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階段

在第一與第二胎間過度增重 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2011.05.25
在第一與第二胎間過度增重 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妊娠糖尿病會發生在懷孕期間,可能導致婦女在懷孕最後數週與生產過後發生嚴重併發症,如孕婦及其胎兒皆得到糖尿病。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婦女在一次的懷孕生產過程中若曾得到妊娠糖尿病,則下次懷孕生產該病症復發的機率很高,再加上在懷孕前與過程中,增加過多的體重也會使該機率大幅提高。 這項來自北加州的研究採樣22,351位女性,追蹤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結果發現,在懷頭兩胎之間,體重增加達12-17磅(5.4-7.7公斤)的女性,與體重無太大變化的婦女相比,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將高出兩倍以上;超過18磅(8.2公斤)以上者,該風險將高出三倍以上。 此外,如果在生產後減重達6磅(2.7公斤)以上,可降低50%以上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但這個風險數據的改變主要在過重女性減重後身上可發現,因此建議有妊娠糖尿病史的過重女性,可透過生活形態的改變健康減重。 研究最後特別表示,若一般正常體重的女性被診斷出有妊娠糖尿病,有可能是基因本身就易罹患該病症,如想要透過減重以降低下次懷孕再次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效果將可能並不顯著。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子宮頸癌檢查結果為陰性 可每3年一測
2011.05.23
子宮頸癌檢查結果為陰性 可每3年一測
依據美國癌症學會的現行建議,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連續三年都是陰性結果,則可每隔2-3年檢查一次。目前子宮頸癌的罹病風險可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與人類乳突病毒(HPV)DNA檢驗兩項檢查方式得知。 近日一項美國新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超過30歲的婦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與人類乳突病毒(HPV)DNA檢驗,兩項的其中一項為陰性,則往後可安全地每三年一測。該項研究取樣參與北加州健康計畫的331,818位女性,她們在2003-2005年間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與人類乳突病毒(HPV)DNA檢驗,之後追蹤時間長達五年。 結果發現,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者,之後五年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為十萬人口之7.5人;接受HPV DNA檢驗結果為陰性,之後五年的罹患風險為十萬人口之3.8人;兩項同時檢查,結果皆為陰性,該風險則為十萬人口之3.2人。數據顯示單獨進行HPV DNA檢驗,與兩項檢查同時進行的結果一樣佳,且暗示HPV DNA檢驗比抹片檢查的正確性更高,可較易找出罹癌高風險的女性;但這並不表示抹片檢查完全無用,因為若同時進行兩項檢查,則可更加確定罹癌風險的高低。     資料來源: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Oncology)    
+ read more
過重孕婦健康減重可降低剖腹產機率
2011.05.18
過重孕婦健康減重可降低剖腹產機率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嚴重過重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可在不傷害她們身體健康的前提之下,增加較少的體重,甚至減重。近日又有一項新的研究表示,過重女性在懷孕期間安全減重,能降低孕婦須要剖腹產的機率。 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議,過重女性懷孕時增重磅數的範圍應在11-20磅之間,一般正常值體重的女性則在25-35磅之間。 在這項瑞典的新研究中,檢視超過46,000位、1993-2008年間生產的過重孕婦之醫療記錄,將她們分為三組,為BMI值在30-35之間、35-40之間及40以上。結果發現,在後兩組中懷孕間增重磅數低於IOM建議值、或甚至減重的孕婦,與其他孕婦相比,產下過重的嬰孩、或須要進行剖腹產的機率較低。舉例來說,BMI值在35-40之間的孕婦,體重增重範圍在IOM建議值內的女性,進行剖腹產的比例為24%,但健康減重的女性剖腹產的比例僅有17%。 且她們產下的嬰兒,在呼吸與心跳率等等其他健康指標上,都與其他增重在建議正常值內的孕婦所產下的嬰兒一樣佳。然減重也可能發生產下比正常胎齡嬰兒體重輕的小孩,但與整體瑞典國內產下體重過輕的嬰兒總比例相較,僅高出0.1%(3.7%:3.6%)。 研究最後表示,目前到底減重多少才是安全的仍未明確清楚,尚待整理過去相關研究以釐清,同時也提醒孕婦不要在懷孕期間依照減肥食譜減重,而是應該保持均衡、健康的飲食,並規律適度地運動,如每天走路半小時等方式。過重的懷孕女性也可以主動與醫師討論,透過飲食或生活形式的改變來維持體重。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年長病患大腸癌過度篩檢問題
2011.05.16
年長病患大腸癌過度篩檢問題
