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失智症

2023-01-17
助聽器可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
聽力損失不僅僅意味著老年人需要調高電視音量。它與一系列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失智症。
最新的衰老研究不僅表明這兩者存在關聯,還讓科學家們相信聽力損失實際上可能是失智症的一個原因。
研究人員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助聽器能否降低一個人患失智症的風險?
近日,一個聯邦醫療保險受益者的橫向研究顯示,中度到嚴重的失聰和較高的失智盛行率有關。
根據「國家健康和老化趨勢研究(NHATS)」的報告,在其2,413位老人研究中,和正常聽力的人比較,中度至重度失聰的人有較多人失智。而中度至重度失聰的人使用助聽器,比沒有使用的人,有較少人失智。
此結果意味著,年老的人使用助聽器,可以減低失智的可能性。
這個發現支持了最近系統性的回顧和綜合分析,顯示治療失聰對認知上的好處。也支持了新的規定,輕度至中度失聰的人可以在市面上直接買到助聽器,無需進行獲得醫生處方。
研究作者之一Alison
Huang博士指出:「研究讓我們更了解所觀察到的失聰和失智的連結,而且建立了支持公共衛生當局改善失聰管道的行動。」
失聰如何和失智連結:大腦緊張和社會孤立
失聰如何和失智連結仍然不淸楚,有幾個可能的原因:聽力損失會使大腦更加努力地工作,迫使它緊張地聆聽並填補空白。這是以犧牲其他思維和記憶系統為代價的。另一種可能性:聽力損失導致老化的大腦更快萎縮。第三種可能性是聽力損失導致人們的社交活動減少,這對於保持智力刺激非常重要。如果您的聽力不太好,您可能不會經常外出,因此大腦的參與度和活躍度就會降低。
根據「柳葉刀委員會 _Lancet_ Commissionopens in a new tab or
window」的報告,全球失智之中有8%
是由於聽力喪失,也是失智中最能夠調整的風險因素。
研究團隊認為:「需要以中介分析來找出連結的機制,和以隨機試驗來決定聽力治療或處理對減少失智的影響或效益。」
研究的橫向設計是一個限制。而且養老院和老人公寓的住戶也不在分析中,因為研究人員並没有他們的知能數據。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3.01.10)
+ read more

2022-11-15
如何打造一個失智症友善的家
一個人的家中各方面都會影響他或她的生活質量,但是,很少有家庭的設計是對失智症友善的。
根據美國阿茲海默氏症基金會 (AFA)
的說法,雖然大多數家庭的設計對失智症並不友善,但它們可以很容易地進行調整。
對失智症更友好的家庭設計
AFA
提供了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您打造一個可以撫慰患有失智症相關疾病的親人的空間。
顏色會影響情緒。因此在臥室、浴室或人們可以放鬆的地方,藍色是一種平靜的選擇。紅色、橙色和紫色充滿活力和刺激性,可能不是幫助人們保持冷靜的理想選擇。
AFA
建議,顏色對比有助於視覺、深度知覺和空間定位。例如,與桌布顏色形成對比的餐具可以讓失智症患者更容易看到盤子裡的食物。
據該基金會稱,視覺線索可以簡化失智症患者的生活。這可以包括在梳妝台抽屜上貼上帶有小圖片和物品名稱的標籤,例如襯衫或襪子。
裝飾也可以舒緩情緒,有助於喚起情緒和記憶。家庭照片、某人喜歡的地方照片以及有助於回憶過去的老式雜誌都會有所幫助。
適當的照明可以幫助患有失智症的親人看得更清楚,也會影響身體和行為。
例如,藍光會刺激大腦,提高警覺性並提升能量水平。
仿照自然的光─白天高藍光及夜間低藍光─可以改善睡眠並減少躁動,但炫目的燈光可能會讓人難以看清,而閃爍的燈光會增加情緒激動。
科技是照顧者的好幫手
科技可以滿足未與失智症患者同住的照護者需求。這些包括:APP控制的恆溫器,用於遠端監控溫度;煙霧和一氧化碳的智能警報可以通過APP進行監控。
互動式的AI技術可用於安排事件和提醒,並播放提醒病患。這可以包括在一天中適當的時間使用的短語,例如「現在是午餐時間」或「該吃藥了」。
從不複雜的設計到高科技的應用,顯示大多數家庭都可以很容易地進行改造,使失智症患者及其照護者的生活更安全、更輕鬆。
AFA
在其網站上有一個實體大小的失智症友好住宅範本。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11.13)
+ read more

2022-10-28
降低血壓可以預防失智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顯示,在晚年降低血壓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這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
