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medication.jpg)
2020.06.13
為什麼女性的藥物不良反應遠多於是男性?
女性經歷藥物不良反應的頻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但是人們對性別作為藥物不良反應產生的因素知之甚少。
歷史上,婦女一直被排除在臨床藥物試驗之外。雖然美國、歐盟和澳大利亞都規定必須增加女性受試者參與臨床研究,但大多數研究沒有提供性別分析。2018年對107項NIH資助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發現,只有26%的研究將女性列入試驗,72%的研究根本就沒有性別分析。
目前,大多數藥物使的用主要是根據對男性進行的臨床試驗批准的。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女性就一樣地使用,可能產生用藥過度或較多的不良反應。科學家們想知道藥物的代謝動力學(簡稱藥代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
PK.)的性別差異是否可解釋不良反應中的性別差異呢?
什麼是藥代動力學(PK)
藥代動力學是研究藥物在體內所發生的變化及其規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謝和排除。其中的藥物包括藥劑、激素、營養素和毒素。
藥代動力學的屬性常常受給藥方式和劑量影響,這些因子也會影響吸收率、在血液中存續及排除的時間。
藥物代謝動力學常與藥效學一起研究,後者研究藥物在體內的效果。
由藥代動力學可看到女性藥物不良反應
檢視FDA批准的藥物中,大多數的藥物女性表現出較高的血藥濃度和更長的排除時間,並且這些PK值與不良反應的性別差異密切相關。在評估的86種藥物中,有76種女性具有較高的PK值;59種臨床上有可識別不良反應的藥物裡,88%有性別差異PK值的病例預測了不良反應的性別差異方向;96%有女性偏差PK值的的藥物可預測女性不良反應發生率比男性高,但是只有29%有男性偏差PK值可預測男性不良反應的發生。目前僅有部份的藥物有可存取的
PK 資訊。
結論
藥代動力學中的性別差異強烈預測女性而非男性的不良反應,而這種性別的差異不能用體重的差異來解釋。在數百種藥物公開的研究資料中,缺乏按性別分層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資訊令人擔憂,因為藥物代謝動力學中的性別差異普遍存在並且具有臨床意義。
男女處方藥劑量相同的普遍做法忽略了藥物代謝動力學的性別差異和體重的二態性,存在婦女用藥過量的風險,並導致女性偏向藥品不良反應。我們建議減少目前「依循科學證據」給婦女的劑量,以抵消這種性別偏見。
編譯來源:_Biology of Sex Differences_ volume 11,
Article number: 32 (202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5.18
是時候重新定義男女特有的心臟疾病症狀了!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臨床上男女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很多是一樣的,但也存在重要的差異,這些差異早在過去十幾年就已被許多文獻指出。
雖然男女最常見心臟病發作症狀是胸痛、出汗和呼吸急促,並以胸痛最為常見—79%的男性、74%的女性有此症狀,但胸痛和出汗的在女性中較少發生。與男性相比,女性發生胸痛的機率少了30%,而出汗的機率少了26%。
此外,當心臟病發時,相較於男性,女性出現肩胛骨之間疼痛的可能性是2倍以上、噁心或嘔吐的可能性高64%,呼吸急促的可能性高34%。這些症狀被標籤為「非典型」,因為不同於男性患者通常會出現的症狀。
認識症狀對於提供心臟病發作的人快速、能挽救生命的治療至關重要。先前的一些研究報告了症狀的性別差異,而另一些研究則報告了共同的症狀。
這項研究彙整了過去20年來品質最高的研究,總共27篇、涵蓋了120多萬患者,詳細呈現了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的症狀。
研究的結論是,為了確保及時給予患者診斷及治療,醫療專業人員需要了解潛在或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男女患者會重疊的症狀,也要熟悉已確立很久的男女症狀的差異。
研究作者S.
Peters表示,延遲診斷,不論是患者或醫療人員之故,是延遲提供可能挽救性命的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透過更了解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臨床表現上的性別差異,這份研究可能促成更多及時且公平的治療及成果。
Peters補充,研究僅檢視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患者,未來需要對潛在的患者進行研究,因為這可能有助於醫師辨識患者、節省救援時間及避免心肌損傷。此外,未來也應聚焦於診斷工具的發展與效果,比較診斷工具在潛在或確診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男女身上的效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5.04)、Eureklaert(2020.05.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30
女性更長壽的秘密是什麼?
