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法國提供25歲以下女人免費的避孕措施!
2021.09.11
法國提供25歲以下女人免費的避孕措施!
法國將從明年1月1日起為25歲以下女性免費提供避孕措施,包括:避孕藥物、檢驗、醫療程序及就醫等。   目前,法國免費獲得避孕措施的年齡限制為18歲以下。在法國,人工流產也是國家由提供,是免費的。這項新措施將使國家每年花費2,100萬歐元(約台幣6.8億元)。   法國健康部長Olivier Veran表示,因為經濟因素,一些年輕女性的避孕使用率有所下降。女性因此無法保護自己,這是令人無法忍受的。但,部長並未提到男性的避孕方法。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法國政府的新措施是一番美意,但是,為什麼避孕負擔仍然由女性主要承擔?最終,避孕的責任將更多地落在女人身上,她們可能變成沒有理由不服用避孕藥。這項政策減少了經濟不平等,但可能加深了性別不平等。   避孕措施在英國是免費的;而在西班牙,國家提供免費避孕藥並補貼其他形式的避孕措施。其他幾個歐洲國家則提供免費或補貼的避孕措施。   英國這項政策公告之際,總統馬克宏的政府正在為2022年的競選活動做準備。       編譯來源:REUTERS(2021.09.09)、NPR(2021.09.09)    
+ read more
男性避孕藥可望問世 比爾蓋茲基金會捐助大筆研究經費
2021.08.11
男性避孕藥可望問世 比爾蓋茲基金會捐助大筆研究經費
比爾蓋茲,微軟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目前最富有的男性之一,最近透過比爾和美琳達蓋茲基金會捐贈了170萬美元(約台幣4千7百多萬),大筆資助科學家研發男性口服避孕藥。   科學家致力於男性口服避孕藥多年,得到這筆研究經費的蘇格蘭Dundee大學將在未來兩年內進行更多的工作。   Dundee大學研究小組已經發展一個小型的測試系統,該系統使用快速顯微鏡和圖像處理工具來精確觀察精子的快速運動,協助篩檢現有口服藥的效果。   比爾蓋茲三年前已經捐贈了超過90萬美元給此大學的研究,對於新的捐款,Dundee大學生殖醫學教授Chris Barrett説:「自從有了保險套之後,男性節育的領域沒有顯著的改變,這表示大部分避孕的負擔還是落在婦女身上,我們希望能處理這樣的不平等。因為之前比爾和美琳達基金會的資助,我們已經有了進展。未來兩年,期待能夠研發出一個高品質的化合物,以進行第一階段的藥物發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對節育已經有很多研究,但除了保險套,還沒有任何主流和醫療保健機構認可的男性節育選項。       編譯來源:University of Dundee(2021.08.03)、Fem Positive(2021.08.09)      
+ read more
自慰影響免疫系統嗎?
2021.08.02
自慰影響免疫系統嗎?
自慰是一個正常健康的行為,然而還是有許多相關的迷思。部分原因是即使今天,許多社會仍對自慰有高度的污名化。   研究認為自慰的快感可以帶來各種健康的好處,包括解放壓力、改善心情、解除疼痛/經痛等。   除此之外,也一直有傳聞指出自慰會影響免疫力,但有沒有科學證據呢?   男性自慰可以促進免疫力? 檢視自慰對免疫系統潛在影響的研究並不多,再加上性別資料的差距,有關女性身體所受到的影響,幾乎沒有任何資料。   2004年《神經免疫調節》期刊發表的研究,研究對象為11個男性志願者自慰至高潮。參與者在五個時間點讓研究人員在他們身上抽血:沒有性行為、自慰高潮前、及高潮後的5分鐘和45分鐘。研究人員測量血液中免疫系統活動的各種指標:白血球、淋巴細胞、白細胞介素IL-6及腫瘤壞死因子等。   研究發現,自慰暫時增加了免疫系統中某些成分的活動,也就是白血球,特別是自然殺手細胞,它能殺死癌細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白血球。   近年來,許多媒體引用這個研究,支持自慰可以改善免疫反應,然而健康專家們警告,對這些發現不應過度相信。   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Jaqdish Khubchandani説:「首先,只有11個人的樣本,並不足以證實自慰對免疫功能有益。第二,並未對這些人重覆實驗。第三,他們都是健康的志願者,會有偏頗,缺乏普遍性,例如不同年齡層、有疾病史的人。第四,無法確定免疫細胞的增加是因為自慰,或是因為壓力減輕之故。」   最後他強調:「更重要的是,免疫指標暫時的增加,並不能保證免疫長期的加強,或能預防疾病。」   雖然最初研究的作者們進行了一個「後續」研究,研究目的在確認射精頻率和攝護腺癌風險的相關,但並未包括原來的參與者,也未聚焦在自慰。