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活飲食

關於多久洗一次頭髮的真相
2024.01.02
關於多久洗一次頭髮的真相
關於在某些乾洗洗髮精中檢測到致癌化學物質的報告,可能會讓您重新考慮您的護髮程序 。但專家表示,對於應該多久洗一次頭髮,或在休息日如何護髮,並沒有一個一刀切的答案。   清潔頭髮的頻率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頭髮類型和風格、頭皮的油性程度以及活動量。   洗得太頻繁會使頭髮乾燥、失去光澤,而洗得不夠而積聚的油脂也會導致發臭和脫屑。   以下是如何找出適合您的方法。   什麼時候洗   紐約市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皮膚科醫生Anthony Rossi通常告訴他的病人他們應該每週洗一到兩次頭髮。但如果你接受過會讓頭髮變得乾燥的化學處理—例如漂白劑、燙髮劑或直髮劑—你可能需要每週洗頭少於一次,以避免頭髮斷裂、脆弱或分叉。   Rossi說,「在青春期,我們體內的荷爾蒙激增,因此油腺會變大。這就是人們患青少年痤瘡的原因。」他補充說明,孩子們在青春期可能會出現更多油性頭皮,因此更頻繁地洗頭可能會有所幫助。   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網站, 如果你的頭皮非常油膩,你可能需要每天洗一次。年齡也可能有所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頭皮產生的油脂會減少。   該協會表示,如果是捲髮,可能更容易乾燥或斷裂。過於頻繁地清洗頭髮會加劇這種情況,因此濃密的捲髮通常不需要每天甚至每周清洗。   但您應該至少每兩到三週洗一次,以保持頭皮和頭髮清潔健康。   兩次洗頭之間該做什麼   頭髮和頭皮護理不僅發生在淋浴時。在下次洗頭之前,您可以採取某些措施來保持其清潔和外觀,並保護其免受傷害。   保持頭皮衛生很重要。就像照顧鬍鬚下面的皮膚一樣,照顧並梳理你的頭髮,這會鬆開死皮細胞和碎片。   Rossi補充道,按摩頭皮確實有助於鬆動碎屑。所以不一定要用洗髮精本身清洗它。也可以使用免沖洗護髮素或頭皮油等有助於滋養和滋潤頭皮的產品。   Rossi說,如果你經常因運動而出汗,則不需要每次都洗頭,除非細菌過度生長或頭髮或頭皮開始發臭。如果需要,可以用水沖洗。   如果在游泳池裡游泳,頭髮暴露在水中,氯(水中的殺菌劑)會使頭髮乾燥變脆。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的說法,可以透過提前潤濕和調理頭髮、戴上舒適的泳帽,然後立即使用專為游泳者配製的洗髮精和深層護髮素來補充失去的水分,從而保護頭髮。   Rossi說,如果你的頭皮或頭髮遇到永久性問題,例如頭皮屑、脫髮或頭髮脆弱,你應該去看皮膚科醫生,他們可以治療這些部位的病症。       編譯來源:CNN(2023.06.16)      
+ read more
男性比女性更不願意分享負面訊息
2023.11.07
男性比女性更不願意分享負面訊息
一項由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等三個大學進行的新研究發現,相較於女性,男性較不願意分享負面訊息,而在分享正面消息方面則差異不大。   這可能是因為男性更在乎他人如何看待他們,導致他們傾向於自我宣傳,分享有關自己的正面訊息,而不向他人透露他們的負面經歷。   研究的第一作者Dr Erin Carbone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出一種一致的、但尚未被確定的微妙模式─即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傾向於披露更多的訊息,而這取決於所分享訊息的性質。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現有文獻,並澄清關於性別在訊息披露方面的一些刻板印象。」   在數位時代的訊息分享 現有的大多數關於「訊息分享的性別差異」研究都是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做的。考慮到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們每天都在各種平台上輕易發布訊息的世界,這項新研究提供了有關我們分享方式以及分享後果的見解。   為了探討不同類型訊息分享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進行了三個不同的實驗,共有超過1,000人參與。   在第一項研究中,人們自行報告了他們何時感到「迫不及待」向他人披露訊息,然後指出他們是否實際分享了訊息。雖然男性和女性有類似數量想要分享正面信息的情況(例如晉升方面的訊息),但男性較少報告想要負面訊息的情況(例如未獲得晉升的失敗)。   另外兩項研究使團隊能夠量化披露的渴望以及參與者披露不同主題和經歷的積極或負面訊息的傾向。   披露模式 研究還發現,女性比男性更滿意自我的披露。此外,大多數男性參與者更傾向於保留有關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的訊息,即使在與他人分享可能更有益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Bayes Business School的IRENE SCOPELLITI教授表示:「在數位時代,披露越來越普遍且持久。社交媒體和數位通訊管道的出現使前所未有的訊息分享更為可能,這伴隨著各種社交和心理後果。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性別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分歧線。與女性相比,當涉及渴望和傾向披露負面訊息時,男性可能在訊息分享的後果方面具有不同的優勢或脆弱性。」   研究的第一作者Dr Erin Carbone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是社會與決策科學系的客座助理教授。該研究發表在《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3.11.03)      
+ read more
世人依戀狗多於貓?