The George
Institute的「全球腦健康倡議」計畫失智症項目負責人
Ruth Peters
博士說,在失智症治療缺乏重大突破的情況下,降低患這種疾病的風險將是向前邁出的可喜一步。
她說:「鑑於人口老齡化和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巨大成本,即使是減少的很小也可能產生相當大的全球影響。」
「我們的研究顯示,使用現成的治療方法來降低血壓是目前我們應對這種潛在疾病的『最佳選擇』之一。」
失智症正迅速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病,目前影響全球約
5000 萬人。預計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
—主要是由於人口老齡化。目前估計每人每年需要花費的費用為
20 至 40,000 美元。
Peters
博士解釋說,雖然許多試驗都著眼於降低血壓對健康的益處,但涵蓋失智癥結的試驗並不多,安慰劑對照的試驗更少
。因此,此研究被認為提供了最好的證據。
「由於血壓降低對心血管的顯著影響,大多數失智症的試驗都提前終止,因為心血管疾病往往比失智症的跡象更早發生。」她說。
研究如何做
這項試驗共納入來自 20 個國家的 28,008 名平均年齡為
69
歲且有高血壓病史的人。在這些研究中,追蹤時間約超過四年。
為了更密切地檢查血壓與失智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分析了五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這些試驗使用了不同的降血壓治療方法,並追踪患者直至患上失智症。
Peters
博士說,「我們發現在這個老年族群中,降低失智機率的治療與血壓持續降低有顯著關聯。」「我們的結果顯示,無論使用哪種治療方法,血壓降低與失智風險降低之間存在廣泛的線性關係。」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結果將有助於設計公共衛生措施,以減緩失智症的進展,並為治療提供訊息。
Peters
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最高級別的現有證據,顯示多年來的降血壓治療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有害的證據。」
她補充說:「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對於已經控制良好或在已經開始治療的人來說,進一步降低血壓是否會降低患失智症的長期風險。」
The George Institute全球腦健康項目主任 Craig Anderson
教授認為,這項工作是臨床試驗的重要基礎,可以可靠地估計預防性處理的益處和風險,以及如何最好地將它們應用於不同人群。
該研究刊登於《歐洲心臟雜誌》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0.25)
+ read more

2022-10-19
女性真的比男性更善於尋找和記住單詞嗎...
女性真的比男性更善於尋找和記住單詞嗎?一個大型的統合分析現真章!據研究人員稱,女性較好。女性的優勢在時代和壽命上是一致的,「但相對較小」。
為了瞭解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如何導致認知能力的性/性別差異,以及其背後的大腦機制。 挪威University
of Bergen的 Marco Hirnstein
Hirnstein教授和他的同事進行了「統合分析」,他們分析了所有博士論文、碩士論文以及在他們可以找到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之研究綜合數據。這項統合分析包含來自
350.000 多名參與者的 500 多項測量。
研究人員發現女性確實更好。但是優勢不大。在過去
50 年和個人的一生中始終如一。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發現女性優勢的程度取決於主要研究者的性別/性別:女性科學家報告的女性優勢較大,男性科學家報告的女性優勢較小。
我們認為女性更好 —而且確實如此!
性別/性別差異的來源;先天與後天
—以及這些差異的潛在後果一直是社會大眾辯論的主題,例如: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職業上有不同的天賦嗎?
