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20-03-08
為什麼榴槤那麼臭?
榴蓮果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明顯的甜味和令人愉悅的如奶油般的質地。但是,成熟的榴蓮果肉散發出異常強烈而持久的氣味,讓人聯想到爛洋蔥。這是為什麼新加坡公共交通和泰國許多酒店禁止攜帶或食用這種水果。
最近一個德國研究證實了榴槤嗆鼻的氣味來自於這個植物裡的罕見氨基酸「乙硫氨酸(ethionine)」。
酵素將臭味由氨基酸裡釋出
此研究團隊過去的研究已指出,水果的臭味基本上是由有氣味的「乙硫醇(ethanethiol)」及其衍生物引起的。然而,植物產生「乙硫醇」的生化過程仍不清楚。這次的研究首度揭露,「乙硫氨酸」是臭味物質「乙硫醇」的前身。
研究作者表示,隨著果實的成熟,一種植物特有的酵素會促使「乙硫氨酸」釋放出「乙硫醇」。因此在果實成熟期間,不僅果肉中的「乙硫氨酸」濃度增加,「乙硫醇」的濃度也增加,後者解釋了成熟的榴蓮為什麼散發出極強的氣味。
不只與嗅覺有關
了解榴槤中有多少「乙硫氨酸」之所以有趣不僅是因為它是臭味的來源,也因為動物實驗和細胞培養研究已證實該氨基酸並非無害。老鼠吃下摻有高劑量之該氨基酸的食物會出現肝損傷和肝癌。然而,一項新的研究指出,低濃度的「乙硫氨酸」可能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這引起了吃榴槤是否意味著會危害健康的問題,這需要進一步的探討。不過,研究作者保證,要出現老鼠試驗中的毒性作用,一位體重70公斤的人一天必須吃掉580公斤富含「乙硫氨酸」的水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02.2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07
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和攝取的食物息息相...
目前大多數研究在探討食物與中風之間的關係時,僅整體中風或者缺血性中風類型作分析。而最近這份對9個歐洲國家共418,000多人進行的研究,分別就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進行探討。
研究發現,高蔬果、纖維、牛奶、起士或優格的飲食會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但與出血性中風風險則沒有顯著相關性;多吃雞蛋會增加出血性中風風險,但是與缺血性中風無關。這個結果呼應了當前歐洲的指引:建議民眾多吃蔬果、纖維以降低缺血性中風。
研究也點出了檢視飲食與不同中風類型關連的重要性。飲食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的相關性有所不同,這和其他實證,如:膽固醇指數與肥胖對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也有不同影響,是有相同意義的。
中風風險與飲食量的相關性
人們食用的纖維總量(包括來自水果、蔬菜、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中的纖維)與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相關。每天的纖維攝取量每增加10克,患病風險就會降低23%,這相當於十年內每千人中的病例減少了約兩例。每天每食用200克水果和蔬菜,患病風險就降低13%,這相當於十年內每千人中的病例減少一例。沒有食物與缺血性中風風險較高相關。
根據英國的估算,兩片全麥厚片吐司可提供6.6克纖維,份量約8塊花部的花椰菜可提供約3克纖維,未削皮蘋果可提供約1.2克纖維。歐洲心臟病學會建議,每天至少食用400克水果和蔬菜或30-45克纖維。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每多吃雞蛋20克,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就會增加25%,相當於十年內每1000人有0.66個額外病例(或每3000人中有兩個病例)。一個普通的雞蛋重約60克。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不同食物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聯可能部分是由於食物對血壓和膽固醇的影響。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了來自9個國家(丹麥、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國)的418,329名男女的數據,這些人在1992至2000年間參與「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研究。參與者填寫了有關飲食、生活方式、病史和社會人口因素的問卷調查,平均追蹤12.7年。在研究期間,有4,281例缺血性中風和1,430例出血性中風。
研究的食物類別包括肉類(紅肉、加工肉類和家禽)、魚肉(白肉的魚和脂肪多的魚)、乳製品(如牛奶、優格、起士)、雞蛋、穀類食品、蔬果、莢豆、堅果和種子以及膳食纖維(總纖維量和穀類、水果和蔬菜的纖維)。
這項研究的主要優勢是對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了研究,並且追蹤時間長。儘管研究僅在某一時間點收集了參與者的飲食訊息,但研究已經涵蓋大多數類型的食物。研究沒有收集關於藥物使用的數據。
由於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不能證明所研究的食物會導致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或減少,僅能呈現不同食物可能具有不同的風險。
編譯來源:
* Eureklaert(2020.02.23)
* _The associations of major foods and fibre with risks of ischaemic
and haemorrhagic strok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418,329 participants
in the EPIC cohort across nine European countries_ , by Tammy Tong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doi:10.1093/eurheartj/ehaa0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06
治療武漢肺炎用藥會進入母乳嗎?