近日美國有兩項研究指出,年邁病患接受頻率過高的大腸癌篩檢,可能對健康所造成的傷害將大於助益。 第一項來自德州大學團隊的研究,隨機取樣美國老年保健醫療制度(Medicare)資料中24,071筆,曾在2001-2003年進行大腸鏡檢查(colonscopy)結果為陰性的紀錄。發現雖官方建議病患接受該項檢查的週期應為每10年一次,但卻有46.2%在七年之內重複進行檢查。且年紀在80歲以上、檢查為陰性結果的病患中,七年內進行重複檢查的比例高達32.9%,但他們卻極有可能是死於非大腸癌的其他病因。 另一北加州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則取樣212位70歲以上、2001年接受糞便潛血測試篩檢(f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FOBT)為陽性結果的病患,研究追蹤時間長達七年。其中118位病患在篩檢的後續接受大腸鏡檢查或治療,但最後仍有34名得到嚴重腫瘤、6名罹腸癌、20名在五年內因其他原因病逝;然沒做後續追蹤的94位,則有3名死於大腸癌、43名因其他原因病逝、48名至少在篩檢後的五年內仍存活。相較之下,篩檢後五年之內未進行追蹤檢查的健康倖存者,比例還高出2%。 研究表示,糞便潛血測試篩檢的執行可能造成身體不適,且陽性結果易引起病患恐慌。再者,健康不佳者進行篩檢的效果並不佳,不易在每五年一次的篩檢週期內,發現腫瘤或癌症,因此建議該項篩檢及後續追蹤檢查與治療的鎖定對象,應為相對健康的年長民眾。 其他腸胃病專家也認為,大腸鏡檢查被過度使用的情形,不只是在年長人口方面,而是在所有人口身上。除了過度檢查之外,大腸鏡檢查所帶來的併發症風險也會隨著年齡增加,顯然可見檢查的效益並不如我們所預期。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文獻(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減少碳水化合物可預防產後膽結石
2011.05.13
減少碳水化合物可預防產後膽結石
膽結石是女性在懷孕過程與產後階段,因非婦科症狀導致住院最常見的狀況之一。過去已曾有研究推測,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與進行膽囊手術機率的增加具相關性,在此研究中又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採樣3,070位過去無膽結石病史、或未曾接受膽囊切除術的女性,在她們懷孕期間以及產後第4-6週之間,進行系列超音波檢查,並讓她們於懷孕後期填寫飲食調查問卷,其中紀錄了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類型。 結果顯示,整體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來看,5.1%的女性膽囊有淤泥碎片、2.8%有膽結石、2.3%則從膽囊碎片發展成膽結石。在所有碳水化合物中,攝取過多的果糖最易導致膽結石的形成,因其會減少刺激胰島素分泌,使肝臟脂肪易生成堆積,增加血清三酸甘油脂,促使發生肝臟胰島素抵抗(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與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進而導致膽結石。 至於為何會在懷孕期間發生,研究者表示,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改變,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降低膽酸合成,並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進入超飽和狀態,形成膽結石。 另外發現,攝取半乳糖導致膽結石形成的風險最低,然此結果尚須更多研究的支持。該研究最後提醒,懷孕期間透過飲食調整,減少精緻糖類的食用,多攝取取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可有效幫助減少副作用及膽囊疾病的風險。    
+ read more
美研究:孕婦使用藥物治療的狀況逐年增加
2011.04.26
美研究:孕婦使用藥物治療的狀況逐年增加
近日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孕婦使用藥物的狀況極為普遍且持續增加,並隨社經地位、產婦年紀、族群與居住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表示產前藥物治療可能會造成胎兒先天性缺陷,然關於大多數醫師處方或非處方的藥物所帶來的風險與安全性,卻缺乏足夠的資訊提供。此導致孕婦可能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藥物會對胎兒造成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對於藥物的潛在傷害存有疑慮,也會影響孕婦的藥物選擇。 這項研究蒐集1976-2008年間美國波士頓大學斯隆流行病學中心(Slone Epidemiology Center)研究先天缺陷的資料、1997-2003年間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預防先天缺陷的研究資料,並訪談30,000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藥物的女性。 結果顯示,在懷孕的前三個月裡,70-80%的女性曾使用至少一次的藥物治療;在過去的30年間,這項比例已增加了6成,且使用四次或四次以上的孕婦人數,增加了3倍,其中抗憂鬱藥物使用的成長幅度尤其驚人。此外,藥物使用的程度與女性年紀、教育程度成正比,且非拉丁美洲裔之白人女性使用程度亦較高。 最後研究表示這些資料除了指出現今有哪些藥物普遍被使用,亟需有更多研究針對它們的風險與安全性做出分析,也認為應加強對於孕婦藥物使用狀況的掌握追蹤。同時,關於藥物治療的使用方式是否隨時間而有所改變,亦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