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3
AHA首份女性心臟病聲明: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重視
近十幾年,科學家與醫藥研究者陸續發現心血管疾病在症狀、用藥、治療等方面具有性別差異,並且逐漸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然而,即使如此,根據最近美國心臟學會(AHA)所發表的聲明指出,女性心血管議題發展至今仍未有充足的研究,且在診斷與治療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方式依然不完整。以下為國外5位心臟科醫師對此份聲明的看法與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議題的發展狀況。
美國埃莫里大學醫學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Nanette
Wenger醫師表示,她與研擬這份聲明的工作人員們很高興能將資訊分享給臨床醫師、社區以及女性,並且她提到目前女性的心肌梗塞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不論在研究、治療及診斷上都並不完整或充分,而這正是提出聲明最主要想表達的訊息。
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Pam
Douglas教授認為,面對目前仍缺乏針對女性心臟病的指引與報告,這份聲明可謂一個里程碑。事實上,在此聲明發表以前,唯一與女性心血管疾病有關的文件是由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女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指引。目前整個心臟學領域已經逐漸在重視性別對冠狀心臟病的病理學與生理學的影響,並且也越來越重視病理學要如何轉譯為臨床上的症狀、治療與結果。
凱斯西儲大學醫院醫學中心(University Hospitals Case Medical
Center)的Dina
Sparano醫師表示,在過去近40年的時間,我們了解到心血管疾病雖然都是男女第一大死因,但是對女性來說卻有未被充分治療與診斷的問題。如今,有了具實證基礎的治療方法以及民眾和醫療領域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識有所提升,整體的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有下降;然而,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舊遠高於男性,這也是為何我們必須繼續努力來了解為何這種落差持續存在的理由。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心臟科醫師Deborah
Kwon認為,當我們面對有胸痛的年輕女性時,許多時候我們傾向於認定她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很低、不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或推斷可能與壓力、情緒有關。但是最近美國心臟學會的聲明就非常強調我們在評估年輕患者的風險時應更謹慎,並且確認我們使用了適當的檢測方法以及留意患者的病史與其他既存的風險因素。
最後,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的心臟學副教授Mary
McLaughlin認為,這份涵蓋長達十年資料的聲明顯示,男女在心血管疾病上具有差異,因此是一份相當重要的科學文獻。並且,女性一生都在面對荷爾蒙的變化,而這會影響到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事實上,高血壓與糖尿病都與荷爾蒙有關,並且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台大醫院心臟科副教授暨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博士指出,我們也確實注意到醫師在面對女性病患,尤其是心血管急症時,有時會採取不同的處置。正如美國心臟學會(AHA)聲明中提及的,造成這種性別差異醫療的原因很多,例如,女性有較多「非典型症狀」不易診斷,或是心臟病是專屬於男性的疾病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導致醫師採取不同的判斷,進而影響到治療的模式。不過這種「醫療性別差異」究竟占多少比例,對治療的結果影響有多深卻很難評估,因為台灣有關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並不多。台灣在醫療性別議題的研究晚美國十幾年,深度及廣度都不足,以致無法建立台灣本土的資料庫,也因此無法得知台/亞裔族群的性別差異與歐美國家是否完全一樣。我們期待台灣能結合政府、醫界、及民間的力量一起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深入探討女性心血管疾病議題,並提出一份台灣本土治療指引。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6.02.03