武漢肺炎正在全球延燒,治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藥物的研究還很有限,這些藥物是否進入母奶的資料相當稀少,更不用說對母乳餵養嬰兒的潛在不良影響。
近日爆紅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
被視為是可能的解藥,但還在臨床試驗的階段,全球引頸期盼試驗結果。
一篇最新研究回顧了最常用來治療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的藥物對母乳餵養的影響,研究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P.
Anderson教授表示,瑞德西韋似乎有望治療新型冠狀病毒,但這藥物是否會進入母乳卻一無所知。
母乳哺育醫學期刊總編輯A.
Eidelman醫師指出,有鑑於感染冠狀病毒的母親可能已將病毒傳播給嬰兒,繼續哺餵母乳可能可以持續提供保護性的母體抗體。因此,母親應繼續進行母乳喂養。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藥物不是只有會不會進入母乳的問題。流感藥物,如rimantadine會抑制泌乳。另外,也有毒性的問題。因此,在藥物對嬰兒的影響還無法確定時,生病的媽媽暫時停止餵母乳也許是較不冒險的方法。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20.03.04)、Breastfeeding Medicine
Journal(2020.02.2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05
首次跨國組織聯手承諾消除肥胖汙名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這一天超過100個醫學、科學組織及國會成員承諾支持一項共識聲明,該共識指出社會對於肥胖的不科學敘述是造成歧視的主要原因,並呼籲透過強而有力的政策和立法以防止與體重有關的歧視。
過去實證顯示,對體重的汙名可能造成身體及心理的傷害,且受影響的個體較不會尋求和接受適當護理。由於社會經常認為肥胖者懶惰、貪食、缺乏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導致他們在職場、教育和醫療機構中容易受到汙名和歧視。
倫敦國王學院肥胖與代謝外科主席表示,對體重的汙名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不僅損害了人類和社會權利,更是對抗肥胖盛行的主要絆腳石。
這項倡議的目的是集結廣泛的專家和科學組織,首次一致且明確地譴責對體重的歧視,並揭露造成體重偏見的迷思。
聲明中討論的議題:
*
醫療人員是體重歧視的常見來源:學術機構和專業組織應將肥胖的原因、機制和治療納入正式教學中,包括如何在實務上避免肥胖汙名。
*
社會對肥胖的汙名通常是建立在未經證實的假設之上,即假設造成肥胖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自律和個人責任感:這種描述與當前的科學證據不一致,證據顯示體重控制並非完全可以自主的,生物學、遺傳和環境因素對肥胖至關重要。
*
媒體對肥胖的描述具有影響力,它在塑造公眾對肥胖者的態度和信念方面起重要作用:媒體對肥胖應進行公正、科學、準確、不帶汙名的描述。
*
公共衛生實務和宣導品中使用汙名來推廣對抗肥胖的運動從客觀上講是有害的:共衛生當局應制止這種做法,並提升肥胖相關公共政策的科學嚴謹性。
要挑戰和改變廣泛且根深蒂固的信念、長期存在的先入為主觀念或流行的心態,在看待肥胖時需要有新的且與現代科學知識一致的敘述。
歷史已透過鼠疫、霍亂和愛滋病毒這些例子昭示汙名會干擾公共衛生政策控制病情的努力。打擊汙名和社會排斥的倡議行動在過去與現在同等重要。
消除體重歧視的承諾
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這一篇論文中,一群專家概述了一份國際聯合共識聲明以及隨附的消除體重歧視的承諾。該聲明是在一場國際會議上訂出,與會者來自10個相關醫學會,包括:世界肥胖聯合會、美國糖尿病協會、美國臨床內分泌學家協會、美國代謝和減肥手術協會、英國糖尿病協會、歐洲肥胖研究協會,國際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外科聯合會、肥胖行動聯盟,加拿大肥胖協會、肥胖學會。
連署這份承諾的機構包括全球100多個組織,包括科學組織、學術機構,醫療中心、科學期刊、產業(如Weight
Watchers)和集結了英國上下議院跨黨派成員的「肥胖問題全黨國會團體(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on Obesity)」。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3.03)
* Rubino, F., Puhl, R.M., Cummings, D.E. et al. _Joi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ending stigma of obesity_. Nat Med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803-x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0429172218_Aspirin-1200x600.jpg)
2020-03-04
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科學家挑戰指...