如今有研究破解了這個謎,指出:擁有一對相同性染色體與更長的壽命有關,亦即,性染色體第二個副本提供了保護作用。
相同性染色體的第二個副本具有保護作用的想法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在哺乳動物中,雌性性染色體XX,具有兩個相同的X,雄性則為XY只有一個X。因此雄性的壽命較雌性短;在鳥類中,雄性平均壽命較長,牠們具有兩個Z染色體,而雌鳥則具有一個Z和一個W染色體。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這種趨勢很普遍。他們收集了從昆蟲、魚類到哺乳動物的229種動物的性染色體和壽命的數據,不包括雌雄同體的物種以及其性別受環境條件影響的物種,例如綠海龜。
結果顯示,具有兩個相同性染色體的個體平均壽命比具有兩個不同性染色體或僅具有一個性染色體的個體長17.6%。
兩個相同染色體可以互相扶持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支持了被稱為「未受保護的X染色體假設」的理論。在人類細胞中,性染色體組合通常是XY(男性)或XX(女性)。女性的每個細胞中只有一個X染色體被隨機地活化。
結果是,女性其中一個X染色體出現有害突變不會影響所有細胞,因此可以掩蓋其影響。相比之下,由於雄性只有一個X染色體,因此這個染色體任何有害的突變都更容易暴露出來。
研究小組發現,在雄性有兩個相同性染色體的物種中,這些雄性的平均壽命比雌性長7.1%。在雌性擁有兩個相同性別染色體的物種中,例如人類,雌性的平均壽命比雄性長20.9%。
研究人員指出,壽命差距的程度也可能反映了其他因素,例如:爭取性伴侶男性傾向於承擔更大的風險,如:建立領土、長途跋涉以尋找伴侶及與同性競爭的壓力。
還有其他的因素可能解釋為什麼壽命差距的大小會有差異,包括雌激素似乎可以保護染色體的末端不被破壞,這與衰老有關。
研究作者Z.
Xirocostas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未受保護的X染色體可能是影響壽命的潛在遺傳因素,但是許多外部因素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壽命,例如掠食、危險行為、建立領土和獲得優質營養等。」。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S.
Austad教授表示,具有兩個相同性染色體能延年益壽的理論頗具吸引力。它在理解長壽的性別差異方面起著一定作用,但這當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冒險行為和父母角色似乎也很重要,例如:貓頭鷹猴的雄性比雌性更長壽,而這個物種的雄性是主要照顧幼兒的一方,不過該雄性有兩個不同的性染色體。」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0.03.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9
痛感的性別差異
女人和男人對痛的經驗和表達各有不同,形成有效治療女人疼痛的挑戰。
增加人們對痛的性別差異的意識固然有幫助,但是許多婦女在得到適當治療方面依舊面臨著障礙。
當婦女表示她的擔心時,常被視為很情緒化,使得她和醫師無法建立治療關係,並影響了她為自己發聲的可能。
2015年美國麻醉師學會一份文獻回顧發現,即使有療效的選擇很廣泛,通常婦女還是在忍受不必要的疼痛,並傾向以可能不太有效、有害的藥物來治療。
2019年《健康婦女》對慢性疼痛的調查發現,有38%的婦女疼痛超過三個月,認為她們的醫師並不當回事;45%的婦女覺得醫師大致了解她們的慢性疼痛;17%則説醫師完全不了解。
生理性別差異和社會性別差異
生物學上的「性別」和心理建構上的「性別」都會影響對痛的認知和表達。
「生理性別」會影響會發生疼痛的身體狀況,例如: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發生導致慢性疼痛的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生理性別」也影響到脊髓和腦部對疼痛刺激的解讀。新生兒在接受必要治療中所產生的疼痛,也被指認出來有兩性的差異,這似乎表示天生就已經在腦子裡了。
脊髓和腦部處理疼痛信號也會隨時間改變,因素如年齡、疼痛的經驗、雌激素和其他荷爾蒙、或是其他病症如憂鬱、緊張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正要出爐的研究裡顯示女人和男人對於鴉片類藥物的反應不同,因為Μ-型類鴉片受體不同。實驗室裡的動物,雄性比雌性痛得較快速,痛解除時間較長。
佛羅里達Gainesville大學研究的結果指出,對同樣的刺激,女人比男人覺得更痛。
在另一面,「社會性別」可影響一個人如何表達疼痛。有些文化比較能夠接受婦女抱怨疼痛,而男性表達疼痛則被視為弱者的表現。女性比男性多慢性疼痛讓她們更能清楚表達她們的親身體驗。
2019年「美國疼痛學會」的科學集會中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將近3/4的婦女在遭受性侵一星期之後,出現新的疼痛或更嚴重,大部分的案例中,疼痛持續了幾個星期。
治療的差距
男女在治療上有沒有差距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治療受傷後急性的疼痛,無法等同於治療婦女因為其它身體狀況引起的慢性疼痛。
這個領域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痛的影響。我們應要瞭解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影響疼痛,以及兩性對於鴉片類藥物、其他藥品和治療方式的反應有何不同。
我們也需要更多健康照護者的專業教育,讓他們更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痛的差異。
認識和支持「兩性的差異」是有效處理疼痛的重要部分。每個人疼痛的經驗皆有其獨特性,能夠認同生物、心理及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是醫師處理疼痛的要件。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0.03.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3
是時候改變我們看待女性心臟病的方式了!