胸部,讓女孩們遠離運動的原因
如何挑選內衣並且要能適合自己是每個女性都會碰到的問題,而要挑選適合在特殊情況下所穿著的內衣更是一門大學問,像是穿著不適合的衣物運動並不會讓我們感到舒適。
在英國就有一項新的研究,針對超過兩千名11到17歲的女學生,調查胸部對於女學生在運動或是鍛鍊身體時所造成的影響,並且呼籲所有的英國女學生開始重視胸部方面的教育。
研究團隊由英國樸茨茅斯、聖瑪莉與奇切斯特(Portsmouth,
St Mary's Twickenham and
Chichester)三所大學所組成,向來因研究胸部的生物力學而在國際間知名,在此領域中承擔比其他科學家更重大的責任。在本次研究當中,他
們有以下最主要的5個發現:
* 15%的女學生認為她們的胸部太大所以不適合運動。
*
罩杯較大的女學生(D罩杯以上)比起較小胸部的女性更不參與運動和鍛鍊活動。
*
只有10%的女性會在從事運動或是鍛鍊時穿著運動胸罩。
*
即使穿著運動胸罩進行大量運動的女學生,也不確定她們所穿著的胸罩是否適合自己。
* 87%的人想要知道更多關於胸部健康的議題。
在受訪的女學生當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對於胸部感到憂慮,像是在運動的時候,胸部的晃動以及引發的疼痛所造成的困擾,發生年齡大約都在14歲左右;研究顯示,胸部的晃動在運動的模式中最高達到21公分,有四分之三的女性感到疼痛,而運動胸罩可以使各種尺寸的胸部減少晃動,如果胸部的晃動並沒有減少,有可能造成支撐胸部的肌肉組織受傷,像是胸部下垂。而超過一半的女學生表示,她們從來沒穿過運動胸罩,並且希望知道更多關於胸部健康的議題。
在英國大約有九成的14歲女性,並沒有達到政府所訂定應該要有的運動標準。計畫主持人Scurr博士說道,青春期對於男性或是女性都是同樣困難的一段時間,而更多的女性在這個時期因胸部發育而放棄運動,即使是那些克服了困擾的女性也一樣如此;現今的內衣產業傳遞了壓倒性但讓人困惑的訊息。
Scurr博士進一步說明,更早之前對於成人女性的研究以及這項新的研究,皆證明了這是女性不再參與運動或鍛鍊的直接原因。但最糟的是,科學家明明知道如何正確的減少或是直接消除掉關於胸部在運動時所造成的困擾,但卻缺乏傳遞知識的管道;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更好的相關教育,尤其是針對正值青春期的所有女孩。
其中一名帶領這項計畫在學校中實施的研究員Amanda表示,越多的女學生對於胸部感到憂慮,就越少的人會做運動,而我們希望更多的女學生能夠參與運動或是鍛鍊,只要有適當的教育就可以消除許多她們的擔憂,更減少胸部成為運動障礙的原因之一。這項研究也顯示了合適的運動胸罩可以減少大部分女性在運動時感到胸部疼痛的困擾,而撇除胸部的大小,許多女性並沒有發現自己的胸罩是不適穿的,而胸部在女性的一生中,是會改變大小和形狀的。
團隊中的另一名成員Brown博士強調,令人驚訝的是只有少許的女性意識到要挑選適合自己的胸罩,以及其對胸部所帶來的助益。這項研究也希望透過募款來支持學校提供相關的胸部健康教育給學生。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read more
2016.02.02
胖就一定性早熟?對男孩而言並非如此
過多的體重往往會讓女孩的青春期提早開始,不過,發生在男孩身上的狀況可能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C.S.莫特兒童醫院的最新研究發現,雖然過重的男孩跟女孩一樣都較早步入青春期,但是,肥胖的男孩卻有青春期延後發生的現象。
這份研究總共分析了超過3600名年齡介於6~16歲男孩的資料,其中49.9%為白人、25.8%非裔以及24.3%西班牙裔;這些資料皆來自於美國小兒科醫學會臨床醫師的評估報告。資料內容包含身高、體重與青春期發展狀況的測量值,如睪丸的大小,以及於英國兒童發展學者James
Mourilyan Tanner所提出之「青春期性徵分期(Tanner
stage)」中所屬的階段。
研究人員將身高體重換算為BMI值,並依其將資料分為正常、過重以及肥胖3個組別,並以Tanner的發展階段比較分析不同組別男孩的發育狀況。
分析結果可以看到,與正常體重的男孩相比,過重的男孩較早步入青春期,而肥胖男孩的青春期卻開始的較晚。
不過,研究者補充,這樣的狀況雖然在白人與非裔男孩身上可見,但是在西班牙裔男孩身上卻不顯著。同時,研究者也強調此次研究唯一探索性研究,僅能呈現有這樣的差異,但尚未能探究原因。呼籲未來應進行涵蓋更多種族、性別、BMI值與青春期各發展階段的相關研究。
雖然這次的研究未涵蓋亞洲全體,也未能確定台灣的孩童是否會發生一樣的狀況,但過去確實已有研究證實:過多的身體脂肪會導致男孩的身體過量分泌女性荷爾蒙激素,研究者也推測這是導致青春期延遲的可能原因。而除了對於發育的影響之外,肥胖也確實會造成身體負擔,提高內分泌失調、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此,仍要在此提醒大家多加注意家中孩童的身體狀況。
資料來源: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6.02.01
女性更年期症狀 坐久發作多
過去不乏有研究指出久坐對健康造成的危害,而今又有一篇發表於北美更年期學會(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NAMS)期刊的新研究指出:生活型態為久坐的中年女性有較大的機會經歷較嚴重的更年期症狀。