阿斯匹靈應如何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一直有不同的論述,讓人困擾。
首先,根據最新的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指引建議,40-70歲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應服用阿斯匹靈,而不是70歲以上的人。然而,70歲以上比70歲以下的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其次,近年三項研究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試驗結果引起了更多人的困惑。其中一項顯示,預防高風險族群的初次心血管疾病成果顯著;另外兩項可能是因為患者依循醫囑的程度低及研究追蹤不利而結果不顯著。面對這些衝突的資訊,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醫師對於是否開立及對誰開立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會感到混淆。
日前,多位醫學專家在《美國醫學雜誌》發表評論指出,為了使接受初級預防的患者獲得最大益處,醫師應根據個別患者的臨床情況來判斷是否開立阿斯匹靈。
評論作者表示,所有患有急性心臟病的患者應在患病後每天按時服用325毫克阿斯匹靈,以降低死亡率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再發。此外,過去曾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倖存者,除非有明確的禁忌症,否則應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在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方面,由於用於預防的絕對益處比用於避免心血管疾病再發低,而未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人服藥風險又與服藥之心血管疾病患者相似,阿斯匹靈用於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之利弊平衡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強調,基於當前證據,醫師在判斷是否要讓明顯健康的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時,都應根據患者個別的臨床狀況來判斷,以平衡患者服藥的絕對益處及出血風險。
不論是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負擔都日益增加,這凸顯了需要有更多人改變其生活方式,同時也需要搭配實證證明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治療。
評論作者指出,當服藥的絕對益處和風險相似時,患者的傾向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患者而言,這可能包括要考慮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是否比胃腸道出血的風險更重要。
醫師對個別患者作出是否開立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判斷,可能會影響到相當多的患者,例如:有代謝症候群、超重和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胰島素阻抗的初級預防患者,他們發生初次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接近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再發的風險。
評論作者表示,在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方面提供一般性的指引看來並沒有道理,因為通常醫師可以由問診中瞭解每位患者服藥之益處與風險,以做出適當的建議。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03
人類陰道中數百種細菌的圖像出爐了!
近年來,我們對於腸道微生物群已經有不少的認識,但是對於生活在陰道的細菌著墨較少。
就如同腸道微生物群一樣,研究人員認為平衡的陰道微生物群對健康是很重要的。它可能在預防性傳染病和尿道感染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並且可能讓婦女更容易懷孕。同時,陰道的細菌感染會破壞微生物群,可能與早產、慢性發炎性疾病和其他感染的風險有關。
陰道微生物群的基因目錄
日前,終於有研究者首度對陰道微生物群建立大規模的基因目錄,發表在《自然通訊》。
不意外地,他們發現經常生活在陰道中的細菌種類相對於腸胃道中的少,大約300種(腸道微生物群可能超過1,000種)。但是根據主要研究作者、微生物學家J.