教科書和科普書籍認為女性更擅長找詞是理所當然的。例如,在命名以字母“F”開頭的單詞時,或者屬於某個類別的單詞,如動物或水果。女性更善於記住單詞也被認為是「事實」。
然而,實際研究結果與教科書所說的有時不一致:有些研究發現女性優勢,有些研究發現男性優勢,有些則沒有發現任何優勢。
「大多數智力技能在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平均表現上沒有差異或差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平均而言,女性在某些任務上表現出色,而男性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色。」
這些各打50大板或平分秋色的論調聽起來像是在陳述顯而易見的事情,但
Hirnstein
和他的同事指出了,在某些情況下,了解存在根本差異可能很重要。他們的發現在診斷和醫療保健中相當重要。
與失智診斷的關鍵
此研究的結果至少在兩個方面是有意義的。首先,它們有助於澄清女性優勢是否真實存在。其次,了解這種性別/性別差異對於解釋診斷評估的結果很重要,在這些評估中,這些能力經常被測試。
例如,失智症是否會因女性在語言能力強而在評估測試中的表現優於平均水平而被低估,或者在語言表現比較不佳的男性被過度診斷?瞭解性別的差異有助於誤診的發生。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0.13)
+ read more
2022-09-26
【姑嫂玩健康報】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
發報日期:2022年09月26日
熱門新聞
近期直播
🎥健保資料庫憲法判決到底在爭議什麼?
🎥說書給你聽: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職業傷病史中的女性面貌系列 4 —鐳女孩
+ read more

2022-09-20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英國生物銀行的縱向數據顯示,每天總共走 3,800 到
9,800 步可降低失智風險。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 Borja del Pozo Cruz
博士表示,每日走 9,826
步可降低失智最多風險─50%。每天最少走3,826
步,可以減少 25% 失智風險。
步伐速度很重要。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最佳速度為每分鐘 112 步。
發表期刊的社論指出,此研究點出了「每日步數與失智症之間很重要,但還沒有人研究的關聯」。
走的速度是重要關鍵
社論也指出一個關鍵發現,那就是較高的速度—在 30
分鐘的時間裡「僅僅」112步/分
—就能對降低此研究中的失智症發病率產生最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每天
9,800 步中有30分鐘是112步/分,風險降低可達 62%。
「雖然每分鐘 112
步是一個快的節奏,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12」是一個比「10,000」步更容易達到、且不那麼令人生畏的數字,特別是對那些身體不活動或活動不足的人而言。
研究如何進行
該研究評估了 2013 年 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間英國生物銀行 78,430 名 40 至 79
歲的人,其手腕佩戴加速度計的每日步數。研究人員評估了每日步數,是否是偶然的步數
(每分鍾少於 40 步) 或有目的的 (每分鐘 40
步或更多步),以及 30 分鐘的最高節奏 (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平均步數/分鐘,不一定是連續的)。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1 歲;大約 55% 是女性,97%
是白人。在平均 6.9 年的追蹤中,866
人罹患失智症。對於偶然步數,最佳步數為 3,677
步。對於有目的的,最佳步數為 6,315 步。
Pozo Cruz
說,這項研究對以步數預防失智的建議提供了重要貢獻。
因為基於步數的建議具有易於溝通、解釋、衡量和執行的優勢。
研究人員承認:「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可能導致失智症病例有限,這意味著我們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更老年的人群。」
研究發表在 JAMA 神經病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2.09.06)
+ read more
2022-09-10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
根據一項為期 60
年的研究結果,即使對那些失智風險較高的人來說,也有可能避免失智症。
這項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人們在一生中透過教育、社交互動和積極活動建立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即使是具有遺傳因子的人也一樣。
此外,建立自己的認知儲備,可以抵消對那些兒童時期認知能力低下的負面影響,並在未來生活中提供更強的心理韌性。
這項由阿茲海默氏症協會資助的長期研究再度驗證了一個流行的理論,即是「你越經常挑戰你的大腦,你在晚年遇到記憶和思維的問題就越小」。
考慮到我們很難成功治療失智症,這項研究承諾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在為時已晚之前,在整個生命中建立我們的心理韌性。
研究作者-蘇塞克斯醫學院的Dorina
Cadar博士說:「這些結果令人興奮,因為這表示認知能力在我們的一生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參與智力、社交和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包含了近 1200 名1946