這項後續研究2016年發表在《歐洲泌尿學》期刊,包括了31,925位男性參與者在問卷上回答18年內射精頻率的資料。   結果確實發現射精頻率多時,攝護腺癌風險較低。然而研究作者認為他們的研究仍有限制,包括自我宣稱的資料可能不正確不完整,而且和其他相關性的文獻並不一致。   女性自慰的影響呢? 研究自慰對男性身體免疫力的影響是非常有限且不一致,研究自慰對女性身體可能造成的影響就更加缺少了。   2014年發表在《性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檢視了性行為,包括自慰,是否影響到女性的免疫反應、以及如何影響。   這個研究分析了兩組資料,參與者包括男女,特別聚焦在憂鬱症和性行為的關聯,以及兩者的互動如何影響了免疫力。   研究結論提出,有中/重度憂鬱症及性行為有伴侶的女性參與者,其免疫力的指標較低。然而,自慰頻率和免疫指標無相關。   很多問題仍然沒有解答,包括憂鬱症、各種形式的性行為與女性免疫力之間潛在的關係。   為何自慰可能影響免疫力? 根據男性自慰研究所提供的資料,自慰可能影響免疫力的原因比較是自我愉悦的行為加強免疫細胞的活動。男性健康醫療專家Jerry Balley博士解釋:「高潮亢奮的狀態和荷爾蒙的釋放,增強了免疫細胞和荷爾蒙。」他宣稱:「這樣的影響在高潮後可長達24小時之久,而高潮後的60分鐘則是顛峰。」   但是健康專家們強調,即使是這樣,自慰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並不足以抵抗病菌。   Khubchandani教授強調:「自慰並不會長期或持續的影響免疫力,但可以帶來一些其他的好處,如幫助睡眠、解除壓力、提升心情。」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7.28)      
+ read more
新冠病毒會導致性無能嗎?
2021.05.17
新冠病毒會導致性無能嗎?
男人可能有一個迫切的理由接種COVID-19疫苗。   日前《世界男性健康雜誌》報導,兩名COVID-19患者在感染前均有正常的勃起功能,但是分別在感染病毒6個月和8個月後出現性無能(陰莖勃起功能障礙),因而接受陰莖假體手術。   研究者想知道COVID-19是否造成了性無能?   病毒可能損傷血管導致不舉 有了電子顯微鏡的幫助,研究人員從兩名COVID-19康復者的陰莖組織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狀病毒顆粒。與另外兩名有勃起功能障礙,但從未感染COVID-19的男性相比,曾經感染者的陰莖血管內壁有受損的痕跡。   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生殖泌尿科R. Ramasamy博士表示,病毒影響供應陰莖的血管,導致勃起功能障礙。血管會發生問題,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液進入陰莖勃起。   研究人員將陰莖損傷與COVID-19患者的肺、腎和腦器官損傷進行了比較。Ramasamy說:「我們認為陰莖也可能以類似的方式受到影響,這不是暫時的,可能是永久的。」   紐約市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泌尿科主任A.Tewari表示,鑑於該病毒可能引起血管發炎和損害,COVID-19可能以這種方式影響男性。   Ramasamy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可能不是人們會討論的事情。但是在接下來的六個月到一年中,大家可能會對COVID-19陽性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真正患病率有更好的了解。   男人不要驚慌 Tewari說:「只有一、兩個病人還不能證明什麼。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值得進一步研究。COVID-19造成的是一種內皮功能障礙。如果心臟的小動脈可能受到這種方式感染,那麼陰莖的小血管也會受到相同方式的感染。」   Ramasamy敦促現在患有勃起功能障礙的COVID-19前患者尋求醫療協助。他表示,不要認為這些症狀會自行消失,可能是一個持久的影響,而不是暫時的。   而對於那些擔心這個問題的男人,他還有另外一條建議:接種疫苗。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5.13)      
+ read more
接種Covid疫苗 應該繼續服用避孕藥嗎?
2021.04.21
接種Covid疫苗 應該繼續服用避孕藥嗎?
