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氣質/認同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系列四)
2021.04.26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系列四)
微生物學家埃絲特.萊德伯格(ESTHER LEDERBERG, 1922-2006)   #你知道那些男性諾貝爾獎得主身後被隱藏的女性嗎? 在紐約州布朗克斯的高中畢業後,埃絲特.萊德伯格進入了史丹佛大學,在那裡她獲得了遺傳學碩士學位。   1950年,她發現了λ噬菌體,一種可感染大腸桿菌的病毒。這一發現為了解病毒開闢了一條新途徑,這是迄今為止病毒模型的基礎。   她後來在遺傳學和免疫學的貢獻是與她的丈夫·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 的合作。   他們共同合作發現了細菌可以交換DNA並產生新菌株。儘管他們的工作相輔相成,但她的丈夫因這一突破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根據《時代》雜誌的一篇文章,她的丈夫在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含糊地承認了埃絲特的貢獻。他說,「他感到高興有這許多同事的陪伴,特別是我的妻子」。   同一篇文章指出,根據微生物學家和史丹佛大學教授福爾科(Stanford Falkow)對埃絲特手寫的紀念文:「她在約書亞實驗室[...]獨立、開創性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讓他(萊德伯格)得了諾貝爾獎。」。   儘管這些婦女都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離開了這個世界,但科學界不會忘記她們的貢獻。他們在普遍性別不平等的情況下生活和工作,克服了傳統上以男性為主導的學科,並為未來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發展開闢了道路。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3.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系列三)
2021.04.25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系列三)
化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   #你知道那些男性諾貝爾獎得主身後被隱藏的女性嗎?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在她生命的早期,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她於1941年畢業於劍橋的紐納姆學院,然後從校園轉到英國煤炭利用研究協會工作。在這裡,她研究了碳和石墨的微觀結構,這些結構構成了她在1945年獲得的劍橋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的基礎。   1951年,她的生活又發生了變化,這次是對DNA的研究。   富蘭克林在倫敦國王學院當研究員時,遇到另一個研究團隊的成員:華生((James Watson)、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   透過富蘭克林專精的技術—X-射線晶體學(一種X射線繞射分析技術),她拍攝到DNA的雙螺旋結構,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照片51」的關鍵照片。   當威爾金斯向華生展示富蘭克林的其中一張照片時,華生立即將其發表在《自然》期刊上。但是,他在文章中沒有提及他的女同事的貢獻。   儘管她的貢獻對於理解DNA結構至關重要,但卻是華生、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在富蘭克林因卵巢癌去世後,於196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完全無視富蘭克林的貢獻引發了回憶錄戰爭。華生在他的《雙螺旋》一書中暗示了科學中雙重標準的存在。   安妮.賽爾撰寫的傳記《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和DNA》對華生的說法持批評態度,描述了他對富蘭克林的「雙重欺騙」。   儘管富蘭克林可能沒有受到同事的尊崇,但她的典範仍然活在伊利諾伊州北芝加哥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醫科大學。這所大學的存在是為了培養學生探究、勤奮和學術卓越的特質—這正是該教育機構的名字所擁有的特徵。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3.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系列二)
2021.04.24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系列二)
物理學家吳健雄 (CHIEN-SHIUNG WU, 1912–1997) #你知道那些男性諾貝爾獎得主身後被隱藏的女性嗎? 吳建雄出生於中國上海附近的一個小鎮。她進入物理學的旅程始於她父親創立的一所女子學校。他認為所有年輕女性都應有機會接受教育。這種思維方式在當時並不常見。   吳女士後來在上海大學攻讀物理學,並於1940年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   1944年,她加入了曼哈頓計劃,主要致力於輻射探測器。吳女士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職,從而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在那裡她沉浸於放射性β衰變的研究中。   隨著她的技能和知識在整個科學界廣為人知,吳吸引了理論物理學家李正道和楊振寧的注意。他們對放射性技術也很感興趣,他們有一個未經證實的理論,其依據是相同的核粒子不會起到類似的作用。兩位科學家找吳進行了一個實驗來證明這一理論。   Wu在絕對零溫度下使用放射性鈷,無疑證明了他們的理論。   李和楊於1957年因這一開創性的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這兩個人沒有公開承認吳在該項目上所做的貢獻。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3.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2021.04.23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你知道那些被隱藏在諾貝爾獎男性得主身後的女性嗎? 從古至今,我們看到女科學家開創性的發現,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但是,有些最有影響力的女科學家從未因其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相反地,獎項落在他們的男同事手中。   