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失智症
2022-09-26
【姑嫂玩健康報】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
發報日期:2022年09月26日
熱門新聞
近期直播
🎥健保資料庫憲法判決到底在爭議什麼?
🎥說書給你聽: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職業傷病史中的女性面貌系列 4 —鐳女孩
+ read more
2022-09-20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英國生物銀行的縱向數據顯示,每天總共走 3,800 到
9,800 步可降低失智風險。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 Borja del Pozo Cruz
博士表示,每日走 9,826
步可降低失智最多風險─50%。每天最少走3,826
步,可以減少 25% 失智風險。
步伐速度很重要。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最佳速度為每分鐘 112 步。
發表期刊的社論指出,此研究點出了「每日步數與失智症之間很重要,但還沒有人研究的關聯」。
走的速度是重要關鍵
社論也指出一個關鍵發現,那就是較高的速度—在 30
分鐘的時間裡「僅僅」112步/分
—就能對降低此研究中的失智症發病率產生最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每天
9,800 步中有30分鐘是112步/分,風險降低可達 62%。
「雖然每分鐘 112
步是一個快的節奏,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12」是一個比「10,000」步更容易達到、且不那麼令人生畏的數字,特別是對那些身體不活動或活動不足的人而言。
研究如何進行
該研究評估了 2013 年 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間英國生物銀行 78,430 名 40 至 79
歲的人,其手腕佩戴加速度計的每日步數。研究人員評估了每日步數,是否是偶然的步數
(每分鍾少於 40 步) 或有目的的 (每分鐘 40
步或更多步),以及 30 分鐘的最高節奏 (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平均步數/分鐘,不一定是連續的)。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1 歲;大約 55% 是女性,97%
是白人。在平均 6.9 年的追蹤中,866
人罹患失智症。對於偶然步數,最佳步數為 3,677
步。對於有目的的,最佳步數為 6,315 步。
Pozo Cruz
說,這項研究對以步數預防失智的建議提供了重要貢獻。
因為基於步數的建議具有易於溝通、解釋、衡量和執行的優勢。
研究人員承認:「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可能導致失智症病例有限,這意味著我們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更老年的人群。」
研究發表在 JAMA 神經病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2.09.06)
+ read more
2022-09-10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
根據一項為期 60
年的研究結果,即使對那些失智風險較高的人來說,也有可能避免失智症。
這項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人們在一生中透過教育、社交互動和積極活動建立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即使是具有遺傳因子的人也一樣。
此外,建立自己的認知儲備,可以抵消對那些兒童時期認知能力低下的負面影響,並在未來生活中提供更強的心理韌性。
這項由阿茲海默氏症協會資助的長期研究再度驗證了一個流行的理論,即是「你越經常挑戰你的大腦,你在晚年遇到記憶和思維的問題就越小」。
考慮到我們很難成功治療失智症,這項研究承諾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在為時已晚之前,在整個生命中建立我們的心理韌性。
研究作者-蘇塞克斯醫學院的Dorina
Cadar博士說:「這些結果令人興奮,因為這表示認知能力在我們的一生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參與智力、社交和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包含了近 1200 名1946
年出生於英國的參與者。他們在 8
歲時進行了認知測試,在 69
歲時再次進行了認知測試。根據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參與休閒活動和職業,為每個人計算了一個「認知儲備指數」;並且測試了閱讀技能,以評估學習能力。
兒童時期較高的認知技能、較高的認知儲備指數和較高的閱讀能力的人,到了
69
歲時,其認知測試得分較高。例如,擁有學士學位或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比沒有受正規教育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得分高
1.2
分。同樣地,成年後參加多項休閒活動的人,比不參加休閒活動的人得分高
1.5
分。最後,從事專業工作的人,比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人得分超過
1.5 分。
奇特的是,無論他們在 8
歲時的分數如何,認知儲備指數較高的人,其認知技能下降速度比指數較低的人慢。
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研究傳播經理 Katherine Gray
說:「從童年到成年,無論是在教育、職業還是從事複雜的愛好方面,保持大腦活躍的參與者在