這份研究涵蓋了6000名年齡介於40歲至59歲之間的女性的健康資料,透過問卷,研究者得以了解這些女性的憂鬱、焦慮、失眠與更年期症狀發生的狀況;同時也依據這些女性完成的更年期症狀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
MRS)來了解其面臨的更年期症狀,分別為身體上(如熱潮紅、關節疼痛)、心理上(如沮喪消沉的情緒、焦慮)以及泌尿生殖系統上(如性行為遭遇挫折、陰道乾澀以及膀胱功能出問題)等三個面向。在此次研究分析中,研究人員將一週固定運動(如步行、慢跑或游泳等,且至少持續30分鐘以上)次數低於3次者歸類為生活型態為久坐少動;並將那些MRS量表得分超過16分者視為遭遇嚴重的更年期症狀。
據統計分析的結果,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在這些女性身上非常普遍,有64%的女性皆是如此。而研究者進一步比較久坐少動的女性與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女性在更年期症狀上的差異,發現約有16%久坐少動的女性經歷了嚴重的更年期症狀,但在有固定運動型慣的女性當中,只有11%的人遭遇較嚴重的更年期症狀。總體來說,久坐少動的女性所測得MRS總分也較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高。研究也指出久坐少動的女性較可能出現肥胖問題,且其憂鬱或焦慮情緒的分數也較高。
必須指出的是,本篇的研究對象為拉丁裔美國女性,並未納入其他種族。不過,過去確實已有不少研究指出久坐不動會對身體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亦有許多研究證實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結腸癌、老年癡呆、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發生風險,而其中有許多症狀與成因都是息息相關的。所以,還是建議大家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且在身體出現不適的時候盡早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Menopause, the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
2016.01.28
避孕停看聽-事後避孕藥的禁忌與副作用
女性一生中可能會有一些需要使用緊急避孕方法的時候,例如:性行為中未使用避孕措施、保險套破裂或滑落等,當面臨這些狀況,女性可以在性行為發生後120小時(5天)內選擇使用事後避孕藥(morning-after
pill)或子宮避孕器(intrauterine
device)。以下將簡單介紹事後避孕藥及其禁忌與副作用。
事後避孕藥是透過抑制排卵、受精或防止受精卵著床的方式達到避孕的效果。由於卵子通常需要花6天的時間才能受精,因此事後避孕藥必須在性行為發生後5天內服用,但具體的時間規定會依類型而有所不同。事後避孕藥的類型主要分為兩種:含有左旋諾孕酮的藥(levonorgestrel
pills)及埃拉(ulipristal acetate,
ELLA),前者在性行為發生後72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可達89%;而埃拉則在120小時內服用可達85%的避孕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發生性行為前服用事後避孕藥並不能發揮避孕效果。
此外,不論是什麼哪一種事後避孕藥,在台灣都需要有醫生開立處方籤才能取得,避免女性忽略藥物的禁忌及副作用。事後避孕藥的禁忌包括:懷孕、哺乳中婦女及對藥物有過敏者不應服用;埃拉與左旋諾孕酮藥不宜合併服用;有不明原因之陰道出血、肝及膽疾、妊娠黃疸之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癌者,在服藥前應須與醫生謹慎評估利弊。副作用則包括:經期改變、乳房腫脹、暈眩、頭痛、肌肉痙攣、噁心及嘔吐等。最後,事後避孕藥不應被當作常規的避孕方法,因為它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防止懷孕發生,若月經延遲則應驗孕以確認是否懷孕。
過去台灣女人健康網亦曾分享關於子宮避孕器及口服避孕藥的十大副作用的相關資訊,有興趣或需求者也可多加參考。提醒大家務必在使用這些藥材前了解應注意事項並主動與醫師共同評估利弊得失。
資料來源:Planned Parenthood、Mayo Clinic
+ read more
2016.01.27
HIV感染境遇有差別?人權待遇分等級?
因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之修訂,2015年12月疾管署公布「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驗預防及治療費用給付辦法」,在該辦法中,疾管署排除遭本國配偶或因醫療照護而傳染的新移民配偶愛滋感染者及外籍勞工為補助對象,亦即新移民配偶及外籍勞工在感染愛滋後將必須自費看病,兩年後才能獲得健保的照護。疾管署此一規定除違反母法授權外,更違反兩公約並嚴重歧視新移民,嚴重損及此二族群的健康權,並自開防疫漏洞,林淑芬委員辦公室、台灣女人連線、督保盟、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及勞陣今日(27日)聯合舉行記者會對疾管署表達最沉重的譴責!