一直以來,心臟病研究未能確保研究對象性別比例平衡,這是對女性心臟病患者照護根本上的缺陷,犧牲了許多女性的生命。
數十年來,醫學常以適用於男性的標準來評估女性心血管健康。通常,心臟科醫師會遵循指引,辨識一系列典型的常見症狀來做診斷。男性和女性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徵兆是胸痛。
但是,2月一項新研究發現,通常55歲以下的女性,其症狀的變化多於男性。醫師有時無法將這些不太明顯的症狀與心臟病發作聯想在一起,因此無法診斷出疾病。
患有心臟病的婦女可能沒有任何這些症狀
主要作者J.
Brush博士表示,作為一名醫生,如果您正給一名女性看診,您需要更廣泛地思考。她可能沒有教科書中的胸痛、手臂痛、呼吸急促和出汗等典型症狀組合。
心臟病學教授J.
Mieres表示,面對女性患者,醫師必須將心臟病症狀擴大到包括頸部疼痛,有時甚至只是頭暈、噁心和胃灼熱等。當女性前來問診時,下顎、背部和手臂疼痛可能是唯一的症狀表現,胸部不適可能在之後才出現。
Mieres說:「假設您在家中感到噁心、下顎痛和胃灼熱,即使您知道自己有心臟病風險,您也可能不認為這是心臟病發作。我們需要記住,女性可能經驗到的症狀更加廣泛。」。這裡所指的「我們」不僅是健康照護專家,女性也是。
專家們表示,許多女性報告的胸部不適可能遠不及男性心臟病發作時般的劇烈,而且似乎並不那麼緊急。但是,僅僅只是意識到女性心臟病症狀有多種組合且徵狀更微妙,可能是更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關鍵。
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的N.
Cook博士提醒,以新的方式看待心臟病應該是加強而不是取代當前的方式。他表示,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心臟病發作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表現胸痛或胸部不適以外的症狀,這提高了患者的意識,但也可能無意中讓人忽視胸痛仍是男女最常見的心臟病症狀。
編譯來源:
*
* Health Day(2020.03.06)
* John E. Brush Jr et al.Sex Differences in Symptom Phenotyp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2020;13:e00594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18
冠狀病毒患者的研究顯示 男性佔病例總數的68%
近期幾項針對患者的研究指出,患有冠狀病毒的男性似乎比女性多。
一項研究根據的武漢大學醫院患者的病歷發現,男性佔54%。據《商業內幕》報導,另一項較早的住院患者的研究顯示,有68%是的男性。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嘗試瞭解,是什麼使男人更易受感染-或似乎保護了婦女和兒童。 到目前為止,專家們認為,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一、誰首先感染了該病毒;二、已存在的疾病發病率的性別差異;三、女性荷爾蒙的抗感染能力。
研究怎麼說
對武漢市最早入院的138例冠狀病毒患者的研究發現,男性佔54.3%。超過四分之一的患者繼續被轉移到重症監護病房(ICU),最終有超過4%的患者死亡。 儘管最年輕的患者是22歲,但平均年齡要高得多:56歲。
研究人員發現,將近一半的冠狀病毒患者(46.4%)患有至少一種已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
糖尿病帶來的高血糖會吞噬免疫系統中的分子,這些分子通常會幫助我們的身體抵抗感染。像心臟病這樣的疾病與發炎有關,發炎是一種免疫的反應,也可以是損害組織的狀態,從而使其對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癌症和癌症治療可能具有相同的效果。 而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都是男性多於女性,造成男性的免疫力較不如女性,因此容易被感染。
同樣的狀況也在SARS 和MERS觀察到。
一項對約1,800名SARS患者的分析顯示,男性的死亡率為22%,而女性的死亡率為13%。2019年對229名MERS患者的研究表明,它殺死了32%的男性,而女性則為26%。
當愛荷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雄性和雌性小鼠暴露於該病毒時,雄性感染SARS的可能性更高。 進一步的測試顯示,雌激素可能實際上阻止了病毒感染細胞,但尚不清楚在人類中是否同樣如此。
當然,可能會有一個更簡單的解釋。 那就是,患者的病毒感染與暴露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有關,而大多數的患者是男性工人。 如果真是這樣,隨著更多感染病例的出現,冠狀病毒的性別差距可能會消失。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不論是胎兒或新生兒死亡率,男性都比女性高。女性平均餘命比男性長六到八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女性的優勢歸功於「固有的生物學優勢」以及更健康的行為。而這種「固有的生物學優勢」,包含免疫力強、荷爾蒙的保護等,似乎也能解釋女性比較不易被病毒感染的原因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2.1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