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育健康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2015.07.09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懷孕和成為母親是女性喜憂參半的時刻,面對這項重大的改變,許多即將成為新手媽媽的女性會很認真努力的多方蒐集各式健康資訊。不過,健康資訊真的能為準媽媽們帶來幫助嗎?有沒有可能會讓她們越看越焦慮呢?澳洲莫納什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事實的確如此!在懷孕階段和分娩前後,社會上的健康資訊的確會造成媽媽們的焦慮。 來自公共健康和預防醫學研究所的Health Rowe和Jane Fisher博士檢視了孕期焦慮和其中的原因。Rowe博士指出,孕期焦慮非常普遍,但它所受到的重視遠遠不如產前憂鬱。 根據這項研究,女性的“母親形象”、單一的健康諮詢宣傳、“母性的直覺”還有風險意識都是影響孕期焦慮的相關問題。研究者也指出,不真實、誇大的健康資訊,讓準媽媽們感到疑惑、被“污名化”,同時會降低準媽媽们的信心。 舉例來說,“母乳餵養最好”這樣的信息,讓選擇親自哺育的媽媽感到高興和驕傲,同時卻也可能讓選擇不餵母乳的媽媽感到自責和羞愧。而預防嬰兒猝死症(SIDS)的宣傳標語-為孩子尋找一個安全睡覺的地方-可能會讓家長過分高估SIDS發生的機率,從而過分關注孩子,陷入终日焦慮之中。 研究者強調,傳統輿論鼓吹「女人天生會做媽媽」的陳腔濫調勾劃出一個過份理想化的「媽媽」形象,這樣的觀點需要被「成為母親是需要通過時間學習」的觀點替代。 因此,我們需要有科學實證且不帶有價值判斷的專業健康諮詢,讓女性感到被支持並感到母職的工作是受到社会看重的。健康專業只有在提供真實且具備實證基礎的正確資訊時,才能有益於媽媽們做决定,從而真正的幫到媽媽和孩子。   資料來源: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 read more
產後吃胎盤好處多多?
2015.06.15
產後吃胎盤好處多多?
  在女明星、報章媒體及網路部落格的推波助瀾下,過去數年間國內外有愈來愈多的女性在產後會吃胎盤,當作幫助產後復原的方法之一。據中醫說法,胎盤稱為紫河車,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養分,具有溫補、養血的作用。但目前許多相關報導讚揚吃胎盤好處多,都是來自那些吃了自覺受惠之女性的現身說法,缺乏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就指出,目前有關吃胎盤對女性及寶寶的效益與風險,相關證據都仍處於不足的狀態。 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精神科醫師Crystal Clark開始關注此議題的起因是她碰到有懷孕的女病患詢問吃胎盤是否與抗憂鬱藥物產生交互影響;於是她投入研究食用胎盤,並發現這個行為廣泛的發生,遠超乎她的想像。Clark醫師與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共分析了過去的4個人類研究、及6個與人類行為相近的動物研究。 研究中指出,雖然所有非人類的哺乳類動物都會在生產後吃下胎盤,但根據文獻記載到了1970年代北美地區的婦女才開始進行相同的行為,到了近幾年更加盛行。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這10個研究都不支持那些認為食用胎盤會帶來好處的論點,包括可預防產後憂鬱、增加體力、有助哺乳、恢復皮膚彈性、強化母嬰連結或恢復體內鐵質。唯有在動物研究中發現,食用胎盤能降低產後疼痛,但這在人體實驗部分則尚未得到證實。此外,研究團隊也沒有找到任何研究就食用胎盤對母親及喝母乳的寶寶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 研究另一位作者心理學家Cynthia Coyle表示,目前針對產後胎盤的保存與食用劑量都沒有規範,婦女們真的都不清楚她們到底吃下了些什麼,未來的研究應該要能回應這些問題。Coyle也希望這項研究的結果能引起懷孕婦女與醫師針對產後計畫開始對話,如此一來醫師可以向婦女進行科學證據的衛教,在進行決定的過程中協助她們。 目前研究團隊也正在對全球健康照護者對於食用胎盤行為的認知與態度進行資料蒐集,希望檢視到底他們是否會向婦女建議從事此一行為。   資料來源:女性心理衛生檔案期刊(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預知懷孕併發症風險 澳洲研發評估工具