2023.11.06
世人依戀狗多於貓?
科學家調查三個國家寵物的主人,發現比起貓,他們依戀狗更多,但不同國家之間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   狗得到較多關愛嗎?有些研究認為寵物主人情緒上比較不依戀貓,也比較不願意花錢照顧牠,可能因為貓的行為:貓被認為比較不理睬人類,所以得到的關愛也較少。但通常這些研究樣本都沒有代表性,也不考慮對寵物的態度可能有文化的不同。哥本哈根大學由Peter Sandφe博士領導的一組科學家決定做進一步調查。   關心狗多於貓是文化因素?   科學家假設都市化較晚的國家,停留在鄉村較久,人群和動物接觸較久,這一個文化因素可能影響今日社會對寵物的態度,於是選擇三個西歐和中歐國家:丹麥、奧地利和英國做為代表性的樣本。這三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類似,但在歷史上他們都市化的時間點並不相同:英國最早,丹麥最晚,奧地利介於之間。   科學家發現三個國家在所有測量中:人們看起來比較關心狗多於貓。他們對狗的依戀較高,較常買狗保險,一般期待有更多給狗的治療選項,也會願意花費更多在這些治療。   然而國家之間在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英國對狗的偏愛只是些微,奧地利比較明確,而丹麥非常明確。   Sandφe說:「在所有的國家中,人們比較關愛狗多於貓,但程度上在國別之間有顯著不同。人們對貓的關愛程度遠低於對狗的關愛,這並非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認為這些不同可能是文化因素之故,包括動物花很多時間和主人在家裏。」   這個模式也重覆在其他的測量。貓和狗主人之間情緒依戀的不同在丹麥比其他國家大:而和狗相比,丹麥的主人較沒有意願為他們的貓買保險或治療付費。   人們對狗照顧較多也有其他因素,例如:因為狗的治療比較貴,照顧較多,可以確保牠的不生病;狗在日常生活中協助人類,如運動、看門等。   研究共同作者也是德州農工大學教授Clare Palmer 提醒,或許事實上,也許有些國家對於貓的照顧和依戀比狗高,而此研究只檢視中西歐的三個國家。若和其他國家做比較研究,可能有新的發現。   此研究共招募2,117寵物主人:844位狗主人,872位貓主人,以及401位擁有狗和貓。這些參與者回答「Lexington 寵物依戀量表」的問題,針對了解照顧上的各個不同的範圍,包括在獸醫服務上的花費,和他們期待所能得到的照顧。目地在了解主人情緒上的依戀。   研究發表在《獸醫學前沿》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10.23)、Frontiers(2023.10.23)      
+ read more
生髮藥的副作用會「永久」影響某些人
2023.10.30
生髮藥的副作用會「永久」影響某些人
據美國一位頂級前列腺外科醫生稱,唐納德·川普接受的脫髮治療藥物導致十分之一的男性出現陽痿和抑鬱症。   前列腺癌的泌尿科顧問Dr Edward Schaeffer表示,他不推薦「任何男性」使用非那雄胺(finasteride)藥物,因為這種藥物的常見副作用會「永久」影響一些患者。   這種藥片最初是為了治療前列腺肥大而研發的,在被證明可以使頭髮再生後,現在以柔沛膜衣錠(Propecia,或名「保康絲」、「保髮止」) 的名稱在台灣出售,並被全球數百萬男性服用,其中包括前總統和多位好萊塢明星。   它的作用是阻止男性荷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轉化為二氫睪固酮(DHT)。人們認為,雙氫睪酮過高會導致頭皮毛囊萎縮,導致掉髮。   NHS並未規定非那雄胺用於治療脫髮,但今年早些時候,《星期日郵報》透露,英國藥品監管機構已對其展開調查,因為自2020年以來抑鬱症、性慾低下和勃起功能失調等副作用的報告增加了三倍。   政府數據也顯示,至少70起患者因疑似副作用而產生自殺念頭的報告與非那雄胺有關。   生產非那雄胺的製藥公司─默克公司一直否認與嚴重的長期副作用有關,但也支付了數百萬美元來解決與美國患者的訴訟。   這些副作用(後來被稱為非那雄胺後症候群)發生的頻率仍然存在激烈爭論。   然而,Schaeffer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相信「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對此會遇到明顯的問題」。他補充說:「這種非那雄胺後症候群的副作用是真實存在的。持續時間可能變化很大。有些人會停止服藥,一旦藥物消失,幾週內就會痊癒。但我認識的一些人一直沒有恢復。   