69
歲時都有更好的思維能力。雖然有許多與患失智症相關的風險因素,但希望知道參與精神刺激活動並找到定期挑戰大腦的方法,可以幫助減少記憶力和未來思維發展的問題。」
編譯來源:European Scientist (2022.08.04)、Neurology
(2022.08.03)
+ read more
2022-08-02
第二十二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研習...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以來,為響應「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促進女性健康議題的公共參與,由下而上地影響國家政策之擬定。在每年的「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聯合研習營」進行性別健康議題研討,提高知能,並共同討論來年528行動主題。
今年(2022)研習營預計安排4場女性健康與權益相關的專題演講,包括「2022熱門健康新聞」、「認識失智症」、「中高齡婦女健康」及「性別健康
COVID AND
GENDER」,歡迎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下方資訊。
活動內容及議程
* 時間:2022年9月30日(五)至10月1日(六)
*
地點:台北公務人力發展學院(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30號)
*
對象: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
(一個團體以2人為限;以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 費用:
1.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不需報名費,另補助雙北市以外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2人住宿費及1人交通費。交通費說明:
(1)搭乘飛機、高鐵、船舶、火車、捷運及計程車之費用,請提供票根或購票證明。
(2)搭乘飛機者須檢附登機證存根。
(3)搭乘計程車者限市區短程,應註明乘車日期、搭乘者姓名、事由、起迄地點、金額。
2.個人及一般民眾(報名以團體代表為優先):不需報名費,食宿及交通煩請自理。
* 議程(暫定):
9/30(五)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13:00-13:30
報到
13:30-13:50
相見歡
13:50-15:20
【專題研討】
2022年熱門健康新聞
台灣女人連線 陳書芳秘書長
15:20-15:30
茶敘
15:30-17:00
【專題研討】
認識失智症—
預約一個不失智的未來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陳俊佑主任
17:00-18:00
Check in
18:00-20:00
餐敘
10/1(六)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07:30-08:50
早餐/退房
08:50-09:00
報到
09:00-10:30
【專題研討】
中高齡婦女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 劉蕙瑄醫師
10:30-10:40
茶敘
10:40-12:10
【專題研討】
性別健康 COVID and GENDER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理事長
12:10-13:30
午餐
13:30-15:30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
歷屆宣言執行進度報告與檢視
2023年528主題與計畫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理事長
15:30-
賦歸
報名方式
*
請於8/31(三)前填寫線上報名表單,同一團體請填寫於同一份報名表。
*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 劉怡顯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電話:(02)2392-9164 傳真:(02)2392-9165
+ read more
2020-08-06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有什麼區別?
有氧運動是一種耐力型運動。在一段時間裡,肌肉持續以有節奏的、協調的方式運動。這種運動之所以稱為有氧,是因為過程中需要氧氣來產生能量,它透過增加心率和呼吸頻率來為身體的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氣。例子包括:快走、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登山、跳舞等。
無氧運動是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它之所以稱為無氧,是因為這類運動不會增加需氧量和氧氣運輸。在無氧運動期間,人體在沒有氧氣的狀況中分解儲存的葡萄糖,導致肌肉累積乳酸。例子包括:衝刺、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伏地挺身、引體向上等。
差異性
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身體如何利用儲存的能量、運動強度及一個人能夠持續運動的時間長度。
有氧運動較有節奏、輕柔且持續時間較長。無氧運動往往涉及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運動。一般來說,有氧運動有助於增加耐力,而無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肌肉量和力量。
好處與風險