諾貝爾獎是個人在物理、化學、醫學、生理學、文學與和平領域夢寐以求的榮譽。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旨意,該獎項授予那些「給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到最新的2020年獎項,總共只有57名婦女獲得了這一榮譽。   女性獲獎者名單包括居里夫人,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居里實際上兩次獲得該獎項,分別於1903年和1911年在物理領域獲得該獎項。   根據一份慶祝「婦女歷史月(Women’s History Month)」的專題報導,以下是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卻由於毫無根據的性別不平等而從未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名單: 1、物理學家里斯.邁特納 (Lise Meitner, 1878–1968) 2、物理學家吳健雄 (Chien-Shiung Wu, 1912–1997) 3、化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 4、微生物學家埃絲特.萊德伯格(Esther Lederberg, 1922 - 2006)   在此將以系列的方式一一為您介紹。系列一: #物理學家里斯.邁特納 (LISE MEITNER, 1878–1968)    那一年是1906年,里斯.邁特納成為第二位從維也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畢業後不久,邁特納移居柏林,開始參加德國理論物理學家Max Planck的講座。後來她開始與德國化學家哈恩(Otto Hahn)合作研究同位素。   這種合作關係使她得以於1913年在威廉皇帝學院(Kaiser Wilhelm Institute)任職。   正是由於與哈恩合作,才在1917年發現了化學元素「鏷」。然而,希特勒的政權突然崛起中斷了她的事業,迫使他們於1938年逃離了納粹控制的德國,並在沒有財產的情況下前往瑞典。   當他們抵達斯德哥爾摩,兩位科學家便繼續他們的工作,最終促成了核技術的發展。儘管哈恩因隔離原子裂變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是梅特納發現了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這項核技術讓梅特納受邀加入曼哈頓計劃,但有趣的是,梅特納拒絕參與,她說:「我與炸彈沒有任何關係」。   儘管諾貝爾獎委員會忽略了她的貢獻,但梅特納和她的同事們在1966年接受了恩里科.米獎 (Enrico Fermi Award) 時,其在原子裂變中的貢獻獲得了承認與肯定,獲得「原子能之母」之稱。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3.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2020.12.04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Freddy McConnell是一名跨性別男性。他自2014年以來就一直服用睾丸激素,並接受了平胸手術,也已經合法註冊為男性,但是他還保有子宮。   Freddy於2018年懷孕,並生下了兒子Jack。他想在出生證明上登記為Jack的父親,卻被當局拒絕,認為他應該登記為母親,因此他向英國家庭法院提出訴訟。   他在高等法院的家事法庭爭辯說,被稱為孩子的母親違背了他的人權,也不尊重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但是法官裁定,根據英國普通法,母親的定義就是懷孕及分娩者,無論該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今年稍早時,三名上訴法院法官皆駁回了Freddy的案子,稱該案涉及複雜的「相互關聯性」的立法,而任何法律的改革都必須在國會中進行。   據高等法院發言人所說,Freddy並沒有提出一個「應該被考慮」的「具有爭論性的法律要點」,因此他對法令的挑戰被拒絕。   LGBTQ +慈善機構Stonewall隨後表示,最高法院大法官「錯失了一個促進平等的機會」。   如果Freddy的法律訴訟成功通過,他的兒子Jack就會是第一個在英格蘭出生而沒有合法生母的人。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男性小心!傳統男性角色容易讓你變孤獨老人!
2020.03.26
男性小心!傳統男性角色容易讓你變孤獨老人!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認同男性性別角色的男人容易感到痛苦並在晚年孤立。   研究發現,有毒陽剛氣質(toxic masculinity)─即傳統反映「真男人」信念的態度,會影響男人的社會關係、健康、福祉和整體幸福感。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S. Shuster表示,當出現諸如健康或財務等問題時,男性向家人或朋友透露的可能性較小。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晚年心理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退休,他們變得更加孤立。     有毒陽剛氣質是指負面影響他人─尤其是女性的陽剛氣質。研究顯示,這種氣質也對擁有這種信念的男性產生有害影響。   帶有支配性質的陽剛氣質在某些方面來說其前題是孤立,因為它的重點是自主,不能表現出太多的情緒。以這種方式生活很難發展友誼。   陽剛氣質越強的男人越沒有朋友 研究分析了威斯康辛縱向調查中近5,500名年長男女,並依這些男性在陽剛氣質光譜中的位置作分析。   研究發現,相較於女性,男性擁有任何知己或將親朋好友視為知己的可能性顯著較低。     Shuster說:「擁有能夠與我們一起討論個人事務的人是一種社會支持。如果一個人只有一位可以分享訊息的人,或者有時甚至沒有人,那麼他們實際上就沒有機會進行反思和分享。」   研究人員表示,出生於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的人們(稱為「嬰兒潮」)多已退休,他們在尋找和維持健康的友誼面臨挑戰。   喪偶或遷居等晚年生活中常見的變化也會破壞他們現有的友誼,而「有毒的陽剛氣質」的信念會使情況更糟。   Shuster說:「當我們變老時,有些方法可以確保我們維持自己的健康和福祉。抱持『有毒陽剛氣質』信念的老年男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孤立無援。但並不是所有的老年男人都處於危險之中–只有那些偏愛特定信念的人。」   若男性在支配性的或陽剛的男性氣質上得分越高,他們改變觀點或尋求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了解如何提供他們不受社會孤立的方法,並幫助他們發展能力,讓他們認識到當個『真男人』時所堅持的所有思考及行為方式將不會對老年生活有幫助。   研究聲稱他們是最早將陽剛氣質視為「光譜」的研究之一,已發表於《性角色》(Sex Roles)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3.1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