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育健康

服用避孕藥傷害女性生育力?
2014.07.29
服用避孕藥傷害女性生育力?
  現今的臨床建議,女性在停止服用避孕藥後能再回復正常生育能力,一般大約在六個月內就可能再懷孕,但服用避孕藥是否對女性生育力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卻是目前仍持續受到關注的一個問題。   日前一項在歐洲人類生殖和胚胎學協會(ESHRE)年會上發表的丹麥研究指出,服用避孕藥對兩個可以代表卵巢儲量(ovarian reserve)的指標具有抑制作用,而這兩個指標可幫助有效預測卵巢老化程度及發生停經的時間點。 「卵巢儲量」指的是卵巢儲存卵泡及使卵細胞成熟的能力,現今最能用來正確檢測卵巢儲量的兩個簡易指標為「抗穆勒氏荷爾蒙」(AMH)與「卵巢中小卵泡總數」(AFC),由這兩項數值可推測女性目前的生理時鐘狀態與未來的生育壽命,同時數值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因此也被認為是卵巢老化的標記。   根據研究分析833位19~46歲女性資料的結果(其中約30%曾經使用過避孕藥),在曾經使用避孕藥的女性中,以19~29.9歲族群的卵巢大小縮小最多,減少約29~52%。經過調整多個變項後,這些女性比起未服用過避孕藥的女性,AMH數值降低達30%、AFC數值降低達20%。   結果雖然顯示服用避孕藥會改變用以評估女性生育狀態的兩項指標,但研究作者認為避孕藥不可能會造成卵子耗盡,所以並不相信這樣的改變是永久性的,也不必然會影響女性的未來生育狀態。但台灣女人連線認為,這項研究只進行3年的時間,研究作者就直接斷言避孕藥不會傷害女性生育能力顯然過於草率,在研究中並無法看出長期使用避孕藥是否會影響生育力恢復期的長短、以及對女性生育力是否會有永久傷害,而這些都是未來研究必須再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資料來源:ScienceDaily、MedicalNewsToday    
+ read more
醫師鮮少告知懷孕婦女注意環境化學毒素
2014.07.03
醫師鮮少告知懷孕婦女注意環境化學毒素
  生活中許多物品含有環境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可能有害,過去已經有研究指出,某些特定的環境化學物質會降低男女成功受孕的機率、使懷孕婦女較易發生生育事故、以及增加新生兒出現先天性異常的危險,也建議應將這些資訊在不孕與產前門診提供給婦女參考。   但近日一項美國的新研究對2,500位婦產科醫師進行調查,卻發現多數醫師並沒有向懷孕婦女建議應避免環境化學毒素。在研究中只有20%的醫師表示他們會定期詢問孕婦暴露於有毒化學物質的情形,甚至只有6.7%有接受化學毒素對生育能力有害的相關教育。   研究中雖然多數認同醫師在協助孕婦瞭解這些環境毒素上確實扮演重要腳色,卻因為目前在這個議題上累積的研究證據不足,導致醫師對現有的證據資料還無法完全採取堅定立場,因此未能向孕婦提出確切的建議。多數醫師也提到由於這些環境化學毒素根本無法完全隔絕,孕婦都一定會接觸到,所以他們選擇不說是因為不想造成孕婦的驚恐。此外,也有醫師反映,孕婦通常有其他更亟需處理的健康問題:飲食不良、缺乏運動、肥胖與糖尿病。   不過研究最後仍然建議醫師應告知孕婦最可能造成傷害的化學毒素有哪些,盡可能提供孕婦減少暴露的可行且實際方法。同時,必須影響健康專業者在政策制定上發聲,並要求製造廠商應提出化學毒素的安全性證據。       資料來源:PLOS One期刊(PLOS One)      
+ read more
女性最後一胎愈晚生 反而活得更久
2014.07.02
女性最後一胎愈晚生 反而活得更久
  過去研究一致認同高齡產婦因年齡較大,身體機能與體力皆會變差,因此懷孕生產對產婦本身與寶寶都有較高的健康風險,雖有研究也曾指出高齡產婦並不會增加胎兒發生先天異常的風險,但普遍對高齡產婦仍持較負面看法。   不過,日前出現一項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研究指出,女性在33歲之後才生下最後一胎的話,她們將比29歲之前就完成並結束生產行為的同年齡女性,活到95歲的機率提高約1倍,顯示較年長仍生育對這些女性來說在此一意義上反而可能是件好事!   研究共包含462位女性,所有女性都至少生育一名子女,分析結果發現,以在33至37歲之間生產最後一胎的女性是最長壽的一群,她們活到95歲的機率是29歲之前就完成並結束生產行為的女性之2.08倍,37歲以後才生最後一胎的女性,長壽的機率也是其1.92倍。   研究認為,這些女性在較年長的年紀仍保有生育能力,代表她們的生殖系統老化速度較慢,同時,其他生理系統的老化也會同樣遲緩,有其他研究也曾經得出一樣的結果,其理論是特定基因變異使得這些女性可以較晚生育並且活得比較久。   最後研究強調,女性生產最後一胎的年紀並非指這就是適合生育的最佳時間,純粹只是因為女性選擇她們懷孕生產的時間點,因此,未來研究需特別針對「停經年紀」與長壽之間的關係進行瞭解,因為停經年紀才是女性保有生育能力時間長短的最佳指標。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
電子產品輻射對生育力及後代健康有害?