2015.05.29
預知懷孕併發症風險 澳洲研發評估工具
  女性懷孕生產是自然且正常的生理變化之一,但卻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危險,如:早產、早期破水、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羊水栓塞、多胞胎等。近日南澳洲阿德雷德大學羅賓遜研究院(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s Robinson Research Institute)正發展一套運算公式可以在婦女懷孕初期階段提早篩檢出可能發生妊娠併發症的風險,目前該試驗初期階段的表現相當成功。 研究團隊運用阿德雷德市和奧克蘭市內超過3,200位懷孕婦女的資料,結合其胎盤發育之基因DNA序列的細微變化,與臨床、社會經濟、生活型態及家族史資料,發展出這套運算公式能預測這些婦女的妊娠併發症風險。 研究作者Claire Roberts教授指出,在澳洲,25%的第一胎會發生併發症,主要為以下四類:妊娠毒血症、早產、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以及妊娠糖尿病。而媽媽曾發生妊娠併發症的孩子也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包括孩童時期肥胖、輕微學習及行為問題、腦性麻痺、智力障礙、盲視、甚至是死亡。 她認為,發展這項篩檢工具將有助於及早介入治療,舉例來說,如提早發現有妊娠毒血症,在妊娠16週之前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將能延緩或避免該病症的發生。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運用這項計算方法於全澳洲的女性,並希望使其能行銷運用於全球。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母子同步:安穩懷胎、生出健康寶寶的關鍵
2015.04.22
母子同步:安穩懷胎、生出健康寶寶的關鍵
  想要懷孕或正在期待寶寶出生的家庭注意!母親的生活作息必須被好好重視噢!近日有研究發現子宮有自己的生理時鐘(womb’s body clock),必須與母體的生理時鐘(maternal body clock)相合來確保胎兒的生長環境是良好的。   談論到不孕與流產,英國華威大學醫學院生育健康與系統藥理轉譯科的醫學博士Jan Brosens提到:全球每6對伴侶就有1對面臨不孕的問題;至於流產-這項最常見的妊娠併發症,每七位臨床懷孕者-即懷孕第3至12週超音波可見至少一個囊胚的案例-有一位會流產,並且有1%的案例流產三次以上。面對這些一再發生的流產以及胚胎植入失敗,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策略。   為了找到可能的解決途徑,Brosens與他的研究團隊取得70位曾經重複流產之婦女的子宮切片,經過純化後使之處於類似受孕的狀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胚胎的生理時鐘若與母體的生理時鐘無法相合,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除了導致流產與不孕外,還會增加懷孕後期有併發症的風險,如孕婦出現高血壓和蛋白尿的妊娠毒血症(pre-eclampsia)、胎兒生長遲滯(fetal growth restriction)以及早產等。   The FASEB Journal期刊總編輯Gerald Weissmann認為,這項研究提供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為何有些孕婦無法懷孕滿十個月。另外,亦可幫助研究員以及生育專家發展治療策略來優化胚胎生長環境讓更多婦女能夠成功生下健康的寶寶。       資料來源:The FASEB Journal      
+ read more
產前篩檢新指引!減輕孕婦負擔
2015.04.10
產前篩檢新指引!減輕孕婦負擔
