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喝水有助減重?
2024.03.12
飯前喝水有助減重?
為何人們相信飯前喝水有助減重?看看證據怎麼說。   如果你曾經嘗試減重,可能有人勸你多喝水,或更具體說:每餐前喝一整杯水。   這個建議似乎有道理,是嗎?如果吃東西前先將胃裝些水,會覺得比較飽,並很快停止進食。但有效嗎?整天多喝水有用嗎?為什麼人們說喝水有助減重,而證據又顯示了什麼?   目前有幾種說法解釋喝水有助減重:   1. 因為飽足感所以吃的少:飯前胃裝滿水是直覺吸引人的想法。你的胃裡有神經,可以感知胃充滿水拉伸並向大腦發送信號,告訴你是時候停止進食了。   * 證據:有些小型短期的研究支持這個想法。例如,較早研究中的對象,飯前喝一整杯水,比沒有喝的人,傾向吃的較少。另一個研究發現採取低卡路里飲食的人們飯前多喝水,比同樣飲食但沒有喝水的人,食慾較少,在12週減重也較多。但兩者都未評估在長期減重上,多喝水的影響。   2. 喝水會燃燒卡路里:我們喝的水必須加熱到體溫,這個過程需要身體消耗能量。在此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稱為生熱作用)可以抵消飲食中的卡路里。   * 證據:較早的研究對於這個解釋提供了些支持,更多的研究則未發現喝水可以燃燒掉許多卡路里。喝水促使減重的生熱效應解釋就令人存疑。   3. 想吃其實是口渴而不是飢餓:這個解釋認為有時候我們在㕑房找東西吃,不是餓,而是口渴。如果是這樣,喝無卡路里的水可以讓我們不去攝取不需要的熱量,而促進減重。   * 證據:口渴和饑餓的調節是複雜的,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也有變化。例如老年人口渴感覺可能會減弱。但我找不出令人信服的人類研究,來支持誤把口渴當成餓,或者這就是為何喝水可能有助於減重。   4. 水分補充足夠提高運動量,進而減重:肌肉疲勞、抽筋和熱衰竭皆因脫水而起。所以推薦運動前多補充水分,特別是頂尖運動員在溫暖環境中運動時。   * 證據:運動前補充水分對大多數人似乎不需要,也找不到研究特別檢視補充水分在運動相關減重中的角色。   5. 以水來取代高卡路里飲料:如果你平常喝高熱量飲料(如甜汽水、果汁或酒),長期持續以水來替代有助於減重。   * 證據:以水取代較高卡路里飲料、大量減少卡路里的攝取,長期下來確實可以減重。雖然設計研究來証明並不容易,間接證據則指出兩者之間的關連。即使這樣,正如限制熱量飲食很難長期堅持,遵循只喝水的計劃可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6. 燃燒脂肪需要水:脫水會傷害身體分解脂肪做為燃料的功能。所以多喝水能增加脂肪分解,最後也能減重。   * 證據:雖然有些動物研究支持這個觀點。但找不到有力證據証明多喝水,有助於燃燒脂肪作為減重的一種手段。   結論是……   有些證據認為可能至少對一些人的減重有幫助。但這些研究幾乎都是基於小型或短期的動物數據。即使是正面的研究也只找到些許益處。   如果你認為對自己有效,多喝一點水少有壞處。只是如果口不特別渴,卻要嘗試喝水的挑戰?儘管很多人推薦這種方法,但理論上不太站得住腳。       編輯來源: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24.02.20)      
+ read more
酷塑冷凍減脂可能一點都不酷 醫師沒有告訴你的事
2021.10.01
酷塑冷凍減脂可能一點都不酷 醫師沒有告訴你的事