2014.06.19
電子產品輻射對生育力及後代健康有害?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人與人之間要聯繫溝通變得更加快速簡單,但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眾多電子產品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卻有可能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隱憂,近日有兩則研究報導分別指出這類電磁輻射對人類生育力與後代健康會有不利的影響。   在過去有研究表示,手機所發出的射頻電磁輻射(RF-EMR)可能對男性生育力有害,近日有一項英國新研究整理分析10個相關研究後發現,手機放在褲子口袋裡可能使男性精蟲的活動能力變弱,降低受孕的機會,再次呼應手機所發出的電磁輻射會對生育健康有害。   研究一共蒐集將近1,500份精液樣本,分析後以三種能力呈現精蟲品質,包括活動力、生存能力、受孕能力。分析結果顯示,男性未暴露於手機的射頻電磁輻射者,精蟲中的50-85%可以正常游向卵子,但有暴露者,活動力平均下降8%,而且精蟲的生存能力也出現類似影響結果。但研究結果對於輻射暴露對精蟲受孕能力的影響並不清楚。   研究只發現射頻電磁輻射與男性精蟲品質兩者存在正向關連,但未找出直接因果關係,不過這個結果對可能不孕的男性來說非常重要,未來應有進一步研究瞭解射頻電磁輻射對一般男性健康的臨床意義。   電子產品的電磁輻射除了對男性生育力有害之外,六月初美國兩個非政府組織(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及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Trust)與醫師、科學家也共同出來呼籲懷孕婦女應避免暴露於手機與其他無線裝置的電磁輻射,因為根據研究顯示暴露於這些電磁輻射與生下的後代發生類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問題有正向關連。   他們在全國性教育推廣運動BabySafe Project向懷孕婦女提出十項建議,包括應避免將手機放在口袋、不在睡覺時靠近無線電話、搭車或電梯不用無線裝置、避免長時間待在無線網路路由器旁、沒有使用時將路由器插頭拔掉等。   不過針對這項推廣運動計畫外界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這項計畫中所引用的研究資料大多數都是動物研究的資料,僅有一個丹麥研究是在人體上進行,同時,研究存在回憶偏差與過多干擾因子問題,更未提出明確的臨床建議。質疑的聲音認為在這個議題未有明確定論之前就提出這樣的計畫將可能造成懷孕婦女的恐慌,未來應該要針對電磁輻射會造成的可能傷害進行初步的囓齒動物研究。       資料來源:國際環境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Reader、Medpage      
+ read more
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2014.05.20
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陪產婦的存在具有價值,不論對媽媽或寶寶來說都有益處。   不過,這裡所說的陪產婦並非指我們一般所說的助產師。差別在於,助產師是可以進行醫療處置的醫療專業人員;陪產婦(又常被稱做生產教練或生產同伴)則是提供在醫療處置以外生理、心理方面的支持與陪伴。   研究發現,陪產婦對媽媽與寶寶最大的幫助在於產後母嬰關係的建立與哺餵母乳的狀況。根據觀察,有陪產婦的指導與協助,媽媽與嬰兒間的互動較為正向、嬰兒也較無壓力。獲得陪產婦幫助的母親哺餵母乳的狀況較好,其中有64%的女性哺餵母乳,而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只有50%的人選擇哺餵母乳,同時,有陪產婦陪在身邊的女性持續哺餵母乳超過6週的人數比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高出兩倍之多;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較不會提前餵食嬰兒固體食物。   主持此項研究的Hans博士說明,這是因為陪產婦幫助媽媽理解寶寶的行為,並且讓媽媽學習從寶寶的角度看待事情。   最後,此篇研究也發現,年紀越年輕且社經地位低的媽媽從陪產婦身上獲得的助益越明顯,特別是在陪產婦具有相同社經地位背景的狀況下,因此,研究團隊強調「社區陪產婦」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同時,陪產婦在產後訪視媽媽與嬰兒的時間持續得越久,所發揮的效果也越佳,Hans博士表示這將會是她接下來要發展的重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外聘雇陪產婦仍需要一筆為數不小的經費,折合新台幣大約3~5萬元不等,對不少人來說會是一項負擔。另一方面,在此篇研究中,陪產婦所提供的幫助其實跟台灣民間習俗「坐月子」期間女性長輩們會陪伴、照料並且給予新手媽媽建議非常相像。實質上都是一種女人共同經驗的傳承。因此,相較西方社會的經驗,在台灣家庭支持系統較為良好的情況下,雇請陪產婦的投資報酬率或許未必能如文中所描述。我們認為,比起推廣陪產婦,建構完善的公共衛生支持系統,訓練培養公衛護士派駐各縣市鄉鎮衛生所,更能有效、適切的為有相關需求的婦女提供幫助。          
+ read more
孕婦BMI過高 不利胎兒健康
2014.04.29
孕婦BMI過高 不利胎兒健康
  肥胖是懷孕發生死產或不良生產事件已知的風險之一,不過各項研究至今還是沒有一致的結論。而最近一項回顧資料庫中來自全球各地資料的研究發現,婦女懷孕過重或肥胖,將會提高生產不良事件發生的機率。 研究者針對來自北美、歐洲、拉丁美洲、澳洲、亞洲及非洲的38項研究進行系統性分析,最後發現,孕婦的BMI值每增加5個單位,發生胎兒死亡、死產、周產期死亡、新生兒死亡與嬰兒死亡的相對風險是1.15到1.24之間。研究推測,這中間的生物機制,可能和母體肥胖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及妊娠高血壓之間的關連性有關,孕婦可能是因為發生這些併發症,才提高新生命的死亡風險。 研究最後特別提醒,在懷孕晚期孕婦的BMI值對胎兒死亡的影響比懷孕早期來得大,希望為了胎兒健康婦女懷孕體重管理指引可將這項研究結果納入參考。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