Ravel的說法,雖然種類較少,但同一種細菌在遺傳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亦即,菌株的多樣性更豐富。
這意味著女性可以攜帶一種細菌的基因,而這種基因與其女性身上細菌的基因大不相同。然而,即使它由一種細菌所主導,它許多的菌株也建立了一個小社區,而每個菌株都為該群落的功能做出了貢獻。
Ravel指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健康的陰道微生物群落不僅僅是細菌種類的正確組合,也是細菌菌株的正確組合。這對於我們如何重新讓一個失衡的微生物群找到平衡來說很重要。
從實驗室的研究到生活的應用
從理論上來說,人們可以服用口服益生菌來改善陰道微生物群落,但這可能不會奏效。Ravel說,因為細菌要能生存並到達陰道需要漫長的旅程(細菌需要進入直腸,然後是陰道,並且狀態仍然足夠好到可以形成聚落)。有人已經從移植捐贈者陰道的分泌物獲得了初步成果,但這種方法可能附帶的安全問題,類似于糞便移植。
Ravel認為,他們可以利用他們的目錄和其他研究成果製作出「活體藥物」(living
medicine)療法,為微生物群落出錯的婦女提供細菌菌株的最佳組合。
研究方法
為了繪製此項地圖,研究人員分析了數百種陰道「宏基因組」(metagenomes)—這是樣本中所有遺傳物質的總和,無論它們來自人類、細菌或是病毒。從這混和的DNA組別中,他們分離了近一百萬個不重複、獨特的可能屬於細菌的基因。他們利用這些基因來識別不同的細菌群。然後,再利用此一目錄分析其他超過1,700個「宏基因組」。此項研究共採集了包含從北美、非洲和亞洲婦女中所採集的細菌。
編譯來源:Gizmodo(2020.02.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02
病毒如何讓我們生病?
病毒是極其微小的寄生體,由遺傳物質包裹在蛋白質中所組成,有些有一層外膜。它們控制活細胞來繁殖自身。我們每天都暴露在病毒中,但我們的免疫系統阻止了絕大多數病毒的感染,尤其是那些我們以前對抗過或接種過疫苗的病毒。
病毒通過皮膚或黏液的身體屏障,進入一個適宜的細胞裡,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一旦病毒進入細胞中,就會接管細胞,迫使細胞複製更多的病毒,而這些動作會破壞細胞,有時讓細胞死亡。新製造的病毒則從原有的細胞中被釋放,再找到其他的新細胞。當病毒感染了許多細胞,並讓我們身體的正常運作發生變化時,我們就會生病。
病毒經常會感染我們身體的特定位置,並讓我們感受到它們的作用。鼻病毒(Rhinoviruses)
會感染我們鼻子後面的上呼吸道,會讓我們流鼻水跟打噴嚏,這就是一種普通的感冒。
2019年出現的冠狀病毒(Coronavirus)則會感染我們的下呼吸道,包括肺部,進而導致肺炎。
一旦感染病毒,我們的身體會調動組織及器官中的特殊細胞,並產生發炎反應來對抗病毒。這些細胞中有些可以產生病毒的抗體,有些會破壞受感染的細胞,另一些細胞則會建立該病毒的記憶以利下次的防禦。一些讓我們感到身體不適的狀況—例如流鼻水、發燒和淋巴結腫脹—是由於我們身體為擺脫病毒而戰鬥的結果,而不是因為病毒本身造成的。
編譯來源:Science 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28
膽汁新發現將改寫教科書
我們對膽汁的許多知識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改變。它在肝臟中產生,儲存在我們的膽囊中,並在我們進食時分泌到小腸以分解脂肪。膽汁的主要成分膽酸最早發現於1848年,在1928年科學家揭示膽酸結構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從那時起,科學家對肝臟產生膽汁化學過程的了解是:膽固醇與氨基酸(甘氨酸
或牛磺酸)結合產生初級膽酸(primary bile acids)。
現在,新的研究發現了新膽酸。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即在過去170年的膽酸化學研究中,為什麼這份研究發現的新膽酸從未被發現。
腸道的細菌製成新膽酸
研究指出,新膽酸不是由身體裡的酵素催化產生的,它們是由腸道中的微生物製成的。這一發現將改變醫學教科書如何陳述消化,並且為當前越來越多強調腸道微生物群重要性的知識體系做出貢獻。
研究團隊指出,腸道內的微生物(微生物群的成員)藉由將膽酸原料膽固醇與無數其他氨基酸結合後,產生了獨特的膽酸。
這是第五種由微生物群帶動的膽酸代謝機制,大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哺乳動物膽汁的理解。
儘管大部分研究是對老鼠進行的,但在人類身上也發現了這些新膽酸,而患有胃腸道疾病(例如克隆氏症和囊狀纖維化)的人,他們的膽汁中新膽酸尤其多。這個現象可能會引導未來研究的方向。
研究作者表示,這些分子可以改變人類腸道中的信號傳導途徑,從而減少整體膽酸產量。這代表了一種新的機制─我們的腸道細菌可以操縱我們的生理機能。目前我們對這些化合物的了解還處於起步階段。然而,這一令人振奮的新發現,讓科學家開啟了更多關於這些化合物及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疑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27
蘇格蘭將是第一個提供婦女免費生理期用...