近來醫美診所打著誘人的廣告:酷塑冷凍減脂不用動手術,35分鐘讓你輕鬆躺著享瘦。   但它沒有告訴你,這項療程使用的醫療器材仿單裡有這樣的說明:某些案例對此類治療可能效果不佳或完全無效、可能有反常性脂肪增生的副作用。   Linda Evangelista是1990年代的超級名模,她在鼎盛時期的名言是:「每天沒有1萬美元的代價我是不會起床的。」   最近,Evangelista現身透露,一項流行的醫美技術使她陷入了「自我厭惡的極點」,摧毀了她的生計,並因身體的變化讓她不想現身在人群之前。她正在訴訟,要求賠償5000萬美金。   這個流行的醫美技術稱為「冷凍脂肪分解」(Cryolipolysis),坊間稱為「酷塑冷凍減脂」(CoolSculpting),透過將脂肪細胞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來破壞它們,受損的細胞在幾週內會被身體會吸收,減少脂肪。   在冷凍溶脂出現之前,抽脂是去除多餘脂肪組織的唯一有效選擇。然而,抽脂是一種侵入性手術,並且存在與手術相關的風險。2007年出現了冷凍溶脂術,強調以非侵入性的技術來「塑身」。   這項技術是在觀察到兒童吸吮冰塊後臉頰脂肪減少後構思的,通常冷凍後脂肪細胞數量會減少。   酷塑減脂的風險:反常性脂肪增生 人們時常以為非侵入性手術會更安全、更有效。但事實並非如此。   據報導,當 Evangelista接受冷凍溶脂時,她發生了一種副作用,即治療後的幾個月內脂肪不是減少而是增加,這被稱為反常性脂肪增生。這種併發症在男性身上更普遍,並且是使用舊版的醫療器材時更常見。製造商表示的發生率為4,000個週期中會有1個案例,但實際發生率可能更高,因為患者可能由於缺乏意識而沒有通報併發症。   不幸的是,Evangelista經歷的脂肪增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各家理論南轅北轍,從一些患者的脂肪細胞傾向於逆向操作,到由於神經或血液供應問題而意外刺激幹細胞都被提及。   塑身手術越來越受歡迎 塑身手術是美容醫學中發展最快的手術。身體上有許多區域的脂肪很難消除,如:腹部及大腿。於是非侵入手術的減脂方法很受歡迎,包括冷凍溶脂(酷塑)、超音波減脂(Vaser Shape和Liposonix)和電波減脂(Vanquish)。   自2015年以來,塑身治療的次數增加了68%。在塑身手術中,冷凍溶脂術佔所有塑身治療的45.7%。   非侵入性電波減脂也曾經有類似「反常性脂肪增加」的不良反應通報。   但是,超音波減脂還沒有出現類似副作用的報導。然而,脂肪細胞可能在這種療程後恢復生長,因此,脂肪只是暫時性的減少。   許多患者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經歷了反常性脂肪增生,因為它發生得很慢,並且可能被體重增加所掩蓋,他們也可能認為只是治療無效,而沒發現是副作用。   在更明顯的情況下,人體被吸入冷凍裝置的區域在紅腫消退後會比治療開始前緩慢地擴大和突出,這種增長情況並不穩定,可能在幾個月內達到最大的尺寸,這取決於個人的身體脂肪含量。   對想要改變身材的人來說,什麼是需要注意的? 任何時候改變身體的平衡,都有可能產生新的問題,特別是在處理脂肪時。當患者在脂肪去除程序後增加體重時,脂肪在其他部位的增生會明顯地多於治療部位,這會產生不尋常的外觀。   在進行任何醫美手術時,充分了解情況並為意外結果做好準備是基本的,即使這種情況很少見。是的,當出現併發症時,恢復的路途可能很漫長。訣竅是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讓對外表的負面情緒凌駕於理性之上,要讓專業合格的臨床醫生來提供建議。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09.27)        
+ read more
減脂或增肌 哪種對心臟比較好?
2021.09.27
減脂或增肌 哪種對心臟比較好?