年出生於英國的參與者。他們在 8
歲時進行了認知測試,在 69
歲時再次進行了認知測試。根據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參與休閒活動和職業,為每個人計算了一個「認知儲備指數」;並且測試了閱讀技能,以評估學習能力。
兒童時期較高的認知技能、較高的認知儲備指數和較高的閱讀能力的人,到了
69
歲時,其認知測試得分較高。例如,擁有學士學位或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比沒有受正規教育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得分高
1.2
分。同樣地,成年後參加多項休閒活動的人,比不參加休閒活動的人得分高
1.5
分。最後,從事專業工作的人,比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人得分超過
1.5 分。
奇特的是,無論他們在 8
歲時的分數如何,認知儲備指數較高的人,其認知技能下降速度比指數較低的人慢。
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研究傳播經理 Katherine Gray
說:「從童年到成年,無論是在教育、職業還是從事複雜的愛好方面,保持大腦活躍的參與者在
69
歲時都有更好的思維能力。雖然有許多與患失智症相關的風險因素,但希望知道參與精神刺激活動並找到定期挑戰大腦的方法,可以幫助減少記憶力和未來思維發展的問題。」
編譯來源:European Scientist (2022.08.04)、Neurology
(2022.08.03)
+ read more

2022-08-02
第二十二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研習...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以來,為響應「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促進女性健康議題的公共參與,由下而上地影響國家政策之擬定。在每年的「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聯合研習營」進行性別健康議題研討,提高知能,並共同討論來年528行動主題。
今年(2022)研習營預計安排4場女性健康與權益相關的專題演講,包括「2022熱門健康新聞」、「認識失智症」、「中高齡婦女健康」及「性別健康
COVID AND
GENDER」,歡迎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下方資訊。
活動內容及議程
* 時間:2022年9月30日(五)至10月1日(六)
*
地點:台北公務人力發展學院(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30號)
*
對象: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
(一個團體以2人為限;以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 費用:
1.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不需報名費,另補助雙北市以外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2人住宿費及1人交通費。交通費說明:
(1)搭乘飛機、高鐵、船舶、火車、捷運及計程車之費用,請提供票根或購票證明。
(2)搭乘飛機者須檢附登機證存根。
(3)搭乘計程車者限市區短程,應註明乘車日期、搭乘者姓名、事由、起迄地點、金額。
2.個人及一般民眾(報名以團體代表為優先):不需報名費,食宿及交通煩請自理。
* 議程(暫定):
9/30(五)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13:00-13:30
報到
13:30-13:50
相見歡
13:50-15:20
【專題研討】
2022年熱門健康新聞
台灣女人連線 陳書芳秘書長
15:20-15:30
茶敘
15:30-17:00
【專題研討】
認識失智症—
預約一個不失智的未來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陳俊佑主任
17:00-18:00
Check in
18:00-20:00
餐敘
10/1(六)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07:30-08:50
早餐/退房
08:50-09:00
報到
09:00-10:30
【專題研討】
中高齡婦女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 劉蕙瑄醫師
10:30-10:40
茶敘
10:40-12:10
【專題研討】
性別健康 COVID and GENDER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理事長
12:10-13:30
午餐
13:30-15:30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
歷屆宣言執行進度報告與檢視
2023年528主題與計畫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理事長
15:30-
賦歸
報名方式
*
請於8/31(三)前填寫線上報名表單,同一團體請填寫於同一份報名表。
*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 劉怡顯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電話:(02)2392-9164 傳真:(02)2392-9165
+ read more

2020-08-06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有什麼區別?
