等。此外,老年者、有心血管疾病者及在高溫環境運動者特別容易得到熱衰竭,一旦得到熱衰竭飲用冷飲來冷卻體溫,並以冷水沖澡後於陰涼的環境充分休息。   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熱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當人體失去調節體溫的功能時,體溫在短時間內會上升到攝氏42度,導致永久性傷害或死亡。症狀包括:因無法排汗而有紅熱且乾燥的皮膚、心跳快速且跳動的力道大、暈眩、頭部抽痛、癲癇和陷入昏迷。由於熱中暑是急症,因此必須立即就醫,同時用各種可能的方法盡量降低患者的體溫。方法如:移除衣物、放置冰塊、將患者浸入冷水中、用水管澆水、以濕布裹住患者或吹電風扇等一切可用來降溫的方法都會是必要的。   預防熱病   當人體在試圖降溫時,以下幾種方法有利於身體排汗及降溫:   陰涼的環境 環境是影響體溫重要的因素,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提到,冷氣可以是預防熱病首要的步驟。   大量飲水 不應等到感到口渴時才飲水,尤其在溫度特別高的夏季,更需要飲用比平常大量的水分,以利排汗。   避開陽光強烈的時段 運動是維持健康重要的一環,但是若運動環境的溫度或濕度太高就容易引發熱病,適得其反。因此避開一日中陽光強烈的時段,並在陰涼處休息有助於人體調節溫度。   穿著輕鬆寬大的衣物 夏天的衣服宜則輕鬆寬大者,並且依照自己能接受的程度減少衣物。此外,還要重視遮陽的用具如帽子、陽傘等,不僅避免體溫過高也保護皮膚不因豔陽曬傷。   勤抹防曬品 由於曬傷會影響排汗進而影響調節體溫的功能,建議在出門前30分鐘塗抹SPF15或以上的防曬品,並且每2小時就補擦一次防曬品才能有效防止皮膚曬傷。   關注氣象報導   熱病是可以預防的,除了藉由以上方法降低自己得到熱病的風險外,也需關心周遭容易患熱病的人,包括年齡高於65歲者、小孩、有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和寵物等。此外,千萬不要讓小孩和寵物單獨待在未啟動冷氣的車內,即使車窗有開,車內的溫度也會在短時間就上升而危及車內的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dministration      
+ read more
沉溺3C產品  青少年骨骼健康恐受損
2015.06.24
沉溺3C產品 青少年骨骼健康恐受損
  3C產品日新月異發展快速,因擔心3C產品對孩子身心可能有不良影響,身為家長可能常花盡心思避免讓家中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沉溺於其中。根據多項研究指出過度使用3C工具(如:電視、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會對健康有負面效應,美國兒科醫學會已經建議,孩童及青少年/女每天使用時間應少於兩小時,同時兩歲以下的孩童則應避免接觸。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花過多時間坐在這些 3C產品的螢幕前,將可能使血壓、焦慮感升高,且會造成睡眠品質變差,對身體健康有害。日前一項挪威研究針對以螢幕為主的3C數位媒體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花愈多時間在這些東西上面,他們整體的骨骼健康表現愈差,但在青少女身上並沒有相同情形。   在這項研究中,主要研究者Anne Winther與她的研究團隊選擇骨骼健康這個過去少有研究且未有明確定論的主題,對961位15-17歲的青少年/女展開調查,分別在2010-11及2012-13年進行兩階段的研究。參與者在研究中被詢問包括平日在放學後及假日時使用電腦、看電視及電影的時間長度;菸酒、軟性飲料及鈣攝取狀況等與骨骼健康相關因子的資料;以及每周活動量。之後並用X光吸收儀測量參與者的骨密度,同時BMI值及體內維生素D含量資料都一併加入進行評估。   研究分析發現,青少年平日(4小時)及假日(5小時)都比青少女(3小時;4小時)花較多時間待在3C產品螢幕前,且無論男女,只要花愈多時間在3C產品上,進行其他體能活動的時間就愈少。同時,這些久坐於螢幕前的青少年,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密度也比較低,但青少女則無相同情形,青少女久坐於螢幕前,只輕微與發生股骨頸部位骨密度下降有關,研究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男女體內脂肪的分布與荷爾蒙不同所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這項研究屬於觀察性質,卻是首個以重複測量方式來呈現青少年/女骨骼健康與久坐於3C產品螢幕前之間關連性的研究,對公共衛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密切追蹤發展。英國兒科學及兒童健康皇家學院Benjamin Jacobs博士針對此研究結果也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女應透過適度運動、限制每天待在3C產品螢幕前應少於4小時、並適度補充鈣補充品,來改善骨骼與整體健康。       資料來源:BMJ Open期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