新的研究建議年輕人,比起長肌肉,消除過多的體重對心臟長期的健康較有益處。   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Bristol大學傳染病學資深研究員Joshua Bell説:「我們依然鼓勵要運動,這對健康很有益處,身體強壯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但是,增加肌肉以避免心臟疾病不要有太多的期待,減少脂肪才是真正的重點。」   這項研究追蹤超過3,200位出生在1990年代的英國人。研究結果發現,在25歲時,在青少年期減少脂肪的人比增加肌肉的人,較不會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如高血糖、發炎或不好的膽固醇。   Bell指出要減低心臟病的風險因子,改變體脂似乎比改變肌肉更有作用,一些方法如減少不好的膽固醇,消除脂肪的保護力比增加肌肉高達五倍。   他說,青春期13至18歲之間,增加肌肉似乎對心臟有好處,但之後好處就消退了。肌肉對行動和自主很重要,但在心臟疾病的指標上,控制脂肪應是較高的優先順序。   此研究的發現很重要,因為它指出未來心臟的問題在青少年還健康時就種下了。雖然嚴重的心臟病傾向於老年時才發作,但並非一夕之間形成。維護心血管健康從青少年時開始,鼓勵多運動、均衡飲食,以保持健康的體態。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9.17)    
+ read more
希臘東正教重申 基督徒不應做瑜珈
2020.06.12
希臘東正教重申 基督徒不應做瑜珈
  希臘東正教教會宣布瑜珈和基督信仰絕對不相容,不贊成教徒透過瑜珈抒解壓力或鍛鍊身體。   新冠病毒疫情 教會再次採取行動 希臘東正教教會是希臘最有勢力的機構之一,影響力遍及政治和司法,也積極阻止其他宗教的傳教。   2015年教會就曾正式宣佈,基督徒不應練習瑜珈。教會的管理機構表示,瑜珈不只是「一種運動鍛煉」,而是印度教的基礎。瑜伽絕對不符合東正教信仰,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沒有地位。   新冠病毒大流行,多有媒體推薦人們用瑜珈來抒壓,使得希臘東正教再次採取行動,正式表示不贊成教徒透過瑜珈抒解因新冠病毒隔離在家造成的壓力。   印度教政治家Rajan Zed覺得很遺憾,希望希臘正教重新考量,讓人們學習瑜珈的好處。他認為身心的訓練和信仰沒有衝突,只會讓心靈更健康。   瑜珈與印度教有關嗎? 根據國際瑜珈聯盟的統計,全世界大概有三億人練習瑜珈。但是,瑜伽的本質是否為印度教的活動存在爭議。認為瑜珈與印度教有關的人認為,瑜珈的精神要素源自印度教,例如拜日式來自對印度太陽神蘇里亞的敬禮。   2015年加州法庭辯護,認為瑜珈可以納入學校的體育課,因為運動本身是非宗教的,只要瑜珈老師也是如此教授。   希臘東正教教會也要求神職人員避免參加扶輪社和獅子會國際組織的活動,因為這些團體不只是社交活動,也包括宗教活動(例如新會員入會的儀式),祈禱詞中對上帝的稱謂也過於模糊。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0.06.0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單靠每天走一萬步,可能走不掉體重!
2020.02.21
單靠每天走一萬步,可能走不掉體重!
多年以來,每天走10,000步已成為想要改善健康的人的黃金標準。不過,最新研究指出,即使每天只有7,500步也能帶來一些好處。如果想避免體重增加,研究指出無法單獨靠任何一種做法來達到目的。   為了探討增加走路的步數是否會減緩大一新生的體重和脂肪增加,研究對120名大一新生進行6個月的計步實驗。參與者分為三組,一組為每週六天每天走10,000步、一組走12,500步、一組走15,000步,持續24周。研究人員會記錄他們的熱量攝取和體重。   結果顯示,不管學生走的步數是否有超過15,000步,他們的體重仍然增加。在研究期間,學生平均增加了約1.5公斤。過去研究指出,通常在大學第一學年中,學生平均體重增加1至4公斤。   研究作者表示,單靠鍛練並不總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如果您有在計步,這可能有助於增加身體活躍程度,但是不會防止體重增加。   研究參與者在為期六個月的研究中每天24小時佩戴計步器。平均而言,學生在參與研究之前每天走約9600步。到研究結束時,10,000步組的參與者平均每天走11,066步,12,500步組的參與者平均每天走13,638步,而15,000步組的參與者平均每天走14,557步。   研究作者表示,儘管步數增加並不影響體重,但對保持身體活躍的習慣有積極影響,而身體活躍可能還有其他情緒上和健康上(如心血管)的益處。該研究的一項正面成果是,每天走12,500步和15,000步的參與者久坐時間都大大減少了。在走15,000步的小組中,久坐時間每天減少77分鐘。   每天計步的最大好處是使人們擺脫久坐的生活習慣。即使它本身不能阻止體重增加,多走路對人的健康總是好的。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家人間談論體重的態度需要改變!