有氧運動是一種耐力型運動。在一段時間裡,肌肉持續以有節奏的、協調的方式運動。這種運動之所以稱為有氧,是因為過程中需要氧氣來產生能量,它透過增加心率和呼吸頻率來為身體的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氣。例子包括:快走、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登山、跳舞等。
無氧運動是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它之所以稱為無氧,是因為這類運動不會增加需氧量和氧氣運輸。在無氧運動期間,人體在沒有氧氣的狀況中分解儲存的葡萄糖,導致肌肉累積乳酸。例子包括:衝刺、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伏地挺身、引體向上等。
差異性
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身體如何利用儲存的能量、運動強度及一個人能夠持續運動的時間長度。
有氧運動較有節奏、輕柔且持續時間較長。無氧運動往往涉及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運動。一般來說,有氧運動有助於增加耐力,而無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肌肉量和力量。
好處與風險
一個2017年回顧研究指出,有氧和無氧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兩種運動類型都可以加強心肌、促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幫助體重管理。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這兩種運動均有助於降低以下風險: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失智症、焦慮、憂鬱。
除上述之外,有氧運動還有一些潛在好處包括:增加耐力和減少疲勞、降低血壓、刺激免疫系統、改善心情、改善睡眠、減慢骨密度下降。
2015年一份研究探討了有規律的有氧活動是否降低一個人的死亡風險。該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週進行2、3次總共1至2.4小時的慢跑的人的死亡風險顯著降低。
但是,進行劇烈慢跑的人似乎與完全不運動的人有相同的死亡風險。這一發現顯示,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低死亡風險,但是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可能不會帶來任何額外的好處。
有氧運動有該注意的風險。如果有以下情形,則在開始進行有氧運動之前,應該諮詢醫生:有心血管問題如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血栓;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及正從心血管事件恢復中。醫生可能能夠提出具體的運動建議或合理的限制,以幫助人們輕鬆進行有氧運動。
久坐不動的人也應漸漸地加強運動。突然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雖然無氧運動跟有氧運動一樣對人的心血管健康有益處,但是無氧運動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消耗身體更多的能量。因此,無氧運動對於希望減少體脂肪的人可能特別有益。無氧運動還可以幫助一個人增加或維持肌肉量及增加骨密度。
由於無氧運動通常對身體的要求更高,並且需要更用力,因此人們在進行激烈的無氧運動之前應確保自己具有基本的健康水準。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應在進行無氧運動前諮詢醫生。
第一次嘗試無氧運動時有私人教練陪同可能有益。私人教練可以確保運動方式正確,以減少運動過度或受傷的風險。
應該多久做一次有氧運動?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建議,成人每周進行150-30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如長跑或更劇烈地騎腳踏車。並且增加運動量將提供更大的健康益處,劇烈的有氧運動可使一個人更快地達到其每周有氧運動的要求。
應該多久進行一次無氧運動?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成人每周進行2次中或高強度的肌力訓練,例如舉重和阻力訓練。
在進行肌力訓練時,重要的是人們鍛煉所有主要的肌肉群,而不是僅僅專注於上半身或下半身的肌肉。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0.06.0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0523155827_weight-1.jpg)
2020-04-25
減少卡路里能延年益壽又健康!
2012年,紀錄片導演M.
Mosley拍了科學紀錄片《吃得少活得久》,探討了延年益壽方法背後的科學。當時他得出的結論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限制卡路里。
八年後的今天,我們有更有力的證據證明限制卡路里或間歇性禁食(每週有兩天要減少卡路里)的好處。
第一個證據來自1930年代。研究人員提供一組老鼠低熱量飲食,他們驚奇地發現,那些攝取比一般正常飲食的卡路里少30%的老鼠,壽命延長了40%。壽命較長的老鼠也不太容易患上與年齡相關的常見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臟病。
隨後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吃卡路里控制飲食的動物都是如此—牠們不僅壽命更長,而且更健康。
那人類呢?最近一項名為CALERIE的研究探討了長期控制卡路里對非肥胖人群的影響,研究人員隨機將218名體重正常的健康人分為兩組,一組每日卡路里攝取量減少15%並持續兩年,另一組維持正常飲食。
卡路里控制組的人體重減輕了平均9公斤,這並不意外,但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人許多風險因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膽固醇、血壓和C反應蛋白(一種發炎的指標)。他們還表示睡眠、情緒、性慾和生活品質有改善。
主要研究作者L.
Redman說:「我們發現,即使是已經健康且精實的人,也可以從卡路里控制法中受益。」。
卡路里控制法的好處
另一個最近的發現是卡路里控制可以抑制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的發炎反應,而發炎被普遍認為是引起失智症、心臟病和癌症的主要因素。
導演Mosley表示:「就我個人而言,長期限制卡路里的想法有點挑戰,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選擇5:2的飲食方式,就是一星期中選擇兩天嚴格控制卡路里攝取。這是目前流行的間歇性斷食形式,它大大地改善了我的健康」。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最近一篇論文檢視了所有現有的相關研究,其結論是:另一種最近流行的間歇性斷食的形式—每日限時斷食法(進食時間限制在6至8小時內)的好處很廣泛,不僅可以改善血糖和血壓,還可以增強抗壓力和抑制發炎。
這些都是為什麼減少卡路里的好理由。
編譯來源:Science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