  最近美國人類基因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ASHG)以及歐洲人類遺傳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ESHG)共同發布了關於非侵入式的產前篩檢(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 NIPS)的建議指南。當中說明了NIPS取代或加入目前產前篩檢程序的利與弊,並認為為了讓產前篩檢更精確,政府與醫療團隊須共同努力,而非只是在科技層面上精益求精。 目前針對染色體結構異常的產前篩檢指南各國不同,但整體而言孕婦會被提供所謂「早孕期綜合篩檢」(cFTS),即根據血液和超音波記號來判定寶寶是否有染色體異常之現象。若結果顯示寶寶的染色體異常,則還需做第二次檢查,來確認第一次檢查的結果。然而,由於第二次檢查包含侵入性的程序,如羊膜穿刺,因此有0.5%-1%的可能會導致孕婦流產。同時,cFTS檢測出偽陽性的結果可能性很高,因此容易讓其實懷有染色體正常的寶寶的婦女必須做第二次無謂的侵入性篩檢。 鑑此,非侵入式的產前篩檢(NIPS)藉由分析胎盤中孕婦血液的DNA來檢測寶寶的狀況,可將結果為偽陽性的可能從5%降低至0.2%。不過即使NIPS增加了篩檢的精確度,ASHG及ESHG仍建議被檢測出寶寶染色體異常的孕婦要做第二次檢查以確認是否要終止懷孕。另外,ASHG及ESHG也提出NIPS正逐漸發展成能夠檢測其他染色體異常的症狀的工具,包含罕見微小染色體缺失症候群(Rare microdeletion syndrome)以及其他會影響性器官發展的症候群等。並且也說明隨著NIPS發展得越完善,由於不同症候群的檢測結果精確度不同,因此前測的諮詢變得格外重要。 然而,NIPS雖然有以上優點,還需進一步評估接受NIPS篩檢的孕婦所承受的壓力,並且NIPS篩檢的費用仍過於昂貴,尚需相關人員將費用降低讓民眾負擔NIPS的費用後,還有能力 做完後續篩檢計畫。另外,雖然NIPS正擴大其篩檢項目,但由於目前處於未成熟狀態,因此ASHG及ESHG仍擔心用NIPS做產前篩檢以外的用途會出現偽陽性的結果,反而喪失了NIPS原本有的優勢。 綜合而言,ASHG及ESHG樂見NIPS產前篩檢能提供更精確的篩檢結果,因此為了讓NIPS產前篩檢能更普遍被使用,共同擬出了十項建議。整題而言,包括需要相關設備的配合外,醫療團隊和民眾都需要了解NIPS的利與弊,並且盡可能讓民眾有能力使用此項服務。再者,為了達到並保持篩檢的高品質,必須有一套系統的評估機制,讓前測的篩檢與篩檢過程都能被監督。 資料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 read more
危機即轉機!月經週期與陰道健康
2015.03.31
危機即轉機!月經週期與陰道健康
  談論女性健康,生殖系統一直備受關注,最近一項研究報告發現性荷爾蒙的變化與女性陰道健康之間有著重要關係。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審查員認為,這將對與女性陰道相關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這份報告整理了歷來與女性陰道健康相關的研究,發現月經週期間所分泌的性荷爾蒙是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因素。在月經結束後,身體會藉由分泌黃體素和雌二醇(Estradiol)以利受精卵著床,此時女性生產道中具抗病毒能力的上皮細胞(epithelail cells)、免疫細胞及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會受影響,降低平常預防病毒及感染源入侵的保護功能。因此女性在這段期間會較平常容易感染HPV、HIV等其他透過性接觸傳染的病毒而罹患婦科疾病,如子宮頸癌。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來,了解感染發生於何時及何處將有利於促成新的殺菌藥(microbicides)藥物制放系統(delivery system),在必要的時間及位置提供適量的殺菌藥給女性,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服藥方法。未來也可能因此開啟新的治療途徑,藉由強化人體細胞內的抗病毒活動來預防婦科疾病。對個人行為行為造成的影響可能在於,藉由辨識所謂的「安全期」,來預防女性因性行為罹患婦科疾病。最後,在藥物發展方面,亦可能促進殺菌藥、疫苗及避孕藥的研發。   這份整理報告的研究經費來自於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       資料來源:Nature Reviews in Immun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