2020.02.13
家人間談論體重的態度需要改變!
對體重、身形的偏見普遍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就像減重計劃、排毒茶一樣常聽到。心理學家G. Mackintosh專門研究體重和身體形象的問題,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這裡談論的不是肥胖本身,而是「你看起來好像太胖了」、「你是不是吃太多了」、「你這樣的體型應該不愛運動吧」這樣的說詞。關於體重、身形的羞辱讓我們處於飲食失調的風險中,更讓我們避免運動,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這不只對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更可能限制了個人未來的發展。   也因為這樣,我們希望改變這個氛圍,更希望下一代不要面對這樣的壓力。儘管主流媒體、美容行業和衛生專業人員等在這些負面壓力的形成上發揮了作用,但最有力的影響還是來自與我們最接近的人,也就是家人。   父母直接影響了孩子對身體形象的想法,孩子帶著這些觀念長大並影響他人及後代。來自祖父母或親戚們的嘲弄不只影響著孩子,可能也喚起父母童年時期關於體重的創傷,讓他們無法應付這些語言。   對於那些在這個挑戰中苦苦掙扎的父母,這裡有一些過濾負面壓力的建議。   誠懇地分享 如果有人的言語冒犯了你或你的孩子,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要展現你的脆弱,向人們表達憤怒或挫敗等當下的真實感受。當這些親人在乎你並且希望你過得好時,這樣的方式可能會令人驚訝地有效果。如果覺得他們很容易受到傷害,請進行深入而有意義的對話,不要讓他們成為壞人,試著將注意力從過去的錯誤轉移到未來的可能性。   建立規矩 為自己的家和孩子建立一些明確的規矩,可能像是「在這個家中我們不討論體重」或「在我們家中,父母提供食物,而孩子決定他們自己要吃什麼」。   這些規矩可能需要不斷提醒,例如:「媽,大雄可以吃一些食物。」、「大雄,好好地吃你喜歡的東西!」   適時地緩和氣氛及機會教育 儘管你用心地處理,但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如此。如果你認為某些人的行為或言語確實有害可能可以選擇限制接觸。這也是一個機會教育,告訴孩子們有關社會的有害訊息以及如何面對。「爺爺在長大時常常沒吃飽,食物很珍貴,所以如果有人沒把食物吃完時,他會很生氣。但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都吃得太多了,如果你吃飽了就可以停下,這些食物我們可以做點變化下一餐再吃。」   這可能也是調整適應能力的好機會,「我知道奶奶說你肚子有點大,讓你感到沮喪,但是奶奶說的話不一定是真的,我們不需要為了這個擔心太多。」   保持善意 但是,在面對這些充滿緊張的對話時,請務必保持善意、同情和理解。沒有人願意在被攻擊時接受建言,良善的溝通是鼓勵他人的最佳方法。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現實,飲食文化的反思對人們來說仍然很陌生,尚未被廣泛接受。所以還必須做出許多的溝通跟嘗試,這都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   社會變革的發生是因為人們需要,有高度的對話可以促進更好的社會。這些對話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以及子孫後代。畢竟,種族主義、同性戀恐懼症和性別歧視正不同程度地在世代相傳中被淘汰,應該也要發生在肥胖恐懼症上吧!   更多相關閱讀 與體態和平相處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0.01.1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