非那雄胺的意外療效   非那雄胺最初是為了治療前列腺肥大而開發的,但使用者很快就看到頭髮同時生長。在研究中,當給予較低劑量時,超過80%的人停止脫髮,65%的人看到頭髮開始重新長出來,通常在幾個月內。   初步研究顯示該藥物可安全用於治療脫髮。   試驗中約百分之四的人出現了暫時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勃起功能障礙,這些問題在他們停止服藥後似乎消失了。   非那雄胺後症候群   但在過去的十年中,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非那雄胺後症候群影響著數千名服用該藥物的人。   2021年路透社報導稱,其獲得的法庭文件顯示,自2011年以來,美國健康監管機構已收到700多起與該藥物有關的自殺和自殺念頭報告。   今年3月,該報透露,英國健康安全監管機構藥品和保健品監管局(MHRA)已對非那雄胺的長期影響展開持續調查。   病例報告似乎顯示年輕男性受到的影響更大。   但Schaeffer博士說,老年男性也會經歷這種情況,只是他們可能對性不太感興趣。   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指示口服生髮藥Propecia(柔沛、「保康絲」、「保髮止」),以及治療攝護腺肥大的Proscar(波斯卡藥錠)改變標籤,因為它們可能對使用者的性功能產生副作用。   這兩種藥物都是由默克藥廠使用同樣的學名藥成分finasteride生產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3.10.21)      
+ read more
研究發現,租屋者可能比屋主老得更快
2023.10.17
研究發現,租屋者可能比屋主老得更快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租房而不是完全擁有房屋可能會加速身體的衰老過程。   研究人員發現,與直接擁有房屋(無抵押貸款)的人相比,租房的人表現出更快的「生物老化」跡象。生物老化是由身體細胞和組織老化速度的某些生理標記(DNA 甲基化)決定的。   平均而言,這種影響僅相當於老化不到一年。即便如此,研究發現,這比失業或以前吸菸的影響更大。   此外,這種影響在私人租屋者中尤其明顯,而不是在公共住宅中。   雖然這似乎令人費解,但研究人員University of Essex 教授Amy Clair表示這是有道理的:至少在進行這項研究的英國,「社會」住房往往比私人租賃維護得更好、更實惠、更穩定。除此之外,私人租屋者的住房還面臨更多的不安全感。根據過去的研究,這種壓力可能會加速生物老化。   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健康與住房實驗室聯合主任Giselle Routhier對這項發現並不感到意外。   她認為很明顯可看出,住房環境可以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人們的健康。在第一種情況下,暴露在含鉛油漆剝落、蟑螂或黴菌等惡劣環境中可能會導致氣喘等健康問題。   Routhier表示,在第二種情況下,生活在這些條件下的壓力—或者無法支付帳單—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損害。此外,她指出,負擔不起住房的租戶可能被迫在支付租金或去看醫生和配藥之間做出選擇。   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在其他國家進行同樣的研究,結果是否會相同。   Clair認為,無論如何,核心意義是相同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太安全、品質較低的住房與較差的健康狀況相關,因此應該成為政策介入的指標」她說。   Routhier同意並表示,「如果你沒有一個讓你感到安全的家,那麼管理你的日常生活會更具挑戰性,更別說要面對任何醫療狀況了。」   她還指出,住房不安全的最極端形式—無家可歸—眾所周知與「加速老化」有關。Routhier表示,他們可能比正常人早20年出現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例如虛弱和認知障礙。   研究怎麼做   這項研究是基於1,420名英國成年人參與的一項始於1990年代的長期研究。   參與者提供了有關他們的住房狀況以及收入、教育和健康因素(如吸煙習慣、體重和任何慢性病)的資訊。他們還提供了血液樣本進行DNA甲基化分析。   Clair的團隊發現,平均而言,與那些還清房屋抵押貸款的人相比,住在私人出租房的人的生物老化速度要快一些。這是考慮到所有其他家庭和健康因素後的結果。   Clair表示,私人租房(而非公共租房)與老化加速有關這一事實表明,住房環境本身存在影響。研究人員還發現,那些曾經拖欠租金或居住在暴露於污染或其他環境污染物的住宅中的人,也發現了衰老速度加快的跡象。   該項研究結果於10月10日在線發表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3.10.11)、BMJ(2023.10.10)      