一個2017年回顧研究指出,有氧和無氧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兩種運動類型都可以加強心肌、促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幫助體重管理。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這兩種運動均有助於降低以下風險: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失智症、焦慮、憂鬱。
除上述之外,有氧運動還有一些潛在好處包括:增加耐力和減少疲勞、降低血壓、刺激免疫系統、改善心情、改善睡眠、減慢骨密度下降。
2015年一份研究探討了有規律的有氧活動是否降低一個人的死亡風險。該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週進行2、3次總共1至2.4小時的慢跑的人的死亡風險顯著降低。
但是,進行劇烈慢跑的人似乎與完全不運動的人有相同的死亡風險。這一發現顯示,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低死亡風險,但是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可能不會帶來任何額外的好處。
有氧運動有該注意的風險。如果有以下情形,則在開始進行有氧運動之前,應該諮詢醫生:有心血管問題如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血栓;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及正從心血管事件恢復中。醫生可能能夠提出具體的運動建議或合理的限制,以幫助人們輕鬆進行有氧運動。
久坐不動的人也應漸漸地加強運動。突然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雖然無氧運動跟有氧運動一樣對人的心血管健康有益處,但是無氧運動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消耗身體更多的能量。因此,無氧運動對於希望減少體脂肪的人可能特別有益。無氧運動還可以幫助一個人增加或維持肌肉量及增加骨密度。
由於無氧運動通常對身體的要求更高,並且需要更用力,因此人們在進行激烈的無氧運動之前應確保自己具有基本的健康水準。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應在進行無氧運動前諮詢醫生。
第一次嘗試無氧運動時有私人教練陪同可能有益。私人教練可以確保運動方式正確,以減少運動過度或受傷的風險。
應該多久做一次有氧運動?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建議,成人每周進行150-30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如長跑或更劇烈地騎腳踏車。並且增加運動量將提供更大的健康益處,劇烈的有氧運動可使一個人更快地達到其每周有氧運動的要求。
應該多久進行一次無氧運動?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成人每周進行2次中或高強度的肌力訓練,例如舉重和阻力訓練。
在進行肌力訓練時,重要的是人們鍛煉所有主要的肌肉群,而不是僅僅專注於上半身或下半身的肌肉。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0.06.0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25
減少卡路里能延年益壽又健康!
2012年,紀錄片導演M.
Mosley拍了科學紀錄片《吃得少活得久》,探討了延年益壽方法背後的科學。當時他得出的結論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限制卡路里。
八年後的今天,我們有更有力的證據證明限制卡路里或間歇性禁食(每週有兩天要減少卡路里)的好處。
第一個證據來自1930年代。研究人員提供一組老鼠低熱量飲食,他們驚奇地發現,那些攝取比一般正常飲食的卡路里少30%的老鼠,壽命延長了40%。壽命較長的老鼠也不太容易患上與年齡相關的常見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臟病。
隨後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吃卡路里控制飲食的動物都是如此—牠們不僅壽命更長,而且更健康。
那人類呢?最近一項名為CALERIE的研究探討了長期控制卡路里對非肥胖人群的影響,研究人員隨機將218名體重正常的健康人分為兩組,一組每日卡路里攝取量減少15%並持續兩年,另一組維持正常飲食。
卡路里控制組的人體重減輕了平均9公斤,這並不意外,但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人許多風險因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膽固醇、血壓和C反應蛋白(一種發炎的指標)。他們還表示睡眠、情緒、性慾和生活品質有改善。
主要研究作者L.
Redman說:「我們發現,即使是已經健康且精實的人,也可以從卡路里控制法中受益。」。
卡路里控制法的好處
另一個最近的發現是卡路里控制可以抑制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的發炎反應,而發炎被普遍認為是引起失智症、心臟病和癌症的主要因素。
導演Mosley表示:「就我個人而言,長期限制卡路里的想法有點挑戰,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選擇5:2的飲食方式,就是一星期中選擇兩天嚴格控制卡路里攝取。這是目前流行的間歇性斷食形式,它大大地改善了我的健康」。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最近一篇論文檢視了所有現有的相關研究,其結論是:另一種最近流行的間歇性斷食的形式—每日限時斷食法(進食時間限制在6至8小時內)的好處很廣泛,不僅可以改善血糖和血壓,還可以增強抗壓力和抑制發炎。
這些都是為什麼減少卡路里的好理由。
編譯來源:Science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01
失智症認知測驗標準應男女有別!