英國衛生官員在捍衛牛津-阿斯利康(AZ)疫苗的安全性時說,避孕藥有更高的血栓危險。他們鼓勵民眾接種AZ疫苗,也不要因為要等其他疫苗而延遲。   在此同時,他們也敦促女性不要怕因接種AZ疫苗引發血栓而停止服用避孕藥。   一些女性聲稱家庭醫生沒有告知她們避孕藥有此風險,呼籲提供更好的避孕服務。   女人沒有被告知風險 七年前,英國的 Lara Hill開始服用這種藥,以緩解大量且痛苦的月經。一直到對Covid-19疫苗的討論時才知道使用避孕藥有血栓的風險。在台灣,許多女性也不知道。   「服用荷爾蒙避孕藥發生血栓的風險相對較低。」性與生殖保健學院副院長Dr. Dickson這樣說。「如果一個女人沒有服用這種藥,她發生血栓的風險是萬分之二,如果服用的話,風險是萬分之五至十。」她補充。   我們不知道「相對較低」是怎樣評估的,但是服藥的人得血栓的風險顯然是未服用者的2.5至5倍。這難道不驚人嗎?   事實上,人們會擔心新冠病毒的疫苗,顯然是因為新疫苗都會有未知的風險。但是,給如此多的年輕女性使用的藥丸,醫療和媒體並不曾關心其副作用。當遇到疫苗,儘管風險較低,卻更為嚴肅地重視,這對女人是不公平的!   要不要停止服用避孕藥? 接種AZ疫苗有血栓的風險,服用避孕藥也有血栓的風險,接種加上服藥風險不一定加成,但顯然會增加。   但是,在英國,他們說,不要停止避孕藥。在台灣,第一批接種的是醫護人員,他們說,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醫護應延緩接種。   雖然作法不一樣,但終究是服避孕藥比較重要!只是,這樣的立場,所為究竟為何?或為誰?!   血栓:避孕藥V.S. AZ疫苗/嬌生疫苗 截至2021年3月底,英國接種AZ疫苗的人中有79人患有罕見血栓,其中19人死亡。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MHRA)根據2000萬劑施打得出結論:每100萬人中約有25%有血栓風險,而100萬人中有1人死亡的風險。   包括威爾士疫苗推廣負責人在內的健康專家都堅稱,疫苗是安全的,同時還解釋了避孕藥等其他藥物可能會引起血栓的風險。   此外,在美國嬌生疫苗也引起的嚴重血栓,目前約為100萬分之1,且全為女性。   在罕見的血栓報導後,南非和歐盟也暫時中止了嬌生疫苗的接種。歐洲藥品管理局今日宣布嬌生疫苗利大於弊,核可使用。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1.04.18) -------------------------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為何射精後難以很快再勃起?
2021.01.20
為何射精後難以很快再勃起?
搜索引擎上打入「男人為何在射精後再一次性交前需等待?」,很快就會出現「泌乳素(Prolactin) 」這個字眼。這個小小的荷爾蒙在身體中幾百個生理過程中都有其角色。很多人認為它是男性射精後的「不反應期」─亦即是男性射精後,到再勃起的時間─的原因。   葡萄牙未知中心(Center for the Unknown)一項新的老鼠研究顯示,泌乳素可能不是造成「不反應期」的原因。   泌乳素的理論? 泌乳素造成不反應期的生理機制的理論基礎是如何建立的?。   首先,有些研究顯示人類和老鼠是在射精時釋出泌乳素的,而「不反應期」開始於射精之後,因此,泌乳素很直接就被認為是相關因素;其次,泌乳素慢性異常的超高數量一直被認為和性慾減少、性高潮障礙和射精障礙相關;而對慢性高數量的泌乳素,抑制泌乳素的治療藥物可翻轉性功能障礙。   這些都指向泌乳素是抑制男性性行為的主要角色。然而,泌乳素和男性射精後不反應期的關聯性從未被直接證明過,但是這個說法在教科書和流行媒體都廣泛流傳。   和泌乳素無關! 研究人員調查泌乳素和反應期長短的關係。他們選擇老鼠為對象,因其性行為的過程和人類相似,而且可以測試不同品種的老鼠不同的性表現,使得數據更豐富。研究使用兩個品種,一個不反應期短,另一個不反應期長達幾天。   研究團隊首先檢視雄鼠在性活動時,泌乳素的變化。在不同的階段,測試血液樣本,以確認在性交時,泌乳素濃度的變化。   首先,在老鼠性慾未起時,以人工注射增加其泌乳素的含量,此量和自然性行為時的量相當。如果泌乳素真的是不反應期的主因,老鼠的性活動會減少。然而很驚訝的,兩個品種的老鼠,即使泌乳素增加,其性行為維持正常。   接著研究人員反過來抑制泌乳素,看是否會增加老鼠的性行為,答案是否定的。   回到原點 這個研究否定了泌乳素引發男性不反應期的理論,未來可繼續尋找其他真正的原因。然而,不容懷疑地,泌乳素是男性性行為的一部分,仍有許多的可能性。 在不同的物種中,它的角色是不盡相同,例如:雄鼠和男人的泌乳素機能很不同。雄鼠只有在交配時,泌乳素增加。而男人「只有」在達到射精時才會釋出泌乳素。   其結果發表在一月四日《傳播生物學》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0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