+ read more
有多少男女在婚後改了姓氏
2023.09.22
有多少男女在婚後改了姓氏
Michelle Lin現在訂婚了,一直在思考姓氏的問題。   在美國婚後改為丈夫的名字最統一且簡單,但她不想從自己的名字中抹去自己的身份、家族傳統和經歷。她現在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夢想有一天她的名字後會冠上「醫生」。   新數據顯示,像Lin這樣的年輕女性婚後更有可能保留自己的姓氏。   美國女性隨夫姓   皮尤研究(Pew Research)中心發布的一項新調查詢問了2,400多名已婚人士和955名從未結婚的人對婚後改姓的立場。   數據顯示,92%的男性基本上保留自己的姓氏,5%的人改變了自己的姓氏,不到1%的人將自己的名字冠上伴侶的姓氏。   對於女性來說,變化更多。   調查顯示,女性結婚後改名的傳統在美國仍然很盛行,但對婚姻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近80%處於異性關係中的已婚女性表示她們隨丈夫姓。與此同時,數據顯示,14%的人表示他們保留自己的姓氏,5%的人將名字冠上丈夫的姓氏。   但數字顯示年齡和教育程度在決策中發揮了作用。   調查顯示,50歲及以上的女性中約有9%表示保留自己的姓氏,而18歲至49歲的女性中這一比例為20%。   26%擁有研究生學位的女性表示她們保留了研究生學位。   未婚女性隨伴侶姓氏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數據顯示,只有33%的人表示會這樣做,而23%的人表示會保留自己的姓氏,17%的人會用連字符連接兩個姓氏,24%的人不確定。   27歲的紐約市Melanie Mayer表示,她對改名感到很矛盾。雖然她認為這一傳統植根於父權規範,但她確實喜歡核心家庭擁有相同姓氏的想法—儘管她說這不一定是男人的姓。   北卡羅來納州的執業臨床心理健康諮詢師Deborah Ashway表示,年輕一代的轉變可能會隨著女性獲得社會權力的進步而發生。保留自己的名字,這算是一種獨立聲明。   皮尤沒有過去的數據來比較觀點是否正在改變。但可以通過觀察一些人口統計差異來看出,這種趨勢可能會走向何方。   美國女人為什麼要改名字   為什麼美國女性在異性婚姻中隨夫姓的現像如此普遍?   馬薩諸塞州歷史學會會長Catherine Allgor說,這與文化無關,一切都是從法律開始的。   她說,這項法律被稱為「隱藏法(coverture)」,是隨著英國移民來到美國而製定的。該法律規定,女性出生時沒有合法身份,而是受其父親的法律地位保護。   當一名女性結婚時,她父親的身份在法律上就被解除了,她被吸收到了她丈夫的身份中。   這意味著婦女不僅不能投票,而且不能合法擁有任何東西、簽訂合同、監護孩子或免受丈夫的身體虐待或強姦。   當女性談論婚姻時,是二人成為一體。而通過隱藏法,成為一體的那個一體是丈夫。   她補充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隱藏法被分解和改善,但它的一部分仍然存在。在20世紀的1960和1970年代,離婚女性並不總能以自己的名義獲得信用。甚至直到1980年代,法律才開始承認婚內強暴。   她補充說,隨著1960和1970年代的女權運動,女性在結婚時保留姓氏的做法越來越流行,有些人將婚前姓氏完全改為其他姓氏,因為這個名字最初來自於她們的父親。   Allgor補充說,一些女性還開始將自己的姓氏與丈夫的姓氏連在一起。   台灣呢?   在台灣,民法親屬編第1000條舊法規定:夫妻以冠姓為原則、不冠姓為例外。在1998年改為:夫妻各保有其姓為原則、冠姓為例外。依照內政部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總人口數23,574,274人,冠配偶姓氏人數共1,117,097人,佔4.7%,其中男性1,882人(0.17%),女性1,115,215人(99.83%),其中65歲以上女性冠夫姓的比例佔79.86%。   因此,在台灣,婚後要不要改姓應該不是那麼大的困擾!       編譯來源:CNN health(2023.09.0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