2月25日蘇格蘭議會通過了提供婦女免費生理期用品的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
根據這項法案「生理期用品免費條例 (The Period Products
(Free Provision) Scotland
Bill」,政府將在指定的公共場所,例如社區中心、青年俱樂部和藥局提供衛生棉條和衛生棉,估計每年費用為2410萬英鎊(約9億4千萬台幣)。
法案以112票贊成,0票反對,0票棄權獲得通過,進入了第一階段。現在進入第二階段,蘇格蘭國會議員可以提出修正案。
在辯論中,提案者Monica
Lennon表示,通過法案將是使「月經」在蘇格蘭正常化的里程碑,同時讓人民真正地意識到議會相當重視性別平等。
議員Alison
Johnstone表示,為什麼在2020年廁紙被視為必需品,但生理期用品卻不是?一個人因自然的身體現象受到經濟上的處罰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2018年,蘇格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學校、學院和大學提供免費生理期用品的國家。
目前在英國購買生理期用品需繳納5%的稅。前首相David
Cameron的政府表示,希望結束這一「衛生棉條稅(tampon
tax)」,但因受到歐盟規定特定產品稅率的規則而受到限制。政府宣布將在2016年降低稅率,但這尚未發生。
前日稍早,提案者Monica
Lennon參加了在蘇格蘭議會外的示威集會,他舉了寫著
「獲得生理期用品是一種權利!」的牌子。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台灣女性一生平均花費約10萬購買生理用品,被課徵的營業稅超過4000至5000元。2017年財政部允諾將課徵的稅額全部回饋到婦女身上,但其後不了了之。如今,已有國家不僅是不課稅,而是免費提供。我們至少應繼續爭取政府2017年未實現的承諾。
編譯來源:Reuter(2020.02.2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26
原來懷孕與否要看初一,還是十五!
你知道伴侶可能於何時節嘗試懷孕最容易受孕嗎?
最近一份首次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指出,伴侶在深秋和初冬時更容易受孕。雖然北美洲和丹麥的伴侶最有可能在9月開始嘗試懷孕,但在11月下旬和12月初他們才有最大的機會受孕,特別是在低緯度。
目前有很多研究關注出生的季節性變化,但是這些研究沒有考慮開始嘗試懷孕的時間、嘗試了多久或孕期持續多久。這份研究發現生育力在春季末期下降,而在秋季末期達到高峰
(此處生育力指在一個月經週期內受孕的機率)。有趣的是,季節與生育力的關係在低緯度地區更高。
研究發現,人嘗試懷孕的時間在9月達到高峰。北美人比丹麥人更有可能在秋天開始嘗試懷孕
(可能是希望在夏天工作不那麼忙碌時生產),北美人在9月嘗試懷孕的人比在3月時多48%,丹麥人只多16%。
在考慮了嘗試懷孕的季節性變化後,研究看到生育力也稍微有季節變化。不論是北美人或丹麥人他們的生育力在深秋或初冬都達到高峰,只是北美人季節變化更明顯。
此外,當研究依據緯度分析北美洲的資料後,他們發現美國南部的季節性變化更大,生育力高峰出現在11月,而高峰與低峰的比值為1.45。
研究怎麼做的
這項研究分析了14,331名試圖懷孕不超過六個月的女性的數據,包括5827名美國和加拿大人及8504名丹麥人。研究對這些婦女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直到她們懷孕或過了試圖懷孕12個月經週期。問卷收集有關性行為頻率、月經、吸菸、飲食、教育和收入等資料。
研究的發現在控制了性行為頻率、喝了多少含糖飲料、吸煙和用藥等後沒有明顯變化。
研究作者表示,儘管這項研究無法確定生育力有季節性變化的原因,但他們將探討背後可能的原因,包括氣溫溼度的變化、暴露於維生素D的程度及空氣污染等。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2.18)
* Amelia K Wesselink etal. Seasonal patterns in fecundability in
North America and Denmark: a preconception cohort study. Human
Reproduction. 31 January 20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