2016年曾有研究指出女性因語彙記憶能力比男性佳,導致她們往往直到病情惡化時,才能透過語彙記憶力測驗檢測出有認知障礙。目前使用的測驗其檢測標準顯然無法反映男女在語彙記憶能力的落差,使女性患者錯失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
日前2016年研究的作者Sundermann博士的一項新研究因此重新訂立測驗男女不同的檢測標準,要檢視過去傳統的標準如何無法有效對男女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分別做出準確診斷。
何謂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輕微認知障礙患者會出現記憶力和思考能力輕微衰退,但不影響照顧自己或執行日常任務的能力。其典型症狀為在對話間突然失憶或忘記重要行程,也可能發生邏輯論證及做決定能力出現問題。一般失智症患者通常會先出現輕微認知障礙,但有輕微認知障礙不代表一定會發展成失智症。
語彙記憶力測驗重設男女不同門檻標準
在這次新的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Mayo老化臨床研究資料中參與者進行聽覺語彙學習力測驗(Rey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的結果,把女性一般會在測驗中得到較高分數的情況加入考量進行調整,計算出男女不同的新標準及門檻分數。之後再將傳統與新的兩種標準及門檻分數,同時應用於分析985位研究參與者使用同一測驗的另一研究結果。
分析發現,運用傳統的標準及門檻分數,被判斷有輕微認知障礙的比例,男性較高;但使用男女不同的新標準及門檻分數,女性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就由原先的120位增加為165位(36%)、男性部分則從239位減少為184位(35%),女性比例反比男性高。前後相比,顯示有10%的女性是原先未被檢測出來的、10%男性則出現遭過度診斷。
腦部掃描也顯示過去貌似通過認知測驗的女性,更有可能出現腦部Tau蛋白及斑塊堆積,這些蛋白質都與發生失智症有關聯。
檢測標準缺乏性別差異 將造成男女患者治療問題
Sundermann博士表示,使用傳統典型的門檻分數所辨識出的群體,女性患者因實際上已病情嚴重,臨床試驗的治療藥物對其的效果可能就會比較差;相反地,部分健康的男性會被誤診為罹病,他們對治療將不會有反應。
也就是說,輕微認知障礙的女性會因未被診斷出來,錯過治療的機會,她們的家屬也無法早一點為照顧病患做準備;部分男性則默默接受許多不必要的治療,更造成家人無謂的壓力。
這個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診斷方法,使得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將會更容易被辨識出來。目前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的失智症指引已明確指出,要診斷一個人是否為失智症患者,不能以認知測驗的分數是否達標作為唯一的判斷依據。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編譯來源:DailyMail(191009)、MedicalNewsToday(19101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9
阿茲海默治療藥物可望兩年內上市?!
失智症是隨年紀增長可能出現的認知障礙疾病,它會慢慢破壞記憶、思考以及執行日常簡單任務的能力,而阿茲海默症是其中最常見並被廣泛研究的一種。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全台約有27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女性大約佔60%。
阿茲海默症已有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沒有新療法出現,目前的藥物都只能對特定症狀做短期控制,並無法直接針對疾病成因做治療。
21日,美國生技製藥公司Biogen發表讓醫藥界及病患們驚喜的消息,表示其所開發的藥物Aducanumab,試驗初步的結果顯示能延緩阿茲海默症病患的疾病衰退。Biogen已準備於明年在美國、歐洲及日本申請藥物核准許可,最快可望在兩年內上市,若成功,這將是阿茲海默症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高劑量ADUCANUMAB藥物使用對延緩疾病發展有效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腦部區塊會形成斑塊蛋白質(amyloid
protein)堆積,進而殺死患者腦部正常的細胞,出現認知障礙。Aducanumab藥物就是直接針對這些斑塊進行清除。
Biogen曾在今年三月因Aducanuma藥物的兩項試驗結果無效,一度終止繼續研發。但後來在一項整合3,285名病患的小研究所做的分析中發現,其中2,000名服用該藥物超過一年半,其使用高劑量對延緩疾病的發展是有效的。
英國阿茲海默症學會、阿茲海默症研究機構及失智症研究機構聽到這項消息後都很高興,並表示這給予對新療法期盼已久的病患很大的希望,也期待未來可以帶動全球討論如何提供符合病患所需的治療。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10.22)、DailyMail(2019.10.2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7-19
LGBT族群較易有記憶問題?