「母以子為貴」!?譴責疾管署歧視新移民女性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理事長表示,依據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以消除在保健方面對婦女的歧視,保證她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取得各種包括有關計劃生育的保健服務。疾管署卻以「其本國配偶接受規律治療且使用安全性行為,傳染力將大幅降低,且從事危險性行為後,其配偶亦可自費取得暴露後預防性投藥」為理由,逕行以行政命令將外籍配偶愛滋感染者排除於政府照顧之外,並將感染愛滋的後果與責任直接推卸給外籍配偶,無視於家庭關係不對等情形下,新移民女性根本無力要求她的先生「規律治療」,更遑論要作好安全性行為。
尤有甚者,被配偶或因醫療行為而被感染的新移民女性必須自行負擔醫療費用,而「懷孕」之愛滋感染新移民女性,卻因疾管署為防止「母子垂直傳染」而補助治療,以「預防」臺灣之子感染愛滋!疾管署此種為「小孩」健康而照顧女性的作法,儼然就是將女性視為生產的工具,台灣女人連線對此表達最嚴厲的譴責!
外籍移工雙重歧視,人權保障雪上加霜
長期以來,外籍移工在台灣貢獻了青春和勞力,一起為台灣的經濟打拼,但卻因不當政策導致無法獲得和本國勞工同工同酬的待遇,明顯有就業歧視。雖然,受僱移工受健保保障,但在就醫上仍有許多經濟、資源和語言上的障礙有待解決。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認為,這次的修定又將外籍移工排除在補助對象,導致外籍勞工在感染愛滋後將必須自費看病,兩年後才能獲得健保的照護,對於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外籍移工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更是一種直接的歧視。
沒有人想要生病,對於弱勢者更不應有歧視。因此,台灣勞工陣線認為,台灣為一個講求民主人權的國家,不能在這項政策上因不同國籍而有別待遇,應讓受病痛所苦的人,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
疾管署自開防疫漏洞 愛滋防疫剉著等
由於過去疾管署長期以公務預算緊縮為由,違法短編十餘億愛滋病感染者治療預算,因此104年透過修法將年近三十億之愛滋病感染者治療費用,在其確診感染的兩年後,具健保被保險人身分者,改由健保給付相關醫療費用。健保在諸如肺結核等傳染病治療,乃至狂犬病疫苗,長期過度承擔責任,豈料竟在其醫療補助辦法中排除特定被保險人,疾管署不斷聲稱『治療是最好的預防』,此舉不但自開防疫漏洞,更可能形成二年內未受補助之人,在健保給付後,病情未獲控制導致醫療費用更多的情形。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黃嵩立召集人表示,愛滋病防制最難以克服的是社會當中對愛滋病患的歧視和標籤化(stigmatization)。消除歧視、去標籤化,需要政府帶頭影響社會各個階層,以讓愛滋患者坦然接受疾病,才能坦然接受治療。今天,政府的作法不但無法消除歧視,甚至反其道而行,自行歧視愛滋病患者,並且將雙重弱勢族群硬加上雙重歧視的重擔。此等作法無異在他們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加入障礙,減少他們治療的完成率,此舉不但影響當事人的健康權,也造成防疫上的漏洞,影響公眾的健康。
經社文公約第十二條所言「本公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有可能達到之最高標準之身體與精神健康」,並非以本國國民為限。愛滋病之治療屬於維護身體健康所必需之治療,絕不能因為身份不同而給予差別待遇。被排除之外籍勞工和新移民,都參加了台灣的社會保險,倘僅因政府預算科目的差別,即給予歧視性待遇,此舉不符合比例性原則,應立即更正。
台灣為簽署CEDAW及兩公約之國家,疾管署卻以一紙行政命令嚴重歧視新移民並侵害外籍配偶及移工之健康人權,實為荒謬!因此,我們要求:疾管署應立即修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驗預防及治療費用給付辦法」,納入被配偶感染或因醫療行為而被感染之外籍配偶及移工,確實做好愛滋防疫,維護基本健康人權。
疾管署周副署長志浩於記者會中表示,當初辦法之修正是邀請專家學者共同討論,並參考國外之作法,但疾管署對於外籍配偶部分將會重新檢討。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