阿茲海默症是許多人進入老年可能罹患的認知障礙疾病,而記憶出現喪失與混淆是早期徵兆。最近一項美國大型調查研究指出,和異性戀及順性別(cisgender)者相比,LGBT族群較容易出現與記憶力有關的困擾,這可能是來自於社會壓力的潛在影響。
研究對象與結果
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疾病管制預防署在2015年對九個州所進行的隨機電話調查資料。調查共有44,403名45歲以上的參與者參加,其中3%(約1,300名)為LGBT族群。調查詢問參與者包括在過去一年出現記憶喪失與混淆的情形、性別認同、性傾向等問題。
分析調查的結果顯示,14%的LGBT族群表示自己曾在過去一年有記憶變差的狀況,而相同問題在非LGBT族群身上則為10%。經過調整年紀、性別、種族、婚姻狀態及收入變項後,發現LGBT者自我報告有認知障礙的比率,比非該族群者高出29%。此外,LGBT者在做煮飯、打掃等自理生活的日常活動上也有比較多的困擾。
年輕族群自我報告的認知障礙=未來失智症風險?
雖然過去已有研究指出,自認為出現認知退化者,其未來真正發生該狀況的機率會提高3倍。但這項調查研究的參與者年紀都是相對年輕,而失智症很少在60歲以下發生。較年輕的族群主觀認為的認知退化,與在70、80或90歲出現相同情形,可能未必有相同的意義。
LGBT族群缺乏社會支持網絡
關於LGBT族群記憶喪失與混淆的風險較高,研究尚未發現確切原因。其他評論表示,原因可能來自某些像憂鬱症或是社會環境壓力所造成。研究主要作者Flatt也提到,隨著年紀愈老,LGBT族群愈可能缺乏像是伴侶或孩子這樣強而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最後被迫與無法接受他們的人共同生活。
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結果並不代表LGBT族群未來一定會有較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這個族群真的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注,包括提供支持、教育、記憶力篩檢以及與醫師討論問題的機會。
Flatt表示,未來國家性的調查應將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納入調查問題之中,我們才有辦法追蹤這個族群隨著時間的變化。以及必須處理這個族群在認知障礙研究中代表性過低的問題。
這項研究發表於2019年阿茲海默協會國際研討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編譯來源:STAT(2019.07.15)
+ read more
2019-04-12
女性初經太晚、停經太早或子宮切除與失...
失智問題已是全球不可忽視的老人健康議題。根據美國阿茲海默協會推估,美國現今570萬的失智人口將在2050年攀升至1,400萬,同時女性患者又比男性多,目前約佔三分之二,而在台灣,2018年衛福部統計全國失智症患者約有27萬,其中女性佔五分之三。
女人一生會發生失智的風險比男人高出約50%,因此瞭解造成失智症性別特定的風險因子將非常重要,近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女性如果初經時間發生較晚、停經較早或是切除子宮,都會增加她們發生失智症的風險。
研究對象與過程
研究參與者為來自美國Kaiser
Permanente醫療機構的6,137名女性成員,研究團隊讓她們接受健康調查與醫療檢查,當中包括詢問她們發生初經與停經的年紀,以計算保有生育力的時間長短,以及是否曾接受子宮切除手術,並且透過醫療紀錄瞭解哪些參與者曾被診斷有失智症。
研究發現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調整可能影響女性失智風險的變項因子(如:吸菸、糖尿病及高血壓)後,在以下情形女性會有較高的失智症風險:初經發生在16歲的參與者,比發生在13歲者,該風險增加23%;在47歲前停經者也比之後才停經者,該風險增加19%;保有生育力的時間少於34年,該風險增加20%;曾經接受子宮切除者,該風險增加8%。
雌激素濃度與女性失智
過去研究曾指出雌激素會刺激能量消耗並具有抗發炎特性,可能會提高失智症風險,而研究主要作者Paola
Gilsanz表示,女性一生中體內雌激素的濃度不斷有高低變化,雖然這個研究顯示若女性終生雌激素暴露的程度較低,會與失智症風險提高有關,但真正會影響雌激素濃度的因子像是懷孕、荷爾蒙療法或避孕藥等相關資料並不充足,還有待未來研究再進一步細緻了解。
相關評論認為,這項研究並未證實直接因果關係,因此研究發現不代表我們應該要建議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來預防認知功能受損,此外,在決定是否要做子宮切除時,現階段也不應把此風險納入考量。
要降低風險有更安全的做法
目前要降低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有更多其他已被證實比較安全的做法,包括運動、選擇健康的飲食以及保持社交和精神生活健康活躍,這些方法不只對防治失智有效,也有許多其他正向益處。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3.27)、Dailymail(2019.03.27)、HealthDay(2019.03.2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